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国两栖战车简史,被打烂的好牌,汽艇可渡不了英吉利海峡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二战苏联两栖装甲车 二战德国两栖战车简史,被打烂的好牌,汽艇可渡不了英吉利海峡

二战德国两栖战车简史,被打烂的好牌,汽艇可渡不了英吉利海峡

2024-07-15 07:3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从1940年7月份开始,英国海防部队经常遇到一些冲到海岸上的德军尸体,起初英军海防士兵简单的认为这些德军士兵是在游泳时淹死才被冲到英国海岸线的,然而奇怪的是这些被淹死的德军士兵都穿戴整齐,有些还是全副武装。穿着军装带着武器游泳,这显然不符合常识。后来英国人才明白这些士兵根本不是游泳淹死的,而是在演习过程中不慎入水被冲到了海峡对岸的英国,显然德国人正在酝酿着一场大规模行动。其实就在不久前的7月16日,德国元首希特勒就发布了旨在英国海岸登陆的第16号元首密令,该密令要求德军在8月中旬左右做好登陆英国的准备。为此陆军将领各个摩拳擦掌开始商讨起了最有利的登陆地点,唯独海军元帅雷德尔眉头紧锁,因为英吉利海峡不是莱茵河,更何况英国皇家海军仍然是碾压德国海军的存在,好在这时候戈林站了出来,他表示德国空军能够摧毁英国空军并压制英国海军,既然戈林都放出这么大的话了,作为海军部长的他也不好再说什么,于是海狮计划就被顺利敲定。为此雷德尔特地集结了168艘运输舰、1910艘驳船、419艘拖船和1600艘汽艇,然而最重要的用于两栖登陆的各型装甲车辆,德国在这一领域几乎就是空白的。

▲根据海狮计划集结在德国港口的驳船,这些用于运输登陆部队的船支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民用领域,雷德尔费尽吃奶的劲才集结了这么一支舰队,然而这些船只的运载力还远远不够,为此德军不得不将第一批登陆的师从13个减到了11个,此外这支舰队中还有1600多辆的汽艇,这些平底船在横跨莱茵河时完全没有问题,可是用它来横跨风高浪急的英吉利海峡,就未免有些太勉强了

战前的一手好牌

和登陆时没有两栖装甲车辆的窘境相比,德国在战前有着一手的好牌。早在1927年德国人就根据缴获的英国马克4坦克研制出了自己的“大型拖拉机”,也就是德国早期的重型坦克,这其中最靓眼的应该是莱茵金属公司研制的具备水陆两栖能力的“2型大型拖拉机”,这辆披着民用车外衣的准坦克曾秘密进行过1260公里的机动测试,这其中就包括了水面泅渡测试。该坦克在水面上行驶时需要在两侧安装大型浮箱,水面最高行进速度只有4公里每小时,在此后的测试中该战车浮力较低,水面适航性和航速都极差,再加上坦克本身在河滩地域的通过性极差,这辆德国最早的两栖坦克就被认定不具备实战意义而放弃,但不论怎样,德军在两栖装甲研制方面也算是迈出了第一步,而且这一步迈的相当的踏实。

▲正在苏联境内进行测试的德国所谓的“大型拖拉机”(后面穿皮大衣的应该是苏联军官),因为战后军工受到限制的原因,再加上战前德国和苏联的暧昧关系,该型坦克的测试是在苏联境内进行的。该坦克受到英国马克4坦克的影响,两者最大的共同点就是过顶履带,据说德军用来借鉴的马克4坦克都是苏联人在苏俄内战期间缴获的

如果说莱茵公司的水陆两栖坦克只是个开始的话,那么苏联战前先进的两栖坦克技术简直就是唾手可得的能力倍增器。一战结束以后席卷全球的经济大萧条唯独绕过了苏联,为此西方的大量技术、人才和资金涌入苏联寻找市场,虽然西方国家禁止军用技术流入苏联,但苏联还是通过一系列高超的外交手段获得了“卡登-洛伊德”A4E2两栖坦克的技术,由此研制出了自己的T-37、T-38、T-40等一系列水陆两栖坦克,这些坦克让苏联一下子成为了当时两栖坦克技术最为雄厚的国家。鉴于战前苏德之间的暧昧关系,这些水陆两栖坦克在德国专家面前几乎就是透明的,希特勒上台后德国同样用自己的先进军事技术换取了苏联大量先进的水陆坦克实物和技术。

战后的停滞不前

虽然大量的先进技术摆在德国人的面前,但是直到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二战爆发后,德国在两栖装甲车领域基本一片空白。首先就是成本的原因,因为两栖坦克比起一般的坦克来说技术更加的复杂,成本更加的高昂,而且维护和使用成本也高于普通坦克。按道理说水陆两栖坦克能够大幅提高坦克在负责地域的机动性(欧洲水网密布,沼泽等复杂地形众多),这有助于“闪击战”的实施。但是当时的德国政府还要考虑在不过多的占用“黄油”资源的情况下制造“大炮”(德国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后才开始发动全面战争,也就是说再此之前德国人是又要“大炮”,也要“黄油”)。

