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屋古韵 客家瑰宝】寻访梅州百座特色古民居特别报道启动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传统民居建筑体现了什么精神 【围屋古韵 客家瑰宝】寻访梅州百座特色古民居特别报道启动

【围屋古韵 客家瑰宝】寻访梅州百座特色古民居特别报道启动

2024-07-17 10:1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始建于民国七年(1918年),由马来西亚华侨熊景贤、熊举贤等六兄弟建造而成的镇东楼,为三进三层纵列杠式走马楼,为民居群最引人注目的“明珠”。

因历时长、楼层多、造价高,镇东楼在当时粤东地区来说极具影响力。整座建筑外观气势恢宏,内部宽敞明亮,木柱、横梁雕饰着山水、花鸟、动物等木雕精美,精美绝伦、活灵活现。

“福禄岌的古民居群乡土特色浓郁,文化内涵丰富,体现了近代梅州客家建筑风格和建筑工艺水平。”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院长肖文评说,该民居群对研究梅州迁徙史、华侨史、民俗史、各式客家传统民居建筑风格和工艺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客家民居通常雕梁画栋,装饰精美。

一个地方的建筑是一个地方的历史。客家民居受时代变迁的影响,有着不同的呈现方式。

客家民居的起源如今未有定论,学术界较普遍的看法是客家人将中原的建筑风格与南方土著居民畲、瑶等山寨融合发展而来。

客家人初到南方时,学习土著依山而建民居,因为远道而来之人,民居以防范敌对势力的攻击为主要功能,一般建在地势险要的山顶或山坡上,最初的建筑多为古寨。

据明代正德年间祝枝山所编《兴宁县志》所载,当时兴宁乡村筑有茅冈寨、英豪寨、和山寨等数十座寨堡。“自贼起,乡人各自为寨,亦曰围。”

这些古寨至今仍有小部分留存于世,如兴宁下堡古寨遗址、梅江区三角镇圣人寨等。

随着南迁的客家人愈来愈多,客家族群愈来愈大,出现了一种能容纳更多人的城堡式建筑,被称为围楼。围楼依旧以防御功能为建筑基本出发点,其呈方形或圆形,围屋、土楼、走马楼、四点金等都属于这种类型。

当社会局势逐渐稳定,客家人也对全封闭式的围楼进行改造,从而衍生出了围龙屋。

“围龙屋是类似城堡一样的庞大建筑群,尤其是后面半圆形的围龙,应该是脱胎于传统的山寨。”肖文评说,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复杂,各种建筑类型并行不悖,之间没有替代关系,“但自清代至民国,围龙屋是梅州地区流行的主要建筑模式。”

据学者调查和研究,目前所知梅州地区最早的围龙屋,是南宋末年的梅县蔡蒙吉故居,以及元代的兴宁市东升围。而现存围龙屋多为明清建筑,又以清代、民国建筑为主。

仁厚温公祠气势恢宏,是典型的梅州客家围龙屋,有着“围龙屋教科书”的称号。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多地少生存资源短缺,至清代中叶,尤其是鸦片战争失败沿海对外开放后,大量客家人背井离乡,漂洋过海到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南洋地区及美洲、欧洲等地谋生。

受此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围龙屋的建造又多了些许西洋风味。一些华侨在外成为富商大贾后,回到家乡修建、扩建、新建房舍,形成了中西合璧式民居、商铺、学校等。

“可以说客家民居的演变史就是客家历史文化变迁的集中体现。”肖文评认为,颇具特色的梅州客家古民居,是客家人留给世人的宝贵文化遗产。

如今行走在梅州,仍可见到围龙屋、四点金、府第式、五凤楼、中西合璧式、骑楼等各式各样的古民居,虽历经百年,仍不失风采。

近年来,梅州各县区开展了古民居调查,发现每个乡镇都拥有数量较大的古民居。其中全市拥有围龙屋4367座,保存较为完好的有1476座。

建筑特色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敬祖睦宗的儒家文化

在梅县区丙村镇丰村罗塘面上,一座气势恢宏、气魄雄伟的围龙屋盘旋于此,好似一条沉睡的巨龙依塘而居,这是有着500多年历史的仁厚温公祠。

仁厚温公祠是唯一收入中国建筑学会编撰的《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一书的客家围龙屋。它是一座典型的梅州客家围龙屋,由堂屋、横屋、围屋、化胎、池塘等部分组成。

建筑中有一条中轴线,两边对称,由前至后渐次升高。中间部分是正堂,是族人祭祖、庆典、宴客之处,大气壮观。八栋横屋整齐对称,三重弧形的围屋中间形成“天街”。整座建筑既有中原传统民居之遗风,又有在南方环境和条件下的创新。

一年四季温润的东南风可吹遍每个角落,正午的阳光能照到每家门前;夏天大雨排水顺畅,无淋漓沥涝之苦;冬季寒冷的北风被挡在围屋外面,族人在屋内享受冬日阳光。

梅州客家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类型多样,主要有围龙屋、围楼、走马楼、五凤楼、四点金等,其中以围龙屋存世最多,也最具特色。

这些传统民居,除了都有厅堂、天井、水塘、化胎等构成要素外,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它们都是在地理先生寻找的“风水宝地”上建造起来,建筑的核心是将“龙穴”围起来。

“传统认为屋基风水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家族的兴衰成败,故建房前非常重视选择地势。”肖文评介绍,客家民居特别注重房屋方向,要坐北朝南,房屋中轴线与南北子午线一致。

