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两课时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

2023-09-09 19:1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资源简介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及其作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把握文章内容。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赏析本文写法方面的特点。3.思考孟子的思想——性善论和仁政论在当下的现实意义。【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文言基础知识,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难点:思考孟子性善论和仁政论在当下的现实意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文学常识(一)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三岁时,父亲去逝,全靠母亲教育。孟子从小立志学儒习礼,15岁左右,他入学读书,“受业於子思(孔子之孙)之门人”,上承孔子、子思之学。孟子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主张“性善论”,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其仁政思想具体体现为: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反对兼并战争,主张“保民而王”;主张“民有恒产”,减轻赋税;强调舍身取义。他曾游历于齐、宋、魏、鲁诸国,希望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作《孟子》七篇。(二)《孟子》孟子的思想集中反映在《孟子》一书中。《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书中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齐桓晋文之事》等篇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三)写作背景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各国互相攻伐,强者称霸,割据混乱的局面已成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尖锐激烈的社会变革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激起了新旧势力和各种不同政治主张的剧烈斗争,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孟子针对社会现状阐述自己的观点,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学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是其一。二、熟悉文本(一)解题“忍”,狠。(君王为人不忍《鸿门宴》)“忍人”,狠心对待别人。“不忍人之心”, 怜悯别人的心,同情别人的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忍 忍耐:忍受、忍痛、容忍。 狠心:残忍。(二)读准字音怵惕(chù tì) 恻(cè)隐 内(nà)交 要(yāo)誉 羞恶(wù)(三)感知文意先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观点,有此心才能行仁政。继而提出人都有“四端”,扩而充之足以安天下。三、研习文本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注释]忍人:狠心对待别人。斯:这。以:用、拿。运之掌上:省略介词“于”,即“运之于掌上”。运,运转。[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注释]所以:……的原因。 乍:突然。 孺子:小孩。于:介词,到。 怵惕:惊骇、恐惧。 恻隐:哀痛、怜悯。内:同“纳”,接纳。 交:结交。 要:求取。乡党:同乡。 恶:厌恶。 然:这样。[译文]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都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样的心理。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注释]由是观之:由此看来。是,此;之,音节助词。羞恶:意动用法,对自己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辞让:谦逊推让。[译文]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注释]端:萌芽,发端。人之有是四端也:人有这四种发端。之,助词,取独;是,这。犹:犹如,好像。 四体:四肢。[译文]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注释]不能:不行。 贼:伤害。[译文]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伤害君主的人。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注释]我:自身。 然:通“燃”,燃烧。 达:流通,泉水涌出。苟:如果。 以:连词,来。 保:安定。事:服侍,侍奉。[译文]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四、梳理文章思路第一层(开头至“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观点,指出“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理天下就很容易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观点)——行不忍人之政 仁心(人性)——仁政(政治) 不忍人之心是与生俱来的——所以推行仁政是天经地义的第二层(“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至“非恶其声而然也”)举例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尽”的观点。孺子将入井(举例论证)——人皆有恻隐之心第三层(“由是观之”至“不足以事父母”)阐述人要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扩充它们,就足以安定天下。不忍人之心 恻隐之心——仁之端 火始然 泉始达 扩而充之——保四海 苟不充之—— 不足以事父母羞恶之心——义之端辞让之心——礼之端是非之心——智之端五、分析论证技巧(一)运用比喻,生动易懂。“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用在掌上运转东西比喻以仁政治理天下的容易,具体贴切。(二)运用排比,精炼整齐。“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运用排比,既增强语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又能严密地展开论述。