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艺振兴背景下錾刻工艺的传承现状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传统技艺工艺特点 传统工艺振兴背景下錾刻工艺的传承现状研究

传统工艺振兴背景下錾刻工艺的传承现状研究

#传统工艺振兴背景下錾刻工艺的传承现状研究|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钱丽霞 浙江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2017年3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颁发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旨在选择和支持一些具有遗产基础和生产规模,具有发展前景,并有助于促进就业的传统工艺项目,促进可扩展经验案例的形成,促进全国传统工艺的发展和振兴。

2018年5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建设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的通知,计划到2020年在全国建立约100个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教育部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手工艺走进高校,旨在通过高校强大的学术理论资源和丰富的人才资源,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錾刻工艺作为金银器加工领域的主要技能,经过3000多年的积累与提升,历经多个朝代的传承与创新,承载着民族的历史、文化的发展与美学的表达,是民族文化与智慧的结晶的体现,也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一、制度政策同发力,焕发技艺新活力

近年来,国家制定了“国家+省+市+县”4级保护体系,按照保护、抢救、利用、传承的递进式工作规划,从数据留存、影像记录、档案收集等多个方面合理、有序地做好传统工艺的保护、管理工作。

2006年5月开始,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分5批公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传统錾刻工艺相关的银饰锻制、金银细工等中国传统工艺都名列其中,如苗族银饰锻制技艺、金银细工制作技艺、铜雕技艺、藏族金属锻造技艺、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银饰制作技艺、铜器制作技艺……以上这些制作技艺项目的入选,有助于引起政府、企业的重视。在这样的大环境背景下,将有更多政策制度、经济扶持共同给予传承人群更多的支撑,在这个过程中,对从艺者身份的认同,才能提高工匠对传统技艺的自我认知、坚守意愿,促进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

2017年3月24日, 国务院发布了由3部委联合制定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计划的发布是为了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一批有基础、可传承、能发展、易就业、好推广的传统手工艺项目,通过政策与资金的支持,由点及面,促进传统工艺振兴。通过一年的细致调研后发布了《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1],明确了未来将立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深挖传统文化的内涵、依靠提升设计能力、丰富产品的品类、提高产品的质量、营造全新的消费理念,使传统工艺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的消费需求。

2018年10月-11月,笔者作为《国家艺术基金苗族银饰工艺创新人才培养项目》成员,进行了60多天的系统学习,赴贵州省对苗族银饰锻造工艺进行了25天的考察调研工作,并在黔东南州雷山县麻料村学习苗族银饰錾刻技艺,并受邀出席2018多彩贵州传统工艺振兴活动《苗族银饰传承与创新·乡村论坛》,针对相关调研工作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做主题交流。

麻料村是一个地处雷山县东北部的偏远山村,由于当地居民多以苗族为主,有穿戴银饰的习俗,故村里男性多以加工银饰为生,人称“银匠村”。由于以前从麻料村到最近的西江镇步行需要一天时间,交通又极其不便,村民经济收入较低,也属于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在21世纪初期,村民陆续放弃银匠的活计,外出打工养家糊口。如今在国家扶持政策的引导下,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工匠经过技能培训,决定顺应形势,充分利用“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为麻料村焕发新生机。在他们的带领下,村民们自发成立“银匠协会”,在协会的主导下成立“银器合作社”,用“协会+合作社”的发展理念拓宽经营路径,积极吸收外出打工的银匠回归故里,现在的麻料村以“传统银饰锻造技艺”为亮点,在进行生产、销售、技术培训的同时,发展乡村体验游,使麻料村又见到了“银匠天天作”的景象。

二、传统工艺进高校,传承创新获新机

传统的錾刻技艺,有苏作、晋工、藏系、贵州工等不同的说法,因不同区域制作方式不同,制作工具都有各自的特点及名称,但是在技艺传承方面,却保持着“师傅带徒弟,师兄带师弟”式的口口相传,都没有遗留下图谱或是技能教材,仅存的都是老旧的作品,依样而制,故而錾刻工艺的一部分精髓,也随之慢慢地流逝。现在,由于教育的普及,在针对传统文化的教习上,也打破了传统的门户之见,变成了每个人都触手能及,你想学师傅就愿意教的局面。

2018年5月,教育部发文用两年时间在全国建成100个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手工艺走进高校,旨在通过高校强大的学术理论资源和丰富的优秀人才资源,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部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的通知》[2]中指出,将在课程建设、社团建设、工作坊建设、科学研究、辐射带动、展示交流六个方面为传统手工艺人提供保障,促成他们走进高校,传授高校学子优秀传统技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技艺,让更多的学者共同为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献计献策,共同奋进。

