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的论证方法.docx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好处 议论文的论证方法.docx

议论文的论证方法.docx

#议论文的论证方法.docx|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议论文的论证方法.docx

议论文的论证方法.docx

文档编号:11236346上传时间:2023-02-26格式:DOCX页数:25大小:52.34KB

议论文的论证方法

运用好论证的方法

议论文,是围绕论点开展论证。

论证,就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

论证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归谬论证、正反论证等。

那么,怎样才能运用好论证方法呢?

1、例证法

例证法也叫事例论证,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已论点正确的一种方法。

它是议论文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

“事实强于雄辩”,在典型的事例面前,道理不言而喻。

请看下面这个经典的例证: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这段话用了八历史事例,证明自已的论点,说明一个人有对降职、罢官、处分错了,不一定全是坏事,可能还有好处。

这种论证方法在具体运用时,所列举的事实,必须是典型又概括的,事实论据与论点之间,必须是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否则很可能成为简单的观点加例子,缺少说服力。

要用好例证法,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事例要典型、确凿、有影响力。

一般来讲,应优先考虑著名的人物或事例,慎用校园、家庭、市井街头的琐碎事例。

(2)、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切忌拖泥带水,过于详细。

举例是为了证明观点,不是为了弄清事实,切忌本末例置。

(3)、事例切忌单一狭隘,要丰富广阔,要点面结合,古今中外相映成辉。

同类事例掌握多时可考虑采用句式排比列举。

(4)、事例列举之后要简短分析,不能将例证法变成事例整理,忌有例无证。

(5)、勤于积累,精于筛选。

“书到用时方恨少”,平时多读书报,摘记、剪贴是主要手段。

积累多了,自然能融会贯通,左右逢源。

【例文】竞争合作求双赢

佚名

现代社会充满竞争,经济、军事、科学、技术、教育……各个领域都存在竞争。

个人之间、企业之间、地区之间、国家之间都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通过竞争,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新思想不断产生,进而推动人类的生产、生活不断发展和提升。

因此,现代社会鼓励竞争,鼓励通过竞争调动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充分发展和社会的快速进步。

怎样对待竞争?

没有“双赢”观念,往往是两败俱伤的结局。

有一位农民,听说某地培育出一种新的玉米种子,产量很高,于是千方百计买来一些。

他的邻居们听说这个消息后,纷纷找到他,向他询问购买种子的地方等有关情况。

这位农民害怕大家都种这样的种子自已失去竞争优势,便拒绝回答。

邻居们没有办法,只好继续种原来的种子。

谁知,收获的时候,这位农民的玉米并没有取得丰收,比邻居家强不了多少。

为了寻找原因,农民去请教一位专家。

经专家分析,很快查出玉米减产的原因:

他的优种玉米接受了邻居们劣等玉米的花粉。

农民本想在竞争中独领风骚,结果却事与愿违。

如果他有“双赢”的智慧,就会是另外的结局——既利人又利已。

在激烈的竞争中,怎样才能创造双赢的局面呢?

双赢的智慧来源于宽阔的胸怀和长远的眼光。

有人认为在激烈的竞争中“同行是冤家”,而“蒙牛”的牛根生认为同行是一家,“只要是正当、公平的竞争,最终的结果往往是双赢甚至是多赢,而不一定是你死我活”。

面对与“伊利”的竞争,“蒙牛”把自已的发展主题确定为“双赢和倍增”。

蒙牛创业之初推出的广告就是:

“蒙牛向伊利学习,做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

”在企业得到快速发展后,蒙牛又推出大型户外广告牌:

“我们共同的品牌·中国乳都·呼和浩特。

”“为内蒙古喝彩!

千里草原腾起伊利集团、兴发集团、蒙牛乳业……”蒙牛和伊利在竞争中共同发展,不仅撑起了内蒙古乳品行业的脊梁,也为整个中国乳品行业注入了活力。

双赢的智慧来源于合作的意识与善于抓住机遇的能力。

有人认为,只要是竞争,要么两败伤,要么一方战胜另一方。

实际上,有更好的结局——竞争中求双赢,合作中共发展。

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与微软公司的合作便是成功例子。

当初,IBM开发了个人电脑的模本,却没有合适的软件可供运行。

当时刚成立不久的小公司微软,抓住机会与IBM合作,为其开发操作系统软件DOS,微软公司从此强大起来。

今天,微软已成为电脑软件行业的大哥大,总裁比尔·盖次成为全球知名的首富;而IBM也成为电脑硬件领域的“蓝色巨人”。

竞争中求双赢,双方都得到了发展。

世界一体化,地球成村庄,竞争、合作必不可少,谋求双赢自然是共同的需要。

没有个体之间、群体之间、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的竞争与合作,现代社会的运行与发展几乎是无法想象的。

