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怒江峡谷热潮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云端上的最美村寨老姆登村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怒江峡谷热潮涌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怒江峡谷热潮涌

2023-06-02 16:1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大美边疆 七彩云南·怒江

  盛夏,滚滚怒江惊涛拍岸,急流奔涌;巍峨高黎贡山草木菁菁,蔚然深秀。

  从片马边关到石月亮高山,从丹珠通道到独龙江峡谷,条条道路绵延入山,进村连户,座座大桥跨江连山,天堑成坦途;片片林果美了山川,富了百姓。

  乘着新时代的东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近千里边关澎湃着跨越发展的热潮,洋溢着勇毅前行的激情,处处显现出奋发向上的干劲,书写着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跨越发展的动人篇章。

  边境村寨气象新

  沿着蜿蜒宽敞的水泥路,走进与缅甸一山之隔的泸水市称杆乡自把村,青山叠翠,树林茂密,一栋栋蓝顶黄墙的崭新民房上空,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自把村是傈僳族村寨,位于高黎贡山东麓,曾因高山阻隔、道路崎岖、产业欠缺而闭塞穷困。

  脱贫攻坚战中,自把村修了盘山公路,实施安居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成立了4个合作社,种植中药材,发展黄牛养殖业,推广新型饲草构树2000亩、皇竹草1500多亩、核桃5240亩、草果2360亩、油桐1200多亩,419户1613人有了持续稳定的增收产业。

  “这几年村里的变化太大了。大部分群众住上了崭新的两层小楼,硬化路通达每户人家,公共厕所干净明亮。大家发展特色产业,出外务工,开车跑运输,卖山货做生意,致富门路越来越宽。”自把村党支部书记白乃说。

  马库村是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最南边的村寨。青山绿水间,矗立着粉墙红瓦的房屋,鹅卵石铺砌的村道宽敞整洁,山后草果连片。

  这几年,马库村从边远落后的村寨成为产业兴、环境美、百姓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现在,我们马库村不但有好房子,有好草果,有文体活动场所和农家乐、民宿,还有了产业桥、草果溜索和蔬菜园,乡亲们的日子比野蜂蜜还甜。”马库村党支部书记马成华说,环境美,日子好,独龙族群众守边固边的热情高涨,户户是哨所,人人是哨兵。每一条便道,每一个山口,每一个卡点,都有人24小时不间断值守。

  四山夹一江的特殊地形地貌导致怒江州广大农村,特别是边境村寨的村民分散居住在陡峭的高山、半山上,生产生活十分艰难。

  脱贫攻坚战中,怒江州将边境村寨作为攻坚重点,对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村寨实施整村整组搬迁。对就地脱贫的村寨,开展基础设施、通信、乡村公共服务设施、民族文化等工程项目建设,让边境村寨群众有新房子住、有稳定增收产业、有干净水喝,孩子有学上,能就近看病,吃穿不愁,让搬出去的有盼头,留下来的有干劲。

  今年,怒江州启动79个边境小康村建设,立足边境村寨地形地貌和资源禀赋,实施道路、产业、人居环境提升和劳动技能培训等,进一步补齐发展短板,让边境村寨在乡村振兴的春风中绽放新颜。

  绿色产业富乡村

  沿着宽敞的水泥路,走进泸水市片马镇片四河村,山地里一片片遮阴网下,一棵棵重楼茁壮生长。

  “国家政策好,83户人家住进了漂亮的小楼,其他农户都有安全稳固的住房。重楼、梅子、土鸡、黄牛、黑山羊满山都是。”片四河村党支部书记普才高兴地说,这几年,片四河村变化很大,道路四通八达,洁净的山泉水进组入户,家家住上新房,户户有增收致富产业,日子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2017年,片四河村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爱心企业帮扶下,种植了180亩重楼。此后,村民自己上山找野生重楼移栽,逐年扩大,种了474亩重楼,达到人均1亩。

  “按照目前市场最低价格算,474亩重楼可以卖2000万元。”普才说,以前,村民靠传统种植养殖业脱贫,往后就靠重楼特色产业一起致富。

  怒江州脱贫了,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是怒江最鲜明的主题、最大的任务。怒江州委、州政府团结带领全州各族人民,持续开展边境疫情防控、产业项目、小康示范村、基层党建、集体经济建设。

