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往事(下):他是“渣男”,真的吗?│无风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为什么说徐志摩是渣男 徐志摩往事(下):他是“渣男”,真的吗?│无风

徐志摩往事(下):他是“渣男”,真的吗?│无风

2023-07-14 08:1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徐志摩与陆小曼相识于1924年,彼时徐志摩正陷于情感的低潮之中,他苦苦追求的林徽因随梁思成远赴美国留学,双宿双飞。而天性浪漫的陆小曼在婚后的生活中,对王赓兄长般的关怀产生了厌倦之情,性格的差异导致感情的疏远。

徐志摩拜倒在陆小曼石榴裙下,缘于两人同台出演《春香闹学》。就像与林徽因共同演出一样,戏里戏外都种下了情感的种子。两个孤寂的灵魂就此相遇,并碰撞出惊世骇俗般的火花。

1926年10月3日,徐志摩与陆小曼举行婚礼。与当年19岁嫁给王赓盛大的婚礼不同,这场婚礼草草而就,前来证婚的徐志摩恩师梁启超更是留下了一段似乎让新郎新娘足够尴尬的证婚词:“你们两人都是过来人,都是用情不专。以后痛自悔悟,重新做人。……愿你们这次是最后一次结婚!”

这场引起世俗非议的婚姻其实也并不幸福。因为徐家父母对这桩婚姻的不认可,在财路上断了徐志摩的供给,而陆小曼天性奢侈与挥霍无度,后来又吸上了鸦片,家境日渐窘迫。迫于生计,徐志摩才无奈谋得三份教职,辛苦辗转于京沪宁三地。

徐志摩的遇难,彻底打击了陆小曼。从此,陆小曼似乎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极少与徐志摩的朋友们来往。她终年素服,不施粉黛,家中一直供着徐志摩的遗像,逢年过节,还总可祭奠一番。她把所有的时间与精力,都用在了整理徐志摩的遗著上,也正是多亏她的努力,徐志摩的大部分文集才最终得以陆续出版。

1965年,陆小曼去世,享年62岁,去世前她请求与徐志摩合葬,但遭到徐的儿子拒绝。

1933年清明,陆小曼曾写了一首诗凭吊徐志摩:断肠人琴感未消,此心久已寄云峤;年来更识荒寒味,写到湖山总寂寥。

她的后半生,确实是寂寥的。

张幼仪

除却文学上的成就,徐志摩在近代史上的形象一度是有争议的,尤其是近年来,“渣男”这个时髦的名号,也强加于他。以尊重女性的角度而言,他对原配夫人张幼仪的态度,这个“渣男”的称号似乎并无不当。

同样出身于名门望族的张幼仪,与徐志摩是包办婚姻。1900年,张幼仪出生于江苏宝山县(现上海)的名门世家。祖父是高官,父亲是名医,二哥是哲学家、政治活动家、民社党创立者,四哥是中国银行总裁。

当年,张的四哥张公权,在视察杭州府中时,对徐志摩所写的作文《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印象深刻,徐模仿梁启超的文笔惟妙惟肖。张公权便向徐父徐申如求亲,徐父欣然同意。但徐志摩对这桩婚姻不满意,第一次看到张幼仪的照片,嘴角往下一撇说:“乡下土包子”。

两人奉命成婚,婚后不久,徐志摩便离家求学,并远赴海外留学。1920年,正陷入对林徽因热恋之中的徐志摩,在马赛接到了远道而来的张幼仪。两人乘火车飞往伦敦,在飞机上,张幼仪晕机呕吐,徐志摩把头撇向一边,嫌弃地摇着头说:“你真是个乡下土包子”。但徐说完没多久,他自己也呕吐起来,张不甘示弱,轻声脱口道:“我看你也是个乡下土包子”。

夫妻俩在欧洲的生活,一直是不愉快的。

1921年5月,张幼仪发现自己怀孕了,徐志摩知道后立刻说“把孩子打掉!”张幼仪说:“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了。”徐志摩说:“还有人因为货车肇事死掉的呢,难道因为你看到,人家就不坐火车了?”

