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书法要从篆书开始?北大爆火书法课让你事半功倍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什么叫行书楷书隶书草书 初学书法要从篆书开始?北大爆火书法课让你事半功倍

初学书法要从篆书开始?北大爆火书法课让你事半功倍

2024-07-05 22:2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在书法艺术上苦心钻研,留下了无数传世佳作。中国人对美的各种感悟,都凝聚在书法最纯粹的线条、最简洁的黑白世界里。

书法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更是一种精神寄托,一种文化传承。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无数爱好者。然而,如何打开这座艺术宝库,让书法的魅力得以传承,成为许多初学者心中的难题。

方建勋老师是北京大学书法教育与研究中心研究员、央视书画频道“一日一印”栏目主讲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而他更为大家所熟知的身份是“北大书法公开课”的主讲教师,这门课在北大的受欢迎程度可以用“一座难求”“座无虚席”来形容,课程视频被发布到各大网络平台后,吸引了众多书法爱好者,他们用过千万的点击量,表达了对这门课的喜爱。

以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学术造诣,方老师为书法爱好者打开了一扇审美之门,也为书法初学者指明了一条学习书法的道路。书法艺术如何入门?“学书之路”怎样开展?让我们听听方老师怎么说。

欣赏书法

是学习书法的基础

书法艺术到底怎么入门,每一个书法老师都有他自己的一些思考,那么我作为一个书法研究者,同样也是作为一个书法老师,我想基于我自己的一些研究心得和教学经验——因为我已经教过差不多上万人,面对面的书法教学——那么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当中,我也逐渐能够找到一些书法教学的规律,所以今天我对于书法艺术如何去入门,可能有很多要说的。

北大《书法审美与实践》课堂上座无虚席。

(来源:“未名书法”公众号)

首先,欣赏书法是学习书法的基础,欣赏书法跟欣赏绘画有一些相似之处,比如齐白石这幅画画得有意思不?“人骂我,我也骂人”是他题的字。各位看一下,那么我们欣赏画面欣赏什么?欣赏整个的画面,整个的意境,整个的线条、用墨用色等等。

齐白石《人骂我,我也骂人》,北京画院藏

再比如说熊秉明先生的雕塑《鲁迅》,这是北京鲁迅博物馆门口的雕塑。那么这个雕塑你会欣赏它,欣赏出熊秉明对鲁迅的理解。这就是雕塑艺术的一种精神实质,它也会传神。有的人说我欣赏书法怎么去理解它呢?不仅是一个字一个字读。你只要去查一下汉语拼音,就把这个字读出来;这个字能读出来,并不代表你会欣赏书法。欣赏书法也有一些点,包括点画、线条、字形结构、章法布局、神采意境等等。

熊秉明雕塑作品《鲁迅》

书法是越欣赏越没有穷尽,所以古人说中国的书画需要什么?需要品。“品”怎么写?三个口。三个口是要干什么?慢慢地品,慢慢地回味。所以好的书法是要回味的。就像中国的菜、中国的酒、中国的茶,好菜好酒好茶,慢慢地去品。这就需要时间岁月的积淀。所以你看古代大家的作品经得住品,那就是艺术的永恒的魅力,我们不妨也举一些例子。

赵孟頫的“哉”用笔非常地果断干脆,铁画银钩,特别是钩,真是铁画银钩,很有力道。你可以感受到这种力量之美。所以你找到了欣赏的入口之后,你就不是把这个字读出来,而是会考虑到凝视着这一个笔画。凝视的这一个点,如高峰坠石,古人欣赏的那就是一种力量蕴含在里头。你就慢慢地从这个角度去看,就会看书法了。

再比如命令的“令”,汉简里面有这个字,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大吃一惊,我就惊讶了,“令”可以这么夸张的撇捺,那就是书法之美。

你再看电脑体的隶书,这个就没有特点。所以书法艺术一定程度上是欣赏什么?特点。一家有一家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有一种书体的特点。汉简上面这个无名书家写出来的“令”,足以令我们在2000年后的今天,还是觉得眼前一亮,被它深深地震撼了,这是书法的视觉形式带来的冲击。

