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少年肥胖状况堪忧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学生三高 中国青少年肥胖状况堪忧

中国青少年肥胖状况堪忧

2024-05-23 01:0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中国青少年肥胖状况堪忧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转型,中国正在面临严峻的青少年肥胖问题。

  国际肥胖研究协会主办的《肥胖综述》月刊日前公布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有12%的儿童超重,在不满17岁的青少年儿童中,有1/3的孩子至少出现了一种心血管危险因素。中国12至18岁的孩子中1.9%患有糖尿病,相当于美国同龄人(0 .5%)的四倍,中国有170万青少年饱受糖尿病之苦,另外还有2770万人被认为是糖尿病前期。另外,有14.9%的中国儿童和青少年表现出糖尿病前期症状,如血糖水平升高,并可能已经对心脏和血液循环系统造成长期损害。这项研究还发现12.1%的中国青少年炎症发病率高,这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而在美国只有8.5%的青少年存在这种情况。

  此次报告的作者之一,全球著名肥胖问题与营养专家、北卡罗来纳大学跨学科肥胖症研究中心主任巴里。波普金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这些数据源于他们与中国疾控中心合作的一项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该研究对中国300个社区的2 .9万人进行了长达22年的跟踪调查,记录其体重、饮食习惯和运动水平变化。研究结果经过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六次评审,数据非常具有代表性。

  在不久前由国家疾控中心举办的第一届中国健康生活方式大会上,中国疾病预防中心副主任梁晓峰表示,我国18岁以下的肥胖人群已经达到1.2亿,我国儿童肥胖率上升较快。其中,五岁以下城市儿童超重肥胖率从2005年的5.3%上升到2010年的8.5%。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副所长马军教授对记者表示,目前我国青少年肥胖问题呈现出肥胖率历年持续增长、城乡存在差异、肥胖日趋低龄化等特征。从1985年首次体质健康调研至今的历次调研中,无论城乡,青少年超重、肥胖检出率呈持续增长的趋势。

  医疗和经济负担加重

  青少年肥胖所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首当其冲的就是其健康隐患。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马冠生对记者表示,青少年肥胖有极大的健康隐患。 一方面,它可能导致成年肥胖,有调查显示,45%至50%的小学生肥胖者和60%至70%的中学生肥胖者到成年后仍然肥胖。而肥胖是许多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代谢疾病的危险因素。另一方面,还会导致诸多的心理行为问题和社会适应不良。与体重正常的同龄人相比,肥胖青少年更容易情绪低落,形成自卑心理和自闭性格。

  此外,青少年肥胖还会导致慢性疾病年轻化。马军表示,常见于成年人群的疾病危险因素已经向青少年延伸,构成未来公众健康的潜在威胁。糖尿病是肥胖的最主要也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长期肥胖的人群中,糖尿病的患病率可高达普通人群的四倍之多,随着青少年肥胖率的迅速升高,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病年龄逐年降低。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肥胖率的升高是重要的预警,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可以预期若干年后成年肥胖率将急剧上升,而由肥胖所带来的经济负担、对有限医疗资源的占用也将愈加严重。”马军说。

  巴里·波普金则表示,因为肥胖所带来的经济负担包括直接负担与间接负担。直接的经济负担主要指医疗保健系统的开销,如住院,门诊,药物等花费,间接的成本则包括因肥胖引起的诸多影响,如退休前增加的死亡率、残疾和由此对生产力造成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马冠生也持有类似的观点。

  而根据中国疾控中心的一项调查,2003年中国超重和肥胖所造成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的直接经济负担分别为89.7亿元、25 .5亿元、22 .6亿元和73 .3亿元,四种病合计归因于超重和肥胖的直接经济负担高达211 .1亿元人民币,占四种病合计直接疾病负担的25 .5%。而目前超重和肥胖所造成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的直接经济负担,分别占2003年中国卫生总费用和医疗总费用的3.2%和3.7%。

  以糖尿病为例,北京大学肥胖及代谢病研究中心主任管又飞对记者表示,我国糖尿病直接卫生费用在2004年已高达574 .69亿元,每位糖尿病人年直接卫生费用是非糖尿病人的2 .47倍,约占当年全国卫生总费用的7 .57%,所占比例已近发达国家水平。而伴有微血管和大血管合并症的糖尿病患者的年度直接医疗费用比没有合并症的患者高10倍多。全球为预防糖尿病及其合并症的发生预计支出3760亿美元, 到2030年, 将会增至4900亿美元。