徐志摩托朋友黄子美给张幼仪捎来离婚的口信,给出的理由是“小脚与西服不搭调”。张幼仪就此向正在巴黎访学的二哥张君劢求助。张君劢在回信中劈头第一句却是:“张家失徐志摩之痛,如丧考妣。”然后告诉妹妹:“万勿打胎,兄愿收养。抛却诸事,前来巴黎。”由此可见,即使徐志摩万般不是,但在张家的世俗眼光看来,这不幸的婚姻还是维系住为妙。

1922年3月,徐志摩赶到德国柏林,在金岳霖与吴德生的见证下,与张幼仪离婚。徐志摩随后在信中鼓励张幼仪说:“彼此有改良社会之心,彼此有造福人类之心,其再现自作榜样,勇决智断,彼此尊重人格,自由离婚,止绝苦痛,始兆幸福,皆在此矣。”

离婚时,徐志摩的二儿子彼得(中文名德生)还没满月。签下离婚协议的徐志摩,欢天喜地,表现出了“渣男”的典型特征:他向张幼仪道谢,并提出要去看看刚出生的孩子,在医院育婴房的玻璃窗外看得神魂颠倒,但“始终没问我要怎么养这个孩子,要怎么活下去”。

还是徐志摩的父母最心疼这个儿媳,徐申如每月给张幼仪300大洋,资助其养儿读书。

1922年11月8日,《新浙江·新朋友》上刊登《徐志摩、张幼仪离婚通告》:“我们已经自动挣脱了黑暗的地狱,已经解散烦恼的绳结……欢欢喜喜地同时解除婚约……现在含笑来报告你们这可喜的消息……”

可惜的是,固然作了这诸多的努力,但徐志摩仍未能如愿以偿,求得林徽因的芳心。

1925年,正当徐志摩与陆小曼的恋情引起满城风雨的时候,那个注定悲剧命运的小彼得年仅三岁,死于脑膜炎。

徐志摩闻讯赶到柏林,在殡仪馆里紧抓着彼得的骨灰坛子掉下眼泪。3月26日,他在写给陆小曼的情书中,破天荒地表达了对张幼仪的敬重之情:“C(张幼仪)可是一个有志气有胆量的女子,她这两年来进步不少,独立的步子已经站得稳,思想确有通道……她现在真是‘什么都不怕’,将来准备丢几个炸弹,惊惊中国鼠胆的社会,你们看着吧!”

果然,张幼仪回国后展示出了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正如她把自己的一生分为德国前和德国后两个阶段所言,“去德国以前,我凡事都怕;去德国以后,我一无所惧”。她甚至为离婚而感谢徐志摩,“若不是离婚,我可能永远都没有办法找到我自己,也没有办法成长。他使我得到解脱,变成另外一个人。”

回国后的张幼仪在东吴大学教德语,后出任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副总裁。她还创办云裳时装公司任总经理,这是中国第一家新式服装公司,采用独特的立体剪裁法,改良了中式服装的样式,在上海滩风靡一时。而这家公司的大股东正是她的前公公兼养父、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

早在徐、陆结婚后,徐家父母就离开家乡,赴北京投奔了张幼仪,并将财产分为三份:老夫妻留1份;给徐志摩和陆小曼1份;张幼仪和儿子阿欢(徐积锴)1份。在徐志摩放弃家族责任的情况下,张幼仪实际上已经成为徐氏家族的掌门人。

1931年,徐志摩遇难后,张幼仪以商界女强人般的冷静与理智操持了整个后事,安排自己的弟弟和儿子去济南认领遗体。公祭仪式上,陆小曼想把徐志摩的衣服和棺材都换成西式的,被张幼仪坚决拒绝。

此后的陆小曼贫病交加,张幼仪伸出援手,每月寄钱给她,帮她度日。后期的陆小曼则主动断绝了与徐家的经济往来。

在张幼仪的策划下,台湾版的《徐志摩全集》编辑出版。

1939年,长子徐积锴21岁,张幼仪问儿子找个什么样的女子作对象,儿子回答:“我只对漂亮姑娘感兴趣”。听了儿子这话,张很伤心,这让她想起了徐志摩。但她最后还是给儿子找了一位年龄相仿的漂亮姑娘张粹文,并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婚礼。1947年后,徐积锴夫妇移居美国。

新中国成立后,张幼仪去了香港,1953年,张与同住一楼的苏季子医师结婚。事前,她写信给兄长和儿子征求意见,其二哥张君劢回信说:“兄不才,三十年来,对妹孀居守节,课子青灯,未克稍竭绵薄,今老矣,幸未先填沟壑,此名教事,兄安敢妄赞一辞?妹慧人,希自决”。

张幼仪在致儿子的信中说,“尔在美国,我在香港,相隔万里,晨昏谁奉,母拟出嫁,儿意云何?”