在竞争中谋求双赢,是一种成熟的智慧,它促进人尖和谐发展,互利共荣。

【评析】这一篇成功的议论文。

第一段肯定竞争的存在和作用;第二段论证“没有双赢的观念,往往是两败俱伤的结局”,从反面强调双赢的意义。

第三段以“在激烈的竞争中,怎样才能创造双赢的局面呢?

”将论证引向深入。

“双赢的智慧来源于宽阔的胸怀和长远的眼光。

”“双赢的智慧不源于合作的意识与善于抓住机遇的能力。

”这两个分论点对文章的升格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结发尾再强调“双赢”的意义;社会的发展需要竞争,在竞争中谋求双赢,可以促进人类和谐共存。

作者选材十分精当,三个主要论据——农民和邻居双损、蒙牛和伊利双赢、IBM与微软双赢,两个是国内的,一个是国外的,一个是反面的,两个是正面的,属于不同领域的三个事例十分典型,组合起来具有说服力。

2、引证法

引证法也叫道理论证,是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反映科学规律的俗语谚语警句等来证明自已观点正确可信的一种论证方法。

引证法的使用频率仅次于例证法。

由于引证法引用的是世人公认的思考结晶,能够深刻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已为无数事实所证明,所以具有巨大的说服力。

请看下面的例子:

“业精于勤荒于嬉”出自韩愈的《进学解》。

意思是说学业由于勤奋而精通,但它却荒废在嬉笑声中,事情由于反复思考而成功,但它却能毁灭于随随便便。

古往今来,多少成就事业的人来自于“业精于勤荒于嬉”。

有个很好的典故说明这个道理。

战国时期的苏秦,开始最有雄心壮志,但由于学识浅薄,跑了许多地方都得不到重用。

后来他下决心发奋读书,有时读书到深夜,实在疲倦、快到打盹的时候,就用锥子往自已的大腿上刺去,刺得鲜血直流。

他用这种锥刺股的方法,驱逐睡意,振作精神,坚持学习,后来终于成了著名的政治家。

古人有云:

“不劳而获黄粱梦”,这句话就说明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没有什么事等着就会到来。

比如学习,靠的是多学多练多思,可是若是只顾着玩,学习便会退步,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而“业精于勤荒于嬉”这也表明精深的业绩靠的是勤学。

刻苦努力,你的成绩必有所进步,而整天嘻嘻哈哈顾着玩,便会一事无成。

比如技术能手,靠的是争分夺秒的勤学苦练才有今天的如此精深的技术。

反之,不刻苦学习的话,便会荒废学业,学无所成。

“行成于思而毁于随”接上一句而言,勤奋学习行成于爱思考、爱探索问题寻找答案的习惯。

就如爱迪生,他是如何成功的?

如何发明电灯的?

不就是靠一千多次的实验,爱寻找问题吗?

因而,我们必须谨记: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认真对待我们的学业,刻苦学习技术,不然就会失去很多东西。

得在认真,失在随便。

上面确实是很精彩的引证法,那么,我们要怎样才能用好引证法呢?

(1)、所引用的名言警句等针对性要强。

每句名言都产生于特定的背景,都应用于特定的交际目的,即使谈同一个问题,也有不少名言都可供选取。

要仔细分析每个道理论据的特有功能,将它引用到最恰当的语言环境之中。

例如:

强调立志的重要性,要选用“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

强调志向高洁远大,要选用“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某同学沉湎上网,要选用“玩物丧志”,某同学不能持之以恒、一曝十寒,要选用“有为之人立长志,无为之人常立志。

(2)、要简洁,不宜过多。

议论是在发表自已的见解而不是在介绍他人的见解。

引用他人的话,目的是为了让读者更加信服自已的话。

自已的话应是议论的主体,应是全文最醒目的部分。

过多的引文,很容易将自已的分析淹没。

(3)、要注意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的区别。

直接引用务求文字、甚至标点均准确无误;间接引用只须述其大意,但要注意人称的转换。

【例文】海棠依旧绿肥红瘦

经过一夜的雨疏风骤之后,浓睡不消残酒的李清照询问花事。

侍女笑着回答“海棠依旧”。

女词人却叹息道:

“应是绿肥红瘦啊!

