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学设计 2022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设计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学设计 2022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学设计 2022

2023-09-30 08:5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资源简介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词语,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2.了解如家思想主张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3.了解孔子积极地思想主张及《论语》内涵。教学重难点: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2.理解儒家积极地思想主张及《孟子》内涵,指导当今的学习工作。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问题情景创设同学们回顾我们上学期学习了孟子的什么文章?对,《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一贯主张“仁政”,主张实行“王道”,而当时社会流行的却是“霸道”,即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给人印象最深的,首先是它的雄辩色彩。其特点有四:一是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引导对方不知不觉地投入到自己设置的陷阱中来,使对方心悦诚服;二是气势磅礴,是非鲜明,一旦对方被纳入陷阱,便铺张扬厉,纵横恣肆,步步紧逼,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三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围绕中心,严谨细密地展开论述;四是通过设问,使对方暴露理论弱点,然后找到突破口,发动反击。二、探索新知任务(一)知人论世问题1.作家介绍明确:孟子(前372-前289),名______,字______。______时期邹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____________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学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指在思想或学术上受人尊崇而可奉为师表的人在人性方面,孟子提出“人之初,性本善”,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不断地保持和完善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提出仁政、王道的理论。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认为人民比君主更重要,君主必须重视人民,争取民心的归附,以不战而服,也即他所说的“仁者无敌”,认为实行王道就可以无敌于天下。其意思是施行仁政的君王,必然赢得民众的拥护。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中,其中____________《寡人之于国也》____________等篇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答案: 轲 子舆 战国 《孟子》 《鱼我所欲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问题2.背景介绍明确: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封建制度已经确立。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互相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加重劳役,破坏生产。割据混战的局面已成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在尖锐激烈的社会变革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下,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都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孟子也针对社会现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便是体现其思想主张的一篇。问题3.字词用法明确:(一)词类活用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意动用法,以……为羞)(二)古今异义自贼者也古义:伤害今义:偷东西的人(三)特殊句式1.判断句(1)无恻隐之心,非人也:“非”表示否定判断(2)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也”表示判断2.状语后置句(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正常语序为“非所以于孺子之父母内交也”(2)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正常语序为“非所以于乡党朋友要誉也”3.省略句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掌”前省略介词“于”)任务(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问题1.在孟子看来,“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那么治国施行“仁政”也是天经地义的。在文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这一主张?明确: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任务(三)文本探究,不忍人心问题1.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即“性本善”,但又要求“知皆扩而充之”, 你认为是否矛盾?为什么?明确:不矛盾。因为在孟子看来即使人的本性是善的,由于人们的社会活动存在私欲膨胀会导致善的本性逐渐泯灭,所以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导人们自觉地扩大充实自己的“善心”。因此,“仁政”主张具有实践意义。问题2. 本文核心就是孟子认为人都具备“仁义礼智”四端,简要回答孟子是如何论证的。明确:一是运用层进式的手法引出论说中心。首先提出一个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种“不忍人之心”就是“恻隐之心”,既然人皆有“恻隐之心”,那么,就会有“因自身的不善而羞耻,见他人的不善而憎恶”的“羞恶之心”;因而也就会有“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因而也就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了。这里用的都是直接推理的逻辑手法,层层推进,一步步逼近论说中心。二是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引出论说中心。