调研阶段,笔者走访了国内多家在传统工艺美术教学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艺术类高职院校,其中上海工艺美院、苏州工艺美院10年前就已经开设了“首饰设计与制作”专业。学院以“教师+技师”的人才培养模式,聘请錾刻技艺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为实训教授,会同学院专业教师,共同开展首饰设计与制作教学,提高教师专业技能,保证学生习得一技之长,众多学生未毕业就被“老凤祥”“周大福”“恒孚银楼”等企业预定一空,使首饰设计与制作成为学院的热门专业。

以苏州工艺美院为例,学院从2004年开始与“台湾宗宗珠宝首饰有限公司”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在企业的支持下创建了首饰工作室,14年来,共计培养学生535人。在开展首饰教学的过程中,学院不断引入合作项目,开展项目制教学,导入技艺技法,创新设计理念。

在2008年初,学院与贵州省雷山县人民政府签订合作协议,设立“苏州工艺美院雷山非遗研发中心”,针对贵州地区的传统技艺,开展设计帮扶、技艺传承,特别是将国家级非遗项目“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导入首饰专业教学,通过双选模式,择优录取具备传承基础的学生进行拜师学艺,推进传统工艺的活态化传承。

数十年来,学院聘请了国家级传承人杨光宾[3]、吴水根[4],高级工艺美术刘永贵、吴智等艺人走进课堂,对二年级的学生开展錾刻技艺的传习。从基本技法到花鸟鱼虫、从錾子走线到立体浮雕,经过一年半的技艺训练,辅以同步的设计教学,到大三下学期开展毕业设计教学工作时,大部分学生都已经达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的地步,他们所设计制作的作品,也已达到了市场与学术界的认同标准。

近年来,学院还承担着文化和旅游部非遗研培计划、教育部师资培训、江苏省大师培训等传统工艺美术类的培训进修计划,学院及其教育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在培训课程设置中相应安排了首饰錾刻技艺的实践教学项目,提高专业技术人员设计审美能力,对教师传习技艺技巧,对入门者普及推广,通过系列训练提高各类人群的专业能力,促进传统工艺振兴大环境下的錾刻技艺的传承发展与创新推广。

三、传统工艺触网,錾刻产品走出新商机

2018年淘宝在“双11”购物节期间,单日成交量达到2135亿元,超出2017年453亿元,这样的数据看似跟我们相距太远,但是当我们打开淘宝的搜索引擎,搜索宝贝满足“錾刻”词条的艺术品、工艺品、文创新品、工具工艺多达6000余条,这样的市场供求,让消费者与生产者都看到了庞大商机。

互联网给传统工艺的发展带来了春天,錾刻工艺凭借其独特的魅力也为自己争取到了勃勃商机,如今ETSY、亚马逊、ArtFire、东家、淘宝匠仓、京东等主流网站采用个人与个人(C2C)模式吸引了大量的商家入驻,借助这样的触网行动,錾刻工艺开始走出村落走向全球,必将有效提升设计的品质,促进技艺的升华。

包豪斯创始人格罗皮乌斯说:“真正的传统是不断前进的产物,它的本质是运动的,不是静止的,传统应该推动人们不断前进。”他认为,设计师不应该被条条框框所限制,可以自由奔放,奇思妙想,不能够抄袭临摹已有的设计成果。传统手工艺需要适应新时代的生存环境,拓宽与其他艺术品类跨界交流的渠道,把绘画与雕塑艺术的优势学习过来。在他的影响下,诞生了注重满足实用要求的工艺美术风格,錾刻工艺在近代的应用变得更加接地气。

结 语

今天我们对传统的錾刻技艺的传承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创新与超越,没有超越的传承会失去生命力,创新与传承是相辅相成、互为滋生的,如果只顾着创新而不去顾及錾刻工艺的文化、工艺精髓,也必将失去传统手工艺的魅力。

猜你喜欢 银饰传统工艺苗族 以歌为家——在沪苗族务工妇女的音乐生活中国音乐(2022年3期)2022-06-10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玩具世界(2022年1期)2022-06-05高浮雕银饰科学导报(2021年8期)2021-02-22传统工艺的活态化传承天工(2021年9期)2021-01-08银饰天津诗人(2018年4期)2018-11-14大理白族扎染的传统工艺与图案设计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2期)2017-06-11苗族老照片焦点(2015年12期)2016-01-26苗族芦笙制作师读者(乡土人文版)(2015年10期)2015-12-13如何使氧化的银饰翻新伴侣(2015年3期)2015-09-10漂亮的“银饰”小猕猴学习画刊(2015年5期)2015-05-26

艺术家2019年8期

艺术家的其它文章建构主义教学视域中的音乐教学改革研究简析声乐教学中学生的心理素质艺术教学中的藏羌艺术文化价值探讨“自然歌唱”理念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实施的必要性探讨浅析高职声乐教学中歌唱思维的培养音乐实践活动在高职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