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宝宝吐的“蚕丝”是怎样变成“丝绸”的?自己在家能DIY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为什么很少人夏天穿真丝的衣服 蚕宝宝吐的“蚕丝”是怎样变成“丝绸”的?自己在家能DIY吗?

蚕宝宝吐的“蚕丝”是怎样变成“丝绸”的?自己在家能DIY吗?

2024-07-16 17:4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大家小时候应该都养过蚕宝宝。说实话,由于繁殖力太惊人,导致我至今不敢正面回忆。当时我和父母都看着一堆蚕茧忧心,一旦产卵孵化,那就是几何倍数增加的蚕宝宝,而且我们当地觉得丢掉蚕宝宝是造孽,所以不养了都是丢蚕茧或蚕籽的。

最近在看到一个问题,如果家里有一些蚕,要如何把它变成丝绸呢?

我养蚕的时候还是小学,是真的没想过有这种可能性,如今觉得是值得纸上谈兵讨论一下,把蚕宝宝变成丝绸,总共分几步?

特别说明:本文讨论是从蚕茧到织布之间的步骤,具体丝绸的品种不在本文讨论之列。(丝绸品种的介绍见下框链接)

第一步 · 杀死它!

当蚕宝宝开始吐丝结茧,你离你的丝绸原料就近一步啦!

△ 蚕茧 / 网络

但是第一个面临的问题是,蚕茧变成丝绸需要“很多”蚕茧,“一些”可能是不太够(过会儿我们说到缫丝跟准备经纬线就会明白怎么不够了)。不过善意的我们先假设,你已经有“足够”的蚕茧了,眼下你担心的事儿就是抢在破茧而出之前把他们都变成蚕丝。

因为只要一周左右时间,这些蚕茧就会变成一群蛾子。我们都知道“破茧而出”这个成语,变成蛾子以后蚕茧就是破蚕茧了。

△ “破”茧 / 网络

之所以古人“宠爱”蚕宝宝,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蚕丝是天然的长纤维,一个蚕茧基本就是一整根纤维,所以才有“春蚕到死丝方尽”的诗句,蚕宝宝干活是半分不偷懒呀。

很显然,一周的时间我们是来不及的,所以需要把这些蚕茧保存起来,也就说,不仅要保持蚕茧完整,而且要防止蚕茧霉变长虫。当然,如果是真的要正式地来做这件事的话,还需要做到保存蚕茧的方式既利于后续的缫丝又能保证蚕丝的质量,好茧是很有可能因为保存方式不佳而出来质量差的蚕丝。

保存蚕茧的步骤一般称“贮茧”,主要核心就是“杀蛹”,当然还有一些别的虫卵,毕竟蚕茧并不无菌环境里长大的。很多人以为蚕蛹是缫丝的时候被热水烫死了,其实早在“贮茧”这一步就死了。

△ 好多蚕茧 / 科大附中

“贮茧”三十六式

当然,如果你家的人手够多,可以用最简单的方式,那就是冷藏。这个方法可能撑不了很久,古人将蚕茧放在山洞等阴凉处,只能撑几天,万一在冰箱温度不够低导致破茧,想想这画面跟恐怖片实在是没差别了。我查了一些低温贮茧的论文,实验结果是零下20度可以保存较长时间,且基本不变质,家用冰箱感觉不够冷啊。

后来古人就改成日晒法,但是紫外线会破坏蚕丝的质量。大家想想博物馆里丝织物保存环境都比较避光,光还是有损伤的,会变得脆弱。而且这个方法杀蛹的效率堪忧,还靠天吃饭。

我们在宋代《蚕织图》里看到的则是“盐茧”“瓮藏”,大致就是一层蚕茧一层盐一层叶子放在瓮里,其实就是腌它!腌个一礼拜,蚕茧的水分会被吸收掉一点,而蚕蛹也会被腌死。这个法子重点就是要装满以后密封,家里的泡菜坛子可以拿来兼职一下。

△ 蚕织图 / 黑龙江博物馆藏

明清时期常用的是“蒸茧”“烘茧”。这个就比较好理解了,而且两者工具都相对简单,但是对火候时间等各方面经验要求比较高。后者是现代工业里常用的方法,新鲜蚕茧大部分是水,一般“烘茧”可以去掉60%左右的水分。

△ 烘茧 / 雎宁新闻网

这些选一个方法搞完,还要找个干燥的地方存起来。它是很容易吸湿发霉的,也是虫子们喜欢的繁殖“温床”。可以用一些杀虫剂,尽量找一些用于粮仓之类的比较温和的。

第二步 · 煮它!

