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对人和社会的影响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从经济学角度看当今房价问题的趋势是什么 高等教育对人和社会的影响

高等教育对人和社会的影响

#高等教育对人和社会的影响|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的关系|关系|社会-人人范文网手机版

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的关系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愈演愈烈,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同样日趋激烈。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个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也是这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

高等教育作为教育龙头,它具有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的功能;具有为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提供源源不断动力的功能;具有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直接提供接班人和建设者的功能。若从宏观上分析高等教育则具有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几个方面的功能,这些功能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

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的功能上。高等教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具有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的发展两个基本功能,即主体功能与社会功能。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指高等教育活动对社会进步和发展各个方面所发挥的效应或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技术革命的深化,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现代社会已越来越清楚地表明了: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是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和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而教育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首先,高等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之一,把可能的劳动力变为现实的劳动力,提高劳动者素质,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生产第一线,不但需要受过初等和中等教育的工人和初级技术人员,而且越来越需要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而科技人员的培养需要高等教育,所以今天的高等教育决定着明天的科学文化和经济发展,由此可见,高等教育对于生产力的发展,增加社会财富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高等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把科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高等教育使得科学知识得到普及,先进的生产经验得到推广,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发展。当今时代,高等学校正担任着这种重要的任务,因为高 1 等教育中教师队伍自身的知识优势和人才优势容易发挥高科技研究的主力军作用。目前高等教育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更新的科学技术不断转化为第一生产力,并且培养出更多的高级专门人才,成为生产力系统中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的劳动者。

再次,高等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发展科学的重要手段。教育的主要职能是传递人类已有的科学知识,但它也担负着发展科学、产生新的科学技术的任务,这在高校表现得尤为明显。

正因为如此,许多国家都制定了依靠教育、科技振兴经济的政策、措施,积极进行高等教育改革,努力加强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的联系,使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办学模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这一功能是我国目前构建和谐社会所必备的。这是因为我们所构建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它是对诸多模式和谐社会的一种抉择。这种抉择要求无论在指导思想上还是工作要求及其政治导向上都必须有利于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都必须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相适应,都必须为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服务。 首先,高等教育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根据国家所制定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培养具有一定政治态度、思想意识的人,来维护和巩固一定的政治制度。此外,高等教育还可以通过培养大批的领导者管理人才,直接服务于政治。 其次,高等教育为社会政治制造舆论。通过教育宣传一定阶级或者政党的政治纲领、方针、路线和政策,也是高等教育对于社会政治的基本功能。 再次,高等教育还有推动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功能。高等学校是民主气氛最浓的一块土地,在这块热土上,大学生应该成为捍卫民主的斗士,传播民主的精英,践行民主的典范。一个国家的政治是否民主,由该国的政体所决定,但与人民的文化水平、教育事业发展的程度也不无关系。一个国家普及教育的程度越高,人的知识越丰富,就越能增强公民意识,认识民主的价值,推崇民主的措施以及履行民主的权利。

从高等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发展来看,高等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社会活动和传 2 递文化的载体与社会文化有着更为直接的联系。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往往以观念的形态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意识中,影响一个民族的精神。 高等教育对于文化具有保存、传递功能。高等教育传递着文化,使新一代能迅捷、经济、高效地占有人类创造的精神文化财富。同时,高等教育将人类的精神文化财富转化为个人的精神财富,具有保存文化的功能。

高等教育对于文化具有传播、交流功能。社会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有多种途径和手段,如教育、贸易、战争、移民、旅游等,其中教育是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和手段。

高等教育对文化具有选择、提升功能。高等教育对文化进行筛选,把经过“过滤”后的文化传递给下一代,以促进文化的进步和发展。高等教育对于文化还有创造、更新功能。现代教育通过创造新的思想和观念,发展社会科学技术,以及培养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等途径,对社会文化进行创造和更新。

众所周之,人口是人类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有生命的人的存在是人类社会得以发展和延续的自然基础。高等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促进人类文明化的活动在人口发展中的作用是明显的,它直接决定着人们的精神风貌、文化水平、智力发展和健康状况。发展人民的教育事业,就是提高整个国民素质。我国人口的特点是基数大,增长快,素质低。提高人口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因此,我们除了严格控制人口数量、优生优育外,就是要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口文化素质,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生产力发展水平愈提高,科学技术愈进步,社会愈发展,高等教育的数量与质量也必然随之相应地发展和提高,同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也对教育提出与之相适应的要求。办教育需要必要的物质投入,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各方面,尤其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阶段更应该加大高等教育的各项投入,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同时,经济的发展程度和阶段,也对教育提出相应的要求,以满足经济的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3 首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高等教育目标的设定。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方式决定着劳动力的规格,从而也决定着教育所培养的人的规格,尤其是人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规格。

其次,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以及学校的结构。办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和物力,办多少学校,能吸收多少人受教育,学习多长时间,都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作保证。同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也决定着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水平,进而决定教育事业的需求水平。