再比如字形结构。你看伊秉绶的“柘庵”两个字,方方正正,有一种气象,所以伊秉绶被誉为隶书庙堂气象的一个代表书家。

“柘庵”两个字我们把它单独拿出来,它就靠笔墨这种方方正正的造型结构,足以让我们觉得这像建筑之美,有一种何止是文字,而是书写笔墨带来的视觉的震撼、心灵的震撼。

你看“庵”字,你如果只是把字读出来是“庵”,你就还不会看书法;你要感受到这一种方正笔画的力度、结构的方正感,慢慢地再去联想,想到各种自然物象、人间万象,这才是书法欣赏的入门之途。

当然还可以有神采意境。比如说南宋书法家姜夔的小楷。如果你觉得自己心烦气躁的时候,觉得自己有点浮躁不淡定的时候,你不妨去欣赏姜夔的小楷——安静,太紧密了,太干净了。这是中国书法的魅力所在,超越于字形,在字里行间流露着一种气质。这种气质不是一种沉着的气质,而是一种超越的气质。书法艺术有什么用?今天我们拿到姜夔的作品,静静地坐在那体会,体会到其中的那种气息和味道,就是意义所在。我们有多少时间可以这么去自己享受,所以我觉得欣赏书法也是可以获得很大的快乐的。

比如董其昌的《试笔帖》,飘逸空灵之极。我们大部分草书都写得比较躁动、比较疯狂,但董其昌的很潇洒,很散淡。能将散淡与潇洒二者融在一起的书法家,杰出代表我觉得就是董其昌。所以董其昌的草书帖,哪怕我们不用看诗文,你直接欣赏也能体会到它线条、理念纯粹到极致的这种空灵之美。所以我们说好的书法是可以超越于现实的艺术的世界,是现实的世界所不能比拟的,其实它是另外一个世界。所以我们才需要书法,我们才需要艺术。

董其昌《试笔帖》

我们经常说书法要“取法乎上”,那么假如说你要练习书法,你就得要会看,欣赏书法是学习书法的基础。

我有一个朋友他前二三十年都没怎么练过书法,但他一直跟书法书画大家交往,然后突然有一天拿起毛笔来写,才写了一年,让我们周围的朋友大吃一惊。

你怎么能够写得这么不俗,这么有味道?就是因为他这么二三十年里头,都跟这些大家一起经常看古代书画作品有关,眼界上去了,出手就不凡了,所以我们经常说取法乎上。

也有些朋友会问我,方老师我最近发现我遇到了瓶颈,上不去了怎么办?我就跟他说,你先停几天,先别那么努力刻苦地去写,你先欣赏、听课,先看古代的那些大家的作品,先欣赏,心中有感觉了,再继续疯狂练习。你一直持续疯狂练习,埋头于书写实践,而不会去欣赏,你就找不到你的方向。

只对着范本字帖可能会是一种什么情况?叫熟视无睹或者叫视若未见。所以学习书法,首先是要学会欣赏,然后再到实践。

学书顺序:

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学习书法从哪一种书体开始?这是几乎每个学书的人都会面临的一个问题。因为有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一般来说我们最常见的是哪一种书体?楷体。

对的,最常见的确实是楷体。所以我们可以从楷书入手,就像颜真卿《严家庙碑》、柳公权《玄密塔碑》都是楷书。你从楷书入手是可以的。那么从楷书到底如何入手?后面我会讲,我们现在先按下不表。

颜真卿《颜家庙碑》

柳公权《玄秘塔碑》

当然也可以从隶书入手,也是可以的。所以你要问我隶书可不可以入手,当然可以,没问题。这是东汉的隶书《曹全碑》,它把隶书的美感和法则呈现得淋漓尽致:横平、竖直,字形扁的扁长的长,总体偏扁,还有波画,很好看。

