2024最高明的活法:心中有全局,手中有布局......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低头俯瞰的意思是什么呢英语 2024最高明的活法:心中有全局,手中有布局......

2024最高明的活法:心中有全局,手中有布局......

2024-07-15 20:2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人民日报》的评论文章《让青春在奋斗中焕发绚丽光彩》中有这样一句话:“心中有全局,手中有布局,方能不畏浮云遮望眼,不为困厄所羁绊。”

文章认为只有具备大局观的人,才能够看到事物的整体和长远利益,不被眼前的得失所左右,从而更好地制定自己的战略和规划。“俯瞰力”就是一种全局思维,锻炼俯瞰力有助于制定人生战略。

场景实验室创始人、场景方法论提出者吴声在山下英子新书《俯瞰力》推荐序中说道:“俯瞰力是实践断舍离的能力,是把零散的信息贯穿起来的整合能力,也是全面、深远、客观的长期思维;是自我认知的上帝视角,也是待人处事的底层逻辑。”

俯瞰力是什么

俯瞰力,听上去特别难理解。字面意思是低头向下看,仅此而已。然而断舍离会赋予“低头向下看”动机与意志,并称之为“俯瞰力”。

当你登上高山之巅,是否会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呢?站在高处,环视全局,整体把握全局,来判断落脚点在哪里,或者判断应该从哪里着手才能找到落脚点,这便是俯瞰,或者说俯瞰力。

我们从山脚下渐渐向上攀登,越到高处,视野越开阔;视野越开阔,就越能看到不同的风景。同时,看待事物的方式也会变得不同。当我们处于起点,想知道应该往哪边走时,从高处俯瞰一下全局,就能找到前进的方向。又或者已经出发,却中途受挫的时候,暂时停下来从高处俯瞰一下全局,就能充分认识到自己受挫的原因。

但是单纯俯瞰也没有意义。通过锻炼俯瞰力制定好人生战略后,还是要回到山脚,脚踏实地,从眼前的事做起。这才是断舍离的思维方式。断舍离并不是在整理物品,而是在打造空间,旨在让大家具备整体把握空间的能力。这正是俯瞰力,正是我们原本就具备的俯瞰力。

培养俯瞰力,能够帮助我们塑造一个能自如地切换不同视角看待问题的自己。能从各种不同的视角看待事物,对自己而言,意味着人生的自由度也会不断提高。

断舍离哲学中的加法思维

了解断舍离的读者都知道,自2013年《断舍离》书系引进中国以来,早期出版的三本书是影响了千万人的生活哲学经典。

其中第一本《断舍离》要将我们长期以来固化的物品轴思维转变为自我轴思维,第三本《自在力》是培养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美的意识,而这本《俯瞰力》则是帮我们锻炼一种从时间和空间上俯瞰全局的思维意识,更好地确立人生战略。

如果说断舍离是通过精简物品做“减法”,收拾居住空间,重新审视自己和物品之间的关系,喜欢上自己进而发现快乐生活的重要性。那么,这本书的主题则是断舍离能够带给我们的力量——俯瞰力,也就是用“加法”认知更深层次的自我,获得深刻的洞察、高远的视角和广阔的视野。

在收拾“看得见的世界”的同时,让“看不见的世界”也随之得到收拾,才是断舍离的精髓所在,即“看不见的世界中的断舍离”。这也是贯穿全书的主题。

首先,通过各种各样的实例,看清人际关系这一“无形世界”中的断舍离(第一章——“人际”篇)。然后,穿越俯瞰力这一“更加深奥的无形世界”,不再纠结运气好坏,找到自在的生活方式(第二章——“俯瞰”篇)。最后,重新整顿“场”这一“看得见的世界”,探索断舍离的生命机制(第三章——“生命”篇)。

现实生活中,“有它更方便”“没它就不安”的物品,代表着“不安”与“执念”。各类媒体中,到处都充斥着煽动不安情绪的信息。如果自己的信念不够坚定,我们的不安也会愈发强烈。但支撑我们在这样的时代中生存下去的力量不在外界,在我们心里。

断舍离所采取的方式,自始至终,都是从物品入手。通过练习收拾,激发出“场”的力量,点亮自己的生命。从中获取俯瞰力的智慧,会促使我们按照自己的意志,自在而果敢地度过人生。

人生这局棋应该怎么走

吴声在给这本书写的推荐序结尾说道:“阅读此书,如能获得超越‘术’层面的生活智慧,便能回归自然与真实,获得内心的从容与安宁。”

这里的“术”指具体的人生指南,相较于具体的建议,建立一种让自己始终受益的思维习惯才是这本《俯瞰力》要传达给大家的内核。

那么人生这局棋应该怎么走呢?其实很简单,行动起来,践行断舍离,树立自我轴,锻炼俯瞰力,找到支撑我们应对各种问题和状况的人生战略,积极拥抱自己和未来。

俯瞰力正是一种被行动哲学断舍离唤醒的、我们原本就拥有的深刻关照能力,可以全面应用于各种人、事、物上。从“断舍离”开始,建立更深刻的洞察、更高远的视角、更广阔的视野,成为具备决断力与行动力的快乐人!

原标题:《2024最高明的活法:心中有全局,手中有布局......》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