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屠杀中国军民最多的凶器:日本九五式军刀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二战日本刺刀介绍 抗战时屠杀中国军民最多的凶器:日本九五式军刀

抗战时屠杀中国军民最多的凶器:日本九五式军刀

2023-08-16 09:0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抗战时屠杀中国军民最多的凶器:日本九五式军刀

2017年08月28日 18:30:07 | 来源:深度军事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老周

  摘要:抗战时期的日本军官都配有军刀,日式军刀也成了日军的象征,而在日军的各型军刀里,配发给军曹(也就是士官)的九五式军刀则是数量最大的,同时也因为主要是基层的军曹使用,所以自然也是屠杀中国军民最多的军刀,那么这到底是怎样的一款军刀呢?

图1:日本九五式军刀

  历史悠久的武士刀

  武士刀,也叫日本刀、倭刀,和大马士革刀、马来刀并称世界三大名刀,是一种有着优美的弧度,又长又锋利的冷兵器,双手握持,非常便于发挥劈砍优势,既是实用的武器,也是做工精巧的工艺品。据说是在中国唐刀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逐步发展成了自己独特的制造工艺和样式,已经有了上千年的历史。武士刀的制造极为复杂,所以都是手工打造,采用掺入石英粉和木炭粉的生铁经过长时间冶炼制成的和钢(也叫玉钢)作为原料,和钢是一种低温钢,坚硬但却容易折断,因此需要反复捶打锻造,再用冷水淬火,然后多次重复把和钢打造为5厘米左右均匀的薄片,再不断层叠捶打,最终锻造成武士刀最核心的刀芯部分,武士刀上特有的花纹也因为这样的制造工业而产生,在这个过程中,捶打的次数、淬火的水温、层叠的层数都是制刀工匠的不传秘籍。然后在刀芯的侧面和刀背都包上和钢,再进行反复淬火冶炼才最终制成刀身,最后在刀锋上涂上稀薄程度不均的含有砥石粉与碳粉的黏土,加热后再小心地反复敲打,这个步骤不但需要技术和耐心,还需要运气,稍不小心刀锋就会出现缺口或者折断。这样打造出来的武士刀不但坚硬,而且有弧度,还不容易折断。所以这样复杂的制造工艺根本不能工业化生产只能手工打造,因此很多武士刀都是世代家传的宝物,同样原因,刀文化也是日本武士道精神的重要组成。

图2:日本武士刀是闻名世界的三大名刀之一

  武士刀根据刀身长短一般分为太刀、打刀、忍者刀、肋差和短刀五种,长度在60厘米左右的打刀就是我们最熟悉的日本刀的样式。日本武士通常都会佩戴一长一短两把刀,长的就是打刀,短的就是30厘米长的肋差,而肋差主要的用处就是切腹自杀!因此,日本刀文化的传统就有“长刀杀敌短刀自尽”一说。

  起初的制式军刀却是西洋式的

  正因为日本有着源远流长的刀文化,近代日本军队为军官配发军刀也就不足为奇了,并且和其他国家军队不同,军刀对于日军还更代表着荣誉和权力,不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军装备的军刀都是机械加工的工业化产品,严格来说根本不能算是武士刀,所以很多日军军官都是佩戴自己家传或高价买来的传统武士刀,然后再套上制式军刀的刀装。

  日本军队第一种制式军刀是1886年开始装备的一九式军刀,因为这年是明治十九年而得名。由于近代日本开放后走的是全盘西化的道路,军事上陆军学德国海军学英国,因此制式军刀也采用西洋式样,而不是传统的日本武士刀式样,刀身较窄,刀柄较短只能单手握持,有P字型护手。看上去是很洋派,但更多的是礼仪作用,实战性反而很差。直到后期才有少数将刀柄加长,可以双手握持,以适应日本军人双手握持的习惯。