▲德国四号坦克改装而来的架桥坦克,这种辅助车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坦克涉水能力的不足,下图是利用二号坦克改造的架桥坦克

此外德国人一开始就打算用高超的战术技巧来弥补坦克不具备涉水能力的短板,首先就是德国部队在每次突击时都会重点争夺桥梁的控制权,当时德军最重的四号坦克初期型号重量也就不到25吨,完全能适应欧洲的桥梁设施。一旦桥梁控制权不在自己手中而坦克需要渡河时,就轮到架桥坦克出马了,在战争初期德国就利用二号和四号坦克的底盘研制出了一定数量的架桥坦克。而且架桥坦克的成本比两栖坦克更低,更加适合大规模部署。事实也确实如此,凭借着战术的合理性和突然性,德国装甲力量席卷了整个西欧,就剩一个英国还在海峡对岸苦苦支撑,然而这时候的希特勒却自信满满的认为英国人会在战争恐吓下选择和谈,所以整个6月到7月初他都在等待着英国人主动求和,没有做任何准备攻击英国的计划方案。然而希特勒的热脸终究还是贴到了丘吉尔的冷屁股上,英国人的顽强让军事手段成为了解决的唯一途径。

海狮计划中的尴尬

▲最早的空投坦克是苏联人在战前搞得,经过改装过的TB-3将T-37两栖坦克扔在水面上来减少冲击力,但是这种方法必须在水面上进行,如果脱离了水面,坦克就会变成一堆废铁,所以以当时的技术空投坦克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而在大型滑翔机不足的情况下临时改装两栖战车就成为了最好的选择

然而德军在陆地上屡试不爽的“闪击战”在即将对英国展开的攻击中并不适用,尤其是两栖登陆作战这一领域,“海狮计划”原本就是一个十分粗犷的方案,在整个作战行动中伞兵无疑是第一波登陆部队,但这也就意味着伞兵部队必须有重装备随行或者是能撑到装备重武器的地面部队到来,当时空降重武器在技术上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利用滑翔机机降倒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可问题是当时的德军在这一能力方面同样很薄弱,别说是具备运载坦克能力的滑翔机了,就连运载伞兵的运输机都有些不够用,而研制一款大型滑翔机的周期早就超过了海狮计划时间表,于是利用现有的坦克装甲车辆来改造两栖战车就成为了短时间内快速形成战斗力的最好方法。

▲一辆从驳船上面缓缓驶下的德国半履带20毫米机炮,这种不具备涉水能力的战车顶着敌方的火力强行登岸极其危险,不能作为第一梯队。而且下文谈到的所有两栖装甲战车都是事先被装载在驳船或者是运输艇中,到达预先确定的海岸浅水区后才被投放

也就是说从1927年的第一辆具备涉水能力的坦克到1940年,德国的两栖坦克发展才开始刚刚起步,为了能够赶上近在眼前的“海狮计划”进度,德国的设计师们根据战前对苏联一众两栖坦克的了解,得出了利用轻型坦克改造浮渡式坦克的设计,这样一来技术难度最低且进度最快。最终8.9吨重的二号坦克成为了德军的选择,设计师在二号坦克的两侧安装了两个大大的浮箱(长6.1米、宽0.95米,浮箱整体采用铝板制造)用于提供浮力,而且两个浮箱都采用了隔舱化设计,避免在击中后失去全部浮力。在水面上行驶时可以将坦克的动力传输到后置的螺旋桨上,此外在车体后侧还有用于在水面转向的方向舵,发动机被整个密封起来,通过安装的箱形罩供气。此外炮塔和车体之间的缝隙被可充气的橡胶软管密封起来,在复杂多风的海面上该浮渡坦克的最大行进速度为5.7公里每小时,在平静水面上的速度可达10公里每小时。

▲二号浮渡坦克正在进行装船作业,后面的图片是二号浮渡坦克的线图,由于该坦克便于制造,到海狮计划因为空军的失利被迫推迟时一共改装了52辆,此外还有一款如下图同样由二号坦克改装而来的浮渡坦克,该坦克的浮箱明显较长,除此之外该坦克并没有水面动力,只能依靠履带划水缓慢前进

但是由二号坦克改装而来的浮渡坦克只是解决了一个有无的问题,性能并不是重点考虑的因素,该坦克仅装备小口径机炮和机枪,在面对英国一系列的步兵坦克时无能为力,而且该坦克的浮箱浮力储备并不高,在风高浪急的海面上容易进水翻覆,此外巨大的浮箱严重影响着坦克上岸后的机动性,很容易陷入松软的滩头,于是用更为先进的三号和四号坦克改造两栖坦克就被提上了日程。由于三号和四号坦克的重量更大,为了能得到更好的适航性和浮力储备,就必须为其安装更大的浮箱,但是这样一来整辆坦克的尺寸就会变得异常巨大,根本找不到合适的运输船来将其运送到英国海岸。

