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民主需要不可爱的新闻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为什么新闻要用系 为什么民主需要不可爱的新闻界

为什么民主需要不可爱的新闻界

2024-07-14 19:2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图书详情

新闻界创造不出民主,民主也制造不出新闻事业,但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这正是当今世界著名的社会学家以及媒体研究学者迈克尔?舒德森在本书中要论述的核心问题。以美国媒体为研究对象,但辅之以比较研究的文本背景,作者把新闻理解为既是故事讲述又是事实指向的操作模式,正是在这样的新闻报道规范与框架下,作者围绕今天的公共知识是什么以及应当是什么这二者之间所产生的诸多争辩进行了阐释。本书为舒德森近年最有代表性的论述文集。 章节目录

001 总 序 陈卫星005 序 言 秋 风

001 第一章 导论:事实与民主020 第二章 新闻服务于民主的七项主要功能054 第三章 新闻业的美国模式:例外论抑或范例论? 083 第四章〓1890年—1930年——作为大众艺术的美国报业的浮现105 第五章〓民主需要不可爱的新闻界 134 第六章〓当代美国新闻业中的政治概念 169 第七章〓寻常状态下政治报道的不寻常之处 197 第八章〓事件的无序以及对故事讲述的焦虑209 第九章〓为何对话并非民主之魂 234 第十章〓专家的问题——为何民主社会需要他们 269 索〓引281 译者后记

显示全部 作者简介

迈克尔•舒德森(Michael Schudson)     现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之前在圣地亚哥加州大学任教多年。     研究方向涉及新闻社会学与新闻史、广告、通俗文化、文化记忆等。著有《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广告,艰难的说服》、《美国人记忆中的水门事件》、《新闻的力量》、《好公民》、《新闻社会学》、《为什么民主需要不可爱的新闻界》等多部著作。

    陈卫星,四川人。法国司汤达大学信息传播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学术研究领域包括传播学理论、国际传播和媒介文化,代表性论著有《传播的观念》。     贺文发,中国传媒大学国际新闻学博士、副教授。著有《突发事件与对外报道》、《俯视到平视:外国媒体上的中国镜像》(合著)等,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传播、国际新闻、西方文明史。

   

 

媒体推荐

 新闻界可以成为一个实现社会变革的主体。不可爱的新闻界不仅可以支持民主制度的正常运转,也可以推动不那么民主的体制框架更趋于民主,甚至可以推动一个并不民主的社会走向民主……  ——独立学者、时评写作人秋风

    新闻界的不可爱与不负责有诸多原因。对此,舒德森教授在这本重要的学术著作中将向读者一一陈述。另外,本书也对独立的新闻界在民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 及为什么“讨人嫌”的新闻记者与总统一样能促进公共利益这两大主题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纽约客》媒体撰稿人、作家 肯·奥莱塔     作为当今世界最为杰出的新闻媒体学者之一,迈克尔·舒德森在本书中集合了他针对新闻与民主这一主题所撰写的最富有智慧与洞见的系列学术论文。在本书中,作 者为常识性知识进行了辩护,并对已然神圣化的规范与教条进行了抨击。本书语言精练、风格典雅、实为不可多得的学术专著。  ——伦敦大学金斯密斯学院詹姆 斯·库兰     在当代美国探讨媒体与政治这一主题的学者当中,迈克尔·舒德森无疑是最富有智慧的。本书即为明证。作者对于新闻与民主的思考令人心悦诚服。翻阅本书,这样 的例子俯拾皆是:对滥用权力的精妙评论,对事实真相的功能性与必然性、报纸的退化与消蚀、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出现、权力的公开监督、提升民主的重要性等方面 的阐述。舒德森向读者讲述了为什么新闻业不是事实与真相的本源。同时,作者也解释了为什么新闻记者热衷于报道那些扰乱人们常规生活方式且对权威人物有遏制 与惩戒作用的事实性信息,哪怕是那些令人不快的信息。这就是为什么在当今这样一个政治极度媒介化的世界中。有很多事情从来就不是它们表面上所看到的样子的 原因所在。  ——威斯敏斯特大学民主研究中心约翰·肯尼

