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匠守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传统纹样鱼 万匠守艺

万匠守艺

2023-05-04 08:4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2023年是『伊人大师』栏目开启的第六年

其间我们走遍祖国大江南北

拍摄近万张图片

讲述百位大师的精工细作

《瑞丽伊人风尚》希望通过

对蕴含匠人匠心的文化宝藏的挖掘

带领读者领略灿若星河的

中国传统文化滋养下的生活美学

与“杭缎”“蜀锦”齐名的“潞绸”

是如何织就、如何发展的?

从原料挑选到技艺传承创新

从低谷中奋进到平稳中进步

从手到艺,从人到心

这其中的故事像一匹潞绸一样精美无双

相传,上古时期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了植桑养蚕和缫丝制衣,由此让人们告别了蛮荒,进入了男耕女织的时代。嫘祖始蚕的“泫水之地”山西,也顺理成章逐步成为我国北方最为重要的养蚕纺织基地。

潞绸,因潞安府而得名,因其特有的质感而成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文人雅士都颇为青睐的佳品。时至隋唐,“南淞江,北潞安,衣天下”,《隋书》这一句写尽潞安丝绸的地位。宋元时期,诸多文学作品中提及的潞绸也彰显出潞绸在人们心目中已是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潞绸的名字也已经成为一种生活品质的代名词。明清时期,潞绸织造工艺与贸易达到鼎盛,明代《潞安府志》记载“潞绸遍宇内”,清乾隆年间《潞安府志》记载:“高平、长治等地有织机13000台。登机鸣杼者数千家。”清院本《清明上河图》上更是描绘出了潞绸店招牌。

明代,山西潞安府设立织染局,专为宫廷派造潞绸。

“诗鬼”李贺,短暂一生以爱用险韵奇字著称,能让写过“雄鸡一声天下白”和“天若有情天亦老”的他,也软下心肠写出“为君挑鸾作腰绶”的,唯有潞绸。

潞绸软而糯,自带温度与柔情,虽然也是绸,也一样柔滑万般,却不似南方丝绸那样自带清凉感,而是带着一种令人想要亲昵的软糯,宛若母亲的怀抱、情人的素手,一旦相处就不舍得离开。

PROFILE

王淑琴

潞绸技艺传承人

潞安府集团董事长

“北域事桑蚕,春浓丝色浅”

潞绸传统手工织造技艺已经传承千年之久,花样繁复,工艺精湛,经纬交织,彩织锦文,龙凤图案翩然若飞,印染着色带有北方审美特有的明艳,承载着深刻的文化内涵。2014年11月,潞绸织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代又一代的手艺人将自己守护传统手工艺的真心织入了每一匹潞绸之中,对这门技艺守护与传承的故事,从未停止过。

在北方的蚕桑丝绸之乡高平,虽不似江南水乡的氤氲,却别有一番情致,连种桑养蚕都和南方有着不同的表现,让潞绸从原材料就带上了北方特色。

潞绸技艺传承人刘朵霞解释了北方蚕茧与南方蚕茧的不同,她说:“南方的蚕茧有的一年可以有四季,甚至六季、八季,北方的气候条件就只能有两季。只产两季,桑叶营养比较好,蚕宝宝营养就更好,最直观的表现就是蚕宝宝吐丝结成的蚕茧都很大。而且因为我们这里天气比较干燥,所以蚕宝宝吐的丝可以做到‘出口即干’,这样就避免发霉,颜色就会展现透亮的白,无须再次漂白,弹性也会很好,我们不论是缫成丝还是拉成被胎(被芯),成品率都很高。”

1 山西当地蚕茧一年只得两季,弃茧百枚,可得四枚,一枚丝长1200米。

2 潞绸染色应用的是分层染色工艺,不同颜色需要染不同次数,使颜色最终呈现出不同的浓淡。

原料已经得天独厚,工艺上更是精益求精。潞绸技艺传承人潞安府集团董事长王淑琴提起潞绸织造工艺,充满自豪地说:“潞绸织造的每一步都非常关键,因为每一道工序都极为细致。传统的技艺需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每一代传承人至少要投入30年的专注。”

所有织造的工艺都离不开经线与纬线的配合,而潞绸的经线与纬线都需要不同的工艺处理。经线,需要原料分档、浸渍、缫丝、络丝、整经,而纬线需要并丝、扬返、染色、络丝、卷纬。用捻丝做经线,不同捻向的合股丝做纬线,上机织造,才可以织出不同手感、不同纹样的成品。而织造之前还需要做织机装造、纹样设计和纸板制作,其中纹样设计又包含了纹样、意匠、配色三个工序。传统的织造作品有真丝织锦被面、手帕、水纱、皱纱、提花绸、花软缎,后经设计创新,出现了丝织画卷这样的艺术品,也有了睡衣、桌旗、靠枕等更为贴近日常的产品。

