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未来10年最凉爽一年?中科院回应!全上海都在等的冷空气终于来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今年冬天上海气温 今年是未来10年最凉爽一年?中科院回应!全上海都在等的冷空气终于来了

今年是未来10年最凉爽一年?中科院回应!全上海都在等的冷空气终于来了

2023-09-08 08:0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今年夏天,我国出现了1961年有完整观测以来最强的区域性高温热浪。

#今年或许是未来10年最凉爽的一年#的话题日前就火上热搜话题,阅读量达52.7万,并由多个“自媒体大V”转发引发网友对未来高温天气的担忧。

部分自媒体发布相关话题。图源:微博截图

我国极端高温 超全球增暖速度

针对今年夏季我国大部分区域出现持续的极端高温以及许多区域同时发生严重的干旱现象,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李熙晨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今年我国极端高温要比全球变暖的增温速率更为剧烈。”

李熙晨解释称,全球变暖速率平均0.1℃/10年,而今年夏天我国多地极端高温,显然已经超过平均增暖速率。

2022年8月19日,上海,黄浦区高温红色预警,外滩景观平台上游客稀少。

“夏季极端高温的一个直接诱因是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辐射强迫变化所导致的全球增温。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能够吸收和发射红外线,持续加热大气和地球表面,造成地表的持续增温,全球变暖。如果我们不及早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很可能今年的极端高温现象会慢慢变为常态。”李熙晨对记者表示。

针对今年夏季的极端高温发生的其他原因,李熙晨认为,也受到全球海洋、海冰变率的影响。“今年热带太平洋发生了明显的拉尼娜现象。同时北极海冰加速消融、北印度洋持续增温。”他说道,“这些气候变率会对我国上空的大气环流产生影响,最终表现为我国上空持续受到高压中心的影响。”

上海也在这波“区域”中,从6月下旬到如今前后差不多烧了三大轮,创下最早40℃、最多40℃及以上日数等多项与“4”字头有关的气象纪录,35℃及以上的高温天数截至目前已有多达49天,反超了曾是“史上最热夏天”的2013年。

然而这个令人难忘的极端夏天还留下了很多谜团,比如大热之后会大冷吗?今年只是一个开端,以后会一年比一年热吗?上海能算得上“火炉”城市吗……记者就此采访上海市气象局首席服务官邬锐博士,解答上海网友最关心的四大问题。

邬博士解答四大问题

问1

今年夏天创造了哪些第一?

今夏之热,创下了多个与40℃相关的纪录:最早40℃,出现在7月10日;最高40.9℃,出现在7月13日(持平2017年);最多≥40℃的极端酷热,达7天。

邬博士表示,从目前来看,今年夏天的各项指标已经超过了2013年和2017年这两个知名的炎热夏季,比如截至今日上海≥35℃的高温天数已达49天,超过了2013年的47天;≥40℃的极端酷热天数共7天,也超过了2013年此前保持的5天的纪录。“40℃以上的天气每一天都很艰难,今年7天的这个数字可以说在纪录保持上已是遥遥领先,而且除40℃之外,今年还有好多个39.9℃、39.7℃、39.6℃这样很接近的气温。”

唯一能与今年比肩的可能要数八十多年前的1934年。这年夏天至今保有两项纪录未被打破:高温日数55天,酷暑日数34天。而今夏截至目前这两项数字分别为49和30。

但需要指出的是,1934年观测仪器的技术水平与质量控制可能远不如现在,虽然当时的文献资料记载当年夏天十分酷热,但这也与当时公共设施尚不完备,居民家中没有空调等因素相关。

因此从市民感受和各项指标来说,今年夏天的炎热程度并不止在气象史“排名前列”,而是综合来看就可排到第一。

问2

上海会人工增雨吗?

今年夏天,我国中东部地区连片连片地大热,一时间各种高温榜单纷纷出炉,上海在其中也是常客。中国天气网在8月19日排出的全国蒸煮闷热榜上,上海以50天之多,遥遥领先排名第二的40天的成都,在“桑拿天”一项上傲视全国。那么,这说明上海也是全国前列的火炉城市吗?