再次,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制约着高等学校课程的设置和教育内容的沿革。生产力发展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更新,也必然促进教学内容的发展与更新,要求学校培养的人必须掌握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生产技能。 最后,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变革。学校的物质设备、教学实验仪器以及组织管理所使用的某些工具和技术手段,都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而逐步获得提高。

一定性质的教育被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我们要弄清楚某一社会教育的性质,就要首先弄清楚这一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制度,这是研究教育问题应该明确的一个基本原理。

首先,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资料,掌握了政权,谁就支配精神生产的资料,掌握教育的领导权。

其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谁有受学校教育的权利,以及谁有接受什么样的学校教育的权利,都是由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再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受教育者要具备什么样思想品德和政治方向,以及为实现教育目的而进行什么样的政治、哲学、道德的教育内容,都是由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政治经济制度对高等院校教育的影响和制约,并不意味着学校可以忽视自身的办学规律,以及放弃自身的教育任务直接为政治经济服务。

广义上说,教育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受到文化中其他因素的影响。

4 首先,社会文化背景会对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现代教育总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进行的。某个社会国家人民文化水平越高,对受教育的需求程度就越高,在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这种需求逐渐从少数人的特权变成人们的义务。 其次,民族文化传统对教育的影响。文化差异是一国的教育区别于另一国的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教育内容而言,文化对于教育的制约、支配作用尤为明显。教育离开了文化,也就没有了传授的内容,也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而价值取向对人的思想、态度、行为倾向等具有统领作用和整合作用。价值取向是文化的核心内容,当今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对年轻一代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

人口问题是与教育有直接关系的一个问题,人口状况直接影响高等教育发展,人口状况主要是指人口的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增长的快慢、聚居的密度、出生率、死亡率等。这些因素间接或直接的影响这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首先,人口的年龄构成标志需要受各级教育的实际人数,现有的学龄儿童又决定今后人口再生产的规模和速度,以及未来受教育的数量,主要影响高等教育的分布和规模等方面。其次,劳动年龄人口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就业的比例,制约就业的内部结构。再次,人口地域分布制约高等学校的布局和教育的经济效率。

如前所述,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很多方面的需求,高等教育也对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那么我们怎样看高等教育社会功能的整体性和侧重点呢?看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先认识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有机整体,高等教育给予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整体的,并非分别对社会各个领域去发挥作用。依据历史唯物主义者的观点,我们可以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结果,人类社会正是经济、政治、文化科技、人口等多因素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统一整体,正是这种整体性决定了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需求的整体性,同时也决定了高等教育社会功能的整体性。我们应该建立整体服务观,不能孤立的强调教育为社会发展的某一方面服务,而忽视对社会其他方面的服务,这样不利于高等教育向正确的方向发展,甚至会 5 导致教育的偏差和失误。

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高等教育要促进社会发展应树立整体服务观念。这是不是说社会发展各方面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是一样的呢?高等教育为社会服务没有侧重点?

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如果从需求的时限上来看,可以划分为:现实需要和未来需要;从社会需求的内容上来看,可以划分为:整体的需求和个别需求等等。可见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是多方面的,那么在这些需求当中是否存在一定的层次性?如果有层次性高等教育为之服务是否有所侧重点? 我们认为,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是存在一定层次性的,例如:内容上的需求来看这种需求的层次性是由社会结构的层次性所决定的:因为在社会发展的诸多要素之间,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地位,要求高等教育在满足社会整体需求的同时,重点应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发展社会的生产力服务,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处理整体需求与个别需求的关系时,高等教育应以满足社会的整体需求为前提,满足社会经济建设为侧重点。这也符合我国现阶段发展经济为基础而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

高等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并为之服务,这是教育的一条规律。什么是社会发展的真正需求,高等教育如何去适应这种需求,必须运用我们的科学发展观的立场、观点去观察、分析,才可能得出真正的结论。否则就将产生背道而驰的负效应。总而言之,高等教育通过培养人促进社会的发展,我们必须弄清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功能,才能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 2008,(16)

, 2008,(01)

m.inrrp.com.cn 手机版

百度知道 - 信息提示

 | 

 | 

京ICP证030173号-1   京网文【2013】0934-983号     ©2022Baidu  

 | 

 

陈春梅:促进或固化:高等教育对社会流动的影响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

),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原标题:陈春梅:促进或固化:高等教育对社会流动的影响

:陈春梅(1988—),女,福建厦门人,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博士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理论和大学教师发展研究。

《重庆高教研究》2017年第05期

近年来,不少学者从理论与实证的角度来阐述高等教育促进社会流动,使底层精英通过接受高等教育进入中上阶层,从而改变自身命运。然而,也有学者认为,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均等、家庭背景差异以及现有的就业制度等使得高等教育促进社会流动的功能弱化,甚至出现阶层固化的现象。从功能理论视角来看,一个人所获得的教育资格决定了他的职业,进而决定其所处社会的阶层。这一基本观点的前提是教育机会均等,由于受多种外在因素影响,事实上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是不均等的。从冲突理论视角来看,社会各阶层子女通过接受高等教育,进一步固化了原先所处的阶层,出现了高等教育的“马太效应”。冲突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阶层固化的现象,但忽视了高等教育自身的多样性和创造性。韦伯的教育理论把个体的行动和社会结构结合起来,倾向于高等教育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高等教育促进社会流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长期的。高等教育是影响社会流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其积极作用毋庸置疑。然而,由于其他影响因素日益凸显,有可能遮蔽了高等教育这一积极作用的发挥。当前,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是多元的,应调动多方力量通过“入口”和“出口”两个层面的把关,更好地发挥高等教育对社会流动的积极作用。

