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效的比拼:互联网大厂们,谁真正做到了降本增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互联网大厂325 人效的比拼:互联网大厂们,谁真正做到了降本增效?

人效的比拼:互联网大厂们,谁真正做到了降本增效?

2024-06-03 08:1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本文首发于“单仁行”公号,订阅“单仁行”公号

从企业家的角度探究商业本质

01

今天的单仁行,我们继续来探究财报当中的秘密。

过去这一年,原来璀璨夺目的“明星”互联网大厂们,过得并不太好,不管是口号,还是动作上都在做出实际的改变。

就连曾经被股东吐槽“为员工打工”的腾讯,也在默默改变自己的管理策略,就像腾讯总裁刘炽平说的:“Good is not good enough”,做到好还不叫足够好。

当然,不止是腾讯一家,我们去翻看互联网大厂们财报的时候,除了京东还在持续增员之外,京东员工人数超过62万人。

几乎每一家互联网企业都在强调年轻化,要降本增效。

那么,透过他们的财报,他们真的做到降本增效了吗?

02

首先,我们来看看“温文尔雅”的腾讯。

虽然腾讯完整年报还没有出,但全年业绩已经公布了。

腾讯2023年营收6090亿,同比增长10%,年度盈利也就是净利润1180亿,同比下降37%,归母净利润1152亿,同比下降39%。

看上去,这份成绩好像并不太好,利润方面下滑比较严重。

但实际上,把业绩拆开来看,腾讯在业务上其实干得还不错。

腾讯三大业务:增值服务的游戏、广告、金融科技和企业服务的TOB收入一直都在增长。

其中,最大的功臣是谁呢?

视频号。

腾讯虽然没有透露视频号用户有多少,但财报里提到了一句话,腾讯视频号的总用户使用时长翻倍。

根据我们的测算,视频号用户月活大约在9亿,使用时长接近90分钟,这是一个巨大的流量池,并且还在不断开垦当中。

腾讯围绕着视频号、公众号、朋友圈、企业微信,搭建了一个基于微信的全域广告生态,既聚集了C端广大的用户,又直接链接我们企业的营销,这就是腾讯广告和企业服务的增量来源。

而且,我们注意到一个细节,腾讯在取得540亿增量的同时,收入成本竟然和去年几乎持平,只多了1个亿。

等于我只花了1亿的成本,就取得了540亿的增量收入。

所以,去掉广告和行政人员成本的开支,腾讯实际业务的利润达到了1600亿,比2022年要高出了500亿。

那么,腾讯的净利润少了在哪里?

大头是投资收益的亏损和标的减少,根源在于互联网反垄断。

腾讯在2022年卖掉了自己在美团的所有股票,价值1066亿,总投资收益达到了1162亿,去年反而亏损了60亿。

同样,腾讯非常自觉的退出了众多的投资标的,联营公司和合营公司的收益比2022年减少超过百亿。

这些投资退出自然带来了财务成本的提高,腾讯的税前利润比2022年少了很多。

再加上2022年疫情解除之后,税收优惠政策取消,腾讯去年纳税432亿,比2022年高了一倍还多。

这才有了净利润下滑的表象,但实际上,腾讯的业务和毛利非常健康,甚至营收第一次增长到了6000亿的规模,降本增效做的确实非常不错。

诶,但这有一个问题,腾讯的增效是不是建立在我们认为的那个“降本”之上呢?

我们又去看了看财报,腾讯去年一年确实减少了3000人,但对于一个10万员工体量的腾讯来说,这种减员还能理解。

从人工成本变化来看,从一季度最高接近300亿,逐步下降到每季度250-270亿,腾讯的瘦身是认真的。

腾讯所做的“降本增效”,要求管理者提高对业务的认知能力和闭环能力,以及晋升体系的变革,升职不光是满足自身岗位的考核,也要带动团队和业务的提高,这些确实有了效果。

当然,基于我们对以往腾讯财报的挖掘,还有一点因素,我们认为是存在的。

那就是正式员工的减少,以及外包的增加。

这一点我们在腾讯2022年的财报中就有过分析,腾讯的正式员工减少到只有6万人,其他的4万多人全是外包。

今年的正式财报可能不会对外披露这个数据,因为互联网大厂几乎很少愿意去公开自己正式员工和外包的情况,除非是满足ESG的要求。

但我相信,就像德鲁克所说的:在未来,不属于某个组织的员工数量,会远远超过隶属于这个组织的员工人数,对于那些非管理层的工作,你应该把它们都外包出去。

这个趋势,无论是我们自己,还是大家,都值得参考,当然,我要加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企业必须要形成标准化的SOP。

