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高考地理学习 知识点整理专题19二十四节气 地理专项练习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二十四节气中考题 高中地理 高考地理学习 知识点整理专题19二十四节气 地理专项练习

高中地理 高考地理学习 知识点整理专题19二十四节气 地理专项练习

2024-06-17 11:5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需要专题其他延展内容,可联系老师VX:dnslh1)

一、单选题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个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也是我国独有的农业物候历,用于指导农业耕种。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成功申遗。读二十四节气与地球公转位置关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二十四节气的制定依据是

A.太阳的周年视运动    B.月亮的周年视运动

C.北极星的周年视运动    D.地球的周年视运动

2.二十四节气中反映温度变化的有

A.5个    B.6个    C.7个    D.8个

3.在下列各组节气中,郑州的昼长时间最接近的是

A.立冬、立秋    B.雨水、处暑    C.清明、雨水    D.小满、大暑

1.A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黄道是地球的公转轨道,因此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A正确。

2.A二十四节气中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反映温度变化,故答案选A。

3.D关于冬至或夏至对称的节气,太阳直射纬度相同,对一个地方来说昼夜变化一样。根据24节气的先后顺序可知,小满、大暑关于夏至对称,因此昼长相等。D对。

2016年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根据太阳在黄道面上位置确定(下图)。二十四节气由七十二物候构成,物候内容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环境时令变化的观察。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4.大暑节气包括“腐草化萤”、“土润溽暑”、“大雨时行”三个物候,以此推断二十四节气的形成地域是()

A.江淮地区    B.华南地区    C.黄河中下游地区    D.川渝地区

5.二十四节气在不同地区的时令意义不同,河南、山东“寒露种麦最当时”,而北京“秋分种麦最当时”,形成此地域差异的主导因素为()

A.降水    B.霜冻期    C.光照    D.热量

4.C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大暑时,一候萤火虫卵化而出,二候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三候是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7、8月份锋面雨带推移到华北地区,华北进入夏季下雨时节,此时正是大暑时节。故选C。

5.D  8~11月份播种冬小麦,海拔越高,纬度越大的地区,越应偏早播种;北半球越向北温度越低,热量越少,向南麦子播种应该迟些;地理位置由北向南:北京、山东、河南,麦子播种由先到后。故选D。

6.国家将一些传统节日列为法定假日以更好地尊重传统文化。下列法定假日中属于“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是

A.中秋    B.端午    C.清明    D.春节

6.C二十四节气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中秋、端午、春节都是我国传统节日,不是节气;选项中只有清明是节气。

7.40年前,指导东北某地农业生产的谚语是“立夏到小满,种啥都不晚”,现在的谚语是“谷雨到立夏,种啥都不怕”。农业谚语的变化反映了

A.农作物品种的改良    B.当地降水增加C.农业耕作技术提高    D.当地气候变暖

7.D 40年前,谚语是“立夏到小满,种啥都不晚”,现在的谚语是“谷雨到立夏,种啥都不怕”。谚语表示的种植时间提前了,农业谚语的变化反映了当地气候变暖,D对。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当地降水增加、农业耕作技术提高不是作物种植时间提前的原因,A、B、C错。

2016年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根据太阳在黄道面上位置确定(下图)。二十四节气由七十二物候构成,物候内容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环境时令变化的观察。读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8.考虑“二十四节气”的节气含义,可概括为三类,其中不包括

A.反映季节时令类    B.反映月相变化类

C.反映气候特征类    D.反映动植物表象类

9.二十四节气在不同地区的时令意义不同,河南、山东“寒露种麦最当时”,而北京“秋分种麦最当时”,形成此地域差异的主导因素为(  )

A.降水    B.霜冻期    C.热量    D.光照

8.B  由于地球的公转产生24节气,反映了季节的时令变化;不同的季节气候特征不同,反映了气候特征变化;不同节气气候特征不同,动植物的特征表现也不同,也反映了动植物表象;月球绕地球公转,反射太阳光而形成不同的月相,与24节气无关。选B正确。

9.C 与河南、山东相比北京纬度低、热量条件相对好,种植小麦的时间要晚于北京。选C正确。

10.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名录。“二十四节气”指导着我国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主要是对以下哪些规律的认知 

①天象  ②气候  ③物候  ④月相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月相是由于月球绕地球公转造成的,因此“二十四节气”与之无关,故A正确。

为了能反映物候和农事活动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我国古代人民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二十四节气。下图为我国二十四节气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1.二十四节气中,清明节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多出现在(  )

A.3月6日前后    B.3月31日前后

C.4月5日前后    D.4月20日前后

12.对我国北方的城市来说,下列各组节气中昼长时间最接近的是(  )

A.小寒、小雪    B.立夏、立秋C.雨水、清明    D.雨水、处暑

11.C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因此15天为一个“节气”,结合我国二十四节气分布图,清明处于春分3月23日的15日之后,清明节应该多出现4月5日前后。C选项正确。