工业缫丝的流程比较复杂,需要混茧、剥茧衣、选茧,还要处理水质,每个步骤加上前后一堆步骤加起来能写一本书,这本书叫做“制丝学”或“制丝工艺学”。

我们就比较简单了,支一口锅,倒入自来水就行了。水不要煮沸,古人说“拍拍手探汤”“汤如蟹眼”,大约就是开始冒泡但又没有翻滚。蚕茧会浮在水面,为了均匀传导热度就需要工具反复将它按入水中。这样不停翻煮,找到茧丝溶解漂浮的丝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理出头绪”便是出自于此,这个步骤叫做“索绪”。

△ 手工煮茧 / 网络

△ 机器煮茧 / 网络

找出“绪头”后绕到直径大一点的东西上。古人有专门的缫丝车,我觉得咱们在家是不会买这个了。一个蚕茧出一根茧丝,然后却并非一根茧丝成一根丝,而是几根茧丝并作一根丝。茧丝出水的时候身上自带丝胶,所以不需要加捻就会自己“黏合”。由此获得的便是“生丝”,而这个过程叫做“缫丝”。

△ 多根茧丝并作一根丝 / 网络

“煮茧”十八招

上面这种蚕茧浮在水面的是“浮缫煮茧”,其他还有“沉缫煮法”和“半沉缫煮法”。之所以分类不同,要从煮茧这件事说起。

先民发现昆虫吐丝可以做衣服已经是一件很神奇的事儿,蚕茧怎么变成蚕丝也不容易。最早先民可能使用冷水浸泡,但是这个法子太慢了,且不好找丝头。后来就发明了沸水煮茧,而蚕茧的浮沉是根据蚕茧内进入的水分决定的。

沸水煮茧有两个重要的条件,一个要给蚕茧水分,另一个要给它热量。这样蚕茧外层的茧丝才会因为丝胶附着力降低而便于“索绪”“理绪”。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如何让茧丝配合缫丝的速度逐层“瓦解”。这个过程是非常影响生丝的纤度(大约可以理解为纤维粗细)以及质量。

一般来说,煮茧完同时就直接可以拉出茧丝进行缫丝,本质上是一个步骤。热水锅里哗哗下茧,茧多水烫,缫丝的效率便可以很高,但是这种粗放的方式很难控制缫丝的质量,所以古人后来就发明了“冷盆”,而将前者称作“热釜”。开始的方法是一样,用“热釜”煮茧,然后捞出来丢入“冷盆”进行缫丝。这种方法就是将两个步骤分开来了,而且茧丝可以吸收充分的水分,提高了生丝的质量。要注意,“冷盆”只是相对“热釜”而言,事实上它可一点也不冷,一般也有60-80℃。

△ 冷盆法 / 豳风广义

第三步 · 准备经纬线

要变成丝绸,就是要织布,所以我们要把获得的生丝分开来准备成经纬线。

从生丝到经纬线的过程,中间其实还隔着好几个过程,这里就简单说说,反正自己家倒腾能省略就省略吧,否则从起念到放弃只要半篇文章。

首先要“翻丝”,这个类似小时候帮妈妈重新把毛线卷成线团的过程。不过丝线不能成团子,我们没有专业工具找个凳子之类的翻过来绕丝线。这个过程我们要检查一下缫好的丝线并且重新舒张一下张力。

其次要“并丝”,尽管一根生丝是好几根茧丝组成的,但为了成为经纬线它可能还需要几根合并成一股。可以直接合并,也可以加捻,我们常见一些手工爱好者和早期用的是纺锤、纺轮(其实博物馆里很常见,但是很少人会留意),历史上大部分时期用的是纺车。

△ 纺轮和纺锤 / 网络

是的,纺车是拿来加捻纺线的,所以它不是织布机,“纺织”这个词说的也是“纺线”和“织布”两件完全不一样的事儿。

△ 北宋 纺车图 / 网络

接下来,纬线比较好准备,绕在纡子上就行了,纡子装在一个船型的工具里,就是梭子了。

△ 卷纬,雍正耕织图 / 网络

经线就比较麻烦了,因为经线等于是平行排列的很多根长线,它们之间不能纠缠并且张力要保持一致。并且它们要均匀排列,最后排列的宽度等于布的门幅宽度。而且长度也要够,这个一开始就要算好。

△ 牵经,雍正耕织图 / 网络

偷懒大法好

我相信很多人听到经线就放弃了,但是我们如果不使用一些初级以上的织机,还是可以偷懒的。毕竟只是要用这些生丝织出布来,不是真的要做成啥合格产品。

简单介绍几种简单一点的(名字都是瞎取的):

平织法。找一块板子绕好经线,然后用纬线上下穿插织布。一定要密一点再密一点,否则拆了板子就塞成一块纱布了。

悬织法,找根杆子,把经线一根根挂上去,下面悬挂重物,从上往下织,除了纬线打不平和不够密,就是占地面积有点大了。

△ 重锤织机 / 网络

还有几种国外手工爱好者比较常用的家常织法,以后慢慢介绍吧,首先,大家要先养出一大堆蚕宝宝来……加油!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