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十大轻机枪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二战法国轻武器大全 二战十大轻机枪

二战十大轻机枪

2024-07-04 11:5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 MG-42轻机枪(德国)

MG-42,为德文Maschinengewehr 42的缩写,意即为"机枪1942年型"("Maschinen"就是"Machine";"gewehr"就是"gun")。最大的特点就是射速极快,被称为"希特勒的电锯"。代表作是德国枪械专家施坦格研制的MG34机枪,该枪1934年设计定型,由著名的毛瑟兵工厂生产,采用和毛瑟步枪相同的弹药(7.92×57毫米子弹)。它有很多划时代的亮点之作,如既可用弹链供弹,又可换装75弹鼓供弹,使用弹链供弹左右都可进行,能双枪联装使用(可对付飞机);主要零部件都很容易装卸,操作简单,可迅速转移阵地(机枪能够迅速转移阵地在实战中特别重要);该枪理论射速为 800-900发/分,最快时可达1500发/分,达到了单管机枪的巅峰。碗口粗的大树都能打断;有两根备份枪管,一旦枪管过热可迅速更换。作为轻机枪使用时,有效射程为800米;作重机枪使用时,其有效射程为1000米。

MG--42

2 ZB-26轻机枪(捷克)

ZB-26轻机枪是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国营兵工厂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研制的一种轻机枪。第一次世界大战,奥匈帝国解体,捷克斯洛伐克宣布独立。战后捷克在当时欧洲大陆第一军事强国法国的帮助下,建立了自己一套完整的军工体系,其中,ZB26轻机枪就是其中一个经典之作。抗战时期中国部队最主要的轻机枪,原来是捷克的ZB-26轻机枪,口径7.92mm,和"中正式步枪"使用同样的子弹(7.92x57mm)。ZB-26是气体活塞作用方式,瓦斯缸管上有瓦斯调节钮,可分四段调整;ZB 26 设计坚固耐用,性能非常可靠,其后续改良型ZB30是二战英国著名的布伦机枪的原版。ZB-26轻机枪结构简单,动作可靠,在激烈的战争中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也不易损坏,使用维护方便,射击精确以外,只要更换枪管就可以持续的射击。二人机枪组,******枪实战性能。经过简单的射击训练就可以使用该枪作战。

ZB--26

3 DP-1928轻机枪(苏联)

捷格加廖夫ДП和ДПМ 7.62mm轻机枪是前苏联捷格加廖夫主持设计的,1926年设计定型,1928年装备苏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用中发现,该枪连续射击后,枪管发热致使枪管下方的复进簧受热而改变性能,影响武器的正常工作。后将复进簧改放在枪尾内,于1944年重新定型,改名为ДПМ轻机枪。ДП轻机枪在50年代被淘汰。ДП轻机枪的变型枪还有:ДА航空机枪、ДА-2双管航空机枪、ДТ坦克机枪、ДТМ改进型坦克机枪等。

DP轻机枪由苏联军械师瓦西里·阿列克谢耶维奇·杰格佳廖夫设计研制,是完全由苏联制造的最早的轻机枪之一,并于1927年12月21日替代"马克沁-托卡列夫"机枪装备工农红军。DP轻机枪配用弹种也为7.62×54mm的枪弹。由科夫洛夫工厂(现称"捷格加廖夫工厂")生产。1928至1929年DP轻机枪曾被装备在装甲车、坦克及飞机上。此类机枪共生产有70多万挺,也曾被广泛用在伟大卫国战争中。第一批DP轻机枪配置圆盘式弹盘。战争结束后,在DP轻机枪的构造基础研制出采用弹链供弹的RP-46式连用机枪。苏联原创DP机枪在伟大卫国战争结束后从苏联武器装备中退役,但至今在局部地区冲突中仍有被使用。该枪采用导气式工作原理。闭锁机构为中间零件型闭锁卡铁撑开式(欲称鱼鳃撑板式)。闭锁时,靠枪机框复进将左右两块卡铁撑开,锁住枪机。采用弹盘供弹,弹盘由上下两盘合拢构成,上盘靠弹簧使其回转,不断将弹送至进弹口。该弹盘可容弹47发,平放在枪身的上方。发射机构只能进行连发射击,有经常性的手动保险。枪管与机匣采用固定式联接,不能随时更换。枪管外有护筒,下方有活塞筒,内装活塞和复进簧。枪身的前下方装有两脚架。

DP--28

4 “布伦”轻机枪(英国)

布伦式轻机枪也称布朗式轻机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联邦国家军队的支柱。1935年英国正式将该枪列装为制式装备,并从捷克斯洛伐克购****的生产权,由恩菲尔德兵工厂制造,1938年投产,命名为"MKI 7.7mm布伦式轻机枪"。