徐积锴以一封颇具文采的回信输出了现代文明人该有的价值观与道德意识:“母孀居守节,逾三十年,生我抚我,鞠我育我,劬劳之恩,昊天罔极。今幸粗有树立,且能自瞻。诸孙长成,全出母训……综母生平,殊少欢愉。母职已尽,母心宜慰,谁慰母氏?谁伴母氏?母如得人,儿请父事。”

1953年8月,张幼仪在日本东京举行了结婚大典。1974年,苏季子医生去世,张幼仪迁往美国,与儿子一家共同生活。1988年1月21日,张幼仪以88岁高龄辞世。

对徐志摩而言,他一生中经历的三个重要的女人,始终都不负于他。

林徽因是他的红颜知己,给了他文学与艺术的灵感,也给了他始终求而不得的爱情;

陆小曼固然爱慕虚荣与挥霍,害得徐志摩为生计奔波,但她把余生献给了徐志摩,整理出版了徐志摩的文学遗产;

张幼仪是徐志摩伤害最大的女人,但也是为徐志摩付出了一生的人。她养育子女,赡养老人,在尽到传统妇道的同时,更是为自己的人生提供了自立自强的榜样。

这四个人彼此互相伤害,也彼此互相成全。

与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相比,徐志摩的“污名化”近年来日益严重。有人骂他是“纨绔子弟”、“色情狂”、“抛妻弃子的渣男”,这种私德的争议放大延伸到他的文学成就,进而全盘否定了他的人生。

事实上,如果我们撇开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仅就他与张幼仪、林徽因与陆小曼的情感纠葛而言,他并非是那个时代唯一一个需要检点私德的人。有的作家没有离婚就与女学生同居,有的作家在感情上的混乱比徐氏更甚。但这种“比差”的思维并非是为徐志摩开脱。

抛开中国传统道德的语境而言,回归人的自然权利,徐志摩勇敢追求每一段爱情的做法与冷酷无情抛弃旧爱的行径,并没有什么惊世骇俗和可指责的。而时至今天,在他身上依然存有激烈的争议(可见本文后留言),似乎也正说明一个文人人格的复杂性与多元性,并不仅仅属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

胡适(他的私生活似乎也好不到哪里去)认为徐志摩的失败是“一个单纯的理想主义者的失败”,“他的一生是爱的象征,爱是他的宗教,他的上帝”。梁实秋则评价徐志摩的生活态度是“浪漫而不颓废”,至于他的“整个思想的趋势是否健全,他的为人态度是否严肃,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时间回到1907年。

1907年,徐志摩被父亲送到硖石开智学堂读书,成绩全班第一。少年时期的徐志摩擅长桐城古文,其创作的《论哥舒翰潼关之败》也是言辞铿锵:“夫禄山甫叛,而河北二十四郡,望风瓦解,其势不可谓不盛,其锋不可谓不锐,乘胜渡河,鼓行而西,岂有以壮健勇猛之师,骤变而为羸弱顽疲之卒哉?其匿精锐以示弱,是冒顿饵汉高之奸谋也。若以为可败而轻之,适足以中其计耳,其不辱师辱国者鲜矣!”

很多人都记住了徐志摩那首唯美的《再别康桥》,记住了诗人那“挥一挥手不带走任何云彩”的浪漫,更是选择性地议论诗人那一生曲折壮阔的情感波折。但很少有人知道,在徐志摩的笔下,其实还有别样的雄心壮志:神州风雨感游踪,上戴南冠怒发冲。……我拟轻装驾黄鹤,月明狂啸最高峰(《书感》)。而在新月派与鲁迅的文学论战中,他一样也是个斗士。北平《晨报副刊》也正是在他的主持下,抵达一个文学的高峰。

在赴美留学前,年少的徐志摩说“我自己最高的野心是想做一个中国的Hamilton”。

甚至在他遇难前飞赴北平的动机中,很多人只记住了他是为了赴“林下美人”之约,但却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有一个在抗日宣言上签名的打算。但这样的历史细节却都淹没在香艳的故纸堆里。

诗人在最美好的年华遇到了那个让他灵魂颠倒的女子,从此历史都多了无数种解读。

(全文完)

别着急走,文末还有福利。。。。

无风君近来在思考一个问题:对于关注无风、喜爱无风的朋友来说,除了阅读无风君经常拖延定时更新的文章之外,还能得到什么呢?

粉丝见面会?时间和精力都不允许;

进一步接触?无风君没这个胆儿……

但是,无风君还是想送出一点小礼物,表达一点小心意。

礼物就是——樊登读书会会员卡10张!

无风君自己也用樊登读书会的App。枕上、马上、厕上,凡有碎片隙,皆为读书时。所以也希望喜欢读书的朋友,能更方便、精准地阅读和听读;不喜欢读书只刷公众号的朋友,能从这份小礼物开始,发现阅读的美。

阅读一本书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赠送规则:在本篇文章后留言,获得点赞数最多的前10名,均可分别获赠价值365元的樊登读书会会员卡一张。

赠送办法:由无风君亲自送出!具体方法只有获得礼物的10位粉丝才能知道。其他人永远不会知道!哈哈哈!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