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名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乌镇孙晓东 沪上名医

沪上名医

2024-07-17 02:1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孙晓东1.JPG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孙晓东

【编者按】

30年的银蛇奖,走出7名院士,更有一大批杰出的首席科学家、学科带头人、著名教授,有的人还转型为管理者,成为高校校长、各大医院的院长、各级政府部门的当家人……银蛇奖成为他们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重要台阶。作为银蛇奖发起单位之一,《文汇报》App开设“沪上名医”专栏,选登银蛇奖得主的精彩故事、奋斗人生。

在国内如果提及眼底病的诊治,人们往往会想到老牌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要谈到治疗老年黄斑变性这种眼底疾病的高手,人们不约而同会说到孙晓东。

2007年从美国博士后工作回到上海,他是在国内最早开展抗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新生血管性黄斑病变的医生之一,并将当时世界上领先的治疗方法和标准引入中国。

孙晓东既是临床一线医生,同时又担任医院副院长、眼科临床医学中心常务副主任,要带领团队保持学科上的领先优势。他几乎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并乐滋滋地说:“眼科医生这份职业是我的终生事业,是患者的信任鼓励我前行。因为热爱,所以乐此不疲。”

眼科顽疾从“难治”变“可治”

说起白内障,大多数人都知道;也知道只要通过手术,大多数白内障患者都可以恢复视力。但提起老年黄斑变性,能说出一二的人很少。虽然对这种疾病还感觉陌生,但它却已经来到人们身边。

随着经济和城市化发展,人均寿命的延长,眼底疾病已成为城市居民主要的致盲原因之一。与西方发达国家近似,在上海等中国发达地区的城市居民中,眼底病致盲已占到所有致盲因素的50%。在常见的眼底疾病中,老年黄斑变性又是多发的一种眼底病。根据一项流行病学调查的数据显示,55岁以上人群中,眼底疾病患病率为15.5%;65岁以上人群中,眼底疾病患病率为26%;75岁以上人群中,眼底疾病患病率为36%。

孙晓东介绍,黄斑是眼底视网膜中央一个重要的解剖结构,不到1平方毫米,但这个区域汇聚了80%的视觉信息,是视力最敏锐的部位。随着年龄的增长,黄斑区视网膜等细胞产生病变,引起视功能减退,视力下降,就叫作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通常称为老年性黄斑变性。

老年黄斑变性分为干性和湿性。干性的表现是轻度视力模糊,视物变形,视力慢慢下降,严重时视野中会出现中心暗点。一旦发展到湿性,90%的患者会在一年内变成严重低视力或者失明。老年黄斑变性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与白内障等其他眼部疾病混淆。

黄斑病变影响的是视网膜神经组织,因此这种疾病的治疗被眼科界公认为最难治疗的疾病之一。孙晓东介绍说:“过去黄斑病变的治疗方法有限,效果也不大好,被认为是不治之症。后来,湿性黄斑变性中的异常新生血管生长的关键致病因子被找到,它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之间有明确的关联。因为这个发现,抗VEGF疗法成为治疗湿性老年黄斑变性的一线治疗方案,它能够控制病情进展,减少视力丧失,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006年,抗VEGF疗法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被《科学》杂志评为当年世界十大科技突破。”

孙晓东从美国进修回到上海后,成为国内最早一批开展抗VEGF疗法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的医生之一,这种方法让过去几乎无法治疗的疾病,从此变得可以治疗。不过,直到目前,治疗后能够得到很好效果的,只占60%-80%。而且,随着治疗时间延长,黄斑变性治疗中对于抗VEGF药物不敏感情况越来越多,这种药物需要患者接受终身治疗,打一针要几千元,经济负担也比较重。

