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理解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乡村振兴的见解 关于对“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理解

关于对“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理解

2024-07-17 02:0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之一,“三农”工作重心将由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转移。党中央及地方各级全力推行乡村振兴,对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十分重大和深远意义。

一、乡村振兴的重要性

从人类的存在和发展来看,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主要的物质生产部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关系来看,农业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业生产活动是人类生产活动的起点,没有农业的发展,就没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从农业与人民、国家的关系上看,农业能否稳定发展,能否提供与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这一基本趋势相适应的农副产品,关系到社会的安定。“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物质,农业基础地位突出表现在粮食的生产上。如果农业不能提供粮食和必需的食品,那么,人民的生活就不会安定,生产就不能发展,国家将失去自立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农业的兴衰关系关系国家方方面面,农业是安定天下的产业。

二、乡村振兴的必要性

实施乡村振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必然选择。由于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比较突出,城乡居民收差距较大,农业基础仍不稳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这些不仅制约农业农村发展,也制约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的提升,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无法回避的挑战。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具备了乡村振兴战略的物质技术条件。为适应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宜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三、乡村振兴工作重点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产业兴旺,就是要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抓手,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提高农业综合效率和竞争力。生态宜居,就是要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因地制宜发展绿色农业,搞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尽快改变许多地方农村污水乱排、垃圾乱扔、秸秆乱烧的脏乱差状况,促进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乡风文明,就是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抓好农村移风易俗,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婚丧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全面提升农民素质,打造农民的精神家园。治理有效,就是要通过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确保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安定有序。生活富裕,就是要努力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势头,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让广大农民群众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深入推进农村各项改革,破解“三农发展”难题。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在增加农业支持总量的同时,着力优化支持结构,提高支农政策的效率。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型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化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加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农民工在城镇落户。(何诗怡)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