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对二甲苯,parylene,真空镀膜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二甲苯有什么作用 聚对二甲苯,parylene,真空镀膜机

聚对二甲苯,parylene,真空镀膜机

2024-07-10 22:4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以往的电话咨询中,经常会有朋友问什么是聚对二甲苯?聚对二甲苯的作用是什么?今天百腾小编就来简单介绍一下聚对二甲苯。

 

何为聚对二甲苯?

聚对二甲苯(Poly-p-xylene),又称派瑞林、派拉纶(Parylene),是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的具有聚二甲撑苯撑结构的聚合物薄膜的统称,它有极其优良的电性能、耐热性、耐候性和化学稳定性,主要有聚对二甲苯N、聚对二甲苯C、聚对二甲苯D、和聚对二甲苯AF4。它是采用真空热解气相堆积工艺,可制成极薄的薄膜,主要用作薄膜和涂层,用于电子元器件的电绝缘介质、保护性涂料和包封材料等。

 

简述聚对二甲苯薄膜的性能

聚对甲翠薄膜有三种结构形式(N、C、D、AF4型),其性能,各有特点,每一种对应不同的特殊涂敷用途:

N型聚对二甲翠薄膜提供高强度的介电强度并同时具有低的介电常数;

 

C型聚对二甲薄膜提供极佳的电特性和物理特性的组合,包括在朝湿和腐蚀性气体环境下的低渗透性,可以提供真正的无针孔覆形隔离,是涂敷电路板的首选材料;

 

D型聚对二甲本薄膜通过高温下优良的物理和电性能改善了热稳定性;

 

AF4聚对二甲本薄膜,当前主要使用的 Parylene N、C、D系列产品具有众多的优异性能,但其抗紫外线性能弱这个不足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为改善上述缺陷在亚甲基上引入F原子,可有效改善其抗紫外线,因此 Parylene AF4应运而生成为一种新型的涂敷材料。

 

聚对二甲苯镀膜涂层的主要特点

聚对二甲苯镀膜涂层无色透明,膜厚0.1μm 时仍无针孔。它的化学性能稳定 ,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对气体有良好的阻挡工作原理:

 

将该二聚体进行高温裂解产生双自由基,再导入成膜室在成膜物体表面冷凝并迅速聚合,得到均匀致密的聚对二甲苯薄膜。

 

聚对二甲苯镀膜涂层作用

作用一、能提高被抱覆物的耐磨性,同时是一种能防潮、防霉、防酸碱、耐辐照的高品质防护涂层。聚对二甲苯薄膜涂层的优良特性,使其在许多高科技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作用二、能保护金属或非金属材料不受环境的腐蚀 、延长产品甲苯薄膜涂层的优良特性 ,使其在许多高科技领域具有广阔应用, 帮助产品延长使用寿命,减少经济损失的应用前景。

 

Parylene涂层在电子领域应用极其广泛,主要用于:

电路板、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混合微电路、混合微电路、电容器,微型电机和铁氧体;

 

在光学和光电领域主要用于光学光电器件、复印技术光电感光体、激光存储和记录器件;

 

在生物医学领域用于人工假体、埋入式器件、血液分析器等;

 

在航空航天领域主要用在航空航天器上,用于绝缘保护。

 

在其它领域Parylene涂层还可以用于对一固体活性颗粒(如固体燃料金属锂氢化锂等)进行涂敷保护,防止潮解。一些化工设各上的器件用 Parylene涂层进行保护,以防止腐蚀,提高耐性。

 

聚对二甲苯薄膜的成膜原理:固态环二体原料吸热升华,形成气态

在专门的真空镀膜设备中,原料环二体裂解后再基体表面聚合,形成纯净、厚度均匀、附着力好并保持物体外形的聚对二甲苯薄膜。

 

( 1) 固态环二体在170 ℃以下升华为气态环二体的保护层 ,就能阻止或延缓这些侵蚀和破坏的发生和发展;

 

(2) 在(690 ±10) ℃下气态环二体裂解为稳定的单分子,从而起到保护作用 ,单分子进入真空沉积室内,吸附在被涂物上,并聚合形成线性高分子聚合物(即聚对二甲苯薄膜)

 

(3) 装饰作用:涂层还可以对产品起美化与装饰作用 。 形成线性高分子聚合物 即聚对二甲苯薄膜。

 

聚对二甲苯(板Parylene)作为一款优质的保护涂层材料,在许多领域,特別是在电子电路领域的保护腐蚀坏境中元器件的防护上具有很好的使用前景,对于提升高科技产品市场竞争力,从涂敷保护领域起着非常重要的防护作用。

 

百腾Penta精耕镀膜行业30年,我们将会持续为大家提供Parylene真空气镀膜技术行业资讯和相关问题解答,百腾Penta开发的PVD真空镀膜机,CVD真空镀膜机,XeF2二氟化氙蚀刻机,真空脱气炉,二氟化氙材料、派瑞林材料,提供派瑞林(Parylene)纳米涂层加工。并可根据不同需求设计定制派拉伦(parylene)真空镀膜设备和与其配套的相关设备系统,帮助企业产品提升更好防护品质

上一条: 苏州百腾科技在PCBA领域的派瑞林防护应用特点 下一条: 苏州百腾科技-派瑞林镀膜工艺在微传感器中的应用有哪些?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