"布伦"(BREN)的命名源于捷克斯洛伐克生产商布尔诺公司(Brno)和英国生产商恩菲尔德兵工厂(Enfield)的前两个字母组成。布伦式轻机枪良好的适应能力使得它的使用范围十分广泛,在进攻和防御中都被使用,被战争证明的最好的轻机枪之一。它和美国的勃朗宁自动步枪一样,能够提供攻击和支援火力。

布伦式轻机枪最初是由捷克斯洛伐克设计的ZB26轻机枪参加英国新型轻机枪选型,1933年被英国军方选中,并根据英国军方的要求改进而来。它同ZB26轻机枪一样采用导气式工作原理,枪机偏转式闭锁方式,即枪机尾端上抬卡入机匣的闭锁槽实现闭锁。布伦式轻机枪枪管口径改为英制0.303英寸(7.7毫米),发射英国军队的7.7×56mmR标准步枪弹。30发弹匣供弹,位于机匣的上方,从下方抛壳,为了适应英国军队使用的有底缘步枪弹改成弧型弹匣,由于弹匣在机匣正上方,该枪带护翼的准星和觇孔式照门都偏出枪身左侧****管口装有喇叭状消焰器。该枪缩短了枪管与导气管,取消了枪管散热片,是与ZB26轻机枪明显的区别。在导气管前端有气体调节器设4挡调节,每一挡对应不同直径的通气孔,可调整枪弹发射时进入导气装置的火药气体量。射击时拉机柄并不随枪机一起前后移动,拉机柄可折叠,在行军状态时将其折回,避免行进中被扯挂。供弹口、抛壳口、拉机柄等机匣开口处均装有防尘盖。布伦式轻机枪使用提把与枪管固定栓可以快速更换枪管。采用两脚架,也可以架在三脚架上以提高射击稳定性(与MG34机枪兼顾重机枪的持续火力的概念不同)。

布伦式轻机枪

5 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日本)

大正十一式轻机枪(一一年式軽机关铳)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广泛使用的一种6.5毫米口径轻机枪,因于1922年(即日本大正天皇十一年)定型成为制式装备而得名。其枪托为了便于贴腮瞄准而向右弯曲,所以在中国俗称"歪把子"机枪。

日本十一年式6.5mm轻机枪,是日本在1922年(即大正十一年)定型生产并装备部队的一型轻机枪。"歪把子"是中国给日军十一年式6.5mm轻机枪起的一个俗名。"歪把子"这个俗名描述了日本十一年式6.5mm轻机枪造型上的本质特征。日本十一年式6.5mm轻机枪采用了类似传统步枪枪托的枪颈,同时由于其瞄准基线偏于枪面右侧,为了避免使用者在瞄准时过于向右歪脖子,所以将本来就十分细长的枪颈向右弯曲,以使枪托的位置能满足抵肩据枪瞄准。这就是"歪把子"的由来。

二战中,大正十一式轻机枪在使用中暴露出大量问题,不能适应作战需要,被1936年(昭和天皇十一年,日本神武纪元2596年)定型的用30发弹夹供弹的九六式轻机枪替代。抗日战争期间,侵华日军装备的大正十一式轻机枪也曾被中共敌后游击队缴获大量使用,但在正规军中从来没有使用,可见其质量极差。

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

6 拉蒂 LS26轻机枪(芬兰)

在二战时期芬兰步兵编制为每一个步兵排内分两个步枪班,而每一个步枪班内就有一个 M26 机枪组,机枪组由二人组成,分别是枪手和副手,为步兵提供压制火力。

在艾莫·约翰尼斯·拉蒂(著名的M1931冲锋枪的设计者)完成了M22型冲锋枪的设计后,亨瑞克斯少将建议他开始设计轻机枪,因为此时芬兰军方正在寻求换装一种新型轻机枪。1924年10月,芬兰陆军兵工部成立了一个委员会专门负责新型轻机枪项目。刚刚创立了冲锋枪有限公司的拉蒂在朋友们的支持下,抽出时间在首都赫尔辛基(Helsinki)的芬兰陆军1号军械厂着手设计工作。由于他没有任何轻机枪设计经验,军方特意委派枪械设计师A·E·萨罗伦塔(A. E. Saloranta)中尉负责与其合作,后者刚刚在丹麦修完了高级轻武器设计理论课程。

1926年初,新型轻机枪样枪参与了芬兰陆军新型轻机枪项目的竞争。尽管该枪主体设计工作由拉蒂完成,但芬兰军方还是合用两位设计师的名字将其命名为拉蒂-萨罗伦塔M26型。除此之外,还有9种国外枪型备选,包括有美国柯尔特-勃朗宁轻机枪和法国哈奇开斯轻机枪。由于芬军大量使用7.62×54毫米R俄国步枪弹,芬兰军方要求拉蒂将M26型修改为7.62毫米口径以适用该弹。很快,改为7.62毫米的M26型样枪与其他备选枪型进行了对比测试并拔得头筹,成为芬兰陆军的新一代标准轻机枪。

