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降到了1%,却为啥感觉“东西变贵”很明显?是错觉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为什么cpi会高估生活费用的增加 CPI降到了1%,却为啥感觉“东西变贵”很明显?是错觉吗?

CPI降到了1%,却为啥感觉“东西变贵”很明显?是错觉吗?

2023-09-23 02:5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按我们的直觉来说,这种情况下CPI不应该很高才对吗?

是我们的感觉错误还是统计数据不准确?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CPI商品权重不同

过去十年里,我国CPI指数只涨了23%,但显而易见的是,生活中的柴米油盐等大多数商品,上涨都不止这一点。

毕竟就连煎饼的价格,都已经翻了一番。

这是因为CPI并不能代表所有商品的价格上涨情况,当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到特定的商品上时,就会出现CPI数据与实际不符的感知。

我们看一下这份中美CPI权重对比表,大概就能理解这个问题了。

与我们想象中不同的是,某些使我们感觉物价飞涨的“罪魁祸首”,并不会使CPI数据产生太大的波动。

比如房价,这些年来房价翻了不止一番,有些地方的房价甚至翻了几倍。

住房成了很多人最大的生活支出,房贷占了大头,对生活水平影响非常大。

但买房被视为投资行为,因此CPI数据中统计的是租房价格,所以只要租赁价格处在合理范围,CPI就不会有太大波动。

再比如孩子的教育费用,家里有娃的家长都知道,现在的辅导班价格有多贵,动辄几万块一年打底。

但CPI中统计的娱乐教育文化数据,计入的是教育用品、笔记本书包等等。

无论我们是带娃上补习班,还是学习一些兴趣课程,其实都是无法反映到CPI数据上的。

还有比如猪肉在CPI指数里的权重很高,大概占2.4%左右。

但为了保障老百姓的吃肉问题,跟猪肉相关的生产流通环节都有大量的国家补贴,因此猪肉的价格一直都没有涨太多。

再加上猪肉价格的周期性非常强,现在正好又处于一个底部区间,因此今年的猪肉价格很便宜,也会导致CPI指数下降比较多。

可以看出,CPI指数更侧重的是对“基础生活保障成本”的反映,而我们近些年的生活水平上升比较大,所以尽管基础生活保障成本的涨幅比较小,但对于大多数个体来说,实际的生活成本其实涨了很多。

此外,我们的感知本身也不够靠谱,生活中某些特定的商品涨价,就会在我们的感知中无限放大,让我们误以为物价整体上涨了很多,但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

某些商品受供需关系影响会更明显

3年疫情,很多人可能都有种感觉:

迫不及待地渴望去看看祖国的山山水水,最好能够去看场演唱会,参加几次音乐节,彻底满足一下娱乐需求。

如今,各大景点已经恢复营业,演唱会、音乐节也举办得如火如荼,大家的旅游需求被迅速释放。

过去动不动打折的音乐节门票,如今价格已是水涨船高,引发了一场“黄牛”们的狂欢。

供需失衡之下,“900的票5000出”甚至也屡见不鲜,溢价不是一般的夸张。

此外,1月份的特殊之处还在于“春运”,有一部分人3年时间没能回家过年,已是归心似箭,早早订了回家的机票,机票需求量大大提高。

于是,机票、酒店的价格受到短期内市场供需影响,自然会随之提升。

这也就导致很多人觉得,机票酒店的价格涨得“离谱”,因此物价整体涨了很多。

不同的地区和需求,人们对于CPI感知也不同

人们的感知都带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觉得物价上涨,是基于所生活范围内的,而统计局给出的为全国数据,这里就会出现比较大的差距。

比如今年2月份CPI指数最高的是江苏1.7%,最低的是贵州0.3%。

生活在江苏的朋友,可能正在感慨物价越来越高了,但远在贵州的朋友内心却毫无波澜,无法对物价上涨感同身受。

再比如你是来自湖南的朋友,当地生产柑橘,数年来柑橘价格变动不大,相对比较稳定。

可对于远在北方的朋友来说,可能因为当年的收成、运输等原因,柑橘大幅度涨价,引发一轮关于物价上涨的吐槽。

这种所处地区的不同,限制了我们对于CPI数据的准确感知。

此外,人们对于物价的感知来源也是不同的。

比如有朋友今年准备去海南过年,因为酒店机票价格疯涨,所以觉得物价上涨得厉害。

可实际上,汽车、电子商品接连打折促销,仍面临着“无人问津”的局面,基于某种特定商品价格变动的感知,并不能显示整个社会运转的真实情况。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就是这个意思。

写在最后:

CPI作为一项衡量通胀的关键宏观经济指标,也有其本身的局限性,它无法反映出某些商品特定的物价变化情况。

再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印象里物价上涨飞快,其实这种感知并不全面,某些商品的价格没有想象中涨得那么厉害,有时候亲身感受也确实会出错。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