03

相比于腾讯,互联网的另一极阿里巴巴,就显得有点“手忙脚乱”了。

阿里2023年营收2603亿,同比增长了5%,也就是跟中国GDP增长率持平。

其实我们对于营收增长有个标准,那就是对标中国GDP的增长速度。

少了就等于企业在退步,持平相当于原地踏步,只有超过GDP的增长率,才等于企业真正在业务上有了进步。

大家这么去看,就能理解很多企业所谓的增长,到底是不是真的在增长。

当然,如果说阿里的营收是原地踏步,那么阿里的净利润就有点难看了。

阿里2023年经营利润225亿,同比下降了36%,净利润107亿,同比下降77%,归母净利润144亿,同比下降了69%。

当然,阿里加了很多后缀,去解释为什么利润下滑的这么严重。

简单来说,就是把股权激励、投资损失、无形资产和商誉减值,以及其他若干项目去掉,其实我是赚钱的,大家千万别误会。

其实,我们去剖开整个业务线去看,淘宝天猫增长有限,大部分还是来源于消费者网购的自然增长,云服务是为数不多的增长亮点。

相比之下,被归到了“其他若干项目”的高鑫零售、盒马是业务的拖累点,特别是高鑫零售。

高鑫零售的核心业务是大润发超市,也是最近传言要被阿里卖出去的实体零售业务。

再加上盒马一直都在亏损,阿里在张勇时代提出的“新零售”,看来终究是黄粱一梦了。

所以,阿里从2022年就已经在大刀阔斧的“降本增效”了。

为什么要加个大刀阔斧呢?

相比于腾讯,阿里这两年减员达到了4万人,其中一半就是高鑫零售的员工。

单就2023年来说,阿里向社会输送了20480名人才。

如果剔除高鑫零售不算,现在阿里集团的员工大约在11万左右,已经跟腾讯差不多了。

所以,阿里的降本增效,更像是一种“缩编减粮”。

我们去对比一下腾讯和阿里在2023年的“人效比”就能更加清晰。

腾讯的人效比是578万,相当于每个员工给公司带来了578万的营收。

阿里的人效比,不算高鑫零售这一部分,是226万,相当于每个员工给公司带来了226万的营收,差了一半。

从这样的趋势来看,阿里在2024年还会继续保持减员,同时要寻求电商和出海业务的变革。

04

那么,除了腾讯和阿里之外,还有哪家互联网大厂值得我们关注呢?

毫无疑问,轮到你上场给自己正名了,拼多多。

2023年全年,拼多多营收2476亿,同比增长90%;净利润600亿,同比增长90%。

拼多多在营收上逐步追上了阿里,两者之间的差距只有127亿,在2000亿这个体量之下,这个差距真的微乎其微了。

拼多多的归母净利润更是达到了600亿,是阿里的4倍多。

但问题还不在这里,是拼多多极其恐怖的人效比。

拼多多的员工到去年年底还只有1.3万人,人效比达到了惊人的1904万,看清楚,是腾讯的3倍还多!

这什么概念?

相当于每个员工给公司带来了1904万的营收。

如果我们没有算错,这不仅是中国互联网科技企业人效比的第一名,还是全球互联网科技企业的第一。

根据华尔街日报的统计,2023年海外人效比最高的互联网科技大厂是奈飞(Netflix)。

同样是1.3万人,奈飞创造了337亿美元营收,折合人民币2429亿。

这个人效比,比拼多多还要低一点点。

可想而知,拼多多在2023年的效率和效益,有多么的出色。

所以,对比这三家互联网巨头,我就在想,高人效究竟是怎么得出来的?

是一味的缩编减员?还是拼命压榨员工的生产力?

都不是。

追求人效,本质上是帮助公司寻求更有效的经营方式,让企业在市场中找到正确的定位,沿着自己核心能力的方向不断前进,加深自己的竞争壁垒。

同时,确保组织文化的纯粹性,让员工有更好回报之外,获得那种不断打怪升级、过关斩将的成就感和使命感。

顶级企业的优秀员工,他身上一定是有着那种拼命追求成功所磨练出来的傲气。

这不是骄傲自满,而是他坚信他和团队一定能完成目标。

就像拼多多夹在京东和淘宝之间,从下沉市场一路杀出来,始终都在电商的主航道上行驶,既没有做无关的多元化业务,也没有追求人员规模的扩张。

业务模式呢,对比阿里庞大复杂的业务版图来说,称得上是非常简单、平淡,甚至很精简。

但就是这种在核心电商业务上的专注,让拼多多把Temu送出海,在海外市场取得了爆火。

同时,拼多多在内部树立的文化价值观,对比其他互联网大厂,应该是最简单的,就两个字:

本分。

什么叫本分?

就是搞清楚自己的定位,我是为谁创造什么样的价值,我依赖谁活着,我要做的职责是什么?

这里我要强调一点,这不是自上而下的本分,而是一种对位思考的本分。

就像《流浪地球》里说的“没有人的文明,毫无意义”。

没有员工的公司,没有灵魂。

公司的价值,谁来创造?

归根结底要依赖全体员工。

所以,什么才是高人效?

我想,从这三家企业的财报里,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一点。

高人效=高效经营(也就是战略方向与核心能力的专精,产品技术和营销方法的迭代)+高效组织(也就是组织文化和人才团队的不断融合与灌溉)。

祝福大家也能成为高人效的顶尖企业。

责任编辑| 罗英凡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