李清照感情细腻,对花有着深切的关心与怜惜,因此她才设想到雨疏风骤后的海棠凋零的容颜。

而侍女不然,因此花遭受摧残丝毫没有触动她,甚至不被她觉察。

可见,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是有关系的。

一般说来,当我们偏爱某一物,亲近某一物时,我们会觉得它特别动人。

正如邹忌之妻,偏爱邹忌而认为他比齐国之美丽者徐公还要美。

这正如古语所言:

“情人眼里出西施。

”挡我们被外物触动时,它们也便展示出自己独特的品性。

张志和渴求隐逸,而在桃花流水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林黛玉在冷雨敲窗之时备感寄人篱下的凄凉,便觉秋窗秋不尽了,风雨却还要助凄凉;刘禹锡心胸开阔,众人悲秋,他却从排云而上的白鹤中品出了诗情,欢歌“秋日胜春朝”。

其实,万事万物都以它固有的规律运动着。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潮起潮平,是我们的感情不同,这一切才给我们不同的印记。

旷达者从中汲取力量,恬淡者从中陶冶心灵,感伤者对此自悲自叹……无论怎样,能有所感受,是可贵的,但我们还应保持一种平和的心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有一种不以亲疏远近定是非的人,让我深深地佩服与敬仰。

那便是大义灭亲的人,那便是“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人。

在他们的灵魂中,一种高尚的理智使他们超越了狭隘,超越了个人的恩怨得失,而代之以多数人的利益。

如高山流水一般,这种精神从远古流到今天,还将流向未来,它纯洁着世风,闪烁着智慧与勇气的光华,给我们注入清凉的思想之泉。

是海棠依旧,还是绿肥红瘦?

这是一个问题。

我想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应选择不同的认识方法

3、喻证法

喻证法是用设喻来论证论点的方法。

比喻论证,在我国先秦典籍中早就广泛地使用了。

如《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夫子批评他的两个学生子路、冉有说: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匣,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这一段话的大意是,季康子讨伐颛臾,犹如老虎、犀牛出笼,祭祀用的龟甲玉器被毁于匣子之中,颛臾要遭殃了,而你们两人作为季康子家臣,就好比牵瞎子的象,现在瞎子走路跌跌撞撞,快要倒在地上了,你们却不去扶持,又要推卸自已的责任,这怎么说你们是没有过错的呢?

这里的道理有好几个层次,而孔夫子在论述时,用老虎犀牛比喻季康子,龟玉比喻颛臾,牵瞎子象比喻子路和冉有,就把道理说清楚了。

孟子更是运用比喻论证的高手。

比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中在论证齐宣王不行仁政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这个观点时,孟子说:

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泰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毛泽东同志写的评论文章中,说明用孙行者比喻八路军、新四军,用铁扇公主、白骨精比喻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说明妖精再厉害也逃不过孙悟空的火眼金睛,或比喻说明日本帝国主义已经“黔驴技穷”等等。

运用比喻论证,由于形象生动、读者听众容易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理解并认同论述者提出的论点。

例如《从“肮脏的废纸”说起》,“肮脏的废纸”本身就是一个比喻,是列宁十分痛恶滥发公文等官僚主义习气而作的一个生动比喻。

该文章有一段说:

“我们正在进行的机构改革,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还有要做其中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精简文件,切实提高工作效率。

打个比喻:

我们现在是拆掉了“大雄宝殿”,搬走了“八百罗汉”,还有“万卷经文”亟待处理。

拆庙迁神,这是做得好的。

但是庙拆了,神迁了,数以万计的“经文”不加精简,任何年富力强的领导干部也要被它压垮,生动的实践还是难以出现。

通过这样生动具体的比喻论证,使读者更能迅速地理解机构改革、精简文件、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在议论文中,设喻可以使论点更易懂、更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

