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一低再低,为什么存款越来越多?债券会回调吗?为什么当下短债更适合普通人? 前两天有个热搜,说的是利率都这么低了,为什么中国人存钱越来越多?根据人民银行数据,2023年国内家庭新增存款达16.67...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什么存钱收益最高呢图片搞笑 利率一低再低,为什么存款越来越多?债券会回调吗?为什么当下短债更适合普通人? 前两天有个热搜,说的是利率都这么低了,为什么中国人存钱越来越多?根据人民银行数据,2023年国内家庭新增存款达16.67... 

利率一低再低,为什么存款越来越多?债券会回调吗?为什么当下短债更适合普通人? 前两天有个热搜,说的是利率都这么低了,为什么中国人存钱越来越多?根据人民银行数据,2023年国内家庭新增存款达16.67... 

2024-07-10 01:4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来源:雪球App,作者: 望京博格,(https://xueqiu.com/4579887327/280263679)

前两天有个热搜,说的是利率都这么低了,为什么中国人存钱越来越多?

根据人民银行数据,2023年国内家庭新增存款达16.67万亿,创历史新高。

存款余额升至137万亿,已超我国GDP总量(126万亿)。目前的居民总储蓄额137万亿,平均每人接近10万元。

(btw你存款有超过10w吗?还是被平均了?)

为什么存款热情如此高涨?

评论里的答案显得很真实

总结来看:

大家缺乏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只有存钱才能带来安全感,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投资似乎=亏钱,亏钱不如单纯的贬值,至少看起来亏得少。

普通人对于投资不懂,很难找到更好的、稳定投资渠道,只有把钱存到银行。

目前,高流动性的“类保本”收益在多少?

现在活期存款利率在0.3%左右,大家肯定看不上。

货币基金收益去年平均在1.8%,估计有部分求保本的人还能接受,但是大部分人还是不满足。

如果你放弃流动性呢?

以一年为期限。

目前一年定期存款在1.45%-1.8%之间,一年大额存单(20w起)一年也就1.5%左右,甚至还不如货币基金。

还有什么稳定的投资渠道?

为什么当下短债(基金)更适合普通人?

简单来说,短债是债券的一种,买的是剩余期限在一年内的债券,波动(风险)很低,短债基金买的都是短债,收益大概率超过货币基金,而且场外买短债基金不需要再开券商账户,很方便。

去年全市场短债基金平均收益3%,博格买的"纯债汉堡"(短债基金组合)去年年化在3.3%左右。(基本上所有流动性资金都放在里面了)

在这个利率越来越低的时代,可以随时存取的、年化3.3%收益的产品,博格自己觉得是可以接受的。

最近很多朋友来问,今年债券(价格)涨了很多,会不会有回调风险?

那首先,我们要知道债券的风险是什么?

和股票完全不同,债券主要是信用风险和利率风险

1.信用风险简单来说就是发行方暴雷了,无法按时还本付息。

2.利率风险指的是市场利率上升,导致债券价格下跌。

怎么尽量规避风险,来挑选债券基金?

以博格为例,为什么把流动性资金都买成纯债汉堡(短债基金组合)?

纯债汉堡里主要挑选的都是“大公司”的短债。

大公司的(粗略)定义,主要是基金公司管理的债券规模比较大,简单来说,我们比较耳熟能详的基金公司都可以算是大公司。

为什么要选大公司?

因为债券投资和买股票完全不是一个逻辑,涉及到一系列非常复杂的投资和风控,小公司的资金实力很难匹配到一整个投资风控管理。

大公司的实力和风控,大概率不会为了搏多一点收益,而去买信用较差的债券。(小公司就不一定了,虽然也不绝对)

所以本质上买大公司的债券基金,是为了降低债券的信用风险。

举个例子,我们随便挑选一个“纯债汉堡”里的一个短债基金。

重仓债券都是大银行债、或者信用等级很高(比如萧山是经济发达区域)的城投债,所以信用风险很小。

2.那么再说利率风险

首先,短债的定义是,买的都是剩余期限在一年以内的债券。

PS:因为债券价格变化=(-)利率变化*久期,久期就看作剩余期限

因此短债受到利率风险影响比较小,而长债买的都是剩余期限7年以上的债券,所以受到利率影响比较大。

所以当利率下降的时候,虽然长债的收益会比短债高(一点),但是承担的风险也同样更高,这对于求“稳稳的幸福”来说,还是短债更安全。

而且未来短期内大概率看不到加息的可能,因为只有当经济过热的时候,才需要用加息的手段来预防通货膨胀。

为什么选择纯债汉堡(短债组合)而不是单只短债?

这个答案很简单,就是分散投资,降低单只短债基金的波动对于组合的影响。

纯债汉堡购买链接$纯债汉堡Plus(TIAA004009)$ @今日话题 @喜胖不胖 @雪球基金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