  福贡县马吉乡马吉米驻村工作队员与村干部带上干粮,往沟箐草果地里钻。今年,他们要多修几条运输草果的“溜索”,让沟箐旮旯能种的全种上草果,千方百计把以前的“百元山地”建成千元地、万元地。

  贡山县丙中洛镇秋那桶村村组干部带着村民忙着建美丽庭院,成立有机农产品加工厂和文旅公司,撸起袖子加油干,决心要在年底让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0万元,村民务工增收40万元。

  如今,怒江州已培育出旅游、有色金属、绿色能源、峡谷特色生态农业、绿色香料、生物医药和大健康等六大重点产业,水果、茶叶、咖啡、核桃、漆树、蔬菜、中药材等种植面积达297万余亩;认证有机产品48个,绿色食品10个,草果、花椒、山胡椒等香料种植面积达144万亩。

  民族团结一家亲

  “今天有3桌客人要来,大家辛苦了!”一大早,丙中洛镇甲生村娜姗哟农家客栈传出女掌柜娜姗哟欢快的话语。

  “旅游业在慢慢恢复,生意好了,大家就有活干了。”娜姗哟说,游客多,生意好,怒族、独龙族、傈僳族等群众就能就近务工挣钱。

  甲生村是滇藏线上背包客、骑行爱好者的必经之地。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怒族、独龙族、藏族、傈僳族、汉族等民族语言互通、生活互助、文化互融,形成了血脉相连、亲密无间的关系,大家一起发展特色生态产业和旅游业,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像石榴籽那样紧紧地抱在一起,建设美丽家园,守护祖国边疆。

  党的十八大以来,怒江州先后修订完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自治条例》《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自治条例》《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自治条例》和9个单行条例,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自治条例。高位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工作,出台一系列具有“首创精神”的制度和机制,巩固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增强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情感纽带和合力守边固边兴边的内生动力。

  “我们都是中华民族,我们要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泸水市大兴地镇中心校老师用汉语和傈僳语给傈僳族孩子们上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的情景。

  怒江州把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把每年8月定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利用报刊、电视、广播、微信公众号等宣传媒介,多渠道、全方位讲好民族团结故事,唱好民族团结之歌。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宗教活动场所、进军(警)营、进口岸(边检)、进医院、进家庭“十进”活动,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行动自觉和怒江实践经验,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

  云报全媒体记者 李寿华

Punch in 美丽打卡地  

  人间秘境独龙江峡谷

  独龙江峡谷位于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被誉为“野生植物天然博物馆”,是我国原始生态保存最完整的区域之一。这里雪山连绵,峡谷陡峻,被称为“太古之民”的独龙族世居于此。如今,独龙江青山依旧,独龙族群众的生活却已“一步跨千年”。乡村道路四通八达,绿色生态产业和全域旅游繁荣发展,建起了“克劳洛”民族旅游特色村、四星级酒店,独龙江成为中外游客追寻的诗和远方。

  云报全媒体记者 李寿华 摄

  美丽公路小沙坝服务区

  小沙坝服务区位于泸水市以北1公里处,毗邻小沙坝大桥,距离泸水市4.3公里,是怒江美丽公路和绿道的起点,全州首个高端旅游公路服务区,创新性融入了多种新型智能设施设备,有麦隆咖啡、福照楼餐厅、半山酒店等,与周边月季庄园、登埂温泉串联成线,游客在这里可以骑行、观花、泡温泉、健身,充分感受怒江大峡谷的风光美、环境美、村寨美和生活美。

  云报全媒体记者 李寿华 摄

  中国最美村镇老姆登

  “老姆登”在怒族语言里是“人喜欢来的地方”的意思。位于福贡县匹河怒族乡境内的老姆登村,坐落在碧落雪山半山腰,与怒江大峡谷著名的皇冠山隔江相望,是俯瞰怒江由北向南在碧落雪山和高黎贡山山脚缓缓流过的最佳观察点,被誉为云端上的村寨,村内有连片高山茶、池塘,怒族美食、高山云雾茶、野蜂蜜、怒苏哦得得、“150火塘KTV”等,吸引着一批批中外游客,成为怒江乡村旅游第一村、网红打卡地。

