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殿的细节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介绍太和殿30字 太和殿的细节

太和殿的细节

#太和殿的细节|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太和殿作为故宫中体量、等级都无出其右的建筑,除了宏伟的造型、华美的装饰赋予它极高的审美价值之外,从整体的柱架、屋顶,再到局部的榫卯、斗拱,每一个环节都体现着中国古建筑的高超技巧与智慧。在中国古代儒家文化中,“九五”寓意帝王的权威,“九五至尊”是对古代皇帝的尊称。太和殿以其重要性被称为“九五至尊”的宫殿。

紫禁城中许多建筑物的开间多为9间或5间,惟独太和殿的面宽是11开间,在整个故宫是独一无二的。这是为什么呢?太和殿在明朝时叫作奉天殿,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初建完工时,面宽为9间,进深为5间,符合“九五至尊”规制。然而,太和殿在历史上至少经历过五次大火。每次火灾后,皇帝都要安排工匠重建太和殿。而我们今天看到的太和殿,则是第五次重建后的太和殿。在材料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建造负责人把太和殿的开间数目做了改动。在建筑总尺寸不变的条件下,开间由原来的9间变成11间。这样一来,很多尺寸较小的楠木就能用上了。而且独特的11开间也凸显出皇帝至高无上的尊贵地位。

太和殿营建的主要材料为木材。在明代初建时所用木材是楠木。尽管楠木的强度与其他木材相近,但是它有独特香味、不怕虫蚀、不怕糟朽、不易变形,是营造宫殿建筑的绝佳材料。太和殿所用楠木尺寸硕大,最大直径可达2米。营建紫禁城所用楠木主要来自四川、云南、湖南、湖北、贵州、浙江、山西等地的深山老林中。由于派采楠木数量多、直径大,多半位于深山老林之中,因此砍伐之后,首先要解决牵拉出山的问题。然而由于地形条件复杂多变,天时阴晴、水枯水荣不易把握,加上产木之所有些在瘴疠毒雾之乡,都增加了采运的难度。百姓冒险进山采木,很多人为此丢了性命,后世有“入山一千,出山五百”的说法,形容采木所付出的生命代价。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描述了紫禁城宫殿建筑修缮所需木材的运输方式:梁木捆在一起的巨大木排和满载木材的船,在运河上,由数以千计的人拉着沿岸跋涉。有些一天只能走五六英里。像这样的木排来自遥远的四川省,两三年才能运到首都……

太和殿见证了历史的沧桑,例如:1644年春,李自成率百万大军,由西安北上,攻打北京城。守城的大臣们选择了投降。崇祯上吊自杀于景山。李自成在紫禁城武英殿登基。不久,吴三桂率领的大军抵达北京郊外。李自成败退出城。离开紫禁城时,根据牛金星建议,效仿西楚霸王火烧阿房宫放了一把大火,包括太和殿在内,紫禁城70%的建筑被烧毁。今天的紫禁城古建筑,其实大部分都是清代复建的。

太和殿也承受了历史的屈辱:1900年5月28日,日本、俄国、英国、法国、美国、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等八国以“保护使馆”的名义调兵入北京。8月14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与光绪仓皇西逃。8月28日,八国联军进入紫禁城,搞了个“国际大检阅”。这些来自八个国家的侵略者,穿着各自不同的军服,吹着不同的号角,奏着不同的乐曲,举着不同花色的国旗,在只有中国皇帝才能走的紫禁城中轴线上缓缓前行,耀武扬威。随着八国联军进入紫禁城的还有外国的使馆人员和记者。他们和联军登上了太和殿的台基,站在太和殿前留影,并在太和殿内为所欲为……

太和殿也见证了民族抗战的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发布诏书,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既然日本宣布投降了,就得举行仪式,让全世界见证一下。于是,全国设立了15个受降区。其中,日本华北方面军向中国第11战区投降的仪式,就选在太和殿前进行,时间为1945年10月10日。凑巧的是,故宫博物院的成立日也是10月10日。受降仪式开始的时间定在10点10分。中方代表是第11战区孙连仲上将。中国官员和盟军代表有300余人。日本人的代表是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根本博中将。日军将领代表共21人。那一天,太和殿广场约有10万民众。其实,当天太和门、午门、天安门也挤满了观看的民众。受降仪式开始,首先,景山上军号长鸣,会场上礼炮响起,全体人员默哀,纪念抗战中牺牲的烈士。随后,孙连仲将军从太和殿迈出,进入受降仪式地点,即太和殿前。随后,根本博等21人由昭德门进入受降仪式地点。孙连仲将军命令根本博在受降书上签字,共三份。根本博在投降书上签字后,呈给了孙连仲将军。孙连仲将军签署了“同意受降”的意见。

随后,根本博一行交出战刀并退出会场——其中部分战刀现在保存在国家博物馆。此时,全场掌声雷动、欢呼声响彻云霄。同时,一架盟军B52式轰炸机在太和殿广场上空飞过。全场军乐齐鸣,众将士向国旗致敬。孙连仲将军率领众将领迈入太和殿,大家打开香槟,共同欢庆这历史的重大时刻。10点35分,受降仪式结束。尽管整个仪式只有25分钟,但这是中国现代历史上最重要的时刻之一。广场上民众情绪激昂,久久不愿离开,孙连仲将军走出会场,驱车所到之处,民众无不欢呼……

2006年—2008年,故宫博物院对太和殿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大修。这是太和殿在1697年建成后的第一次大规模修缮。太和殿大修的主要内容包括:屋顶揭取瓦面,更换糟朽的椽子和望板,再重新铺瓦;支顶局部下沉的梁架,并紧固松动的铁箍;检修斗拱,填配补齐局部缺失的斗拱构件;修补松动的墙体,并对局部脱落的墙皮重新抹灰;对与墙体相交的柱子进行检查,采用传统方法替换柱根糟朽的位置;对松动、挪位的台基石进行修补、恢复到原来的位置;外檐重新作油饰彩画等。今天我们看到的太和殿,就是2008年大修完成后的样子。用周乾的话说,太和殿大修反映了当代中国古建筑保护人员所具备的对文物采取及时有效保护的能力和水平。

《太和殿》

周乾 著

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

END

延 伸 阅 读

赏画 | 吴山明:画家的心永远要热

本文图片选自《太和殿》一书

编辑 王雷 张芝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