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江湖的“前世今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九一八事变简介介绍 双江湖的“前世今生”

双江湖的“前世今生”

2023-07-07 07:5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创 义乌市融媒体中心 义乌发布

“画舫朱帘出晓关,便风飞过几重湾。路经僧舍渔村畔,身在烟霏雾霭间。惊浪沸晴输远浦,乱云拖粉露崇山。偶因王事从心赏,诗语匆匆不暇删。”南宋“乌伤四子”之一喻良能所写的这首题为《沿檄舟行五云门》诗中的“崇山”,正是指现处稠江街道的崇山村一带。

义乌城南十五里

崇山村(自然村)

坐落于高高低低一片坡地间

六月的义乌,时值雨季,记者步入崇山村采访时,炎炎夏日被凉爽地降了温,时不时飘来的雨,氤氲着眼前的古村。初到这里,风景怡人,空气甚为清新,古色古香的房屋、干净整洁的院落、优美宜居的环境映入眼帘。崇山村保留着大量的老房子,行走在村里,记者瞬时间有一种时空的错觉,当时村民在这里生活的情形,仿若电影镜头,在脑海中闪现。穿越百年的风霜雪雨,历经人世的沧海桑田,光阴流转,崇山村里那些陈旧斑驳的青砖石瓦、残破不全的木梁雕花,无声地诉说着经年已久的故事。

探究村名 源自“松山”

“喻良能这首诗写的是他从义乌的五云门出发,去婺州,经过了松树林立、绿荫葱葱的一座山,从本身的意境说,应该说的是崇山这块地方。从那时候开始算的话,我们村应该有将近900年的历史了,当时是一个自然的环境,还没有形成这么大的一个村落。”义乌市档案馆原副馆长王越是崇山村人,他熟悉村里的一草一木,也了解村里的历史。在他的带领下,记者沿着石板路,寻访着这个村落曾经的繁华及其背后的基因。

据《凤林王氏宗谱》“曲江谱”“卷四十”中记载:王永招(1363年—1436年),字仲旃,明雅英俊,孝友天成,读书辄通大义,不乐仕进,严于治家,内外肃然。惟与人则和气可掬,好贫赈苦乐道,人善处纷华,淡然无所好。中年卜居于崇山,勤于树艺自乐,大振家声,敦礼崇义,为善不怠。邑侯以乡饮请,辞不赴,学校推重,咸以达尊称之。

“根据义乌史料记载,我们村有人居住的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但直至先祖王永招迁入,崇山才逐渐兴旺起来。”王越向记者解释说,《凤林王氏宗谱》中的这一段,不仅记录了王永招的一生,还与崇山村的由来息息相关。相传,崇山村原为岗陵起伏的山野,草深树茂,虫蛇四出,长久以来,只有少数村民才会到山岗边的田里耕种,这里一直是人迹罕至。又因山岗上以常绿乔木松杉之属生长最为茂盛,久之约定俗成,这一小山遂被附近村民叫作“松山”。明朝初年,曲江王氏先祖宋黎公良桂四世孙王永招是个木匠,看到这里有很多松杉林,为方便创业,夫妻俩从上田迁居到此。经过多年的勤苦劳作和经营,王永招成为一方富户。

王永招出身草莱,富不忘贫,相信“积善人家有余庆”之理。为方便江湾周边乡民去佛堂赶集,他捐出积蓄,置办渡船,在义乌江和南江交汇处开设了一个新店渡口。又为方便百姓出行经商,他又带头捐田募资,在江湾码头附近修建了一座浮桥。村民深感于王永招的义行善举,对他倍加崇敬。因其所居之地为松山,村民为表崇敬之情,就把“松山”叫作“崇山”,约定俗成,这个村名便一直流传下来。

自王永招之后,王氏在崇山村繁衍生息,崇山村也成为义乌凤林王氏最大聚居村之一,因人丁兴旺,有义乌“南门外第一村”之说。

历经风雨 宗祠犹存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黄河之水,必有其源。千百年来,在中国百姓心中崇尚一个“有族必有祠、有宗必有谱”的信念。在崇山村亦是如此,曾经,这里祠堂遍布,有据可查的就有创基祠、新厅、松树厅、相祠、中和祠、淳翁祠等十余所。

在村落中间有一处古厅,名为“创基祠”,又叫创业祠、始基祠,如今已倾倒大半,只剩几堵残墙,满是风雨摧打痕迹。随着王越的娓娓道来,记者恍若闯进了时光隧道,穿越到明朝。“我们所在的位置是崇山最早的地方,所以叫创基祠,也是王永招曾经居住的地方,他是开基之祖。”王越介绍说,祠以创业为名,朴素简易,为激励后人创业不易,须勤勉不懈。从残存可见,创基祠的规制朴素简易,与一般祠堂的高华轩敞截然不同,由此不难想象当初创业者积累之不易。2001年,崇山老年协会为了纪念先祖王永招,还专门立了一块始祖碑来纪念。

由创业祠向西行数百米,再南折行一段路,随即来到中和祠,门前是莲荷塘,碧波荡漾。记者注意到,中和祠前后三进,保存尚算完好,门口两侧的“中正致本 和通发祥”八字与祠名呼应。走入中进,抬头细看,斗棋、雀替等木构件雕刻精致,门窗花格的款式构图灵活,格调高雅。现如今,这里是全村人聚会、学习的场所。此时,一群老人正围坐在一起,摇着蒲扇唠着家常,消遣闲暇时光。