  波普金一项研究则显示,在中国,超重的经济成本远远超过体重过轻的成本。随着中国的超重和肥胖人群日益增多,不仅直接经济负担增加,肥胖带来的间接经济成本更是急剧上升。他的研究显示,2000年因肥胖带来的间接经济负担相当于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3.58%,他预计,到2025年这个数字将超过8.7%。在2000年,由于肥胖而导致的生产力损失约43亿美元,但是到了2025年,这个数字将急剧增加到106亿美元。因为肥胖和超重导致的经济负担和花费也在急剧上升,2000年为490亿美元,到2025年将达到1120亿美元。

  “我们看到的是前所未有的事情,它发生在13亿人口中。”波普金说,“鉴于中国的肥胖流行的飞快步伐,中国与肥胖相关的消费赶上美国只是时间问题。”据悉,美国的肥胖消费约占其国民生产总值费用的17%至20%。

  应限制非健康食品的销售

  中国青少年肥胖问题的加重与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有很大关系。马军表示,从肥胖的原理来看,摄入总能量长期大于消耗总能量,体内脂肪堆积进而导致肥胖。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西方快餐食物的引入,我国居民高脂高能量的饮食习惯导致摄入总能量多,由此直接导致了儿童青少年的超重肥胖检出率逐年提高。还有生活方式的变化,随着社会进步与科技发展,我国青少年的生活节奏明显改变,静坐增多,电视与网络游戏的流行、日常性的身体活动与主动的体育锻炼的急剧减少也导致了肥胖的发生。

  马军认为,超重和肥胖流行日趋严重已成为影响我国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问题。在倡导健康饮食、增加锻炼、营造健康的家庭氛围的同时,相关部门还应制定相应的措施来早期预防、控制肥胖。加大对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器材的投入;完善体育测试制度,可将学生体育活动表现、体育成绩、体质状况纳入高校招生参考;落实学校的体育锻炼时间,并将其纳入对学校的评级考核;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针对学生给予个体化评价,并指导学生科学锻炼,养成锻炼习惯;实现学校、社区、家庭的联动,通过营养健康教育、身体运动、改善生活方式等方式建立综合干预措施。

  卫生部和疾控中心正积极采取措施解决青少年肥胖问题。 据悉,2009年疾控中心就启动了一项针对全国六省的青少年综合代谢症调查,意在对青少年的肥胖问题进行早期干预。此外,2007年9月1日,中国国疾控局、全国爱卫办和中国疾控中心联合启动了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但在波普金看来,这远远不够。他认为目前青少年超重和肥胖增加的原因,一方面是体力运动的缺乏,另一方面是含糖饮料和休闲食品等非健康食品摄入的增加。由此,在解决措施方面,不仅要增加青少年的体力运动,加大对公众的宣传,更要在含糖软饮料等非健康食品的销售和营销上下重手。他认为,当前急需对含糖的软饮料如果汁等和高热量的休闲食品等赋以重税,对非健康食品的广告和营销进行限制或取缔。对学校的周边两公里左右的便利商店或者自动售货机进行食品销售上的制止或限制。“但目前看来,中国政府在这方面做的还比较少。”波普金说道。

  (选自2012年8月31日《经济参考报》)

  

  肥胖问题的世界扫描

  肥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严重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统计结果表明,全球目前至少有10亿成年人超重,3亿人肥胖,除美国、英国、德国这些传统“胖国”,亚洲、非洲一些国家肥胖人数也在猛增。

  欧洲几乎半数人口超重?

  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行的第15届欧洲肥胖大会的专家指出,统计显示,欧洲几乎半数人口超重,男性中10%到20%的人肥胖。欧洲估计有约1100万人重度肥胖,英国是欧洲儿童肥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超重儿童约占30%。东欧国家的肥胖儿童比例也在持续上升。

  德国已成为欧盟“首胖”

  国际肥胖症研究协会即将公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喜欢喝啤酒、在面包上涂奶油的德国人,不论男女,体重超重的比例在欧盟国家中最高。德国有53%的男性体重超重,22%的男性患有肥胖症,女性体重超重的比例也超过一半。德国首次超过捷克和英国跃居全欧盟胖人最多的国家。

  世界卫生组织的营养专家布兰柯说,60%的德国人运动量不足,每日需要的能量中高达35%来自脂肪,高于建议最高量的30%。德国儿童的肥胖问题也日益严重。德国国家卫生机构柯赫研究所的专家库特说,很多小孩整天坐在电脑和电视机前,近17%的7岁到10岁的儿童超重,11岁到13岁的超重儿童占20%,随着年龄的增大,儿童超重的比例还会上升。

  英国将成胖子比例最高国

  一项由英国政府资助的最新调查报告说,不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正在使肥胖症在英国快速蔓延。到2032年,英国一半以上的人将是胖子。该报告预测,届时,死于糖尿病、中风、心脏病和癌症的人数,将创下历史纪录。

