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解读】国外的数字文化消费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伦敦皇宫大剧院 【案例+解读】国外的数字文化消费

【案例+解读】国外的数字文化消费

2023-11-30 17:3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疫情发生后,英国戏剧加大向线上转移力度,“云剧场”为戏剧业带来新风潮。

2020年底开始,英国国家剧院推出“居家国家剧院”的付费流媒体服务。

首次上线的作品包括:《一仆二主》、《简·爱》、《莫扎特传》……等一批数字版本的现场演出作品,单次付费5.99至7.99英镑不等,包月不到10英镑,受到观众热捧。

2020年,英国国家剧院在网络视频平台还推出16部作品的免费数字版本,在173个国家获得了1500万次的观看量。

▲戏剧《小岛》在英国国家剧院进行现场录制

疫情发生以来,一向繁荣的英国戏剧业遭受重创,为求生存,以英国国家剧院为代表的大型戏剧机构先行试水,开放部分演出的数字存档。

此后,一些新的尝试逐步推进,一些剧院开始为“云剧场”创作或演出,剧院在数字平台获得的收入与剧作家及合作剧院分成,一种新的文化生产和消费模式逐步形成和完善。

▲英国国家剧院线上网站点播

英国国家剧院在开发“云剧场”期间,提出“国家剧院现场”项目,试图在演员与观众之间建立一种新的联系,在制作线上产品时尽可能地保留现场表演的感觉:

拍摄时使用高清摄像机,在电影院等文化场馆内为线上观众进行直播或转播;

在技术上则尽可能保持戏剧的美感,为观众提供动态的完整舞台画面,传递演员的表演细节,为观众带来心理上的亲近感。

目前,英国“国家剧院·现场”已经成为一个知名的文化品牌,覆盖60多个国家的2500多个场馆。在英国境内,该项目在电影院的覆盖率已经达到90%,获得了合作艺术家和世界各地观众的积极反馈。

▲英国国家歌剧院

据英国国家剧院工作人员介绍:该项目迄今为止点播量最大的是英国知名演员本尼迪克特 · 康伯巴奇主演的《哈姆雷特》,在疫情前就已吸引全球超过百万人观看,明星名剧在推广中具有明显优势。

有分析认为:英国伦敦西区和美国百老汇等集中了大量优秀的英语戏剧,这些既有文化品牌资源是“云剧场”成功的关键因素。

“云剧场”的推出,不仅让因疫情居家的观众受益,也让更多不便亲临现场的观众能有新的观剧体验,学校、养老院 …… 等机构可以接触到更丰富的文化资源,一批经典的戏剧作品也能得到更好的推广。

▲歌剧乐团演奏

或是坐在剧院里亲身体验戏剧之美,或是走进电影院观看一场戏剧的直播,抑或是拿起手机、平板电脑在家中点映一部戏剧 —— 无论观众怎么选择,技术变革为戏剧的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为这一历史悠久的产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观众奉上了更加多元化的文化消费体验。

法国:博物馆加快“登云入网”

火山喷发,熔岩奔涌,观众如临其境,发出阵阵惊叹……这是“巴黎大皇宫 · 科学博物馆”推出的借助数字技术让人惊艳的“庞贝古城”展,这一展览利用沉浸式3D影像再现了庞贝古城和现代考古遗址。

研究人员利用无人机镜头、激光制图、红外成像和摄影测量等方式,让庞贝古城重现生机;展览获得极大成功,吸引了20余万名游客参观。

▲巴黎大皇宫

巴黎文化机构数字部门负责人罗埃 · 阿米特说:“数字展览与传统展览有所不同,它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同时使用互动的展示方式让观众在欣赏中学习到知识,实现一场富有启发性的博物馆之行,因此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探索这种展览方式。”

近年来,法国各大博物馆及历史文化机构注重运用数字技术,创造新的文化传播、体验和消费模式。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法国博物馆业“登云入网”的脚步进一步加快,为民众“云看展”提供便利。

▲卢浮宫夜景及官网地图呈现

以卢浮宫为例:在疫情防控期间,卢浮宫更新了博物馆网站,并首次在线展示所有馆藏文物。

网站按照门类和主题将藏品分类,支持高级搜索和交互式地图体验,使网友能够“身临其境”欣赏经典藏品。

数据显示:与疫情前相比,卢浮宫学院推出的线上艺术史课程报名人数增加,明信片、画册等文创产品的线上销售量也大幅增加。

▲2022年2月,参观者在法国波尔多一家数字艺术中心体验沉浸式数字展

目前,法国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发了单独的游览应用程序,提供线下参观引导和讲解。