“中和祠是祭祀王惟璋的,他是崇山的一个富户,相当于员外,他为人处世非常豪爽,很喜欢济贫,从规模的宏大,建筑材料的精美,也可以看出他家的财力。”义乌市志办文史专家傅健告诉记者说,与保存较好的中和祠对比,只剩下个门头,其余都是残垣断壁的淳翁祠就显得十分可惜。这里是祭祀王氏先人王仕发的,他也是崇山村的一个大富户,平时读书做好事,周济穷人。如今,从精美的雕刻和门头上的四个户对,依稀可见当年王家富甲一方的气象。

铭记历史 传承文明

到了明中、后期,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沉淀,崇山村不但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发展迅猛,村里人口更是增长迅速。因人丁兴旺,原地已不敷居住,因此一部分人迁居去了二三里外的下柳、下崇山等地。而当年的崇山村,如今也已分成两个紧挨着的行政村——上崇山村和崇山村,村中有一条“江湾大路”贯穿而过。

跟随村里老人的脚步,记者来到了上崇山村。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上崇山文化礼堂”七个大字,在大字下面,黑底白字标识着“侵华日军烧毁房屋示意图”和“日军细菌战崇山劫难录”,两旁写着“青山绿水犹记悲剧,励志图强勿忘国耻”,让人不禁心生肃穆。

崇山村为世人所熟知,不仅是因为它悠久的历史,更是因一段前所未有的惨烈灾难。与当年多数的普通乡村一样,崇山村宁静祥和,村民安居乐业。然而,80多年前,日军的到来,打破了原有的宁静。“这个圆洞门,因为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跨世纪细菌战联合诉讼,被人们所熟知。”王越感慨地说,圆洞门边上的钜祠,现为文化礼堂,陈列着不少细菌战的史实资料,让后人莫忘这段历史。

据侵华日军细菌战史实陈列馆资料显示,1942年秋,侵华日军在浙赣战役中实施细菌战,疯狂地使用鼠疫、伤寒、霍乱、炭疽等细菌武器,大规模残杀我国军民。日军在衢州投下大量鼠疫菌,暴发了烈性传染病,蔓延后在崇山村再度暴发,致使许多村民染上鼠疫而死亡,同时日军还借防治鼠疫为名烧毁房屋。崇山村因鼠疫暴发流行死亡人数达400多人,530余间房屋被烧毁。

钜祠内,偌大的红字“崇山鼠疫”,以及蓝色标识的“731细菌战罪史”,在警醒着后人:要牢记这段历史。除了钜祠,在中和祠的二楼也有对鼠疫历史的呈现:一个玻璃柜里放置着大量史料,有前言,有后记,有鼠疫发生时县政府的文件,有《王选与她艰难的细菌战受害者调查之路》的照片影像等等。

80多年过去了,这段惨痛历史的亲历者多已离世,但崇山人却从未忘记。几十年来,这里的村民,对侵华日军的控诉,对无辜死难者的纪念,从未停止。为了警钟长鸣,每逢清明节、“七七事变”纪念日、“九一八事变”纪念日,村民们总会自发组织纪念活动,或来到侵华日军细菌战史实陈列馆进行纪念活动,或上村子附近的劫波亭扫墓。

薪火相传 生生不息

一代代王氏后人,传承了祖上耕读传家的精神,勤劳致富,乐善好施,被远近称为“礼义望族”。据《义乌县志》“卷十四”“儒林·王如心”记载,从明后期起,崇山村出现科举出仕人物,代表者有王如心、王士元、王作宾、王珄、王起顺等。

在探访崇山村的历史过程中,记者还在村里的一户人家家里见到了一块历经沧桑的旌节牌坊。“这块牌坊是义乌现存的3块石牌坊之一,是为了纪念清朝嘉庆年间王日向的第二任妻子龚氏的。”稠江街道负责历史建筑保护的陈志平站长告诉记者,到了清代,崇山王家不但人才辈出,家风敦睦,孝子贤孙也不断涌现,显露出名门望族的气象,清朝同治年间还出过武进士王镜清。

几百年风雨变幻,崇山村也渐成古村,可王氏先祖务实干事的精神,却一直在当地传颂和传承。从先祖王永招木匠起家,到后世子孙富甲一方,近现代也有崇山村“同顺”“同泰”牙行的民国商业档案和新中国成立后本村人王士成挑着货郎担鸡毛换糖的照片,义乌人血脉里的商业基因被激活、被点燃。

崇山村党总支书记王有松在担任村干部之前曾在义乌商界闯荡。在做生意期间,他做过零售也做过批发,还经营过饭店。他说:“不管做什么都得勤快、能吃苦,踏踏实实干好自己的事情,这是先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这些后人的。”记者了解到,在崇山村,因祖上是做木材生意发家的,至今村里还有50余名老人会做木工,此外,村里还有百余名个体工商户,在义乌这片商海打拼着。

如今的崇山村民风淳朴、邻里和睦,2006年就被评为金华市文明村。记者获悉,对于该村未来的建设规划,稠江街道与双江湖新区建设开发指挥部正在谋划征迁工作,将与多村合并关联双江湖板块,具体安置方案以政府公告为准。

来源 | 义乌商报

原标题:《双江湖的“前世今生” | 崇山村:悠悠古风百年韵》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