从大的方面来讲,先从正面立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接着从反面推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非人也;……非人也;……非人也;接着再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归为“仁义礼智”四端,最后引出所要论说的中心。正反对比,辩证有力。三是运用例证法,如在论述全文中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时,孟子运用“孺子”事例展开论述,使得观点浑厚大度。小结:这篇文章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即由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因为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施行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第二课时一、问题情景创设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美好畅想也曾引导着我们对理想对未来的建设。今天,让我再度走近孟子,学习这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二、探索新知任务(一):文本探究,表达技巧问题1. 比喻论证的手法在本课中是如何运用的?有什么表达效果?明确:课文多处运用比喻说理,达到了形象通俗的表达效果。如“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这是用火由开始燃烧到成为熊熊大火、泉水由开始流出到汇集成江河,来比喻把仁义礼智的发端扩大充实开来的气象;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用“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打比方。这样的比方,使得说理形象生动,通俗易懂。问题2. 排比是孟子常用的手法,请举例并说明其表达效果。明确:孟子的文章常用排比这一修辞手法,排比手法的运用,可以突出思想、加强感情,并增强文章纵横捭阖的气势。如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智之端也”。这些句子从形式上讲,是排比,是反复,句式在整齐中具有参差的美,读起来气势盛,声调铿锵,富于音乐性。从内容上讲,排比这种修辞手法,又能突出思想,加强感情。像“无恻隐之心,非人也……”这四个排比句,层层铺陈,说明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以及是非之心是人和“非人”的区别,不但加强了思想上的说服力,而且加强了情绪上的感染力。任务(二)启发思维,联系当下问题1. 人为什么应该把“仁义礼智”发扬光大?明确:从人和禽兽不同的地方来确立人的道德和尊严,这是先秦儒家常采用的方法。孟子认为,人本来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以及是非之心,这是人和“非人”的分水岭。从这个根本点上来看,人与人是完全平等的:君子和庶民是平等的,尧、舜和路人甚至桀、纣也是平等的。每一个人最初都面临着两条路:一条是向上成为君子圣贤的路,一条是向下沦为普通人、小人甚至衣冠禽兽的路。这两种路在起点处交汇,就看你选择哪一条并且努力走下去了。自己能够决定成为尧、舜,但若不奉行“仁义礼智”,最终就可能成为桀、纣;自己能够决定成为德行高尚的人,但若不奉行“仁义礼智”,就可能成为卑鄙无耻的人。因此,只有发扬光大“仁义礼智”才能成为君子。问题2. 人应该如何发扬本来具备的“仁义礼智”?明确:孟子说,把仁、义、礼、智的发端发扬光大,关键是要努力实践推己及人的恕道。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都是推己及人的具体表现。看到头发斑白的老人背着或者顶着东西在路上,就去帮他拿,不让他辛劳。做这样的事情只是举手之劳,却可以成就一种美德,使自己本身的仁义礼智的发端成长并趋向成熟。三、同步检测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行:施行B.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端:萌芽,发端C.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事:侍奉D.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贼:盗贼答案 D解析 贼:伤害。2.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知者不惑B.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C.若火之始然D.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答案 B解析 A.“知”同“智”,聪明。C.“然”同“燃”,燃烧。D.“内”通“纳”,结交。3.下列句式中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无恻隐之心,非人也B.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C.五谷者,种之美者也D.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答案 B解析 B.为状语后置句;其他三项为判断句。4.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孟子采用比喻手法,强调四端的重要性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孟子采用反面论证方法,强调对四端进行扩充的重要性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人之有是四端也 犹其有四体也(2)苟不充之 不足以事父母5. 《〈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皆是儒家经典,为“入世文章”,其中都谈到了完善个人品德修养,从这三篇文章来看,我们应该注意哪些思想修养呢?答案:《〈论语〉十二章》提醒我们:(1)向有道之人学习来匡正自己;(2)要学礼乐,先修仁德;(3)朝闻道,夕死可矣;(4)君子讲义,小人讲利;(5)见贤思齐;(6)文质兼修,才是君子;(7)士不可以不弘毅;(8)做事要持之以恒;(9)培养智、仁、勇三德;(10)克己复礼;(1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2)学《诗》可以事父事君。《大学之道》提醒我们:(1)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2)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才能近道;(3)以修身为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提醒我们:要扩充“仁、义、礼、智”四端,才能事父母保四海。四、课堂小结本文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即由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文章在强调后天教养的重要性时,也阐释了“不忍人之心”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作用。附.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