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格勒战损数据公开:厮杀近200天,每天折损一万多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二战英国德国战损比 斯大林格勒战损数据公开:厮杀近200天,每天折损一万多人

斯大林格勒战损数据公开:厮杀近200天,每天折损一万多人

2023-06-15 14:5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当人们在形容一场战争十分惨烈的时候,往往会用绞肉机这个词来形容。但是在不少军迷看来,绞肉机这个词似乎并不足以说明斯大林格勒大战的惨烈程度,一些德军在回忆录中用“碾子”这个词来形容他们在斯大林格勒参战时的真切感受。虽说我们不曾亲眼见到那场战争,但是这样的形容词却让我们对这场战争不寒而栗,真的是太凄惨了。

其实斯大林格勒这场战争中,并没有绝对的胜利者,因为在这场大战中苏德付出的代价都是非常惨重。要知道斯大林格勒会战,这可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且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更为重要的是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虽然参与斯大林格勒大战的主要是德军和苏军,但是除了牺牲了很多军人,还有无数无辜百姓也都牺牲了两军交战的炮火下。

其实在德国决定对苏宣战之前,我们是丝毫看不出任何征兆,所以苏联方面也是毫无防备。我们都知道苏联和德国在早前,是签订了《苏德友好条约》,鉴于此苏联根本没有想过德国会突然将枪口朝向他们。谁知道在1941年6月22日的时候,纳粹德国突然发动巴巴罗萨计划,随后开始对苏联展开全面进攻。

众所周知,德军是非常擅长于打闪电战,所以在德军的闪电般突袭下,苏联西部的大片国土很快便被德军占领,苏联也因此陷入到极度被动的局面。我们知道苏联也是一个战斗民族,面对德军的疯狂侵略他们也是殊死抵抗,好在当年12月份的时候,苏联打赢了莫斯科保卫战,暂时稳住了苏联战场上的局面。

虽说在莫斯科保卫战胜利之后,苏德双方进入到战略相持阶段。但是大家都知道,这看似平静的表面之下实际上早已经是惊涛骇浪,因为他们知道很快便会有一场更大规模的会战。在这样紧张的局势之下,斯大林格勒战役更是一触即发。

苏德双方都想夺取战争的主动权,所以双方可以说是将所有能够调动的兵力都集中到斯大林格勒。德军方面不仅调动了60个德国师,坦克、强击火炮、迫击炮等重武器也全部被拉到战场上,与此同时还出动了一千六百多架战机。苏联方面为了应对来势汹汹的德军,自然也是不甘示弱,苏联同样集结了16个师的兵力奔赴斯大林格勒。不仅如此,苏联方面还准备了战略预备队,其人员数量也是非常庞大。

德军刚开始对于苏联战场上的形势估计还是非常乐观,他们认为只需要三个星期左右的时间,便能彻底将斯大林格勒攻陷。而为了在计划时间内完成任务,德军在斯大林格勒大战刚开始的时候,便进行了猛烈的火力压制,斯大林格勒城区很快便成了一片废墟。

但是越往后期战争发展的局势越不利于德军,而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场消耗的时间也远远不止三个星期。虽说苏军方面在抵抗德军的时候,伤亡也是非常惨重。但是斯大林却下了严格的军令,凡是不服从命令而离开战斗岗位的军人一律枪毙。在决不后退一步的口号下,苏军步步紧逼,最终将德军拖入到了巷战。

苏联军队顽强不屈的斗志,这是德军之前始料未及。在进入巷战之后,苏军和德军只能在断壁颓垣之间进行争夺。显然德军很不习惯这种作战方式,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苏军会藏身在哪个角落,更不知道何时就会冷不丁射出一颗充满仇恨的子弹。

当然,苏军在抵抗德军的过程中损失也是非常大,所以苏联方面也一直不断向斯大林格勒调拨红军。因为这些红军绝大多数都是临时征召的年轻人,他们并没有战斗经验,所以投入战争中后平均存活时间并不长。虽然这些红军战士在出战之前,都被称之为抵御外敌的勇士,但他们都知道自己将是有去无回。

虽说经过两百多天的殊死搏斗,苏联军民最终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战争的最终胜利,并且掌握了苏德战争的主动权。但是在这场战争中苏德付出的代价也是很沉重,两国牺牲了两百多万军人,可以说几乎每天都要折损一万多人。苏联人民用自己的鲜血保卫了自己的国土和家园,斯大林格勒这座城市自此也被称为英雄之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