该枪是芬兰在1925 年自行设计的一款轻机枪,型号是M26 ,又叫LS26 .于1927 年正式投产,至1942 年期间,一共生产了大约超过六千支,由启拉利和恩德公司联合研制。由瑞士军火公司生产。在其本国只有小批量生产。中国政府曾在1937 年向芬兰订购 30,000 支M26 ,不过由于后来受到日本政府的政治压力,芬兰只实际交货了1200 支。国内曾组织仿制。

拉蒂 LS26轻机枪

7 M-1918A2轻机枪(美国)

1917年,约翰·摩西·勃朗宁设计了一支自动步枪,枪的口径为0.30英寸(7.62mm),自动方式为导气式,射击方式为半自动和全自动。这种自动步枪用于为冲锋的士兵提供火力支援。1918年美国军方决定采用这种枪为制式武器,最初型"M1918式勃朗宁自动步枪"(简称BAR)由美军士兵作为自动步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首次使用,在恶劣环境下的可靠性使该枪获得了很高的声誉。

勃朗宁BAR1918轻机枪最初型M1918A1式勃朗宁轻机枪(BAR)由美军士兵在一战中首次使用,并且二战中该枪仍在使用。在恶劣环境下的可靠性使该枪获得了很高的声誉。1940年,M1918A2式投入使用。该枪在研制时的初衷是作为单兵使用的自动步枪,但是由于使用的是全尺寸的步枪弹造成枪的重量和后坐力太大。无奈,美军只能将其作为班用火力支援武器使用。这反而弥补了1917式和汤姆逊M1之间的火力空档--前者威力大但重量也不小,要两人编组使用(一人扛枪,一人拿子弹);后者的重量小但火力持续性和威力小。与早期型号不同的是它仅有全自动方式下的两种射击方式:慢速方式300-450发/分;快速方式500-650发/分;而没有了半自动方式。两种型号的勃朗宁机枪都被广泛的使用。而且在很多的电影中,你也可以见到它的身影。该枪是快速火力和穿透力完美结合的典范。它最大的缺点是缺少可快速更换的枪管来减少枪管的过热。《拯救大兵瑞恩》、《兄弟连》、《风语者》等影片中都可见到它的身影。

M-1918A2轻机枪

8 M-1919A6轻机枪(美国)

该枪是在勃朗宁M1917式重机枪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M1919A6的动作原理及结构与M1917基本相同。自动方式为枪管短后坐式,弹链供弹,通常配用两脚架,也可以配用M2型三脚架,作为重机枪使用。

用重 2.11千克的轻型枪管(相同口径的勃朗宁M1919A4式重机枪枪管重3.33千克),枪管外部套有散热筒,散热筒前端装有助退器,枪管可更换,但是更换方式落后,更换时需要重新调整弹底间隙。枪尾部配有鱼形枪托。

该枪使用美国0.30英寸M1或M2枪弹,初速860米/秒,理论射速 (400-500)发/分,战斗射速120发/分,有效射程1000米,不带弹链全枪重14.7千克,不带枪托全枪长826毫米,枪管长610毫米。

M-1919A6轻机枪

9 九九式轻机枪(日本)

九九式轻机枪(九九式軽机关铳,きゅうきゅうしきけいきかんじゅう)是日本侵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使用的一种轻机枪。九九式于1939年开始服役,但由于许多前线部队仍继续使用6.5公厘口径的三八式步枪,而且十一式与九六式都已大量生产,所以九九式与这两种较旧的一同使用。这三种武器持续被使用直到战争结束为止。

比十一式轻机枪更为先进的九六式轻机枪在1936年开始服役,并很快的证实它是能够为前进的步兵提供掩护火力的灵活武器。十一式与九六式皆与三八式步兵步枪相同,使用6.5x50mm子弹。这么一个系统的优势在于任何步兵班上的成员都能够提供弹药给这轻机枪使用;不过,由于日本军方正在以使用较大的7.7毫米口径子弹的九九式步枪取代三八式步枪,出现了开发配合这较大的口径的九六式轻机枪新版本的必要。

九九式轻机枪

10 麦德森轻机枪(丹麦)

丹麦生产的麦德森机枪是世界上第一种大规模生产的实用的轻机枪,从1905年至1950年间,麦德森机枪大量生产装备本国及出口,有不少于36个国家装备过麦德森机枪,并在世界各地的武装冲突中被广泛使用,而且直到21世纪,仍然可以看到麦德森机枪的身影。但事实上,麦德森机枪的设计原本是来自于一种半自动步枪。

