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村落的保护现状不乐观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传统村落消亡的原因 我国传统村落的保护现状不乐观

我国传统村落的保护现状不乐观

2024-07-08 12:4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017年12月10日,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智库、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太和智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中国传统村落保护调查报告(2017)》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蓝皮书分析指出,在当前的现代化、城镇化的进程中,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现状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传统村落数量锐减。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现代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传统村落的数量急剧下降。2008~2010年间,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组织多个田野考察小组对中国(长)江(黄)河流域(以下简称江河流域)的传统村落进行大规模的考察,考察范围覆盖17个省级行政区113个县(含县级市)902个乡镇。根据2010年的调查数据,2010年这些地区的传统村落仅存5709个,这比2004年的统计数据减少3998个,平均每年递减7.3%,每天消亡1.6个。2014年6月12日至9月30日,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研究中心再次对“江河流域”的传统村落展开考察,并对此区域原已纳入考察范围的1033个村落进行回访调研。本次调研数据显示,历经四年之后,2010年调研的1033个传统村落又消失了461个,占总数的44.6%,以每年11.1%的速度递减,也就是说约3天就有1个传统村落消亡。实际上,就全国范围而言,传统村落消亡的速度整体上可能远高于上述数据。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的行政村、自然村数量呈严重下降趋势:行政村自1986年至2011年,数量减少258020个,平均每年减少10321个;自然村自1990年至2013年,数量减少1123200个,平均每年减少48835个。据2015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4年末中国大陆行政村个数为54.67万个,自然村的总数为270.18万个,比之前的数据略有上升。在消失的村落中,其中有不少是具有历史风貌的传统村落。

  第二,传统村落毁坏日益严重。

  尽管近年来传统村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传统村落由于各种原因毁坏严重。如据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川渝调查组调查,在YY县苍岭镇大河口村石泉苗寨,全寨基本是木制干栏式建筑,大多建于清代到民国时期,由于村庄空心化严重,缺乏管理,损毁严重:有些是瓦面破损,房屋漏雨严重;有些是房屋结构松动,倾斜明显;有些装饰壁板脱落,一些精美的门板、窗花木雕掉落。还有一些村庄则由于保护措施滞后而导致民居破损严重。如,BZ市恩阳区青木镇黄桷树村,在老街两边的房屋中,大量房屋破损严重,其中有6户人家的房屋因为没有能够及时修缮,导致房顶完全垮塌。当地村民、村干部告诉调查人员,不是他们不想修,而是在黄桷树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后,政府制定了统一的保护发展规划,需要统一维修,不允许村民私下修缮。由于保护规划迟迟不能确定落实,村民只能眼睁睁看着房屋破败垮塌而无能为力。云南考察组调查的CX州吕合镇吕合村,位于茶马古道滇藏线支线上,是古驿站所在地,也是汉代南疆丝绸古道一部分。吕合村作为驿站的职能一直延续至民国时期。该村以一条老街贯穿,两侧的民居皆临街而建。民居院落呈狭长形,中部皆有一个院子,前后各有一处两层的木质建筑。2016年7月,该村遭遇一场大火,烧掉了老街7户人家的房子。其实,半年前该村已装好消防栓,但因水龙带和喷枪的配套设施没有跟上,着火之始没有得到及时控制,导致火势蔓延。由于各种原因而毁坏的村落不计其数。江浙组的调查员也发现该区域不少传统村落破坏比较严重,如枫溪村、花桥村、泽随村、山头下村、山下鲍村、大窑村、徐畈村、杨湾村等村落均由于各自不同的原因而破败不堪。

  第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日趋式微。

  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并颁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该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进行了定义,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被各群体、团体,有时被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及其文化空间”。传统村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中国1300多项国家级“非遗”和7000多项省级、市级、县级“非遗”,很大部分在传统村落里。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旅游开发、工程建设等对传统村落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大量传统村落消失,依附在传统村落中的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濒临灭绝。加上“空心村”的大量出现,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现象。如在云南考察组考察的14个传统村落中,列入申报资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在十几个,或者更多。但调研过程中发现,大多村落除了保留较好的民族传统节俗外,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村落中已经不复存在。如大理市双廊村,申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资料中有2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实际情况是,其中的白族大本曲、扎染工艺、剪纸工艺在该村已无传承人可觅,而当地旅游商业街随处可见的扎染商品,是当地商人从周城村购买而来然后在此处开店兜售的。当地村民称,村中已无人掌握扎染技艺。江浙考察组也发现,根据公布的四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统计数据,江浙地区共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46人,这与江浙地区数量庞大的非遗相比还是差距不小。而且许多传承人年龄偏大,这意味着许多非遗面临消失的可能。考察人员在大窑村发现,村里目前仍从事手工业制瓷的仅有两三户人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仅1人。又如贵州LS县控拜村,其人口总数2000多人,现在村里留守的不足200人,该村有600多年的银饰文化历史,现在愿意留在村里继续打银的年轻人只有1人。

  第四,传统村落环境破坏与污染严重。

  传统村落的开发利用必须考虑到环境的承载力。近年来,旅游开发导致游客大量涌入村落,对传统村落的环境承受能力提出了巨大挑战,造成了环境严重破坏和污染。云南考察组考察的传统村落中,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问题十分突出。如大理剑川沙溪古镇寺登村,旅游开发成熟,游客众多,四方街两侧遍布各式餐饮店,店中污水直接向街边排放,排污不畅造成食物残渣腐烂发臭,使得整条古街沉浸在一种馊臭之中,空气质量堪忧;又如大理洱海周边旅游开发建设多年,蓝藻危机曾多次暴发,始终未摆脱过水体污染的威胁;云南楚雄吕合镇吕合村,200年历史的吕仙桥却退变为垃圾场,居住在河边的村民直接把日常生活垃圾倾倒在吕仙桥下,待大雨来临时把垃圾冲走,不仅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河流下游也同样受到波及。据贵州考察组的调查,不少传统村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忽略了农村环境卫生的整治工作,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环境卫生问题。

  (参见《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中国传统村落保护调查报告(2017)》p6-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11月)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