  1899年日军又配发了三二式军刀,因为这年是明治三十二年而得名,这是专门给军曹配备的军刀,日军中士官分为曹长(相当于上士)、军曹(相当于中士)和伍长(相当于下士)三个级别,统称为军曹或下士官,而在日语中“士官”则是军官的意思,著名的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就是军官军校而不是士官学校。三二式军刀和一九式军刀一样,也是单手握持带P字型护手的西洋式样,并有甲乙两种子型号,甲型稍长,约100厘米长,供骑兵使用;乙型约95厘米长,本来是专门为辎重兵设计,但后来步兵、宪兵也都在使用。三二式甲型在日军中一直使用到抗战结束,是日军骑兵的标准配备,因此也被俗称为马刀,这款刀在中国影响比较大,以至于建国后,解放军装备的六五式骑兵刀,其实就是三二式甲型的仿制型。

图3:日军三二式军刀

  由于在1933年长城抗战中,一九式和三二式军刀的实战表现很糟糕,日军官兵因此怨声载道,因此日军在1934年配发了九四式军刀,不再采用西洋样式而是重归武士刀样式。九四式军刀虽然是工业化批量生产加手工锻造,但仍延续了武士刀原料考究做工精细的特点,制作非常精良,而且四年之后九八式军刀又大量装备,因此数量比较少。不过因为其设计精美,制作考究,成为日军中高级军官的珍爱之物,也是战后日本军刀收藏者最热衷的目标。

  被叫作“铁棒”的九五军刀

  1935年,日军又开始配发九五式军刀,因为这年是日本天皇纪年2595年而得名。这款军刀专门配发给军曹和曹长,在等级森严的日本军队中,兵头官尾的军曹和曹长,虽然不是军官,但地位却远高于普通士兵,所以也需要一种彰显身份的军刀,这就是日军装备九五式军刀的缘由。

图4:佩戴九五式军刀的日军军曹

  九五式军刀全部都是工业化机械制造,这种大规模量产的军刀,日本人鄙夷地称之为“铁棒”,意思是毫无美感的机械产品,言语之中透露着满满的不屑和轻蔑。但是平心而论,九五式军刀虽然不如九四式军刀那样制作精良、装饰华丽,但无论材质还是做工,都还是很不错的。各个细节处理也相当精细,特别是入鞘时闭锁装置顺滑严密,令人赞叹。从各方面来看都不失为一把构造简单,品质上乘的白刃战利器。

图5:九五式军刀是一款构造简单,品质上乘的白刃战利器

  九五式军刀全刀长101.8厘米,刃长64.8厘米,刀鞘长77厘米,刀柄长23.8厘米,刀锷厚76毫米。刀身材质采用与三二式军刀、三十式刺刀相同的高碳钢“陆军刀剑钢”,采用油淬火工艺,机械加工。与和钢打造,覆土烧刃,精工细作的日本武士刀完全不能同日而语,几乎没有丝毫艺术性的美感可言,但锋利程度并不逊色缩少,就实战性能来说,甚至比传统的武士刀还要强,真正是一款为了杀人而生产的利器。

  刀身上开有剑樋——很多人误以为是血槽——这种和血槽相似的结构实际上是在增强刀身强度的同时减轻刀身质量。最初期型的九五式军刀目钉与刀绪共用同一个孔,但因为强度问题,很快便改为两个孔。尽管造价便宜,更没什么艺术性,但由于使用了优质钢材,还继承了日本传统武士刀的特色形制,九五式军刀的性能仍然十分优秀。

图6:九五式军刀上的剑樋,经常被误认为是血槽

  根据生产年代和细节的不同,九五式军刀分为最初期型、初期型、中期型、后期型和最后期型等五种,最初期型是1935年生产,总产量大约只有6000把。刀柄采用铜质一体制作,目钉和系刀绪的猿手穿钉合为一个,刀鞘末端没有蹄铁型石突。

图7:九五式军刀最初期型

图8:九五式军刀最初期型的刀柄特写

  初期型是1936年到1939年生产,刀柄材质改为铝质,单独设计了目钉将刀身固定在刀柄内,柄系和兜金部分表面涂上茶色漆,鮫皮部分涂上银灰色漆,目贯表面涂上金色漆。刀鞘末端开始出现了防止撞击地面导致刀鞘损坏的蹄铁型石突。

图9:九五式军刀初期型

图10:九五式军刀初期型的刀柄特写

  中期型是1939年到1943年生产,刀柄还是采用铝质,目钉的样式变得更为简洁,并由铜质改为铁质,刀镡变为简易的“円形”,而且和切羽、縁一起,质地从真鍮制变成铁制,表面为黑色。护手也从复杂的葵形铜制改为椭圆形铁制。