高等教育,社会流动,阶层固化,功能理论,冲突理论,韦伯教育理论

近年来,网络上出现了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的两篇文章:《我用了18年,才可以和你一起喝咖啡》和《我用了18年,还是不能和你一起喝咖啡》。前者讲述了一个农村青年通过上大学,毕业后努力工作奋斗,最终在城市立足的故事。后者则认为即使接受了高等教育,一个大学生能否找到好工作的重要影响因素是家庭出身和社会关系,如果一个人出身不好,再努力也没有用。两篇文章讨论的焦点在于:高等教育是否是社会人员改变自身命运的一条通道?这个问题至今仍是个热议的话题。2015年9月8日,《光明日报》发表了题为《重点大学农村比例为何上不去》[1]的文章;9月28日,李涛博士在《中国青年报》发表了题为《底层教育梦:先天不足,后天亏损》[2]的文章。这些报道激发了笔者对高等教育在社会流动中所起作用的思考。

(一)问题提出

社会流动与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等宏观因素密切相关。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这段时间,先赋性因素以及类似于先赋性因素起着关键作用,即人们的社会地位的获得更多地取决于他们的出身、家庭背景和制度安排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以及相关政策的变化,后致性因素成为决定人们社会地位获得的主要因素。人们可以更多地通过自身的努力,尤其是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来改变命运。从1998年高等教育扩招以来,各个阶层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均等、“就业难”“蚁族”以及“拼爹”等现象时常见诸报端。为此,有学者认为高等教育促进社会流动的功能在弱化,甚至是固化了社会阶层(阶层固化既包括个人一生中的职业地位没有改变的代内流动状态,也包括子女一代同父母一代同年龄段比较,职业地位没有改变的代际流动状态[3])。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了高等教育对社会流动产生的影响。有的认为高等教育在促进社会底层阶层子女向上流动中仍起着重要作用;有的则认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等教育促进社会流动的功能在弱化;有的甚至认为高等教育固化了社会阶层。这些观点是不是都有合理的地方?那么,我们应如何正确认识高等教育对社会流动的影响,更好地发挥高等教育的积极作用呢?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

(二)概念界定

什么是社会流动?社会流动是指个人、群体在社会分层结构(包括地理空间结构)中位置的变化。从流动的方向看,可以是向上或向下的垂直流动,也可以是同一水平线上的水平流动。垂直流动更多地表现为社会地位高低的变化,而水平流动则表现为社会成员在相当职位上的转移。从流动时距上看,可以分为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前者主要是指一个人一生中发生的社会地位的变化,后者则用于比较子代与父代社会地位的升降;从结构性程度上看,可以分为结构性流动和非结构性流动[4]。此外,还有学者从流动的方式将其分为竞争性流动和赞助性流动(即利用其他社会资源而获得的流动)[5]。本文探讨的主要是垂直流动。

从以上界定可以看出,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层密切相关。社会分层是社会流动的前提和基础,其根源在于社会存在不平等。由于不同的社会成员占有的资源不同,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因此社会形成了不同的阶层。在我国,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陆学艺等人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分类标准将社会阶层划分为十大类[6]2-8。还有相当一部分学者根据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确定的财富、权力和声望3个维度来对社会阶层进行划分[7]4。在本文中,社会阶层则主要根据不同社会成员占有资源的多寡归为底层阶层和中上阶层或分为劣势阶层和优势阶层。

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发生了社会地位的变化,形成了社会流动?在现代社会,职业是一个人拥有的最重要的社会地位。收入水平和威望高低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由人们的职业决定的[7]13-14。因此,大多数学者主要是从高校毕业生的职业选择和工资水平的高低为主来判断社会成员毕业后社会地位的变化。以陆学艺为代表的课题组通过2001年全国的抽样调查,对1949—2001年初职地位获得模型进行的回归分析发现,受教育程度是人们获得初次就业职业地位的最主要因素。而且,受过中专以上教育的就业者,明显具有较高的职业地位[6]187。那么,高等教育对社会流动究竟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由于高等教育与社会流动各自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高等教育对社会流动的作用是复杂多变的。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国内外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得出的结论也有所不同。