  这份报告说,除非人们的生活习惯发生改变,否则英国国民医疗服务系统(NHS)为治理与肥胖有关的疾病而支出的成本将大幅上升,目前这项成本已经达到了20亿英镑。患有II型糖尿病的人数将上升到目前(190万人)的10倍,导致更多的人中风、得心脏病或失明。届时,英国将超过美国成为胖子比例最高的国家。目前美国约三分之一的人属于肥胖,超重者人数更多。

  美国人食量增加腰围变粗

  美国一所大学日前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与20年前相比,美国人如今吃得更多。人们腰围变粗与餐碟尺寸变大和食物分量增加有关。

  通过对比发现,在吃早餐时,2003年的学生比1984年的学生多食用了20%的脆玉米片和牛奶。而从盘碟尺寸来看,2003年装橙汁的杯子尺寸比20年前大了40%,这会使饮用者多摄入50卡路里的热量。如果一个人每天都这样喝的话,那么一年以后他将增重5磅。另外,2003年学生的午餐和晚餐食用量也增多了,他们吃的水果沙拉分量比20年前多了50%。其他研究发现,提供的食物越多,人们吃得就越多。用大尺寸盘碟就餐时,人们会吃得更多。美国一项调查发现,上世纪90年代餐饮业使用的盘子标准尺寸从10英寸增加到12英寸,这使所盛的食物分量增加了25%。

  日本年轻人出现健康隐忧

  日本是世界上人均寿命最长的国家,许多专家认为这和日本人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关。但就在专家们倡导日本饮食方式的同时,许多日本年轻人却逐渐“背叛”了祖辈相传的传统饮食,成了麦当劳等“洋快餐”的忠实顾客。这些洋快餐,给日本带来了诸多健康隐忧。

  日本人一向饮食清淡,蔬菜、海产是他们长寿的秘诀。但由于生活节奏很快,因此在许多方便快捷的西式快餐进入日本后,日本青少年越来越多地被这些洋快餐吸引。麦当劳曾经在日本创造过4天卖出1700万个巨无霸汉堡的纪录。对于仅有1.28亿人的日本来说,相当于短短几天之内,每不到10个日本人中,就有一人吃过巨无霸汉堡。根据一些店面反映,巨无霸在日本差点脱销,许多店面需要紧急调运才能保证供货。日本厚生劳动省指出,日本已有2300万人超重。目前受到快餐导致的肥胖影响最多的是日本的工薪阶层。

  非洲贫困和肥胖双重负荷

  在非洲,虽然饥饿和营养不良等仍是不少国家急需解决的问题,但日趋升温的肥胖问题也开始引人关注。有专家指出,“非洲人从营养不良直接进入了营养过剩”。现在有超过三分之一的非洲女性和四分之一的非洲男性都属于肥胖人群。而导致非洲人肥胖的主要原因,就是新的生活方式和“以胖为美”的传统理念。非洲人爱吃的传统食品,玉米粉和白面包等都含有很多淀粉。同时,非洲人又习惯吃甜食,喝咖啡或饮茶的时候一定会加三匙糖。按照传统观念,非洲人“以胖为美”,拒绝吃食物是很不礼貌的事情。一个人越胖,就代表他越富有、越成功、越幸福。女孩子胖则说明丈夫有能力养家,是很令人羡慕和光荣的事情。

  肥胖儿童将先于父母去世

  在澳大利亚悉尼举办的第10届世界肥胖大会上,医学专家认为,儿童肥胖或超重问题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变得如此严重,将来可能会有数百万计的儿童因为肥胖而比他们的父母先去世。专家认为,肥胖是一个社会问题,对女性心理构成威胁;肥胖同样是个医学问题,可能将缩短未来几代人的寿命;而且它还是一个全球不得不面对的严重经济问题。治疗与肥胖有关的疾病,全球范围内的支出不可估量,估计仅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等国家每年就要花费数十亿美元。

  香港儿童肥胖率居东亚第一

  香港浸会大学体育系副教授刘永松说:“香港学童肥胖问题愈趋严重,儿童肥胖比率已达18.4%,成为东亚区之冠,预计不久将来更会‘超英赶美’,两年后比率将逾两成。”

  据《香港明报》报道,刘永松指出,根据前不久韩国举行的“第四届亚太区肥胖学术会议”资料,中国香港肥胖学童比率达18.4%,较中国台湾、韩国、日本、新加坡及中国内地乡村高,撇除生活文化偏向西方的澳洲,香港已成为亚太儿童肥胖问题最严重地区,估计不出两年,比率更突破两成,直迫英、美等胖童比例最高的国家。

  体育系又检讨香港过去20年处理胖童问题方针,发现长期忽视胖童问题,初期只尝试透过医疗及营养学层面解决,但不成功,1999年引入运动科学,让胖童养成持续运动习惯,才稍有起色,但仍未能阻止问题恶化。刘永松建议特区政府参考新加坡及韩国等成功例子制订《体育法》,规定中小学每周须为学生提供一定堂数的体育课,并透过教育老师及家长以身作则,协助儿童养成常运动的习惯。

  上海肥胖男人多为“苹果型”?