大概在1890年左右,丹麦陆军的一位中尉让·特奥多·斯考博(Jens Theodor Schouboe)开始着手设计一种半自动步枪,这种步枪实际上是以马蒂尼-亨利步枪为原形,改造成可以自动射击的步枪,并采用自上而下的顶部供弹方式,在当时被称为骑兵自动步枪。这种骑兵自动步枪并在1896年被丹麦海军陆战队所看中,打算采用。在丹麦的炮兵上威廉·赫尔曼·奥卢夫·麦德森(Vilhelm Herman Oluf Madsen,后来成为陆军大臣)的帮助下,成立了一家步枪综合制造厂(Rekyl Riffel Syndikat A/S),由这家公司来生产这种半自动步枪,并让已经升任为上校的斯考博担任公司领导,厂长为拉斯穆森(Rasmussen)。由于用户对这种半自动步枪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在反复的修修补补之下,到了1902年时,这种顶部供弹的半自动步枪最终演变成一种弹匣供弹的机步枪(machine rifle,一战后才改称为"轻机枪")。由于步枪综合制造厂后来改名为麦德森公司,所以这种丹麦1902式轻机枪及其后的一系列衍生型都被人们统称为麦德森机枪,而由于麦德森机枪受到广泛应用,麦德森公司也成了丹麦军事工业的象征,现在这家公司早已经扩张成为丹麦工业集团。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有更多的国家购买麦德森机枪。比如挪威除了在战时订购过的m/14型外,战后又追加订购了m/21型,均为6.5mm口径,配25发弹匣或100发弹鼓。而芬兰在1921年至1936年间购买,命名为M/20机枪,首先装备骑兵和自行车部队,后来也装备到步兵。在南美州,巴拉圭也在1920年代至1930年代初购买了麦德森机枪,并在和周围国家发生的一系列战争中使用。而巴西不仅把麦德森机枪用作步兵武器,还在进口的意大利CV-35坦克上配备双联装的7mm口径麦德森机枪。因为麦德森机枪的海外销售通常由雷克沙机枪公司(Rexer)负责,因此在一些第三世界国家中,麦德森机枪往往被称为"雷克沙机枪"。

在中国,军阀混战时期就已经有军阀订购麦德森机枪。但其实早在1908年的时候,广东制造军械总厂就已经开始仿制麦德森机枪,当时称之为"轻机快炮",另外开封兵工厂及其他地方也有仿制,但这些仿制型的数量都不是太大。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兵工署向丹麦订购了两批麦德森机枪共3,300挺,分别于1938年3月至1940年3月之间运抵中国。而且当时国军也觉得捷克式机枪(ZB26)还不如麦德森机,于是国民党兵工署决定自行仿制,在1938年就联系丹麦购买生产许可和相关设备,取得进展后便在1939年4月成立了兵工署第51工厂筹备处,在昆明建厂并订购了1000多台机械。按照计划,工厂建起来后可以月产500挺麦德森机枪。准备投入生产。但在1940年6月,生产的全套设备及图纸在运输途中被日军炸毁于滇缅公路西南运输处的存放站。最后第51工厂只好继续生产已经熟悉的捷克式机枪。有资料提及第51工厂在1941年时还是生产出12挺麦德森机枪,我猜测可能是从其他途径获得生产图纸(例如清末时期所仿制过的)或对手头上的机枪进行测绘仿制,但没有专门合适的生产设备,以及工厂对于生产捷克式机枪已经很熟悉了,所以最终未能大量生产麦德森机枪。

在1940年4月时,挪威陆军装备有3,500挺M/22麦德森机枪,这些机枪均为6.5×55mm克拉格口径,每一个挪威步兵营标配有36挺麦德森机枪和9挺M/29重机枪。虽然在二战时期的麦德森机枪已经显得过时了,但由于该枪性能可靠,仍然得到挪威士兵的喜爱。挪威沦陷后,德国把缴获的麦德森机枪装备二线部队,在整个战争期间都在使用。荷属东印度陆军所装备的麦德森机枪被日军缴获后,送回国内或在东印度地区的继续使用。

二战结束后,麦德森仍在生产、装备和出口。丹麦军队装备这种机枪已经有50年了,丹麦士兵们喜爱这种机枪并给它起了个绰号叫"处女麦德森"(Jomfru Madsen),丹麦军队直到1955年才正式撤换麦德森机枪。而在1960年代至1970年代期间的葡萄牙殖民战争中,葡萄牙陆军还在使用麦德森机枪,包括作为步兵机枪和装甲车载机枪。在马来西亚、越南和暹罗(泰国)的独立战争中都有使用这种武器。

麦德森轻机枪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