那么可不可以从篆书入手?也是可以的。篆书入手,跟隶书、楷书一样都是可以的。有的同学问我可不可以从行书入手,这就不好说了。除非你真的碰到了一个很好的老师,然后你跟着他口传手授。我的意见是行书入手也是可以的,但是特别特别难。

东汉《曹全碑》

草书入手可不可以?草书入手也可以,但是特别少见,一般都不太从草书入手。你不会站你就想跑,我们经常会说这句话有道理的,从草书入手就更加少见非常少见。

所以一般来说,书法的入门就书体而言,楷书、隶书、篆书这个比较常见,可以选其中一种。那么我自己个人的教学方法,不管是成人还是小朋友,我的建议是先学篆书,再学隶书,再学楷书,再学行书,再学草书,这么一个顺序。这个顺序是一个什么顺序?是一个从简单到难的过程。

在我看来,篆书是最容易的,并不代表篆书就不是一个很高级的艺术,不是这个意思,就是篆书相对来说好学一点。其次是学隶书,再其次是学楷书,楷书学完了再学行书,行书学完了再学草书。我的教学是一年里头把五种书体学完,这也是我的教学的一个特点。

篆书我们学直线、曲线,把这个会了下面的字就可以了。有一个同学本来是一个书法小白,就这么就开始练了。这位同学写了两个星期之后,“月落乌啼霜满天”就出来了,通过这个方式就出来了。你看他还可以把它横着写大字,竖着写小字,写成竖条幅。这个时候我就要求他注意落款、注意盖章,注意保持一篇作品的完整性,一点一点地传授这些基本的章法的要求。

学生作品

到了20多天了,第三个第四个星期的时候,他终于写出了一幅作品:“一年逢好夜,万里见明时”。这就是我们说的方法很重要,我们要学会一些方法。我们现在有太多的纸本的书法字典,也有很多的线上的字典,都可以给予帮助。

那么到了第二个月之后,我说就可以开始学隶书了。因为篆书和隶书形体不一样,但用笔非常相近,所以隶书的一个笔法的基础就是篆书。而且它也讲究对称,所以你只要会写篆书的话,隶书通过一两个星期基本的东西就能掌握了。这就是说篆书是隶书的基础,篆书的基因遗传到隶书,有很多的隶书就来自篆书。

学生作品,左为篆书作品《一年逢好夜,万里见明时》,右为第一次隶书作业。

必须临帖

这是获得表达自我的工具

到底要不要临帖?我的朋友圈里面有很多练习书法的朋友,他们从来不临帖,每天创作,在朋友圈发一张——我今天又写出了一张得意之作了。我一开始还很好心,我说建议你能不能临一临帖,这样会进步大一点。后来发现建议无效,然后最终的结果是,去年的今天写的跟今年的今天写得没什么差别,只是熟练一点点而已,没有本质的变化,距离真正的书法艺术还是那么遥远。所以要不要临帖,我的主张是要临帖的。那么你可能反问我为什么要临帖,临帖是为了什么?

临帖是什么?照着字帖写。我们把王羲之的字帖放在这儿,把吴昌硕的字帖放在这儿,照着写,这就叫临帖。那么什么叫摹帖?我们把古人的字帖放在这儿,拿我们自己的一张纸覆在字帖上面,把它勾线勾下来,再把墨填进去,或者覆着直接在上面写,那就叫有个底子再覆在上面,我们把它叫摹帖。

那么临帖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为了什么?我经过多年的研究。我曾经花过大概五年的时间去搜集古代人的临帖作品,收集到了大概有六七百幅临帖作品,还收集到了古代人谈临帖的文献资料,最后形成了《临帖九讲》——其实我本来想把它叫《中国临帖研究》。

我发现了一些规律性的问题:不临帖会出现什么情况?会出现严重的后果。就像孙过庭《书谱》里面讲的:“任笔为体,聚墨成形,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谬哉!”