▲一辆三号早期潜渡坦克的入水全过程,同样这些潜渡坦克也因为戈林空军的失利而一时间失去了用武之地,但是在随后的巴巴罗萨计划中,这些恢复潜渡能力的坦克被重新改装启用,只不过这些后期的潜渡坦克比较简陋,巨大且复杂的软管被钢制空气管所取代,下图就是一辆苏德战争期间的三号潜渡坦克,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其钢制通气管和炮盾防水膜

于是潜渡的设计就涌入了德国设计师的脑海中,这些坦克被运输船投放到浅水区后直接开上滩头加入战斗,所以整辆坦克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防水,首先就是将发动机进排气孔密封起来并安装一层保护板,然后炮盾、舱口等全用橡胶膜做防水处理,炮塔和车体则通过橡胶软管密封起来。整车只留一个通风口连接着软管(长度一般在18米),软管的另一端浮在水面上并安装了吸气装置确保空气的正常流通,此外水面部分的软管还连接有无线电天线用于联络。不过这个软管并不仅仅用于乘员呼吸,发动机的吸气和排气都通过这个软管完成,所以这种坦克一般都有严格的下潜时间,因为时间一长发动机排出的废气(比如其中的一氧化碳)会让乘员中毒致死,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乘员还没有驶出水面,那么乘员只能选择弃车逃亡。由于三号坦克巨大的重量,就连运输的驳船都是特制的。当坦克下水以后就用罗盘判断方位,而且坦克下水后必须保持时刻行走,因为一旦停下来就有可能陷入松软的海床。

▲一辆典型的三号潜渡坦克,可以看到坦克的机枪孔和炮盾边缘都有凸起的方框,其实这是为了便于安装防水罩而设计的,随后德军在威廉港附近秘密进行了潜渡坦克的试验并取得成功,据说当时德军试验时会尽量选择涨潮的时间,以便于在退潮后回收因为各种原因被放弃的坦克,下图是四号潜渡坦克,该坦克采用的是钢制的通气管

除了这些战斗车辆外,德军还研制了一款辅助车辆用于人员和物资的输送,这就是Landwasserschlepper水陆两栖牵引车(下文简称LWS),该车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935年,当时德国军方决定研制一款在渡河作战中充当轻型驳船的两栖车辆,最终研发合同落到了莱茵公司的手中,该车的研发工作直到1936年才启动,但是当时的德军对这种两栖车辆几乎没有需求,所以研制工作进展缓慢,直到1939年才生产出了3辆原型车,LWS整体类似于带行走装置的汽艇,整车自重13吨,采用封闭式座舱,座舱可以容纳20名全副武装的德军士兵,通过座舱后部的舱门进出,此外该战车还能在尾部牵引一辆没有任何动力的两栖拖车用于输送装备和物资,拖车采用三轴六轮的结构,尾部安装有跳板式舱门,总载重可达20吨。

▲LWS两栖牵引车,由于该车的制造时间跨度较大,所以早期型号和晚期型号各有不同,早期型号最大的特点就是大大的玻璃观察窗口,此外早期型号每侧有3个舷窗,车顶有一个大大的通风口,而晚期型号的前部观察窗口较小,每侧2个舷窗,大大的通风口也被改为了大型观察窗口,上图分别是正在进行机动测试的早期型号和正在进行水面行进测试的晚期型号,下图是该两栖战车配套的两栖拖车

动力方面LWS装备一台迈巴赫HL120型12缸汽油发动机,能够提供300匹马力的动力,陆地最高行驶速度可达40公里每小时,采用板簧悬挂系统,每侧一共有8个负重轮,两两为一对连接在板簧上,车尾安装有两具螺旋桨,每具螺旋桨都有独立的尾舵用于水面转向。最大水面行进速度为12.5公里每小时。海狮计划前夕,LWS两栖牵引车被军方看重,研制进度也突然加快。但是1940年9月该车的生产计划因为空军的失利而终止,该车一共生产了26辆后被投入到东线战场。但是LWS作为两栖战车拥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整车没有任何的装甲和自卫火力,而且过高的轮廓使得该战车就是一个薄皮大馅,特别容易被击毁,于是德军在四号坦克的基础上研制出了一款Panzerfaehre两栖装甲牵引车(下文简称LWS-II)。

▲LWS-II两栖水陆装甲牵引车,下图是两辆并列的LWS-II组成了一个登陆平台,用来运送一辆四号坦克过河

该战车底盘部分直接取自四号坦克,并安装了一个大大的装甲车厢,车体前部安装有一个小型的装甲驾驶舱,车体顶部安装有四个通气管道,在水面上行驶时通气管道可以被升起,和LWS比起来该车整体比较整洁,而且防护能力也被进一步加强,关于该车的建造情况,有的资料说该车一共制造了7辆,整个项目在1942年就被叫停了,其余的被运到了东线战场,还有的资料说只建造了2辆原型车用于测试,但不论怎样,随着德国空军的失利,海狮计划被希特勒无限期推迟,这些原本用于征服英吉利海峡的两栖战车也随着德军挥师东进,也算是在苏联众多的河流上发挥了一把余热。

如有错误欢迎指出!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