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思观点丨肖静华、吴记:当创意遇到智能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山大学吴记 善思观点丨肖静华、吴记:当创意遇到智能

善思观点丨肖静华、吴记:当创意遇到智能

2024-06-27 02:3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

研究发现

人与AI的协同能否实现在产品创新中兼顾创意与效率?如何实现?

研究团队基于一家智能创意广告企业的案例研究发现,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人与AI的协同既能有助于实现创意的多样化,又能有效匹配用户的异质需求,据此提出人与AI协同的产品创新模式,并获得了三个主要结论:

第一,人与AI协同的产品创新基础。大数据构成人与AI协同创新的资源基础,智能设计、联合计算和即时分析构成人与AI协同创新的能力基础;

第二,人与AI协同的产品创新过程机制。将设计人员的创意能力、算法工程师的技术能力与AI的计算能力有机结合,通过产品创意智能化、异质匹配与市场洞察及产品创意更新,实现产品创新;

第三,人与AI协同的产品创新验证。人与AI的协同不仅有助于促进产品创意与用户需求的匹配,还有助于修正设计人员的经验偏差,启发设计人员的创意思维,形成“启发式验证”,从而实现创意与效率的平衡。

3

理论贡献

第一,与现有设计人员主导或用户主导、AI作为辅助工具的产品创新研究不同此项研究将AI作为产品创新的主体,探究产品创新中人与AI协同应对创意与效率兼顾挑战的机制。

由此,突破以往的产品创新约束,基于人与AI的优势互补,使创意与效率兼顾成为可能。通过揭示人与AI在产品创新过程中协同的内在机理,拓展了产品创新研究的主体视角而形成理论贡献。

第二,与现有产品创新研究提出的经验验证与数据验证不同,此项研究通过案例分析,提炼出人与AI协同的产品创新启发式验证。

研究指出,设计人员和算法工程师通过训练AI,使AI能拓展产品创新的丰富性和实现产品创新的高效性,并在验证产品创新价值的过程中修正设计人员的经验偏差,启发设计人员的创意思维,使产品创新具备更高的环境适应性,有效平衡创意与效率的关系。这一结论为探索数字经济时代的产品创新价值验证方式提供了洞见,丰富了产品创新价值验证的理论内涵。

在实践方面,本研究为企业应对创意与效率的双重挑战难题提供了两方面的启示:

1.设计人员、算法工程师与AI共同形成的协作关系为产品创新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未来,AI在产品创新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企业需要探索人与AI的协同模式,降低创新风险;

2.此项研究提炼出产品创新的启发式验证方式,有助于企业构建提升产品创新效能的机制。一方面,企业需要将设计人员的创意优势与AI的分析优势有机结合,另一方面,设计人员需要改变对数字技术的认知,通过AI优化自身的创意,从而提升创新的有效性。

4

论文信息

论文题目:

当创意遇到智能:人与AI协同的产品创新案例研究

刊物名称:管理世界

期刊卷期数:2023年第5期

所有作者:

吴小龙(中山大学商学院),肖静华(中山大学管理学院,通讯作者),吴记(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肖静华

肖静华,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企业研究院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与管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兼数字经济创新专委会主任。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创新、企业IT战略及电子商务。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自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3项,政府和企业项目8项。出版专著和教材8部,在ISR、JAMS、I&M、《管理世界》和《管理科学学报》等高水平专业期刊发表论文30多篇。2012-2023年9次获“中国企业管理案例与质性研究论坛”最佳论文。同时,研究成果获教育部优秀成果2020年一等奖和2015年二等奖,研究成果获2021年《管理世界》优秀论文和第七届《中国工业经济》优秀论文。

吴 记

吴记,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国家优青、广东省杰青人才项目获得者;2015年获得香港城市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瑞士苏黎世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等访问学者。长期从事大数据分析在商业和医疗管理领域应用研究。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面上、青年项目,广东省杰出青年项目,香港研究资助局项目;参与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近年来,在MIS Quarterly,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管理世界》《管理科学学报》等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发表二十多篇论文。担任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理事会理事,国际智慧金融峰会程序委员会委员,ICIS 2019 Associate Editor,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等多个国际权威期刊匿名审稿人。

来源:科研与研究生教育办公室

整理:段琴雯

编审:蒋莉、李炜文

编辑:叶炜钰

责任编辑:罗萍

初审:陈融融

审核:张毅芳

审核发布:张俊生、钟一彪

欢迎投稿

[email protected]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