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安全与风险通论》王洪章(十):信用风险及其表现形式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交易的表现形式 《中国金融安全与风险通论》王洪章(十):信用风险及其表现形式

《中国金融安全与风险通论》王洪章(十):信用风险及其表现形式

2024-07-18 01:3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中国金融安全与风险通论》王洪章(十):信用风险及其表现形式 2022年04月25日17:25      (0)+1 我有话说

  意见领袖丨王洪章

  《中国金融安全与风险通论》是诸多专家长期以来观察和实践的经验总结,书中富含国际、国内金融重大风险事件的生动案例,不仅内容丰富,数据翔实,且可读性强,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是一本难得的风险管理教程。蒙格斯公众号特推出《中国金融安全与风险通论》专栏,连载系列文章,以飨读者。   本文摘选自《中国金融安全与风险通论》第三章《信用风险防控机制》第一节《信用风险及其表现形式》

  一、信用风险及其表现形式

  1

  信用风险的界定

  1

  信用风险的构成要素

  风险是市场经济活动基本要素。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需要在一定风险情况下作出决策,并在承担一定风险的情况下实现收益最大化。对于风险的界定,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业界还是学界,目前尚未形成一致认识。常见的观点主要有五种:

一是风险指受伤害或损失的危险;

二是风险指结果的不确定性;

三是风险指可能发生的损失或损失产生的可能性;

四是风险指结果和预期之间的偏离;

五是风险指导致损失的变化。

  归纳起来看,信用风险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要素:一是信用风险因素,指的是发生(或增加)损失的概率或损失程度的因素,它广泛地分布于商业银行、借款人、担保人、抵(质)押措施、信用产品等方面;二是信用风险事件,即导致“可能”的信用风险因素演变成“现实”的信用风险损失的媒介,客户违约、担保失效等都属于风险事件;三是信用风险损失,即信用风险承受主体非主观、非计划、非预期的经济价值减少,包括直接的实质性损失和间接的机会损失。

  2

  信用风险是银行业最古老的风险,其内涵正在从传统走向现代

  信用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从产生信用活动的那天起就伴随着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银行业面临的最古老的风险。这不仅因为是在市场经济中,金融机构和其他企业一样,从事任何交易都面临“钱货不能两讫”的风险。更重要的是,商业银行是经营信用风险的企业,从诞生之日起,其最基本的职能就是向市场提供信用。从传统意义看,人们通常认为损失只有在违约实际发生时才会产生,因此又称信用风险为违约风险。在很长时期的商业银行管理中,信用风险被定义为“借款人不能按合同约定按期还本付息而给贷款人造成损失的风险”。随着现代银行业务的变化及风险管理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信用风险特征的认识也逐步深化。不仅交易对手的直接违约会带来损失,信用等级下降、融资渠道枯竭等事件造成交易对手履行可能性的变化也可能带来损失。因此,人们开始将因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未能履行金融工具约定的义务及信用质量发生变化导致金融工具价值下降,给债权人或金融产品持有人带来损失的风险也称为信用风险。

  3

  计量技术发展赋予信用风险现代内涵

  现代信用风险管理在20世纪90年代的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用风险量化技术的进步。信用风险量化是现代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和关键环节。从某种意义上看,是否使用信用风险计量方法已经成为区分传统信用风险管理和现代信用风险管理的关键。一些金融专家甚至认为“没有量化就没有(现代)风险管理”。

  2

  信用风险的种类

  1

  违约风险

  违约风险指由于借款人未能及时足额偿还债务或未能履行合同义务,导致债权人无法取得预期收益被迫承担的财务损失。贷款人通常承担违约风险。

  2

  交易对手风险

  交易对手风险指交易对手未能履行义务,影响金融工具的价值,从而给金融工具持有人带来损失的风险。股票、金融衍生品等金融工具持有人通常承担交易对手风险。

  3

  信用迁移风险

  信用迁移风险指交易对手信用评级下调导致市场认为其履约可能性下降,造成金融工具价格下跌而给金融工具持有人带来损失的风险。债券持有人通常承担信用迁移风险。

  4

  可归因于信用风险的结算风险

  可归因于信用风险的结算风险指由于交易对手信用状况下降(如破产倒闭),不能按期收到其所支付现金或其他金融工具而造成损失的风险。外汇等金融工具交易者通常承担可归因于信用风险的结算风险。

  3

  信用风险的特征

  1

  信用风险收益与损失不对称

  贷款只有在安全收回的情况下,贷款人才可能取得固定的利息收益。如果贷款不能正常回收,不仅无法取得利息收益,而且可能损失贷款本金,贷款的本金损失将比利息收益大得多。从统计上看,这种收益和损失不对称的特征使信用风险概率分布向左倾斜并在左侧出现“肥尾现象”(肥尾现象是指极端行情发生的概率增加,可能因为发生一些不寻常的事件造成市场上大震荡),加大信用风险统计分析的难度。

  2

  信用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

  授信对象的信用状况难以观察和掌握。银行对借款人信用状况的了解可以利用业务往来中掌握的有关信息,也可以利用外部信用评级机构公布的评级信息。但是,这两种方式都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不能保障银行取得完整、准确的信息,难以避免信用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通常,借款人掌握较多信息而处于有利地位,银行掌握较少信息而处于不利地位,因而容易发生借款人道德风险问题。