(三)举例论证,易于接受。如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为例来论述。(四)对比论证,态度鲜明。“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强调扩充“四端”在为人、为政方面的重要性。四、思考探究比较本文和《齐桓晋文之事》的论证思路,你有什么发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提出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有此心才能行仁政。然后举例证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在此基础上指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仁义礼智”的 “四端”,有了这“四端”,将其扩而充之足以保四海。《齐桓晋文之事》先提出“保民而王”的观点,然后举例说明齐宣王有“不忍之心”,这只是“王道之始”,“推恩”于民才能“足以保四海”。如何“推恩保民”?首先放弃背道而驰的“霸道”,增强国家的凝聚力;然后“制(规定)民之产”,保障百姓的基本生活;最后“谨庠序之教”,用儒家礼仪教化百姓。(一)仁政是孟子的核心思想。(二)孟子善于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孟子把“仁义礼智”这些社会性质的道德观念说成是人的天性里所固有的,与生俱来的,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三)孟子强调“不忍之心”只是仁政的前提基础,必须要后天的努力发展(即“推恩”“扩而充之”)才能实现“保四海“的目标,否则“无以保妻子”“无以事父母”。五、布置作业孟子的思想主要有“性善论”、“仁政说”、“舍生取义”,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依然有着深远的意义。请选择其中的一个方面,结合当下现实谈谈你的认识,要求适当引用《孟子》中的语句,300字左右。六、文言知识积累(一)虚词1.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助词,的)人之有是四端也(助词,取独)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代词,代“四端”)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动词,去往)2.以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介词,用)不足以事父母(连词,来)皆以美于徐公(动词,认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介词,因为)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介词,凭借)3.于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到,介词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介词,与,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介词,在不拘于时,学于余:介词,被; 介词,向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介词,从; 介词,比(二)通假字非所以内(同“纳”,接纳)交于孺子之父母也若火之始然(通“燃”,燃烧)课后学情调研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①今人乍见孺子将人于井   ②不足以事父母  ③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④皆有怵惕恻隐之心⑤自贼者也 ⑥非所以内交用于孺子之父母也⑦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⑧无辞让之心⑨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⑩无羞恶之心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人之有是四端也B.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C.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D.足以保四海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翻译下列句子。①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②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参考答案】1.①乍:突然②事:服侍,赡养③忍:狠④怵惕:惊惧。恻隐:怜悯⑤贼:伤害、残害。⑥内:同“纳”,接纳。⑦所以:……的原因⑧辞让:推辞谦让⑨要:同“邀”,求。⑩意动用法,“对自己的不善感到羞愧、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2.C3.①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②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拓展阅读】“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注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何谓知言?”   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 (《孟子 公孙丑上》【译文】(公孙丑说:)“请问,老师擅长哪方面?”孟子说:“我能识别各种言论,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孟子说:“难说清楚啊。它作为一种气,最为盛大,最为刚强,靠正直去培养它而不伤害它,就会充塞天地之间。它作为一种气,要和义与道配合;没有这些,它就会萎缩。它是不断积累义而产生的,不是偶然地有过正义的举动就取得的。如果行为有愧于心,气就萎缩了。因此我说,告子不曾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作是外在的东西。(对浩然之气,)一定要培养它,不能停止下来;心里不能忘记它,也不妄自助长它。不要像宋国人那样:宋国有个担心他的禾苗不长而去拔高它的人,昏昏沉沉地回到家中,对家里人说:‘今天累极了,我帮助禾苗长高啦!’他的儿子赶忙跑到田里去看,禾苗已经枯死了。天下不助苗生长的人实在很少啊。以为(培养浩然之气)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危害了它。”(公孙丑问:)“什么叫能识别各种言论?”(孟子说:)“偏颇的言论,知道它不全面的地方;过激的言论,知道它陷入错误的地方;邪曲的言论,知道它背离正道的地方;躲闪的言论,知道它理屈辞穷的地方。(这些言论)从心里产生出来,会危害政治;从政治上表现出来,会危害各种事业。如果有圣人再次出现,一定会赞成我所说的。宰我、子贡擅长言谈辞令,冉牛、闵子、颜渊擅长阐述德行。孔子兼有这两方面的特长,(却还)说:‘我对于辞令,是不擅长的。’”

展开更多......

收起↑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