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良心“守艺人”,传承匠人精神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传承手艺人的精神句子简短一点 青岛:良心“守艺人”,传承匠人精神

青岛:良心“守艺人”,传承匠人精神

2024-07-08 09:0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019年,铺集木杆秤传统制作技艺成为胶州市非遗项目。

聊起下一步的打算,尉国梁说,他计划明年去一些学校给孩子们讲一讲木杆秤的制作技艺。“明年我还想着筹建木杆秤博物馆,把收藏的500多杆木杆秤展示出来,给人们讲讲木杆秤背后的故事。”

02

指尖上舞动的千年技艺

睡火炕铺炕席是北方地区自古就有的习惯,胶东半岛农村也有赶年集买一领红席铺在炕上喜庆过大年的风俗,而青岛西海岸新区泊里镇的红席便是出产这种高粱秸编织而成的红炕席的主要地区。泊里红席以其光滑、舒适、耐用特地深受人们青睐,红席红白相间、精美细密的图案纹理更是在实用的基础上饱含了传统图式之美。泊里红席的制作传承历经两千多年,至今虽然受到工业化、城镇化的影响从业人员大幅减少,但是执着的泊里人已经开始意识到传承的重要,年轻的“生力军”也开始加入到了编席行列。

红席历史悠久,泊里、大场一带的老人还流传着当地红席的古老传说:距今2000多年前战国孙膑遭庞涓陷害,曾漂泊寓居于泊里一带,身无长物,生活穷困,见当地百姓广泛种植高粱,秸秆弃之无用,便将其劈成篾子,编成席子铺在地上做炕当被。秫秸原为白色,因孙膑被施膑刑后膝伤未愈,编席时血流入席的纹理,遂染成了红白相间的颜色……

红席在当地也称秫秸席,原材料使用高粱篾子,这种高粱可以说是编席专用的高粱,在别的地方几乎已经没有了种植,主要因为这种高粱秸秆细,皮厚,韧性强,但是高粱产量低。肖胜周家每年都会种一亩多的高粱,一半种红皮的,一半种白皮的。用红白两种颜色的高粱篾子交叉编织形成不同的花样文案,因席子色泽红润,铺在炕上也喜庆,故称红席。据镇政府工作人员周衍墨介绍,泊里是红席发源地,有“红席故乡”之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闲时几乎家家编红席,年产红席达50万领。

红席制作工序繁多,加上高粱种植、收获、秸秆去根、剔稍、捆坯子、浸泡、破刮篾子、起头、编隔子、挑席子、收边等工序多达20多道,编织一领红席手熟的人也要至少5天,如果四个人同时编的话,还能快一些。 泊里红席手艺人对待传统的态度在他们的作品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编织严密、纹理清晰端正平整,具有光滑、柔软、精美、结实耐用的特点。

03

传承300年 云桥香俏销

冬日的阳光暖暖地照在即墨区通济新经济区云桥村制香手艺人于志启的家中。走进于志启的家中小院,阵阵清香扑面而来,于志启正和老伴正忙着给香客赶制最新一批香。随着春节的临近,有着300多年制香历史的云桥村,再次迎来一年中最忙碌的季节。

当地村民利用晴好天气抢抓生产,忙着制香晒香,供应春节市场,确保如期完成订单。云桥村是有名的“制香村”,2015年,云桥村制香工艺被列为青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为“制香村”。在最鼎盛的时候,村庄有100多户村民制香,然而随着市场需求的减少和机械化制香的兴起,如今依然在用古法手工制香的村民屈指可数。

今年60岁的于志启制香已有40余年,是云桥村“资历”较深的制香户。他从15岁起跟着父辈儿开始学艺制香,经历了为人夫、为人父的改变,唯一没有变的就是在家手工制香的活儿。每年冬季至来年初春四个月里,是云桥香的制作旺季,也是于志启最忙碌的时候,从父辈手上接下制香这门手艺,延续发展成如今的家庭作坊。

于志启介绍,制香的主要原料是木屑、榆树皮、花生皮等易燃物,把原料打成粉末,加入香料、色素等,用热水均匀搅拌后,再放入专用机器,通过布满孔眼的输出口挤出来,然后晾干即可。根据加入的香料(植物香料、化学香料等)区分香的品级,有些高档香还会在上面印字。从原料采购到加工制作再到成品包装,云桥香的制作技艺共有8道工序,包括粘香、晒香、包香、染香等。整个过程看似简单却繁琐,极需耐心。

于志启说:“ 我这个产品几十年来保持这个质量,只要做出来就能卖了,再一个咱是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卖得很红火。我的客户都很固定。今年来拉香,再定明年的货。”

04

手工艺面塑制品“花样馒头”

王文昌的父亲王昌欣是一位老教师、老支部书记,同时,也是即墨区王宿庄“花样馒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代传承人,王文峰和妻子龙文娟就业后传承了“花样馒头”项目,并发挥专业特长,挖掘文化历史、创新产品研发,通过注册商标、成立公司等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实现传统产品的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带动群众就业,并积极投身于公益事业,创办了“非遗进校园”项目,加入北安街道巾帼志愿服务队,将公司打造村民“非遗传承体验”文化活动联络点。疫情期间全家创作了《牡丹花开——祈愿国泰民安》面塑作品在青岛日报、学习强国等多家平台报道。

在青岛市即墨区北安街道,有一道世代相传的手工艺面塑制品——“王宿庄花样馒头”。进入岁末,王宿庄花样馒头迎来了销售旺季,馒头预订量日渐增加。龙文娟是北安街道南龙埠村村民,也是王宿庄花样馒头的第五代传承人。临近年关,龙文娟的馒头店生意格外忙碌,一家人正在赶制顾客结婚用的面塑。龙文娟说:“我们胶东人结婚都要有龙凤呈祥的面塑,先做凤凰的造型,等它干制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再进行人工上色,上色再描制,整个过程是挺复杂的。因为没有任何机器去代替,全是手工制作。”虽然手艺比较繁琐,但因为美观有新意,老人过寿、新人喜宴、商家开业、孩子百岁等场合,都有不少顾客选择预订花样馒头用来庆祝,花样馒头已经成为馒头店目前的主打产品之一。

这几年,龙文娟博采众长,积极创新,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也在不断研究花饽饽的新花样、新做法,陆续开发四五十种花样,包括原料配比各方面工艺都在慢慢更新中,赋予了老手艺新的灵感。

花样馒头(面塑)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间,其制作技艺广泛流传于青岛即墨区及周边区市。花样馒头(面塑)制作技艺合面选料讲究、制作塑形别致、汽蒸火候精准。题材涉及花、果、禽、鸟、鱼、兽、物等多种素材。食用口感纯正、麦香十足,供奉观赏造型美观、颜色逼真、寓意吉祥。不但是中国北方的传统面食,更是地方民俗的传承载体。二百年来,一直是即墨及周边地区嫁娶、祝寿、庆典、祈福、生子添喜、馈赠亲朋好友的礼品,祭奠供品。

花样馒头(面塑)制作技艺肇于清嘉庆年间,完善于清同治年间,一直在王宿庄王氏家族中代代相传。其制品除了口感细腻稍带甜头外,精美的造型寓意吉祥、美好、幸福是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符号。

责编:王冰

公益广告

你也许错过了这些精彩内容(点击标题跳转阅读):

小细节大文明 | 宠物咖啡店礼仪篇

小细节大文明 | 园林养护礼仪篇

小细节大文明 | 冬季洗车礼仪篇

小细节大文明 | 护工陪护礼仪篇

文明赢得尊重

文明成就城市最美的风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