织机的巡回检查(清理毛丝)。潞绸织造的各个环节都需要手工参与,一个好的手艺人需要熟悉络、并、捻、扦、经等多种传统操作手法。

提花纹板,也就是雕刻有意匠图的纸板。手工点意匠图是潞绸织造的核心技术,是图案在织造环节的解码。一匹潞绸被面就需要16000张这样的纹版组合起来,手工穿线后上机织造,才能织出美好的图案(牡丹、凤凰、龙凤等)。

“锦成贵无价,千丝皆关情”

都说“黄金有价玉无价”,是因为美玉罕见,雕刻美玉的手工更是昂贵,而在精美的丝织品面前,再难得的美玉也要相形见绌。蚕丝比发丝还要精细,手工织造的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都需要手艺人平心静气、全神贯注于丝线的经纬,才能制作出华美的潞绸。仅仅是一床被面的制作就需要经过大大小小298道工序,历经375天才能完成,更重要的是,这是从指间到心间的创作,凝聚着一代又一代手工匠人的经验、匠心与精神。

潞绸传统的图案多以中国传统纹样为主,其中以与婚嫁相关的龙凤纹最为常见,颜色也多为象征喜庆的玫红、大红、翠绿、金色等。要将中国传统颜色本身的浓郁与“正”染出来,并非易事,潞绸至今沿用纯天然环保染料,在创新过程中颜色越来越丰富,而一直坚持不变的是传统的“分层染色”工艺。

王淑琴介绍到潞绸的“分层染色”工艺时说:“一般的染色,都是一次性的,将一块面料放在一个染缸里,染出来是什么颜色就是什么颜色。而潞绸不是,它是分层染色的,可以提前染了经线,但不染纬线,直接去织,等织好以后,再来染一遍,甚至两遍。这样之前染过的经线已经有了一种颜色,再和纬线再染就又是一个颜色,经线纬线再一起染第三遍就又有了新的颜色。”这样层层染上去,便染成了灿如云霞的颜色,轻轻铺展开来,明艳华丽,色泽经久不褪。

“潞绸做喜被多用龙凤图案,以比较大团的龙凤居多。现在我们在图案上也做了很多创新,除了会沿用原有的传统龙凤、鸳鸯、牡丹等图案以外,还关注到年轻人的喜好,增加了一些设计感。”在提及潞绸的图案创新时,王淑琴讲,“我们的设计师将传统纹样中的龙爪、龙鳞、鱼纹提取出来,代替原有的具象的纹样,用这些元素做一些抽象的艺术处理,这样既保留了中国纹样的神韵,又拥有了现代审美的灵动简洁。图案创新每一次都是大工程,想要图案鲜活多姿,就需要在意匠图上下功夫,将意匠图刻在纸板上需要老师傅亲手完成,再用手工穿过纸板,以被面为例,一个被面的图案需要16000张纸板,后期加上特殊的分层染色技艺,才会让最终的作品呈现立体浮雕感和不同角度都流光溢彩的色彩感。”

1.集产、学、研、游于一体的潞绸博物馆,是潞绸产业创新的创举。

2.潞绸原有颜色多以富丽浓艳为主,后由传承人以“五行色”潞绸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并获得成功。

“柳暗花明处,婉转燕归来”

潞绸有过极为辉煌的时刻,也走过难以为外人道的低谷。“手工点意匠图濒临失传,这是因为现在很多大学都已经没有手工点意匠图的课程了。”刘朵霞在提及潞绸传承时略带遗憾地说,“将图案变为二进制的意匠图,这些图案化成了点点,再将这些点点在纸板上打成孔,手工点意匠图就是先做图案解码,再拿着小的打孔工具一个个孔去打,过程很枯燥,但熟练的匠人操作起来也会很快。我们也尝试过用机器代替,但机器点意匠图做出的潞绸没有手工的肌理感和浮雕感,会平面化,手工潞绸特有的神韵就找不到了。”

潞绸织造技艺枯燥难学,又需要极大的耐心、细致以及时间积淀,对眼睛的要求也很严格,很多老师傅都是从二十几岁工作到55岁、65岁退休,有三四十年的时间积淀,让手艺得以传承。而后来,愿意学习潞绸织造并以此为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人才短缺之际,潞绸技艺传承人王淑琴带动上上下下组织优化创新,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天津美院等国内一流专业院校引进人才,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培育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借助一切可借助的力量进行产品开发和创新,重新找回市场。2014年潞绸织造技艺入选国家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承前启后的手艺人也以自己的方式守住了这份美好。

在潞绸博物馆,根据油画《毛主席去安源》为原型制作的潞绸织锦画卷。

“流霞非笔绘,织工巧制成”

中国是丝织品诞生和发展的国度,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的丝产品,承载的不仅仅是技艺层面的内容,更有地域层面、文化层面的内容,从业者身心层面的投入与探索,乃至使用者、收藏者精神层面的需求与呼唤。

“中国文化永远是丝织品的灵魂。”在潞绸博物馆,我们可以看到的潞绸作品中,就有一些以潞绸为载体的艺术精品。根据油画《毛主席去安源》为原型制作的潞绸织锦画卷,由3名工人花费了半年多的时间,使用了56000多张底板,最终用多彩的潞绸呈现出这个完整的故事。其丰富的色彩和细腻的笔触,基本完全复刻了原版油画,更因潞绸特有的质感而呈现出柔美的光泽,令画卷中的人物与环境都拥有了更为灵动的神采风姿。