(一)高等教育有助于促进社会流动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潘光旦和费孝通认为,科举制度是社会流动的一条通道,是人才上升或“出头”的一个阶梯。到了现在,高等教育仍对社会流动起着积极的作用。郑若玲通过对厦门大学1997—2001届博士毕业生的家庭出身进行调查统计后认为:“接受高等教育对于社会阶层(特别是社会地位较低的农民阶层)的向上流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8]王宝玺也认为:“高等教育会深深地影响社会分层与流动,而且不同级别和水平的大学对人们的社会分层也有很大影响,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更有利于就任要职。在当代中国,获得高等教育学历文凭已成为跻身较高社会阶层的重要乃至唯一途径。”[9]此外,张宝昆和谭开林认为,大规模考试,如自学考试和在职研究生考试,为社会建造了一把体现公平的社会流动的阶梯[10]。上述学者通过各自的研究肯定了高等教育在促进社会流动方面的积极作用,即通过接受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等教育,帮助社会成员获得不同的知识和技能,进而影响他们的职业,促进他们不同形式的社会流动。

国外有学者在研究中发现,许多女性认为接受高等教育使她们生活的世界完全发生了变化,虽然她们在职业和经济上的受益不是那么明显[11]。还有学者认为,虽然教育不是实现社会流动的唯一途径,然而它在作为弱势群体通向中等阶层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由于社会对学历的重视,使得那些没有学历资本的人越来越难找工作[12]。国外学者在这方面与国内学者达成了一定的共识。

(二)高等教育促进社会流动的功能弱化

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大学生就业难、毕业即失业、名牌学生卖猪肉、大学毕业生工资不如农民工、大学生扫大街等现象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引发了学者们对高等教育促进社会流动这一功能的质疑和讨论。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和流动课题组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从1980年以来,处于社会优势地位的阶层代际继承性明显增强,代内流动明显减少。社会地位较低的阶层子女要进入较高阶层的门槛明显增高,两者之间社会流动的障碍在增强[13]。吴坚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使得大学生的符号性功能放大,而实质性功能减低。在他看来,接受高等教育成为大学生实现社会流动的必要非充分条件[14]。什么原因使得高等教育促进社会流动受阻?吴晓林认为,社会分层和现行的高考制度影响了不同社会阶层学生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社会中上层子女有更多的机会接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此外,社会分层及现有的就业制度对毕业生的就业产生了影响。底层阶层子女由于缺乏社会资源,更难获得优厚的职位。通过“出口”和“入口”的两层筛选,高等教育促进社会流动的功能弱化[15]。刘志民、杨东平等人通过研究发现,家庭资本对高等教育机会的获得有重要影响[16-17]。

国外学者罗伯特·哈维曼(Robert Haveman)和蒂莫西·斯米丁(Timothy Smeeding)通过研究发现,收入差距在学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获得与取得成就方面的影响持续扩大。在美国顶尖的学院和大学,有将近四分之三的学生来自社会高收入家庭。他们认为,高等教育促进社会流动作用的关键在于要提高来自低收入家庭学生完成高等教育的比例[18]。布莱克斯通(Blackstone)等人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19]。

整体而言,学者们认为,由于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家庭资本差异和人事制度等的影响使得不同阶层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入学后接受的高等教育质量以及毕业后就业等方面存在差异。优势阶层的子女更有机会进入重点大学,学习热门专业,毕业后找到待遇更为优厚的职位。从这个角度看,学者们认为现阶段高等教育促进社会流动的功能弱化了。

(三)高等教育固化社会阶层

以上观点在不同程度上肯定了高等教育对社会流动的积极作用。然而,有一部分学者持相反的看法。现今,“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并不少见,与此相对应的就是“民二代”“穷二代”“农二代”,有关这些“二代们”的故事在引发人们关注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高等教育不仅没有促进不同社会阶层的公平、合理流动,反而是固化了社会阶层。

2010年廉思对北京、上海、广州等7个城市的“蚁族”(即高校毕业生低收入聚集群体)的调查发现,受访者中有将近五分之四从事低收入职业。这些人中,有42.9%的人来自农村,有20.6%来自乡镇,仅有15.1%来自县市级。他认为“蚁族”背后反映出的是社会流动的固化[20]。孙卫红持类似的观点,认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不同阶层子女高等教育获得的差异导致了赞助性流动的功能日趋强化,进而固化了社会阶层。大多数底层子女进入省属院校、地方院校、高职高专院校,而他们上重点大学、热门专业的机会仍不多[21]。此外,社会资源分配不公、原先制度(如户籍制度、人事制度)等惯性影响以及上层阶层形成的同盟使得代际流动的继承性越来越强,而代内流动的流变性越来越弱[22]。

有学者通过对中国中产阶级家长和学生的调查发现,中产阶级的家长在学生不能上本国好大学的情况下,会选择把私立学校当成一个踏板,之后送子女出国留学。这些中产阶级的老一代利用他们的社会资本,通过确保子女获得优质的高等教育以丰富子女们的文化资本,从而确保下一代的向上流动和再现其优越的阶级地位[23]。

上述笔者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关于高等教育对社会流动的影响的不同看法。为了加深理解,本文从西方教育社会学主要的理论流派,即功能理论、冲突理论以及韦伯主义教育理论三大视角来对其进一步分析和解读。