书摘插图 序言     理解传播即是理解我们所在的社会和时代:传播的目的是按照社会阶层的变化和现实力量的对比关系来营造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合法性。如果把传播视为一种进步力 量,视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那么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四个维度的历史进程中,都可以观察到传播的影响。传播在政治权力的确立与合法化的过程中,在现 代民族国家的建立过程中,在市场经济和工业化的过程中,以多种具体形式——例如平面媒体和电子媒体的信息表现,等等——参与了传统文化秩序的衰落、现代职 业伦理的形成与巩固,以及生活价值观的不断更替。很多时候,通过大众媒体展现在大众面前的传播行为,被视为主要的社会影响力。     人类的传播行为历史悠久,从远古时代口耳相传的音调,到自然语言向对象语言的过渡;从甲骨竹简到纸张印刷,再到电子显示屏,都强调了社会主体传播活动的内 部反应,或者社会主体间互动反应的关系。没有一个信息能够脱离社会结构,或者脱离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受者共处的具体环境。信息的存在方式绝不仅仅是信息本 身:信息总是处在传播者和接受者双方的互动关系当中。可以设想,在一个传播行动当中,我们只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提取特定的信息作为我们意识当中 的表象,来作为支持自己的信念和观念的依据。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世界逐渐平面化的时代,这个平面化的过程是通过经济全球化来完成的。 后记     本书由我主译。好友柴大虎分担了第九、十两个章节,他的翻译可谓字字到位、句句通畅。中国传媒大学的博士生黄璜与刘艳青在我的指导下尝试翻译了第三、四两个章节,虽不尽成熟,但迎难而上的勇气可嘉。全书最后由我统稿,对所有脚注做了翻译,并添加了全部的译者注。     翻译的过程的是一个不断消化、理解的过程,更是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翻译不易,翻译学术典籍尤为不易。字斟句酌,推敲之间,旬月踟躇。尽管如此,仍不能 保证全然在作者与读者之间架起一座“传情达意”的桥梁。翻译之要旨,首在于“信”,此一点,足够译界同人以一生之磨砺以求之。至于所谓“达、雅”之境界, 在诗歌、文学等体裁,端在乎求得一个“美”的艺术旨趣;而在学术、典籍等体裁,则端在乎一个“真”字,可谓一生为求一字也。古拉丁有句谚日:法律乃善良与 公正之艺术;笔者不揣冒昧、狗尾续貂:学术乃真实之艺术。就本书的翻译而言,更是如此,媒体之不可爱,端在乎其率性而为、求真而动,而这恰是民主之所需。 是为译后之感言。     感谢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陈卫星教授精心挑选出的这样一套经典新闻传播译从,从而使我有了这样一个挑战自我的机会。感谢他在这一过程中对我的信任、提携与指导,并不下一次地对我的译稿进行了审校。他执着于学术进取的精神时常感动并鞭策着我。 文摘     我已故的一位同事,社会学家贝奈特·博格,几年前曾说我的很多研究结论总是有着同样的风格:“事情要比你想象的复杂得多。”我一直试图证明贝奈特的这一观 点是错误的,但我必须承认他的话有一定道理。这并非一个蹩脚的表白,因为我们俩所确信的唯一事情,就是在关涉到人类行为的理论时,这些理论无一例外全部错 误。所有这些理论都是错误的,除了那些太过于空洞或者过于哕嗦以至于不能称之为理论的理论。好的理论——那些为观察世界而提供的某种简明的理论——都被一 一推翻,有的是被各种事件(这正好是新闻界的特有兴趣)所推翻;有的是被岁月的变化(历史学家的翻案)所推翻;有的是被不同文化的变化(人类学家的翻案) 所推翻;有的是被不同个体间的变化(即统计学家称之为“正态分布”的翻案)所推翻。     然而,我们据此就认为新闻界、公共生活以及公共知识是复杂的也略显草率。学者的使命之一正是从现实生活的复杂性中找出一条适当的路径,而这就要求你必须明 白自己的方向。我的目标即是理解新闻界在民主中的特定位置,尤其是当我们不再把民主等同于最大限度上的参与或是直接的大众治理时,又该如何理解新闻的使 命。学者、记者包括公民都应该学会认识各种制度能够约束和帮助民主政府的各种方式。我们应该学会认真享受代议制民主的好处。我们应该知道专业的知识(专家 拥有的)和集中的权力(政治家或法官拥有的)是民主的必要组成部分,并且民主的任务是去约束专家而不是去消除专业化知识。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