  云报全媒体记者 李寿华 摄

  怒江第一湾

  汹涌澎湃的怒江一路向东到石门关,再到丙中洛坝子,重山阻隔,转了几个弯,最大的一道弯在贡山县丙中洛镇坎桶,江水到这里平缓柔软,转了一个马蹄形大弯,形成“怒江第一湾”。三面环水的冲积半岛临江面山,土地平坦开阔,树林茂盛、桃林芬芳,风景优美,是百里怒江大峡谷最佳摄影点。

  云报全媒体通讯员 张四伟 摄

cultural figures 文化名人看边疆

次第春风到独龙

  段爱松

  2019年的春天,似乎来得特别早。独龙江的水,比以往更清澈透亮,在太阳的照耀下,闪烁着奇异的光芒。

  它,期待着一个好消息的到来。

  4月10日,从北京中南海到云南独龙江,一封承载着习近平总书记对少数民族同胞关怀的回信,飞越千山万水,抵达这里,打破了一个曾经最为偏僻贫困的地方——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的宁静。

  接到回信的独龙族群众喜笑颜开、奔走相告。独龙江沸腾了,独龙江乡沸腾了,独龙族沸腾了。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给独龙族群众的第二次回信。

  在这个美好日子之前的2018年,独龙族在怒江州率先实现了脱贫。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信中鼓励独龙族群众:“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独龙族群众感慨万千,不由得又想起2014年初,高黎贡山独龙江公路隧道即将贯通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给独龙族群众回信批示勉励大家:“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早日实现与全国其他兄弟民族一道过上小康生活的美好梦想。”

  如今,独龙族千百年的脱贫梦想终于实现了。

  独龙族群众仍清楚记得,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期间,专门接见了独龙族干部群众代表并指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一个兄弟民族都不能落伍,一个贫困地区都不能掉队。”

  两次回信和一次接见,这个如此让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独龙族,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他们又是如何实现千年跨越的呢?

  我们因此走进怒江,深入独龙江,写作了长篇报告文学《独龙春风》。

  写作《独龙春风》,是机缘巧合,也是我一生难忘的事。在这之前,对于独龙江和独龙族,除了原始落后、偏远神秘,我并没有更多的了解和感受,更不可能对于中国艰苦卓绝而又光辉卓越的民族工作有深入的认知。

  写独龙族,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

  我记得第一次在夏天看到的独龙江,那是怎样的一种透蓝和透绿交杂的颜色,就是做梦也未曾梦到过这样的色调,这种说不清楚的色调,就这么缓缓地从身边流淌而过,像极了我第一次采访独龙族文面女脸上的文面,古老、幽静、隐秘、深邃而无法去做任何解释。这仿佛是现代化之后,人类留存的某种珍贵记忆密码。

  我也记得秋天大雨滂沱下的独龙江,滚滚江水挟裹着石块、泥沙、树根、杂草……像无数匹野兽一样,试图吞噬江水中星罗棋布的大石块,两相撞击,发出搏斗时巨大的嘶吼声,像极了远古独龙人在极端恶劣环境中,为求生息繁衍而进行的艰难抗争。

  在我的记忆深处,小学历史课本里,赫然还保留着独龙族原始社会的图片,是过去这个民族真实的生产和生活场景,但是到了今天,当我们深入独龙江后,这一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问自己,这是为什么?

  这便是写作《独龙春风》的价值和意义。

  我有幸穿行在高黎贡山和担当力卡山之间,这两座山脉,见证着这里所发生的一切,在所有关于独龙族的历史中,没有任何一个时期有现在这般发人深省:一个人口较少民族,在不断寻找生存发展机会中,如何抬起了头、挺起了胸、迈开了步,勇敢地、有尊严地站在了时代的面前?

  这个答案,就藏在《独龙春风》里。

  感谢那些为独龙族舍生忘死的英雄,感谢那些为独龙族默默奉献的凡人,这个民族的发展跨越的确是一个奇迹,一个或许只能在中国才可能创造的奇迹,一件或许只有在中国才可能做到的事情。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