(一)功能理论的视角

功能理论的代表人物涉及近现代的许多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如孔德、斯宾塞、戴维斯、默顿等。塔尔科特·帕森斯的教育功能论提供了解读高等教育影响社会流动的一个视角,他主张高等教育是“精英循环”的中介,认为高等教育对社会流动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帕森斯认为,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社会成员需要形成以“机会均等”和“成就”为根本的价值共识。在他看来,教育机会均等在扩大,但是由于受能力、家庭倾向、个人动机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社会成员最终在成就获得上存在差异,进而引发新的不公平。教育的功能就在于把这种不公平合法化,这主要是通过教育的社会化功能和选择功能实现的。教育的社会化功能主要体现在培养个体角色所需要的“承诺”和“能力”,使个体成为适应社会结构需求的“人才”。而与教育的社会功能密切相联系的是教育的选择功能。通过接受教育,个体被区分为高成就者和低成就者,从事不同的职业,而一个人的职业又与他所处的社会阶层的收入、地位等紧密相关。通过这两大功能,学校传递着这样的观念:“由于教育成就差别而带来的收入和地位的不公平是可以接受的。”[24]28

从功能理论视角看,高等教育主要通过培养社会需要的不同层次、类型的人才进入不同的职业来为社会服务。一个人所获得的教育资格决定了他的职业,进而决定了他所处社会的阶层。这一理论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它忽视了作为个体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体的需求。此外,功能理论基本观点的一个假设在于教育机会均等。正如上述各位学者的研究所表明,社会不同阶层子女由于受各种外在因素影响,他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是不均等的。

责任编辑:

论高等教育对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影响 - 豆丁网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分享于2016-07-15 14:29

论高等教育对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影响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推荐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范文_word文档在线阅读与下载_文档网

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范文

论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摘要:随着世界全球化的推动,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各国间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个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也是这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高等教育社会发展促进作用

高等教育作为教育龙头,它具有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的功能;具有为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提供源源不断动力的功能;具有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直接提供接班人和建设者的功能。若从宏观上分析高等教育则具有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几个方面的功能,这些功能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

一、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一)高等教育是社会的一部分

高等教育同政治、经济、文化现象一样都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我们谈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主要是指其与其他社会现象和子系统的关系。但是,高等教育又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现象,与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具有密切的关系,但又不能单纯看作经济基础或上层建筑,所以它有时可以相对超然于社会之外发挥独特的作用。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三点启示:一是把高等教育看作社会的一部分,高等教育对社会可以在内部起作用,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也是无处不在的;二是高等教育必须融入社会,高校办学要具有较大开放性,不断从社会吸收思想和信息;三是高等教育要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具有较强的创造性,以体现在社会中的独特价值。

(二)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状态

高等教育对于社会发展表现出三种状态,一是适应于社会发展,二是与社会发展相对同步,三是超前于社会发展。这三种状态是同时存在的,表现在一方面高等教育在不同方面分别会处于与社会发展关系的不同状态,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在整体上会不断在这三种状态之间变化,时而表现为以适应为主,时而同步或

发挥高等学校优势作用 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教育--人民网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新时代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历史新征程。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把握教育历史定位,明确教育根本任务,理解教育本质要求,突出教育中国特色,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九大精神,努力开创高等教育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新境界。

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就要肩负起高等教育“四个服务”的时代使命,坚持高等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就要更加自信地坚定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努力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就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就要全面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高校作为人才第一资源、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和文化第一软实力这“四个第一”的重要结合点,学科优势突出,高端人才集聚,各类信息汇聚,创新要素集中,科研成果丰硕,国际交流频繁,理应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特殊重要的作用,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高校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既是使命所在,也是自身发展的源头活水。高校利用自身的学科、专业、科技、人才、信息和文化优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高校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改革开放以来的近40年,高校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比如依托高校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大批大学科技园区,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的方式为经济发展和经济创新力、竞争力的增强作出了重要贡献,也拓展了高校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实践证明,高校只有真正与经济社会发展建立良性互动机制,贴紧靠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才有自身存在的价值,才能获得日益丰富的发展资源。高校与经济发展是互为支撑、相互促进的,这是经济发展的规律决定的,经济发展了就有更大的财力支持高校发展,高校发展了就有更强的实力支撑经济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不断提出新要求,高校在服务经济社会的过程中不断优化办学环境、改善办学条件、汇聚人才队伍、做强特色优势学科、增强科研创新能力、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学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这样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也得以显著增强。