可以说,孙晓东面对的是一个强大的“对手”,医生们必须越挫越勇,才能为患者找到更好的道路。近几年,我国也正在研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新药,有已经上市的,还有即将开展临床试验的。然而,单一抗VEGF治疗方案不仅需要终身治疗,而且远期疗效不甚理想,开发全新一代能改善长期预后的药物迫在眉睫,由孙晓东主持的国家“十三五”重大科技专项——“治疗眼底病1类新药重组全人源抗VEGF-抗补体双特异性抗体的临床及产业化研究”项目,是目前国际该治疗领域首个双特异性靶点药,将成熟的抗VEGF与抗致病补体激活相结合,有望成为多种炎症相关眼底病治疗的新方案。孙晓东说他与病患者有着同样的期待,那就是“期待着价格较低、效果又好的国产新药能够尽快问世”。

做一个“理想中”的医生

“坦白说当年学医不算是我的第一志向,”孙晓东笑着说,“我小时候喜欢生物学,想学生物,但那时候以为学生物毕业后只能当用青蛙做实验的生物老师,老师似乎不是我最理想的职业,所以最后选择了跟生物有点关系的医学,真是没有想到20多年后,当年没有选择的生物学专业,现在成为全球最火爆的领域和产业。”读大学时,孙晓东成绩一般,直到进入医院师从张皙教授,他才重新认识了医生职业,也重新认识了自己。孙晓东说:“读研究生阶段,导师张皙教授对我的影响特别大,她当年有很多干部保健工作,同时也看普通门诊。无论是身份重要的病人还是普通病人,她都同样充满热情,完全不为他们的身份所动。张皙老师的引导,彻底改变了我的一生。”眼底手术需要在眼内填充一种惰性气体,当时国内还没有,张皙就与中科院有机所合作,研发出这种手术用的气体,大大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孙晓东.JPG

▲孙晓东为病人义诊

市一医院眼科创始人赵东生对事业的热情和创新精神,也深深影响了孙晓东。世纪80年代以前,国外很多先进技术还没进入中国,赵东生团队自己研发设备,为病

人做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眼底疾病。

孙晓东说,一个人的成功背后,一定有榜样和导师的力量。2006年,孙晓东前往美国迈阿密大学BascomPalmer眼科研究所进行博士后工作,这家研究所连续17年全美排名第一。“我去了以后才知道,过去我们教科书里的划时代发明或者突破,很多都来自这个研究机构。”在这里,孙晓东遇到了他人生中另一位重要的老师——罗森菲尔德教授。他被世界眼科界称为“阿瓦斯汀之父”,是采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黄斑变性的第一人。在罗森菲尔德教授的引导下,孙晓东进入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孙晓东的第三位人生导师是许迅教授。从美国回来后,在许教授的指导下,孙晓东开始开展眼科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并逐渐进入国内学术领域。近几年,孙晓东教授把注意力放到了遗传性视网膜疾病上,他带领的团队已经建立了一整套符合国际规范和中国人群的遗传性视网膜疾病临床诊疗流程及一整套迅速、准确、微创的基因检测分析流程,并且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多中心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分子诊断信息管理系统。通过临床科研探索,孙晓东还改写了眼科诊疗指南和规范。他感觉到责任的重大:“中国眼科医生过去基本上都用美国的指南、欧洲的指南,但人种是有差异的,眼科疾病上中国人的确存在某些不适应西方指南的地方,这就需要我们更多地针对中国人的特点做更多研究。”

名医简介:

孙晓东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眼科中心副主任,眼底科主任;上海市眼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全国委员,中华眼科基础发展委员会委员,全国眼底病学组委员、秘书,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分会委员,美国ASRS国际委员等;《中华眼科》《中华眼底病》等8本核心杂志编委;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级课题7项,12项省部级课题;发表论著133篇,其中SCI/EI全文收录 62篇;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中华医学科技奖等12项省部级和行业科技奖励;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等;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中华眼科学会奖、上海市十大优秀医生、上海市青年科技创新奖等荣誉。

作者:黄祺编辑:沈湫莎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