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的忠孝观及其现代启示(一)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日忠孝观 先秦儒家的忠孝观及其现代启示(一)

先秦儒家的忠孝观及其现代启示(一)

2024-07-10 05:4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先秦儒家的忠孝观及其现代启示》

曾子是继孔子之后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曾子思想的影响下,孝文化在嘉祥得到不断发展。2017海峡两岸(嘉祥)曾子思想暨礼孝文化研讨会的相关论文我们已经推送完毕。为进一步构建和弘扬社会主义新孝道,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的社会风尚,现在,我们会陆续推送首届和2012年海峡两岸(嘉祥)曾子思想暨孝文化研讨会收集到的论文。今天推送的是沈阳师范大学教授、孔子研究所所长、辽宁省孔子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吴星杰的论文《先秦儒家的忠孝观及其现代启示》,共分七次推送。

先秦儒家的忠孝观及其现代启示(一)

在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先秦儒家的忠孝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先秦儒家的忠孝观形成于春秋战国这个社会大动荡的特定历史时期,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深刻的社会政治背景,有其突出的思想特征,也有其 明确的政治目的。忠孝思想世代传承,成为历代仁人志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准则和行为规范。在今天,我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和弘扬先秦儒家的忠孝思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先秦儒家忠孝观的基本内涵

“忠孝”一词,《汉语大词典》上解释为“忠于君国,孝于父母”。(415页)在先秦儒家经典文献中,“忠”和“孝”是两个重要的伦理规范。“忠”属于政治伦理和社会伦理范畴,“孝”属于家庭伦理范畴。到战国中后期,逐步形成了“忠孝”一体的思想,把修身、齐家、治理、平天下的“家国观”和忠孝一体的“忠孝观”有机地融为一体。“忠孝”是一个整体概念,又是两个有各自内涵的概念。在先秦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孝”的理念的产生早于“忠”的理念的产生。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孝”字出现较早。它是随着中国父权制的确立和一失一妻制家庭的出现而逐步产生和形成的思想理念。先秦儒家经典文献《尚书》和《诗经》中,多处出现“孝”字。如《尚书·洒诰》中有“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即到外乡去作生意,用赚来的钱财孝敬和赡养父母。《诗经·大雅·既醉》中有“孝子不匮”,即孝子的孝心永不竭止。我国最早的一部词典《尔雅·释训》中,对“孝”作了如下解释:“善事父母为孝”。这是“孝”字的一般含义。但是,在先秦儒家的思想和行为中,“孝”的含义不止于此。“孝”在当时人们的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具体的内涵。“孝”的基本内涵包括:

第一,爱敬。“爱敬”的理念,最先是由孔夫子提出来的。孔子的学生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孔子的学生曾子认为:“君子之孝也,忠爱以敬,反是乱也。”(《大戴礼记·曾子立孝》)即君子行孝,应是发自内心的爱并恭敬地事奉父母,不如此就乱了纲纪。《孝经·纪孝行章》中提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这里把“敬”列为“孝”之首。《孝经·天子章》中甚至提出:“天子之孝”应该是“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以为天下人之仪范。可见先秦儒家对“爱敬”这一孝亲观念的重视。

第二,奉养。先贤十分重视对父母的奉养。曾子认为:“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外,以其饮食忠养之。”(《礼记·内则》)孟子认为:“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离娄上》)他甚至提出在整个社会推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的“推恩”善举,以便在整个社会形成“敬老慈幼”、“养老尊贤”(《孟子·告子下》)的良好风气。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