占全国普通本科高校总数95%以上的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力军,尤其需要准确把握办学定位,强化“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坚持特色发展、差异发展、创新发展,始终与地方经济社会紧密结合,聚焦需求,发挥优势作用,更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一要围绕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使命、新要求和重大部署,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建设、国家主体功能区定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调结构、搭平台、创载体、建机制,促进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成为当地产业行业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和合作者,全面提升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二要坚持需求导向,实施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策略,密切跟踪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动态,调整学科专业设置,着力打造一批地方(行业)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要加快向应用型转变,通过“转型发展”促进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促进高校内涵发展、提高质量。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坚持德育为先、德学兼修、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基本要求,大力培养各行各业创新创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要充分发挥高校科研优势,构建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的知识创新体系、以工程科技和应用研究为主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学科链、科技链、创新链与产业链、服务链紧密对接,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建立企业科技需求与高校科技资源对接机制,增强高校科学研究、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的针对性,建立高校科研成果与企业对接机制和社会发布平台,加快高校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四要积极构建协同创新体系,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坚持国家急需、一流水平、制度先进、贡献突出的总体要求和政府主导、创新引领、需求导向、多元投入的基本原则,有效促进创新要素聚集、融合和贯通,推动高校成为行业产业技术发展的研发转化基地、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和提升文化软实力、影响力的主要阵地。要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养拔尖人才,产出重大成果,增强自主创新、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要创新校企、校研、校校等合作机制,大力拓宽合作领域,不断提升合作层次与水平,努力实现双赢、多赢。要积极推动高校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向社会开放,加快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增强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五要发挥人才资源优势,凸显高水平新型高校智库的咨政功能,搞好咨政、咨询服务。要构建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为主的理论创新体系,建设一批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高端创新平台,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历史文化文明传承创新。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库、科技库、人才库的作用,加强与各级政府的全方位联系,主动对接、全面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深化校地合作,形成高校各自所在区域或所属行业产业的竞争优势,成为所在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引智借智的基础平台。要强化应用对策研究,为政府部门科学决策、行业产业发展提供咨政咨询服务,为区域经济社会和行业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总之,高校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着力增强内生动力,着力激发创新活力,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全面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服务邮箱: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263    举报邮箱:

  |  

  |  

 | 

 | 

 | 

 |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教育对国家的影响有哪些方面? - 知乎

高等教育教育的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一方面,教育对经井发展起着促进人力资本的优化.催生科学技术,直接创造财富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不适 当的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不台理的教育结构、陈旧的教育内容和保守的教学方式会对经济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正确认识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双重作用并正确处理好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就显得更为重要。

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缘于人的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特殊重要性。教育通过对人的培养、改变、提高而对经济发展发挥作用。

( 一)高等教育促进人力资本的优化

所谓人力资本,指的是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 、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它是具有经济价值的一种资本。因此,舒尔茨认为,当代经济的增长,国家财富的构成,主要是人力资本带来的结果。而教育担当着促进进人力资本优化的重任。

在现代生产过程中,技术改造、设备更新要靠科学技术人才把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过程来完成:丰富的自然资源、先进的生产工具要通过高素质的劳动者的劳动来发挥作用;高水平的生产、经济效率要靠大量高水平的管理人员的管理活动来实现。而劳动者基本劳动素质的优劣,技术人员科技文化水平的高低,管理人员经营管理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所受教育的程度和质量。因为,教育培养人们的劳动能力,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 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 的和专门的劳动力”;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形态,把一个简单劳动力训练成为一个复杂劳动力.把一个体力劳动者培养成一个脑力劳动者。教育可以使劳动力得到全面发展, “使年轻人很快就能够熟悉整个生产系统”。“ 使他们根据社会的需要或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 生产部门’

总之,教育作为改善劳动力素质的活动,以一种复杂的方式提高劳动者的精神素质、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及健康素质,使劳动者的德、智、体发展水平及其创造力得到全面的提升。面经济的发展只不过是劳动者素质提高所带来的果实而已

( 二) 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精辟地说明了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所具有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么教育则是第一生产力的母机,是生产科学技术的重要手段与途径。教育通过传递和积累科学技术,从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 科学技术具有继承性的特点,任何科学技术都不仅是某一历史时代的产物.而是人类社会整个历史发展过程的结晶,是人类不断积累、继承和创造的结果。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科学技术的继承和积累通过教育来实现。教育对已有的科学技术经过加工,成为简约化的科学技术知

识和科学方法手段,为新一代人所掌握和继承,得以世代相传,不断丰富,并为新的科学发明和技术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通过创造和发明新的科学技术,从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 高等学校由于科研力量比较集中,科学门类比较齐全,研究后备力量充足 学术思想活跃,信息来源丰富等特点,而成为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军。

另外,科学技术进步,其在生产过程的应用内容和直用形势都是经济过程的内部因素 科学技术的经济受益受到组织结构、动机、信息、投资、研究和发展等多种经济内部因素的制约 因此,发挥科学的经济效益需要改进经济活动过程,创造有利于科学技术发挥经济效益的内部氛围。而教育投资将会刺激科技进步,培养更多的合格工人,营造有利于发挥科学技术效益的环境,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高等学校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直接贡献