  后期型是1943年到1945年初生产,由于战争形势逐渐严峻,战略物资的匮乏日益严重,刀柄只能采用木制,表面刻有菱形防滑纹。目钉从一个变为两个,兜金和目钉全部是铁制,系刀绪的猿手被取消了,刀绪直接穿进兜金中间的孔里面。驻爪位置从刀柄上方改为刀柄一侧。只有刀鞘还算是保留了中期型的形制,末端依然有蹄铁型石突。刀身的制作也更加粗糙,连樋也被取消了。

图11:九五式军刀后期型

  最后期型是1945年初到8月投降之前生产,随着战争形势的进一步恶化,物资匮乏已经极其严重,连刀鞘也都开始采用木制,原来蹄鉄型石突改成一个单独的铁制石突装在刀鞘末端,而挂环因为无法用木头制造,只好在鞘口设计了一个一体化的铁制金具,把挂环合并在这个零件里面套在刀鞘口。

图12:九五式军刀最后期型

  九五式军刀的发展演变和日本在战争中的处境紧密相关,随着日本在战争中节节失利,各种物资日益匮乏,反应在九五式军刀上就是材料越来越差,形制越来越简单,做工越来越粗糙。

图13:九五式军刀各种型号的对比

  和军官军刀的区别

  九五式军刀粗看和九四式军刀似乎没有什么明显区别,所以在很多抗日剧中,不少日军军官都佩戴着九五式军刀,这显然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就连著名的经典抗战剧《亮剑》中山本一木大佐都是用的九五式军刀,说明大多数人对两种军刀的认识还是很欠缺。

  图14:《亮剑》中山本一木居然是用九五式军刀,请注意军刀末端的石突,那是九五式军刀的一大特征

  但仔细观察对比,两者在细节上还是有不少区别,尤其是在装饰功能上差别更大。九四式(包括后来的九八式)等军官用军刀,刀柄都是用珠粒细密既防滑又好看的鲛鱼皮包裹,并用丝带编花缠绕,纯手工制作。刀穗丝带内侧的色彩,以金、红、蓝作为将、佐、尉三级的标志。而九五式军刀的刀柄则是由金属统一压制成型的,最早是用铜制,后来改用铝制,最后干脆用木制。只是将花纹制成军官刀柄的形状,甚至在不同部位涂上了不同颜色的油漆。远远看去,好像是和军官军刀差不多,但细看无论是美观还是材质都差多了。护手部分也和九四式军刀很像,但做工上相差甚远,甚至九五式军刀的目钉都是用螺丝代替。

图15:九五式军刀的两种不同刀柄

图16:九五式军刀的护手部位特写

  刀身上九四式军官军刀都没有剑樋,九五式军刀1943年以后生产的后期型也取消了剑樋,那是战争形势恶化后的简化工艺,另当别论。

  刀鞘的区别更为明显,九五式军刀的刀鞘与之前的三二式军刀更接近,为铁制质地,后期则改为木质,刀鞘上有一个固定的挂环,刀鞘尾部还有防止撞击地面导致刀鞘受损的石突(最初期型的九五式没有石突)。军官军刀的刀鞘是棕色烤漆的金属质地,并有两个挂环。

  九五式军刀的刀绪也和九四式完全不同,是皮质的,看上去也更为简洁,毫无美感可言。

  图17:九五式军刀的皮质刀绪

  九五式军刀的总产量相当大,达到十多万把,几乎占到了日军在二战中全部制式军刀总数的80%,而且是配发给第一线的军曹、曹长等基层士官,所以在实战中大量运用,无论是总产量还是在战场上的使用,都大大超过了各种军官军刀,成为在中国战场上屠杀中国军民最多的凶器,因此也有着“万人斩”的恶名。在中国人民的抗战记忆中,九五式军刀和三八大盖一样,都是日本鬼子兵最典型的标志,更以沾满了中国军民的鲜血而在历史上留下了永远的骂名。

投票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新浪微博 微信朋友圈 微信好友 QQ空间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