所以我们经常批评一个不临帖的人,用四个字批评他,“任笔为体”,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快乐是快乐的,但是有没有进入书法之门?有没有艺术的美感?不一定,很可能还背道而驰。

所以临帖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借助于临帖这个过程获得一个工具,获得一种创造书法美感的共性法则。你有了这个工具,然后你想怎么写你就怎么写,于是就有了美感。所以我们的临帖不是终极目标,而是获得表达自我的书法的工具。我们自己摸索特别慢,又难,所以临古也就是取法乎上,是为了汲取历代书家的经验。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捷径。

学习书法有什么捷径?临帖。临帖就是捷径。20世纪的书法名家陆维钊,他是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的书法的奠基人,也是一代书法名家。他说:“我辈作书,应求从临摹而渐入蜕化,以达到最后之创造。然登高自卑,非经临摹阶段不能创造。”所以你下次不妨跟你的朋友里面给你炫耀书法的人说,你能不能临一张给我看看,你可以去考验一下他。所以临摹是我们每个人的必经阶段。

临帖的一开始,主观能动性稍微小一点,然后逐渐一点点放大、一点点放大,主观能动性就越来越大。外表看起来是复制,其实根本不是复制,是有创造力的,所以我把临帖称为获得书法艺术的技能包。

我们要通过临帖获得哪些技能包?我这里举了几条:

1.用笔的能力;

2.处理结构的能力;

3.获得章法布置的能力;

4.获得对古人的书法好在哪里的感受力。

在临帖的过程当中,你就慢慢获得这个技能包了。有了这个技能包,你想怎么写,逐渐地就写不坏了。所以我们临帖,如果说你想着临帖就是像我们家的复印机那样,跟范本一模一样的复制,那么你就理解错了,你就永远获得不了这个技能包。你临帖是为了培养这些能力,最终是表现你自己,写你自己。

王羲之也临帖的,下面这幅作品米芾鉴定认为这是王羲之的临帖。临谁的呢?临三国魏时候的书法家钟繇的《墓田丙舍帖》。

宋米芾认为是王羲之临

钟繇《墓田丙舍帖》

我们现在觉得米芾的鉴定是有道理的,它确实像王羲之的风格。不仅如此,历史上的文献也确实有王羲之临前辈的书法帖这样一种文字记载,学习书法要临帖,不临帖很难入门。

如何临帖?

力求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怎么临帖?这是一个大问题,是一个书法老师怎么去教学的一个核心问题。这里会分出两条几乎是完全相反的路。在我看来,怎么临,核心是笔法。

那么我们想象当中,我们照着字帖这么去把它写出来,写的跟范本一样,那不就是获得了笔法了吗?你要这么想,可能还不太接触到临帖的核心。古人说临帖是临什么?临笔法动作。这个就很有意思了。临帖怎么就是临这个笔法动作?因为我们平时看到的一个范本字帖其实是什么?是墨迹。书写完了之后,留下来的叫墨迹。

那么临帖临笔法动作是什么意思?书写过程中,毛笔在纸上面运动那个过程是什么样的,我们就需要想象了。你看到王羲之、颜真卿、米芾等名家作品,你无法知道他的动作,所以你只能去揣测,不停地去揣测。所以书法临帖挺难的,因为你得去不停地通过你自己的脑补,复原当时书写的笔法动作。这有没有什么办法?当然也是有办法的,核心的问题是这个动作。

柳公权的“三”

欧阳询的“三”

比如说这两个“三”字,左边是柳公权的,右边是欧阳询的。现在让你去临,照着去临,你怎么临?你可以拿手指头比划一下,这个比划的过程当中,我就发现每个人比划的动作是不一样的。

我们学习书法努力的方向是什么?不描画,一笔写出理想的点画形态。难吗?非常难。古人确实是一笔出来的。你曾经一笔出不来,往后学的时候,你应该努力的方向是不描画,一笔写出理想的点画形态,这才是学笔法。