一直 来人们认为.高等学校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是培养人才。然而,在当代社会高等学校的内涵和功能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等学校对国家经济建设的直接贡献日益凸显。在科研方面,“ 九五”期问,高等学校承担国家家自然科学基金项 目7 0 %以上、重点项日一半左右,承担国家“ 8 6 3”计划 和 “ 9 7 3 ”项目都是 1 / 3左右,就是举世瞩目的 “ 神舟 5号飞船的成功发射和回收,仅哈工大一所学校就为其提供5项关键技术。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更显示了高等学校直接站在高科技前沿的优势 仅以大学科技为例,由于各类创新要素与资源汇集、融合.大学科技园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到 2 0 0 2年1 0月底,国家大学科技园吸引社会资本投资累计2 9 7亿元;累计转化科技成果 1 8 6 0项。获专利授权 1 9 3 4项,开发新产品4 l 1 6 个;吸弓 l 留学回国创业人员 1 3 3 4人,创造了约 1 0万个就业岗位。校办企业的规模效益方面,截止到 2 0 0 2年底.我国高等学校创办的科技企业已达2 2 1 6家.其中3 6家企业已经上市.总资产达 9 4 7 . 2 3亿元,实现销售收人 7 2 0亿元,实现净利润2 5 . 3 7 亿元。 高等学校科技企业的兴起.作为中华大地上科技产业领域的一支生力军,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亮点 到2 0 l 0年,全国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将达到2 700万人,其中研究生在学人数 1 8 0万人。高等学校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贡献将更加突出

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显著的影响,是导致我国经济如此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下面用 1 9 7 8~1 9 9 8 年我国高等教育人口比率与人均G D P的关系来证明上述结论。 根据表中的数据,高等教育人口比率为白变量.人均GDP为因变量做散点图由散点图近似认为高等教育人口 比率与人均 GD P呈指数关系。以教育人口比率为自变量,人均 G DP的对数为因变量做一元线性回归建立两个变量之间的数学模型。

由此我们通过数学模型进一步证明了, 高等教育人口比率与人均GDP是密切相关的。高等教育人口比率和人均 GDP的逐年增长一方面说明我国对高等教育的重视; 另一方面也说明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我国的经济实力将进一步得到快速的增长。

此文不仅介绍了教育的本质,同时浅括了教育在多层面多领域的互动原理,并非为任何宣传服务。而是基于哲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知识表达对教育现状的思考,希望能对阅读者产生思考并有所收获,同时打开一扇面向完整世界观的大门。

这是一个现代社会每一个人都有必要认识到的问题。凭什么教育可以孕育未来的潜力, 左右个体命运,群体思维还是文化层面上的意识形态,甚至关系到整个民族的文明前途?教育的存在默默地成为公认的事业,从执政的角度来看,无论责任,功利,发展趋势,人性关怀,一个细微还是宏大的动机都可能改变现状,我们需要明晰通往人类进步的教育之路上,有多少不得不面临的困难与改变方向。

自从苏美尔的遗址被挖掘,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学校被发现。贯穿人类历史至今,教育始终被认可为值得投资的事业。通过这一论题可以得知教育的真实意义与过程。在此文中,将会列举与深入分析国家与不同方式的教育形式。

认清教育的本质,需要从方向的目的,基本内容,应用条件和根本价值开始。教育属于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系统地传授知识和技术规范等的社会活动,让人明白作为一个人需要对人类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教育的创立并非没有理由,一个人只有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才能有成为一个有用的人的前提,只有完成自己责任和义务的人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这就是教育的目的。教育体现的价值在于给国家提供高质量的人才:

最重要的要点是:“教育,不只是重复书上的知识或简单地教条复制过程,教育的最大意义性价值在于激发了人的潜能或创造性。

这里的五个国家分别有着不同的投资比重水平不管差距多还是少,从左到右是:

比较可见发达国家对教育的投资水平极高,而这其中,瑞典的教育形式世界闻名,美国与加拿大也属于拥有世界最完整教育体系的国家之一。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这些国家的教育现状:

在赤道几内亚贫困的社会情况下,艰难的教育界显示

这个国家的贫富差距也是世界居前。

在贫困国家缅甸,更令人担忧的是:

,这意味着教育只能通过自费和慈善捐款来实现,缅甸国内的高等教育几乎不存在,大约有四分之三的缅甸儿童在五年级之前就辍学了,其次,

国家对学习的财政援助也是一大特色,

这无疑体现了瑞典社会,政府的教育部门极其重视教育投资与福利制度设立的优势。其次,

,瑞典教育始终开导社会公平概念与性别平等的教育。随后,就是众人皆知的:

审视瑞典派教育的原则,

是这个国家教育定位的潮流思想,在设立诺贝尔奖的瑞典,注重的是提高整个社会的水平,他们更重视不让社会出现落伍者,而不是培养个别天才。与技术人才的选拔相比,瑞典教育付出心血更多的是学生的内涵。因为瑞典教育的原则概念认识到

甚至一个著名的故事是:

瑞典教育的成功之处也完全可以用现实例子来证明,有一个普通的例子来说明瑞典的教育“学以致用”,人们每天都在使用蓝牙,这个名字其实源于瑞典南部大学城的创办人——蓝牙发明人之一斯万·迈迪森教授。蓝牙的成功反映了瑞典高等教育配合社会的鼓励与需求。学校的学生工作者与科学家一起研究,尤其设立研究院与投入大部分科学研究基金。

在采访中,麦迪森教授认为蓝牙技术的发明在隆德大学很正常,在瑞典,完整的教育体系不少,这种案例很多。当其他国家很多大学还在为就业问题焦虑时,瑞典的学生已经开始了实习任务。

补充而言,一些细节也支撑了瑞典教育界的乐观情况比如赋予学生选择自己上学地点的权利、超过70%的小学生可以使用自己的电脑...

