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能源署:2022年中国与能源相关的排放量约为121亿吨,与2021年基本持平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多少 国际能源署:2022年中国与能源相关的排放量约为121亿吨,与2021年基本持平

国际能源署:2022年中国与能源相关的排放量约为121亿吨,与2021年基本持平

2024-06-14 11:2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0.9%至以上,2022年为368亿吨

2022年,全球能源消耗和工业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了0.9%,即3.21亿吨,达到368亿吨的历史新高。这一估计基于国际能源署详细的逐个地区和燃料分析,结合了最新的官方国家统计数据和有关能源使用、经济指标和天气的公开数据。

去年的增长是在能源相关排放连续两年出现异常波动之后实现的。由于Covid-19大流行削减了能源需求,2020年的排放量减少了5%以上。2021年,排放量反弹到疫情前的水平,随着经济刺激和疫苗的推出,排放量增长了6%以上。

图1:能源消耗和工业过程产生的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年度变化,1900-2022

2022年,能源消耗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了约1.3%或4.23亿吨,而工业过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了1.02亿吨。2022年的排放量增长低于全球GDP增长(+3.2%),恢复了长达数十年的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的趋势,这种趋势在2021年被打破。与此同时,能源使用强度的改善略低于过去十年(2012-2021)的年平均水平。

各地区和部门之间的趋势各不相同。北美和亚洲(不包括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超过了欧洲和中国的减排量。在全球范围内,电力和运输(包括国际燃料)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增加了2.61亿吨和2.54亿吨,远远抵消了工业和建筑的减排量。

图2:2021-2022年各地区和部门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变化

2021至2022年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和房地产市场的低迷,中国的排放量几乎没有变化

2021至2022年间,中国与能源相关的排放量相对持平,减少了0.2%,即0.23亿吨,总量约为121亿吨。能源消耗的排放量增加了0.88亿吨,这是由于煤炭使用量的增加,但这远远被工业过程排放量的下降所抵消。这是自2015年结构性改革推动排放量下降以来的首次年度总体下降。

尽管中国去年大幅增加了国内煤炭产量和煤电产能,但实际煤炭消费并未完全跟上步伐。由于太阳能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的大幅增长,煤炭在发电燃料组合中约占五分之三。总电力需求增长远低于过去十年的平均水平。因此,燃煤发电的排放量增加了约3%,部分原因是热浪期间燃煤发电厂的增加,以及对电力或以煤炭为燃料的区域供暖的依赖增加。

工业部门排放量有所下降,钢材和水泥的产量分别比2021下降了2%和10%。因此,中国工业部门的排放量比前一年减少了1.61亿吨,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工艺排放。

中国前所未有的大幅同比下降,拉低了全球工业排放量。

与全球运输部门排放量的增长相比,2022年中国的运输排放量下降了3.1%。与2021相比,新冠肺炎防疫措施得到了大力加强,其中包括主要城市的全面封锁以及对跨省/自治区边界的限制。与此同时,2022年电动汽车销量达到600万辆,防止了柴油和汽油汽车的进一步排放。

部署更多清洁能源技术有助于防止排放量进一步增长的危机

在俄乌冲突、能源价格冲击、通胀上升以及传统燃料贸易流动严重中断的异常动荡的一年中,全球排放量增长低于预期。

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惊人增长帮助了电力部门约4.65亿吨二氧化碳的排放。其他清洁能源技术,包括其他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和热泵,帮助防止了大约0.85亿吨二氧化碳的增加。如果没有清洁能源部署的增长,与能源相关的排放量的年增长率将几乎增加三倍。减排也是经济放缓的结果,包括1.55亿吨二氧化碳来自能源密集型工业生产的减少,主要集中在中国、欧盟、日本、韩国和北美。

在3.21亿吨二氧化碳的总体增长中,极端气候变化导致建筑物供暖和制冷碳排放增加了0.60亿吨。由于核能站的维护和持续逐步淘汰,导致了0.55亿吨二氧化碳的碳排放。

图3:2021-2022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按驱动因素)

□来源 | 友绿智库 友绿网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了解更多大会及绿色建筑资讯:

1 院士专家蓉城聚首,共绘建筑“碳中和”蓝图 2 精彩纷呈!院士专家建言献策,谋划建筑“碳中和”路径 3 住建部:未来5年,装配式建筑、钢结构住宅迎来大发展

4 中央财经委员会: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 5 住建部印发重要文件!定义绿色建造! 6 国内外“碳中和”相关报告合集

联系人:孙晓晴、刘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