比如赵孟頫的四个“一”,你会发现没有两个一样的。但是它的基本规律是什么?基本上都下去,横过去,停,收笔拿起来。这是基本的规律。那么你掌握了基本规律之后,你这个笔法就不用担心写不好了。哪怕每次写出来的有点偏差,都是人正常的书写导致的,很正常。

赵孟頫的四个“一”

讲到点画,其实我在《中国书法十五讲》里面我讲得特别清楚,关于这个点画它的基本的规律是什么——因为我们学习书法要掌握规律对吧,你不掌握规律怎么行,核心的规律掌握了之后,你就不用去抠每一个点画的细节到底有哪些——点画的共性特征又是什么,我这几条讲得很清楚。

同时我想告诉大家,笔法它有哪些核心的基本规律,这都是我抽绎出来的一些最基本的规律。我们学习书法主要就是把握这些规律性的东西,就在这个里头,如果有兴趣的可以去看。

《中国书法十五讲》目录

那么临帖其实是一个学习书法的人逐渐成长的过程,为什么?因为我们获得了能力。举个例子,比如说王铎34岁临了著名的《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好多人都学过,王铎也学,他写成这样,跟范本还比较相似。如果说临帖只是止步于此,就永远走不出来。

王铎59岁又临,前后相差了25年。我们现在认为他59岁写得更好了。你会发现很奇怪,为什么59岁跟范本不接近的反而更好?他能力养成了,自己对范本的体会跟以前不一样了;一开始还很青涩,跟范本还没有脱开,还没有蜕化,这个时候还没有成长。

王铎34岁临

王铎59岁临

我们通过临帖这个过程,你就可以感受到前后的差别。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说的临帖是逐渐感悟到了书法的道理,笔法、结构、章法、布局,逐渐就能从心所欲,其实后面还有三个字很重要——“不逾矩”。

我的那些朋友圈里从来不临帖的朋友,可能只是从心所欲,没有后面三个字。因为不知道规矩在哪里,不知道法则在哪里,只写他的。真正的高手是从心所欲不逾矩,不违背书法的基本规律和法则,这条才是核心。但首先你得进入那个规律和法则,所以从心所欲之后自家的性情就呈现了。所以王铎的字,一开始自己的意义是严重不足的,到后来就完全是他自己,人跟字是融合在一起的。

所以怎么临,刚才我讲了笔法的问题,下面我再讲结构的问题。有没有一些规律性?也是有的。你要想入门,你不可能只考虑笔法,你还要考虑什么?考虑结构。笔法临的是动作,而不是形体的描画。动作对了之后,形体会接近,越来越接近,但不会像copy复印一样。你想着跟它一模一样,其实可能就陷入了描画。

结构什么意思?就是把一个字的点画,怎么去把它组合在一起。我们小时候用过田字格、米字格,就是告诉你横画写在什么地方,竖画写在什么位置,横画从这里起笔这里结束,竖画这里起笔这里结束。我们靠田字格解决什么问题呢?解决一个结构的问题。田字格解决不了笔法的问题,对吧?解决不了笔法,但它可以解决结构的问题,帮我们定位在什么地方起笔,什么地方结束。

所以我们小朋友从一年级语文课,老师就让他们拿着田字格抄生字。你会发现给他一个田字格跟没有田字格差别可大了,为什么?帮助我们解决结构的问题,这就是定位。我们没有去过一个陌生的地方怎么办?靠北斗导航系统定位,这是一个道理。

我们回到结构的问题上来。结构有些什么规律?你看比如说每一种书体都有它自己的规律,篆书的规律在哪里,在左右对称,有对称轴——从甲骨文开始,中国的汉字就走上了对称结构,有些是完全对称,有些是局部对称。所以我们找到了这个规律之后,写篆书怎么写?不能照着它画,要围绕着中轴线左右对称着去写它。对这个结构的规律把握了之后,你的书写、你的结构能力就会上升得非常的快。比如说篆书的结构还有布白要很匀称,你不能一会儿窄一会儿宽的,把握住这个规律,结构它就好看。

“盖”(篆书)