除了瑞典,也提及加拿大教育模型,代表北美教育所吸引人的条件

四个特点值得强调:

欧美教育的现状介绍便到此为止。

本段在物质层面上呼应题主的问题:”教育的直接影响与非表面影响的深远意义“

但让我们现看看老马怎么说,

哲学家、共产主义创始者卡尔马克思也对教育有些主张,这联系到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而马克思定义了它:

成功教育符合马克思所认为的理想教育,支持实现社会全体公民教育平等。解决了将知识与资源转化为受教育个体的精神财富、形成独立人格,使教育的启蒙过程不受任何干扰。根据生产要求提高技术与知识与实际结合形成完整的改善社会的教育体系。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包括:

所有的教育都可以参考马克思提出的原则:在经济发展上个人技能的利用或社会生产力的更新,知识更新比如科学创新,教育在知识传播体现在两个方面:

比如现在的大学就是只要以研究为主题发展。成效一般反映在在科技的应用与创新或更多人通过学习技能与知识成为社会生产力,另外,知识的传播或能力培训等也可以

在治国上,教育操控或影响了政治的发展方向或趋势,

将政治社会化就需要教育的帮助,比方说

,培养人的科学法治观念也可以促进社会化与共和制度进步。

在人口上,

,重视教育的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会逐渐增加下一代的抚养成本,产生对社会有益的意识,

,其他的比如女性就业,社会平权运动,通过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性教育、环境保护、公民价值观等等知识进行普及性宣传,提高社会美德、增加国民内涵。

教育也担负了文明社会创造、变革与文化传播的责任。

约翰杜威是美国教育学家,也是心理学家

世界上第一所学校建于两三千年前。据说是埃及的苏美尔学派。审视史上来自古代的伟大文明,比如埃及人、苏美尔人、玛雅人、希腊人和罗马人,他们在教育方面都有共同之处。

因此我们相信了教育的机会有很多,通往成功的路也多种多样,但是一旦帝国的笔朝向歪曲,甚至背离了其教育的原则,文明则朝负面发展,而当缺少真正的教育就随之而带来了坏影响,失败的教育非但不会形成众人的顿悟、限制了群体思维的发展,还有可能产生观念的扭曲或者堕落,最终导致了泯灭前途的后果。必须认识到的是

(参考文学家鲁迅的”黑屋子理论“)

教育需要提倡,也需要证明有能主导社会的能力。

美国历史在社会平权意义上的进步是典型的:

事实证明,这样的情况在历史上发生过,并且,当我们再观察当今的美国,在经历了无数的平权运动和平等参选总统权利的争取之路上,当政府明白受教育的黑人越来越多,当不可压迫的意识在形成,民智开放,法律的修改从被动转为了主动,权力也走向了平等,约六十年前,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以《我有一个梦》的演讲向全世界宣告了属于黑人的诉求,二十年前,鲍威尔担任美国国务卿

不久巴拉克侯赛因奥巴马参加了总统选举并胜选。如果仅仅从经验来看,马丁路德金、奥巴马和鲍威尔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可平权运动没有尽头,现状仍然不可称之为完美 ,因为大部分弱势或受歧视群体存在占比会长期归咎于教育。

平权进程中许多平凡事迹充满重大意义。譬如美国律师查尔斯·汉密尔顿·休斯顿的故事与贡献:

众所周知,在一些条件艰苦的情况下,教育的希望之路在困难面前就不会顺利进行,教育界对解决贫困教育实施现状的行动变得愈发急迫起来。由于贫穷和边缘化,

撒哈拉以南非洲是受影响最严重的地区,

中亚和东亚以及太平洋地区,

性别不平等也是社会教育问题的决定性困难构成原因之一,举个例子,在撒哈拉以南非洲,

,并且在也门,

但是

,如果没有教师或缺乏教育培训,没有教室缺乏学习条件或教学材料,教育就无法保证质量。社会性别歧视,恐怖袭击、社会混乱都让教育发展进度推迟,也会摧毁教育成果,一场战乱可以致使无数孩子被迫离开学校,一个爆炸可以随意摧毁某个学校。而另一方面的教育缺点,体现在

,通常结合现实情况,在穷困山区,从家到学校的距离很长,没有路去上学,孩子们必须翻山越岭到达学校,有些地区甚至很少支持公立学校。

因此,往往开明的国家懂得开放政策,选拔人才,重视改革和规划教育的意义与价值,提高社会对教育的意识与兴趣,并有义务给予一定的支持,将一些投资结合现实来配合教育事业的发展。

官方组织与教育界权威机构均已给出了正式数据以表示教育危机的信号。

邸俊鹏 孙百才: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分专业视角的实证分析_产出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

),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原标题:邸俊鹏 孙百才: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分专业视角的实证分析

责任编辑:

本文由星云财经网发布,不代表星云财经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