除此之外,不惜工本制作的潞绸作品还有《兰亭集序》、皇城相府的历史故事、开化寺壁画《清凉图》。

全卷长8米的真丝织锦字画开化寺壁画《清凉图》。

“玉指金梭影,守艺话经纶”

在人类璀璨文明发展的历程中,所有关于生活、关于美好的创造,皆是因人而生,皆是因人而美。潞绸的故事,由人的巧思与辛勤开始,也必将在人的创新与坚持之下传承发展下去。潞绸技艺传承人王淑琴为了守护潞绸多次放弃了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只是因为她深爱潞绸技艺,希望将潞绸的美保留下去,让更多人看到和感受到带着手的能量和妈妈的爱意的潞绸。这样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非亲身经历的人,不会理解。

现在的潞安府工厂中,有近300位工人师傅会参与到潞绸各个环节制作当中,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美好,守护着潞绸。从挑茧开始,就需要人工亲手去参与。再到循法缫丝、络丝、并丝、点意匠图、经纬线整理,每一个环节清理毛丝都需要匠人的手去参与,这样做出的潞绸不仅仅是精美华丽的,更是富有人的温度的。涉及到机械的环节,也都需要人的双手来参与操作。潞绸织造需要人力来手动操作打纬车,用手拉车轮,并用绳子驱动纬纱,在纬纱上缠绕丝线。此外,卷绕机、捻线机、摇臂、脚踏卷扬机都需要人力操作。

历史滚滚的红尘中,守护潞绸的人一直在变化,所以潞绸这两个字在不同时代场景中,也有了完全不同的意义。在更久远的时代里,潞绸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中有至高的荣耀、有文化的积淀、有艺术的成就,也有底层人民血泪铸成的悲歌;而现在,我们这一代的潞绸技艺传承人,是在国家的支持下守护潞绸,是在用自己身心的能量在守护与传承这门技艺。一根根比头发丝还要细的丝线,比古董还要珍贵的织机,与他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关联着他们的爱,牵动着他们的心。

并丝工吕伟玲已经在织造车间工作12年,她正在以熟练的技法进行手工并丝。

织造技术员王翠红有29年的工作经验,她正在手工清理经面上的毛丝。

从左到右 :袁静芸 工作经验1年、霍秀丽 工作经验30年、李慧仙 工作经验 30年、张晚香 工作经验40年

“着锦新娘被,重塑盛世光”

潞绸自古以来是皇家贡品,后为商贾贵胄家中嫁女娶妻、馈赠亲友的“贵族专属用品”,故宫博物院至今仍保存着潞绸藏品58件。解放后,潞绸制品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买潞绸被还需要“批条子”才能买到,所以当时的年轻人如果结婚时能有两床成双成对的潞绸织锦被面,会是个令人骄傲的事情。

富丽华美的潞绸,总是和喜庆、婚礼与祝福联系在一起。一床潞绸被铺开,明丽似朝阳,艳光如流霞,仿佛预示着刚刚步入婚姻的新人会迎来一段繁花似锦的好生活。基于中国人对女儿送嫁的传统,潞绸被的祝福也被织进了一床又一床的婚被中,甚至与“喜庆”成了近义词。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结婚时如果有潞绸被面做嫁妆,那可是很令人羡慕的。”潞绸技艺传承人刘朵霞介绍说,“有的地方讲究四铺四盖,有的地方八铺八盖,但无论数量多少,都可以算得上是当时的奢侈品了。当时这都是需要‘批条子’、排长队才能买到的,很多人不辞辛苦专门去上海、北京采购,只为女儿出嫁时能有这样一套铺盖做嫁妆。”

潞绸的产量因局限于蚕茧产量和手工织造的时间成本,只能做精而难以做多,因此潞绸传承人王淑琴也提出“我们要在一厘米的宽度上用一公里的深度去耕耘”。从最为畅销的传统潞绸被面,到现在的可水洗蚕丝被、精品新娘被,以及更多婴童床品、家居用品,潞绸的步伐虽然不够快,却稳健扎实。

正如王淑琴所说:“潞绸产品走出去,光带着匠心与技艺还不够,还要承载着中国文化。重塑丝绸之路的美好时光,是我们这代人的梦想和追求。”

手工拉制蚕丝被胎——这是一项需要耐心和默契的工作,为了确保蚕丝的蓬松和柔软度达到理想状态,四位工人师傅会各执蚕丝帽的一角,分别向四个方向同时用力,这样蚕丝帽被慢慢拉开,直到变成双人被子的大小(约2m×2m)。

践行文化保护『伊人大师』邀你一起去发现中国传统文化

与技艺中包含的文化思想与人文精神

在匠人的守艺创新中感受东方文化的智慧与再生之美

监制/陶玲

摄影/马俨

撰文/贾楠

版式设计/王平

新媒体编辑/Jessica

新媒体排版/NIMO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