喻证法能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

运用喻证法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1)、以小见大,就近取譬。

要精选生活中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作为设喻的喻体。

喻体如果不是读者常见熟知的,就达不到喻证的目的。

(2)、喻体不求形似,只求神似。

作为喻证的喻体与作为比喻的喻体不同。

比喻的喻体是为了强调特征,描绘事物,侧重形似,以形比形;而喻证的喻体是为了阐发观点,以正视听,力求神似,以义到形。

一定要对自已所要论证的对象和用来设喻的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细致入微的体味与描摩。

(3)、精剖喻体,丝丝如扣。

《拿来主义》中,鲁迅先生的喻证法运用得是很经典的。

他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用“屠头”、“混蛋”、“废物”来批判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用“鱼翅”、“雅片”、“烟枪、烟灯”、“姨太太”来比喻文化遗产的几个组成部分;用“占有”、“挑选”、“创新”来说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三个步骤。

十分贴切,浑然一体,出神入化,令人信服并不由得拍案叫绝。

但请读者注意,也有这样一个说法,任何比喻都是蹩脚的,这当然不可一概而论。

但在运用比喻论证时,确实要注意比喻的恰当性。

运用比喻的事物只是作为论据,作为论证的一种方法,不要用比喻本身代替整个论证过程。

否则就容易产生“以喻代证”的毛病。

所以,凡事适度最好。

喻证也不例外。

【例文】笑在阳光里

生命不是静止凝固的,它是一个流动的过程。

生命只有在无限的时间里不断运动才会流光溢彩,才有无穷的价。

生命有它的起点,人的一生犹如一支燃烧的蜡烛,它在光芒和泪珠中慢慢消耗;人的一生犹如一个航程,起航时,谁都祈望它一帆风顺,但对许多人来说,生命之舟可能会在遇到风雨袭击中搁浅,亦可能在触到暗礁时沉没。

正像世界并不完美那样,生命历程中也不可能没有缺陷,但我们决不应怨恨命运的不公,而应心存感激地善待生命,因为没有生命也就没有你的一切。

在生命的旅途中,我已人到中年,虽然离生命的终点尚有一段距离,但今天我已感到充分的满足,因为在逝去的岁月里,我曾多次遭遇到想不到的险情,又一次次化险为夷……

只有徘徊在生命边缘的人,才会更深地体验到生命的可贵。

一次次难忘的磨难确实给我带来痛苦,但又是我最大的财富,使我对生命的价值不断有新的感悟。

我将生命中的这些挫折当成一种财富珍贵的留存,我要善待生命。

我要每一天过的有滋有味。

生命是一种生存状态,它就在你的工作中生活里。

人生的意义在于生命的过程,我们每个人都应珍惜这个过程。

正像世界并不绝对完美那样,人的生命过程也不可能没有缺憾,它有欢乐,有痛苦,有得意,有失落,这才是生命的色彩。

我们决不应怨恨生命的不公,而应怀着无限的感激去善生命。

每个人的生命是你自已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完全由你支配。

如果你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它,有节制、有宽容、不肆意、不放纵、珍惜每一天、过好每一天,我想,你的生活每天都沐浴着明媚的阳光。

笑在阳光里!

【评析】这是一篇积极向上、热情昂扬的文字,使读者能够分享一份感悟和感动:

笑在阳光里!

多美丽的一种状态啊。

而这种美丽正是生命给予我们的恩赐,既然这样,那么,有痛苦,有得意,有失落又怎么样呢?

作者的比喻论证既贴切又生动,很是值得借鉴。

4、比较法

比较法也是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下面这篇文章,可是很好地运用了比较法呢,一起看看:

凡事要靠自已

人有难求拜观音,观音有难却求拜自已。

看似荒诞的佛家趣谈中,包含着一个深刻而又简单的人生哲理;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已。

“求神不如求人,求人不如求已。

”这条永恒的真理自古就贯穿于世。

蝗虫遍地之时,唐明皇毅然离开佛前,第一个品尝了油炸的“天虫”,告诉我们治蝗灾要靠自已;“流自已的汗,吃自已的饭”,郑板桥告诫儿子,生活要靠自已;“自已动手,丰衣足食”,毛主席号召全军全民,建设家园要靠自已……一切成功的美谈背后都包含着一个不变的真理:

“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已!