  3

  信用风险的性质属于非系统性风险

  尽管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会受到经济周期波动等系统性因素的影响,但多数情况下还是取决于与借款人直接关联的非系统性因素的影响。非系统性因素包括贷款投向、借款人经营管理能力、财务状况、还款意愿等。因此,多样化的贷款组合能够分散信用风险。但信用若受到普遍性破坏,造成风险积聚,也会导致信用危机,影响到银行系统的稳定。

  4

  信用风险数据难以观察并不易获取

  由于贷款等信用产品缺乏发达的二级交易市场,流动性较差,信用风险变化难以及时反映。此外,银行常常在较长时期内持有贷款,往往要到贷款到期日才可能揭示信用风险。因此,信用风险观察数据较少而且不易获取。

  4

  信用风险表现新形式

  1

  信用风险集中爆发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经济增速放缓、国内外需求不足、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企业由于生产经营不佳,财务状况紧张,还款能力和意愿下降,导致银行贷款发生的逾期和不良大幅增加,国内银行业进入信用风险高发期。近几年,尽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国内产业转型升级尚未完成,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尚未结束,落后产能、低效企业的“市场出清”进程仍在持续,仍有不少企业可能面临兼并重组、破产倒闭的困境。少数地方出现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不良现象,银行经营管理面临的信用风险环境仍不容乐观。

  2

  信用风险沿产业链扩散

  经济下行使部分行业长期低迷,信用风险沿着产业链逐步蔓延扩散。例如,前些年钢铁、煤炭价格持续下行,一些钢铁、煤炭企业经营困难、信用状况恶化。与此同时,其下游的钢贸行业、煤贸行业,形成波及面较广的钢贸、煤贸贷款风险。其上游的采掘、冶金等专用设备企业由于需求萎缩,也陷入经营困难。又如,随着房地产调控的持续深化,其上游的工程建筑企业应收账款回收困难、其下游的水暖卫浴行业需求萎缩,不少企业资金链紧张,陷入停产倒闭的境地。由于许多产业集群具有地域集中分布的特征,风险扩散往往也带有较为鲜明的区域性特征,最初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暴露,进而向华东、华南、中西部地区蔓延。由于抗风险能力的差异,风险蔓延也带有较为鲜明的群体性特征,最初集中在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进而向大中型企业、国有企业蔓延。

  3

  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交织

  我国金融市场有了较大的发展,金融机构、金融产品、金融服务方式都出现了多元化特征。对于同一家企业,有多家金融机构提供多样金融产品,对应多种融资渠道。一旦出现风险事件,容易形成交叉传染,导致信用风险事件升级。例如,由于“刚性兑付”没有打破,债券、理财等金融产品的风险无法合理分担,银行往往被迫充当救火队员,导致信用风险向银行体系转嫁。又如,近年来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等非传统金融,P2P、众筹集资等互联网金融,民间借贷、地下金融等非正规金融的交易活动十分活跃,助长了过度融资、高息借贷,扰乱了金融秩序。一旦出现信用链条断裂,往往成为压垮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加剧信用风险向银行体系传染。

  4

  担保圈、担保链蕴藏重大风险隐患

  通过担保获取融资原本属于正常的授信安排,但是在货币信贷环境较为宽松的条件下被过度使用。部分企业过度使用财务杠杆、超越能力过度融资,其潜在风险在经济上行期被掩盖,但随着经济增速下行、货币信贷条件改变,相关风险加快释放。不少地方因担保圈企业资金链断裂引发区域性金融波动的事件时有发生,不仅影响银行资产质量,而且影响区域金融信用环境。一些地方的企业大量使用相互担保、关联担保、连环担保等手段获取银行融资,形成关系复杂、覆盖广泛、金额巨大的担保圈、担保链。从实践看,因履行代偿责任导致原本正常运营的担保企业被大量拖垮的“次生灾害”,远远超过少数企业贷款形成不良的“原生灾害”,这种现象已经成为担保圈、担保链风险的主要危害。例如,山东东营、菏泽等地担保圈牵涉广泛,一些当地大型企业集团的风险沿担保链延伸传染,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

  5

  信贷管理粗放导致操作性风险频发

  部分银行由于过度追求业务规模和市场份额的增长,忽视对风险管控队伍的培育,风控技术和能力相对不足,稳健审慎发展理念相对滞后,信贷经营管理粗放,风险内控管理存在不足,导致各种违规操作问题突出,各类信用风险事件案件多发频发。从国内银行信贷损失风险案件分析,信贷经营“中间重,两头轻”的现象依然存在,贷前尽职调查不深入,信息掌握不真实,风险把握不严谨,不注重抵押担保的有效性。贷后管理跟不上,风险管控落实不到位,对早期风险信号视而不见,对显而易见的客户资金链断裂风险不重视,导致失去风险化解良机。对内外审计检查发现的问题整改不落实,使审计检查的作用大打折扣,只发现了问题,却没有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建设银行原董事长)

责任编辑:李琳琳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文章关键词: 信用 信用风险及其表现形式 王洪章 现代 收益 欢迎发表评论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