邬博士表示,从气象数据上来说,上海还称不上火炉城市,重庆、杭州、武汉、南昌这些地方的热度更甚。

市民感觉非常热,可能与上海的高温酷暑天气在上午到中午时段气温蹿升过快有关,往往一眨眼就到了36℃、37℃的水平。相对高的湿度也让体感更加闷热。

但总的来说,“桑拿天”的感受具有个体差异,而上海位于沿海地区,海洋性气候较之山地气候的杭州、有谷地热蓄积效应的重庆这些内陆城市来说,整体上热度还排不到全国前列。

此前的高温酷暑中,隔壁浙江多地进行“人工增雨”,在网上引起了一大波围观,许多网友十分羡慕。上海烈日高照,不少网友也盼甘霖降温,那么上海可以人工降雨吗?

邬博士介绍,人工增雨有非常多的限制条件,有时候是出于农业的需求。上海城市化水平发达,居民生活用水也很有保障,对降水的依赖度相对没有那么高。综合来看,尚不符合人工增雨的条件。

问3

夏天大热以后冬天会大冷吗?

许多网友担心,大热之后会大冷,今年冬天可能会特别冷吗?

邬锐博士表示,从均值回归的角度说,大热之后有大冷,一些网友的推测也是有道理的。从统计上来说,有这类补偿机制,但需要指出的是:第一,今年特别热,可能时间尺度上要过几年才会特别冷,将热的这部分平均回来;第二,上海特别热,不一定在上海特别冷,可能在别的地方冷,因为均值回归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的平均。

所以综合来看,不一定上海今年夏天热得极端,半年后上海的冬天就会冷得极端。

问4

今年,只是一个开端吗?

早在2016年,“3.23”世界气象日的主题就是直面“更热、更旱、更涝的未来”,极端性天气的增加日益成为共识。“这是史上最热的一年,也可能是未来最凉快的一年。”最近,这样的句子在网上流传颇广,有市民解读为之后年年夏天都会比今年更热,是这样吗?

邬博士表示,全球变暖下虽有“逐年变热”的说法,但并非一下子变得很热,而是平均气温每年上升零点几。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碳中和”现已成为全球共同的行动。“今年这样的极端炎热是比较罕见的,一般大热的年份是周期性出现,未来几年可能还是会比较热,但要热得像今年这样屡破气象纪录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今年或成未来10年最凉爽?

官方回应

针对,部分自媒体为印证“今后的夏天会越来越热”这一观点,援引了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专家2020年6月刊发在《自然·通讯》杂志论文中的观点,认为“论文的评估结果意味着未来东亚夏季风更强、季风降水更多,但登陆的台风可能减少,同时也意味着中国东部和南部的高温热浪风险增大”。

对此,8月22日晚,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在微博发布说明,指出“有关微博公号的提法是对论文原意的曲解”。全文如下:

大气物理所解释称,该论文工作与近期极端高温事件的发生和预测没有任何联系。

大气物理所还回应称,要对本世纪末的长期气候变化进行预估,必须借助气候模式,但是受科技发展水平的影响,当前模式结果依然存在不确定性。在气候预估方面,其体现就是不同模式对于同样的温室气体强迫的响应存在差异,例如参加“第五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的35个气候模式对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预估结果彼此相差很大。为了减小这种不确定性,以给出更加准确的长期变化预估结果,这篇论文采用了一种在国际上被称为“涌现约束(Emergent Constraint)”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根据当前气候状态与未来状态之间的可靠物理联系,利用当前丰富的观测资料来对气候模式的原始预估结果的偏差进行订正。

综上,这篇论文不涉及未来10年的温度预测问题,更没有提出、也不支持“今年是未来10年最凉爽的一年”这一结论。有关微博公号的提法是对论文原意的曲解,特此说明。

全上海都在等的周三终于来了

上海持续高温结束!今日(24日)上海阴到多云,有分散性阵雨或雷雨,气温28-33℃。冷空气携风雨来降温,25~26日受冷暖空气共同影响,本市有一次较明显天气过程,并伴有雷电和短时强降水。主要降水时段出现在25日午后到26日,雨量分布不均,最大小时雨强30~50毫米。气温在27~34℃之间。26日起气温将回到舒适区。

不过,大家出门还是要注意,带好雨具,适当增加衣物。

来源看看新闻

编辑:洁 羽

监制:小 乐

审核:胡 笳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