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程体系构建的四个“聚焦点”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药制药专业课程体系包含几类课程类型 学校课程体系构建的四个“聚焦点”

学校课程体系构建的四个“聚焦点”

2023-08-04 12:3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拓展型课程板块。这是由若干专题构成的对基础类课程的拓展,是一种体现不同基础要求、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旨在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的自我规划和自主选择能力。

研究型课程板块。这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发展特长,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一种课程形态。

学生通过各种类型课程的学习,拓展和加深对自然、社会、自我的认识和体验;拓展基本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形成选择学习、自我规划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收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表达、交流和合作的能力。组合后的课程结构,应体现“整合、选择、开放和减法”,从本校办学水平实际出发,体现课程形态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多样的自主选择的学习平台,这是对以往传统课程理论与实践的重大突破。

聚焦于学科课程的建设与内容的选择

将学校课程顶层设计推进到学科课程层面,一是应对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为学生的未来生存找到自我发展的生长点,二是依据学习力构建的模型,创造条件,为不同层次学校学科建设设计发展空间,寻求新的思路和举措。

首先是形成学科课程群。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发展需求,一门学科通过学科内拓展以及学科间的交叉整合,开发出一个学科系列,从而体现学科课程内容的层次性和选择性。

其次是学科课程内容的整合。通过学科知识模块重组、教学内容合并与增删,力求减少课时实现学科教学的优质高效。能否合理搭建学科群和进行知识内容的调整,也是学校学科课程发展水平和教师课程创生能力的重要表现。如,北京一零一中学把语文学科按课程的教育功能设置模块,分为三个系列:第一,开阔视野,发展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如,《现当代文学赏析》 (散文与戏剧) 、《读史记有智慧》《西方名著故事选读》《演讲与口才》《新闻采访》等课程。第二,增强文化意识,实现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如,《读经典,品古人》《京剧欣赏》《茶酒文化》《围棋与中国文化》《中国古代名诗人传略》等课程。第三,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剖析文化现象。如,《中西文学比较沙龙》《影视欣赏与实践》等课程。

聚焦于学习力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改革

学习力是学生的生长力,是人的生成、生长和发展。三层六要素为学习力的要素结构:第一层次由知识与经验、策略与反思、意志与进取组成人的基本素质,第二层次是实践与活动、协作与交往,是实现人的发展两个基本路径;第三层次是批判与创新,为人发展的最高境界。这是一个新开拓的领域,首次构建了学生自主学习生成发展的模型,是从人自身发展的角度,对人的发展应具有的基本要素和个性化发展的内在机制的刻画,寻求实现学生个性差异发展的基本路径,将导致教育观念和行为的根本转换。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基本平台,是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方式,是实现学生发展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改革是一种变革性实践,其着力点在于:一是教学内容体现知识的整合,联系生活实际,注意挖掘人文内涵;二是学生学习活动设计合理,形成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培养;三是发展性教学策略的实施,有效教学主要表现在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度、合作学习与探讨的实效性、学生自主选择及差异发展以及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力,促进学生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并孕育教学特色的形成。

聚焦于能搭建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平台的学校制度

学校教育有十余种不同的教育制度,在制定学校课程方案中要研究和确立的制度是:学分制、选课制、走班制、学生成长导师制以及综合素质测评制度等,这些是体现学生自主选择、自我负责的课程建设制度。通过个性化的制度与管理,给予学生自主选择、自我负责的学习权,给予学生更加完整的成长空间。

与此相适应,应建设适合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教育资源基地和学习资源系统。学生的发展需要丰富的资源系统的支持,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从学校办学的后勤保障提升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从而为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搭建了一个动态开放、发展的平台。经过我国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探索,初步形成由教师课程的创生、创建校内外的人文与科学实践基地、课程资源信息化、创建不同功能的发展性实验室、结成联合资源同盟以及学校与社会教育场馆、实践活动基地联系等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

总之,通过多样形态、多元开放、自主选择的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的构建,每所学校从自己的学校实际出发形成各有重点和特色的课程结构,从而展现学校课程形态的丰富性。

来源:教育文摘周报

编辑:龚学成

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如涉及内容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更正或删除,感谢作者。联系方式:微信号:gxc617847090,联系电话:18611160211。QQ:3129619418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