再比如说大家经常练的楷书,楷书的结构是什么?字势向右上方倾斜,同时重心又要平稳。楷书也讲究布白匀称,这些横的布白距离要几乎接近均等,不能一个很大一个很窄,这样就显得很局促,他就没有从容闲荡的美感了。

楷书的结构还有重要的一条,那就是“八面拱心”——就是一个字,它的各个方向的笔画,最后面要感觉产生视觉上的一种聚焦于中心位置,也就是中宫。一旦八面拱心了以后,这个字就好像立起来了。没有八面拱心,所有的笔画没有聚在一起,这个字结构上下分离了,它散架了。

褚遂良《倪宽赞》

那么怎么临章法布局?比如说我们要写一个斋号,可以看看清代书法家伊秉绶怎么布局,如何让我们眼前一亮、耳目一新,同时又在意料之中,又觉得很合理不搞怪。整个作品它还是平衡的。书法是一种道,这里面就蕴含了中国的道的思想,这就是章法布局。

[清]伊秉绶 书

书法创作

重在时时动笔实践

上面讲的是我们临帖要掌握笔法以及结构、章法布局这些基本的规律,那么最后怎么从临帖到创作?

有的同学已经入门临了一个月楷书了,就会问应该怎么去创作?我也会有一些方法。古人其实比我们今天创作要容易得多。我们今天写个书法,创作得愁眉苦脸的,还创作不出。

古人天天都是创作,比如说是签牌,就是文件归档的时候要放个牌,这是哪月哪日、哪一类的文件。这就是一个签牌。我们今天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作品,拿来当范本临了。

所以古人书法是跟实用融合在一起,这是黄庭坚的《制婴香方帖》,就是怎么去做香的一个方子,结果这幅作品成为黄庭坚的一件经典作品。因为它符合书法的那些笔法结构章法的规律,写得很精彩。黄庭坚当时也不会想到我抄这个方子就成为后世临摹的一个经典范本,绝对没想到,但确实写得好,我们今天还是觉得写得好。所以我就经常跟大家说,不要把创作看得太严重了,否则包袱太重完全不敢创作了。

黄庭坚《制婴香方帖》

我给大家提一个建议:向古人学习,拿起毛笔,日有所记。今天碰到一件什么事,练习书法的人就可以拿个毛笔在本子上记下来,管它写得怎么样呢,先记了再说。在这个过程当中,你跟毛笔就亲近了不陌生了。

每一个不同的阶段,用不同的方法。假如说你已经学了有一个月、两个月了,我推荐你另一个方法,叫感觉顺迁法。比如说你最近在临汉代的简牍隶书,想创作一幅“大江东去浪淘尽”怎么办?先把范本字帖、纸先准备好。准备什么样的纸?两张纸一模一样,裁成一样大小。这样临帖跟创作就非常顺利地丝滑地衔接了。左边这个是创作,右边那个是临帖,纸一模一样,笔一模一样,字一样大小。这对初学者来说,我觉得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再比如有的同学进入学习小楷的阶段了,他正在学习倪瓒的小楷,临着临着他想创作了。我告诉他怎么创作,他临了一行倪瓒,又写了一行,把自己的创作内容嵌在里头,很快就进入状态了。这就是方法。你不能等到五年之后再开始创作,那个时候你的艺术感觉都跑没了,可能已经对于书法完全失去了自己的领会了。

我为什么主张初学书法就要创作?因为只有创作才能检验你对于范本的把握,只有通过创作才能不停地巩固你对于书法的那种艺术的感觉。

学无止境,不断进步,

是书法人不断追寻的初心。

活 动

方老师的讲解给你带来什么启发

你自己在学书过程中有何独家经验

欢迎在留言区畅所欲言

2位优秀留言读者将获赠这本爆火图书

中国书法十五讲

作者:方建勋 著

全网流传的“北大书法公开课”真正的完整版呈现

附15个课程视频,附15个临习视频

观点资料来源:北大博雅讲坛

转载及合作请发邮件:[email protected]

一书在手一起成为懂书法之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