12.B昼长时间最接近的节气应该是太阳直射点所处的纬度位置应最接近或相同时才可能出现。结合选项只有立夏和立秋分别处于夏至前后,且距夏至的时间是相等的,也就是立夏和立秋时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大致是相同的,此时我国北方城市昼长时间最接近。B选项正确。

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的特征,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有的农业物候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白露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9月的7、8日。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3.二十四节气可以指导农业生产,如在山东、河南一带种植冬小麦是“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但向北到北京一带是“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那么向南到江苏、安徽等江淮地区“种麦正当时”是(  )

A.秋分    B.寒露  C.霜降    D.白露

14.地球绕太阳运动一周为360°,顺地球公转方向,以春分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0°,则白露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约为(  )

A.105°    B.165°    C.195°    D.285°

13.C二十四节气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按照时间顺序依次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所以根据山东、河南和北京的纬度位置可知,纬度越低,种麦子的时间越晚,江苏安徽的纬度比山东河南还低,所以种植时间为霜降,选C。

14.B据材料,以春分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0°春分到秋分为180°,白露日在秋分前一个节气,故此时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约为165°,选B。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和智慧的结晶,根据一年内太阳的位置变化把二十四节气分列在十二个月中,每月的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节气”是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对时令、气候、物侯等变化规律的经验总结。读二十四节气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5.十月初的“节气”是

A.白露 B.秋分 C.寒露 D.霜降

16.在合肥市,白昼时间与“谷雨”时最接近的节气是

A.雨水 B.处暑 C.霜降 D.惊蛰

17.二十四节气中反映降水的是

A.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B.春分、秋分、夏至、冬至

C.小暑、大暑、小寒、大寒 D.雨水、谷雨、小雪、大雪

15.C由于秋分是9月23日左右,与冬至12月22日左右相差约3个月,故24节气中任意相邻的节气相差15天左右,故与秋分相邻15天且在10月初的只有寒露了,故答案选C。霜降在10月下旬,雨水在2月下旬,白露在9月初,故ABD可排除。

16.B本题考查地球运动中的“对称性”。太阳直射在同一纬线上.白昼时间相等。所表示的时间点关于夏至(或冬至)对称的两个日期,选项中只有谷雨和处暑两个节气对称,故只能选B。

17.D二十四节气反映了我国气候变化.包括气温和降水,“小暑、大暑、小寒、大寒”反映了气温变化,C错;“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了降水的变化,故答案选D,A项中的“四立”反映的是四个季节的开始,B项中的“二分二至,反映的是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过了一半”,故AB都可排除。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指南,被全国各地采用。东北也有符合自身地理环境特点的“二十四节气歌”,例如“打春(立春2月4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4月5日)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18.下列对东北“二十四节气歌”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A.打春阳气转--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气温回升

B.春分地皮干--雨季还未到来,地表积雪逐渐消失,大风天数多,蒸发强,土地干裂

C.清明忙种麦--气温回升至适合耐寒不耐旱的作物小麦播种

D.谷雨种大田--气温回升雨量增多,雨生百谷,适宜大多数农作物的播种

【答案】C打春阳气转--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气温回升,A合理。春分地皮干--雨季还未到来,东北地表积雪逐渐消失,大风天数多,蒸发强,土地干裂,B合理。清明忙种麦--气温回升至适合耐旱不耐寒的作物小麦播种,C不合理。谷雨种大田--气温回升雨量增多,雨生百谷,适宜大多数农作物的播种,D合理。

点睛:打春阳气转--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气温回升。清明忙种麦—东北地区纬度高,冬季寒冷,清明时节气温回升至适合耐旱不耐寒的作物小麦播种。谷雨气温回升,雨量增多,雨生百谷,适宜大多数农作物的播种。

我国古代人民根据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这就是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读二十四节气分布图(图甲),回答下列各题。

19.二十四节气反映了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雨水前后,江淮地区出现连续性降水,称为梅雨

B.处暑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一年中最热时期

C.霜降前后,冷空气活动逐渐增多,北方降温明显

D.大雪前后,云贵高原多发生寒潮,降雪量达最大

20.图乙是北半球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变化示意图,有关图中四点的日期所处的节气下列说法可能的是

A.①表示大雪 B.②表示立春 C.③表示秋分 D.④表示芒种

19.C江淮地区出现连续性降水—梅雨,为6月份,大暑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一年中最热时期,大寒前后,云贵高原多发生寒潮,降雪量达最大,霜降前后,冷空气活动逐渐增多,北方降温明显。

20.D我国古代人民根据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图乙是北半球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变化示意图,可以得出④表示芒种,所以D正确。

考点: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需要专题其他延展内容,可联系老师VX:dnslh1)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