自古及今,靠神靠人而最终无所依托的惨剧也是屡见不鲜。

旱涝之时,多少农民求神拜佛而最终流离失所;弥留之际,多少患者还在指望鬼神可以帮自已驱除病魔;大考之前,又以多少学子默褥上苍以求金榜题名;甚至在科学发达的当今,又有多少“法轮功”痴迷者患病不吃药,有难求“大法”,死到临头还声称有李洪志保佑……多么可悲呀!

如果说古人不懂得靠自已是因为封建迷信,那么当今多懂科学的人为什么依然如此呢?

究其原因,是他们不自信所致。

敢干喊出“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已”的人,无不具有强烈的自信心,他们要信通过自已的努力可以取得成功;而求神拜佛的人面对困难首先示弱,他们有着强烈的依赖心理,总认为没有贵人相助就办不成任何事,久而久之,也就习惯成自然了。

诚然,“万事不求人”不是自我封闭就是盲目自大,也同样是错误的想法。

而且有很多自信的人求神拜佛也是为自已找一个心理安慰,是为了先给自已“打气”,在做事之前找回自信,在自已动手之时借助他人少许的帮助。

换句话说,他们需要帮助,但不依赖帮助。

寻求援助只是为了把事情办得更好,没有援助时他们自已也要尽力去做。

因此,当你为糟糕的成绩烦恼时,请对自已说,靠自已努力;当你为贫苦的生活发愁时,请对自已说,靠自已奋斗;当你对美好的梦想憧憬时,请对自已说,靠自已争取。

有一种东西叫种子,它靠自已的力量破土萌发,生长于悬崖峭壁之间;有一种动物叫蝴蝶,它靠自已的力量冲出蛹壳,振翅于百花之中;有一种人叫强者,他靠自已的力量开拓未来,矗立于成功之巅。

想当强者的朋友们,让我们永远牢记这一点:

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已!

在上面的论证中,作者联想了大量正面事例和反面事例,使文章的论据非常丰富。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

“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

”对比的优点正在于此。

比较法可分对比与类比两种。

(1)、类比法

所谓类比,就是借助某个或某几类似的故事,实例或写作者安排的情境,进行由此及彼的推理。

用于类比的事物大致有这么几种:

古今中外的史实、神话传说、寓言、写作者自已创设的情境等。

运用类比要注意所选取的“类体”要同类,不能相对或相反;在类比之后要剖析,要善于揭示,一语破的,一刀见血。

(2)、对比法

所谓对比,就是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和论据加以剖析对照,达到否定错误观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

运用对比要注意所选取的“对体”的正与误、是与非、新与旧的区别要非常明显,要有突出的互相对立的关系;必须要对所要论述的对象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可以是人对人、物对物、也可以是纵向比较或横向对照。

【例文1】珍惜生命,与人为善

有句话说得好:

“幸福并不取决于财富、权利和容貌,而是取决于你和周围人的相处。

”你想做个幸福快乐成功的人吗?

那么就从善待自已关爱他人开始吧!

在19世纪中叶的一个冬季里,有一个少年流浪到了美国南加州的沃尔森小镇,在那里,善良的杰克逊镇长收留了这个少年。

冬季的小镇雨雪交加,镇长杰克逊家花圃旁的那条小道变得泥泞不堪,行人纷纷改道穿花圃而过,弄得里面一片狼籍。

看到这些,被镇长收留的少年心里很不忍,因此他便冒着雨雪看护花圃,让行人仍从那条泥泞的小路上走过。

此时,镇长挑来了一担炉渣,将那条小路铺好了,于是行人就不再从花圃中穿行了。

镇长对少年说:

“关爱别人不就是善待自已么!

”“关爱别人不就是善待自已么!

”这虽是普普通通的一句话,却让少年的心灵受到很大震憾和启迪。

他就此悟出:

关照别人虽然也需要付出,但同样能得到收获。

镇长的一句话,成为这个少年终生享用不尽的巨大财富,他后来成了石油大王,他就是哈默。

皖南山区某县有的个青年农民,他种的水稻品种好、产量高,他总是将自已的优良水稻品种无偿地送给村里的人。

村民问他:

“你这样做不怕我们超过你吗?