此外,展览的形式也更多地借助数字技术,这对喜爱新鲜事物和科技感的年轻人具有极大吸引力。

不久前结束的奥赛博物馆“开演吧,电影”展,除了呈现常规的图片、画作外,还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三维影像制作等技术,让观众能够更直观地体验。

根据法国文化机构近日发布的年度数据,法国博物馆2021年参观人次比2020年有所增加,不过距离疫情前游客纷至沓来的盛况仍有很大差距。

“法国文化”网站分析指出:借助观展手机应用、直播、VR服务以及多媒体互动装置 …… 等数字信息技术与平台,未来不仅线下展览形式将被重塑,线上展览也将更加丰富、便捷,以满足观众多元化的需求。

▲卢浮宫内藏品展览

“无论是线上讲座、虚拟参观,还是展览的线上视频宣传,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帮助我们留住了远程访客。”巴黎浪漫生活博物馆馆长盖勒 · 里奥指出,法国拥有卢浮宫、蓬皮杜中心等多个世界闻名、藏品丰富的博物馆,在疫情仍未消退的当下,数字技术帮助这些博物馆跨越时空界限,不断为观众提供艺术养料。

巴西:图书盲盒推动产业发展

在巴西桑托斯市,有一家名为雷亚莱珠的街头书店,在近20年的发展中已成为当地一个文化地标。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书店被迫暂停营业,书店老板塔汗转而用线上方式加强对图书的宣传销售。

▲国外的街头书店

疫情发生前,雷亚莱珠书店会定期举办文学沙龙、读书会、签售会、公开课等形式多样的活动。

书店还发起国际文学节,吸引了不少巴西及其他拉美国家的作者参加,至今已成功举办14届。

疫情防控期间,大众对于书籍的文化消费热度不减。

“书籍的陪伴帮助疫情下居家隔离的人们化解了孤单。”塔汗说,和书店的顾客一起走过了疫情笼罩下艰难的时光,大家的心贴得更近了。

疫情发生以来,巴西许多书店利用网站、社交媒体等渠道进行图书宣发,加大对线上销售的投入。

巴西图书商会与各大电商、物流公司联手,帮助更脆弱的中小型书店加强网络宣传、销售渠道建设与维护。

巴西图书商会主席塔瓦雷斯表示:这不仅能够促进巴西图书行业发展,也将推动民众阅读。

▲简陋的街头书店

同时,一些更为新颖的图书消费模式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包装盒上画着一杯咖啡、一本书籍、一个星球、一个沙漏,旁边配有一句话 —— “您的文学之旅,现在开始”。

TAG每月向读者寄送图书盲盒,包括:一本由知名作家推荐的精装硬壳图书,一本与作者及其作品有关的杂志,以及一个定制的音乐播放单。

▲国外书店

随机附赠的书签等文创产品和精美的盲盒本身成为不少读者心爱的收藏。“我们将这些精心挑选的书籍理解为一扇通向他人、反思世界和获取多样性的大门。我们提供对话、开放和欢迎的空间,书籍和阅读正是其基础。”该网站创始人之一丹布罗斯说。

民众居家隔离,有更多时间阅读或聆听书籍,电子出版业市场也因此快速成长。

有关报告显示:2020年巴西电子出版行业收入总额达到1.47亿雷亚尔,扣除通货膨胀因素的实际增长为36%。其中,仅占电子出版业销量8%的有声读物同比增长量为81%。

▲亚马逊电子书销售网站

巴西全国图书出版商协会前主席佩雷拉认为,对于巴西读者而言,电子书及有声读物仍相对陌生,但增速十分可观。

与网购邮寄实体书相比,电子书及有声读物具有更强的便捷性,付款后可即时获得资源。

文化消费处于文化产业链的末端,是文化产品价值实现的最终环节。

提升文化消费方式的探索,有利于文化产业增值与优化转型,更有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疫情倒逼“文化上云”拓展了文化消费的情景,也让人们更容易与文化艺术“邂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