客家人靠山建房,无山时不惜“造山”。同时客家民居还要用人造自然的文化行为来补充天然的山水,俗称“配风水”。“如在屋边修桥筑路,以勾通地形之间的龙脉。种树造林,以补山势不足,或挡空穴来风等。”肖文评说。

“选择风水看似是宗教的,实质上是使人居顺应山川形势,在视觉上使人居与天地山川和谐,在心理感情上使人居与自然形胜一致,使居室融合于天地,同化于自然,这也叫环境地理学。”梅州市文化旅游特色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谢小康认为,客家民居在居室和自然景观层面上创造“天人合一”意境。

围龙屋中融入了浓厚的儒家文化,牌匾便是其中的重要体现。图为宋湘故居内悬挂的“进士”匾额。

由中原地区南迁而来的客家人骨子里有着浓厚的儒家伦理文化,并把这种文化融入到建筑中。

客家民居建筑多以宗族血缘为基础的大家族聚居而形成建筑群。占地面积一般都在1000平方米以上,多至一两万平方米。敬祖睦宗是客家人的优良传统,客家民居建筑以祖祠为中心,住房环绕祖祠而建,显示出祖宗的崇高地位和宗族的凝聚力。

在建筑的细节中处处体现了客家人的智慧。民居中有许多雕刻精美的石柱、础、梁、门、窗、墙、檐等,构成了民间雕刻艺术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彰显出浓郁的文化韵味。

在兴宁的磐安围,可以看到房内雕梁画栋,非常精美。木雕多以神话、典故、风俗和花草、动物、人物为主,并以寓意、谐音、借喻、象征等形式予以表现。

据了解,屋主人刁氏在建房时选材极慎,对基础建材质量要求极高,每块石均由江西经人力运来,所用材料都需她一一检验。据说检验木头时她用脚踢木,能滚动者必圆直、实心,方能用于建房。

“客家民居凝聚了客家人的无穷智慧,它所包含的客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从建筑风格到民风民俗处处展示了客家的人文历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肖文评说,客家民居里的一砖一瓦,每一个雕刻,每一个图腾,都蕴涵着客家民系千百年来的人文积淀。

保护传承

结合乡村旅游推动开发利用

在千年古镇松口镇,一座建造近百年,以三堂两横一围龙一附杠为布局的客家传统民居仁寿庄,迎来了它的新使命,让八方来客体验客家民居住宿。

仁寿庄后裔本着保护客家传统古民居的心态,按“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改造理念将其改造为民宿,于2019年11月建成对外开放。是梅州市第一家围龙屋改造而成的特色民宿。

仁寿庄外部依旧保持着建筑原本的结构,展现出客家民居的建筑特色。内部按照客家文化风格装饰一新,古色古香的床铺、桌椅,为客家传统家居用具。

“仁寿庄民宿在保有客家建筑风格的基础上重新利用,是比较好的古民居新用途的示范。”谢小康认为,现存完好的客家传统民居众多,如何保护利用起来,是一门重要课题,值得社会各界研究探讨。

客家民居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集传统礼制、伦理观念、阴阳五行、风水地理、哲学思想、建筑艺术为一体,被众多国内外专家誉为东方璀璨的明珠、世界上的民居建筑奇葩。

其中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干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被中外建筑学界合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

对于客家人而言,围龙屋等传统民居是家,曾经是客家人遮风挡雨、防御外敌及野兽袭击的家,是艺术品,凝聚了一代又一代客家人的智慧,更是这个民系的根,千千万万的客家人从这里出生、成长,曾经每个家族的婚丧嫁娶都在围龙屋里上演过。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步伐加快,人们从围龙屋里走出来,住进了新房,古老的围龙屋人去楼空,一些在风雨中被侵蚀,面临坍塌的境地,一些则消失在拆迁中。

近年来,为了保护围龙屋,梅州市做出许多尝试和努力。如积极推动围龙屋申遗,出台围龙屋保护条例,或是结合旅游开发等形式来保护和开发围龙屋。

《梅州市客家围龙屋保护条例》于2018年3月1日起实施,其中对围龙屋的开发利用作了主要说明。明确在对保护名录中的客家围龙屋进行保护和利用时,应当与其历史、艺术、科学、文化和社会价值相适应,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实现保护、利用与传承相协调。

同时,条例创新性地规定了所有权人可以通过推选的方式成立客家围龙屋管理小组,也可以委托物业服务企业或者其他管理人进行管理等。通过地方立法的形式使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取得了较好的立法效果。

“保护条例的出台,让围龙屋等古民居建筑的保护利用有法可依、有法可为,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围龙屋的保护利用。”谢小康说。

谢小康认为,客家民居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结合国家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将传统民居融入到田园综合体的建设中,既可留住老屋,又可以留住乡愁。“传统民居是客家文化的具体体现,将它融入乡村建设中,可谓一举多得,符合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

从全国来看,古民居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对其保护和开发具有关键性作用。

“客家围龙屋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比开平碉楼和福建土楼更具备申遗条件。”肖文评对围龙屋申遗持有积极态度,他认为,承载着客家历史、文化、客家人记忆的客家民居不应就这么逐渐消失在人们视野。“保护客家民居刻不容缓。”

参考资料:

1.《梅州古民居》广东省梅州市城乡规划局主编

2.《梅州岭南近现代建筑图集(1840年—1949年)》梅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等编

3.《客家村落》肖文评著

【策划】张盛良 唐林珍

【统筹】张柳青

【文】记者 张柳青

【图】记者 何森垚

【来源】南方日报·梅州观察

【作者】 唐林珍;张柳青;何森垚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