”这位青年农民回答:

“我将好种子送给你们,其实也是帮助了自已。

”他知道,周围的人们改良了他们的水稻品种,可以避免自已水稻品种产生异变,导致减产。

生活中常是这样:

对人多一份理解和宽容,其实就是支持和帮助自已,关爱他人就是善待自已。

如同中国有句古语说的那样: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可见,关爱他人是人们在寻求成功的过程中应该遵守的一条基本准则。

在当今这样一个需要合作的社会中,人们之间更是一种互助关系。

只有我们先去关爱别人,善意地帮助别人,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从而获得他人的愉快合作。

孟子曾经说过: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那些慷慨付出、不求回报的人,往往容易获得成功;那些自私吝啬、斤斤计较的人,不仅找不到合作伙伴,甚至有可能成为孤家寡人。

有的朋友会问:

“怎样才算与人为善呢?

与人为善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包括相当广泛的内容。

如:

关心他人,当朋友遇到困难的时候主动伸出友谊之手;尊重他人,不去探究他人的隐私,不在背后议论他人;善于和别人沟通、交流,善于和那些与自已兴趣、性格不同的人交往;承认别人的价值,负起自已该负的责任……总的说来,善待他人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凡事从对方的角度来考虑,遵从这个原则,你将获得许多好朋友、好伙伴。

有人说良好的人际关系不单是行动上做出来的,更是从心底时“流”出来的。

这句话很有哲理性,它告诉我们:

在人际交往中要以诚待人,用“心”和他人交往。

有的人非常渴望友谊,但他们却不肯向对方敞开自已的心扉。

上海某重点大学一位女同学曾经给我来信诉说她缺少朋友的烦恼。

她说:

“上了大学以后,也许是大家都长大了的缘故吧,个个变得勾心斗角,相互利用。

我讨厌这种情形,所以我变得深沉、冷漠,决心用孤独和寂寞包裹自已,在内心的痛苦中磨炼自已。

我对班级的事情漠不关心,把‘我行我素’当成座右铭。

课下我不和同学交谈、不开玩笑,课堂上我不发言……”这位同学的做法是欠妥的。

她渴望友谊却不愿先敞开自已的心扉与同学们交流,这样做非但不能使自已得到解脱,反而更容易给自已增加痛苦和孤独感。

在我以往收到的大量咨询信件中,经常遇到这种情况,一些大学生常常抱着“你不搭理我,我也不搭理你”、“你不和我交朋友,我也不稀罕和你交朋友”的心理来为人处事,这样怎么能获得他人的友谊与帮助呢?

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任何人都离不开他人的合作。

尤其是在现代社会里,如果你想获得成功,就应该想方设法获得周围人的支持和帮助。

只有你真诚地对待别人,对方才会与你真诚合作。

请记住这句话:

关爱他人也就是善待自已啊!

【评析】作者以丰富的事例,给人以无可辨驳的力量,原来如此幸福地生活才是善待生命的最好方式。

多种论证方式综合使用;有例证,有对比论证,最后更联系生活,很有现实意义。

【例文2】让我们拥有宁静朴素的心(正反对比)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对于自己从事的工作以及愿望,真诚朴实得令人动容。

在他的梦里,杂交水稻获得了巨大成功,水稻如高粱般高,颗粒如花生米般大……这是多么简单明快而又朴素的愿望啊,美好却有点儿遥远。

而就是这朴素的愿望,这宁静致远的心境,使他勤恳工作,最终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

海子曾说:

“要有最朴素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天天寒地冻,路远马亡。

”袁隆平的愿望,是纯粹得让人起敬的。

作为一名科学家,他深知自己所肩负的任务,深知自己的本分是替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造福。

至于追名逐利,在这位可敬的科学家身上无法存留。

我想,袁隆平是宁静致远的,他拥有朴素、勤恳以及脚踏实地的精神,名利对于他是极淡的事情,就是因为这样,这个获得国家最高科学奖的科学家会慷慨地把奖金捐赠出来,用于慈善事业。

反观我们的社会,又有多少人能够如他般心无杂念?

有谁能够像他一样坚守自己淡泊宁静的精神家园?

在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成功成了唯一的标准,急功近利是人们渴求成功而衍生出来的心态。

大学里的导师们为了名利不恪守职责,抄袭论文;当郭敬明大言不惭地对大众宣布:

“我写作就是为了赚钱!

”当“最”时代的图书大行其道的时候……我们不禁困惑:

这个时代到底怎么了?

人心浮躁,人们开始把官职、金钱、称号等外在形式化的东西作为人的价值尺度,而人的思想情感、精神境界却在逐渐淡出视角。

不仅社会被浮躁所笼罩,就连科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