  在四个上海人中平均就有一个不是超重,就是肥胖。其中,有一半超重或肥胖属于不良性肥胖,可能引发“三高症”、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甚至诱发中风,需尽快减肥。记者日前从在沪举行的“东方人肥胖特点”论坛上获悉,和西方人多见“生梨型”的全身性肥胖者相比,以大肚子为特征的“苹果型”东方男性,其危险性更大,更易引发各种疾病。专家呼吁,减肥需从减肚子、缩腰身开始。

  据统计,在1982年,平均每100位上海人中,有10人超重或肥胖;到2006年,平均每100位上海人中,就有26人超重或肥胖。由于肥胖引起的代谢综合征也明显增加,如糖尿病就增加了5至7倍。

  (选自新华网2008年4月8日《全球肥胖问题加剧中国恶化趋势惊人》)

  

  日本人不发胖的原因

  不知你是否注意到,新一届日本众议院中创历史新高的54名美女议员,除了明亮的笑脸和自信的谈吐外,身姿都相当婀娜,几乎没有一个胖子。调查显示,日本是全世界肥胖率最低的国家之一,日本女性的肥胖率远远低于其他国家女性。而一年前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营养学教授巴里。波普金的研究却指出,在中国25%的成年人超重或者肥胖。

  国家帮你来减肥

  减不减肥向来是个人的事,但如今在日本,它却成了国家的事。据报道,日本政府2012年4月起实施新法例,强制地方政府和企业定期量度年龄介乎40至74岁人士的腰围,目标是在7年内将痴肥人口减少25%。政府还为有关机构定下居民和雇员的减肥指标,无法达标的机构将被罚款。

  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的规定,40至74岁男性的腰围不得超过33.5寸(约85厘米),女性不可超过35.4寸(约90厘米),这是国际糖尿病协会为日本定下的预防疾病指标。若超标人士同时出现跟体重相关的疾病,会被要求减肥,若3个月后仍未达标,需接受减肥建议;假如再过6个月仍超重,有可能要接受减肥再教育。为此,今后,日本的私人机构须为至少80%员工量度腰围,并在2012年前令10%超重人士减肥,在2015年前要令25%超重人士减肥。尽管有专家指出,日本政府定下的标准太严苛,大部分人难以达标,但不可否认,政府干预肥胖必将使肥胖人口数量大为减少,有助于提高社会的整体健康水平。

  其实在日本政府实施这一“限肥”条例之前,有的企业已经开始强令员工减肥了。比如,著名的电器生产商“松下”每年都为雇员量度腰围,连员工家属和退休员工的腰围也要量。

  在人们的印象中,日本人偏瘦,可日本政府一直对日益增多的肥胖保持忧虑。早在前些年,日本政府就呼吁国民预防“内脏脂肪症候群”这种许多人闻所未闻的疾病。所谓“内脏脂肪症候群”,其实是指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因素的统称,它们包括腹部痴肥、高血压、高胆固醇和高血糖等。现在日本政府又规定减肥标准,足见其对肥胖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的警惕。

  日本减肥的深层含义

  除此之外,对于日本来说,立法强制减肥还具有更深层次的政治考量。首先是巩固日本“健康大国”地位。肥胖是几乎所有发达国家的一大心病,美国和一些欧盟国家都在积极寻求有效手段,日本这方面做得最好。据报道,此次的北海道八国峰会还专门讨论了国际保健领域行动指南。日本这时摆出坚定的减肥姿态,实际是向世界宣示:“我们日本有资格引领世界健康的方向。”日本不仅可以借全球关心的健康问题增加国际话语权,还可以推行日本保健理念,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抵御外来快餐文化的侵蚀。

  另一层用意则更为隐蔽。看看主要西方大国的粮食自给率:澳大利亚237%、加拿大145%、美国128%、法国122%、德国87%,日本却只有39%,如果抛开蔬菜之类,只算五谷杂粮,就只有可怜的28%。自己没有的东西老要出去买,这种滋味实在不好受。而在1960年,日本粮食自给率还是80%,1980年是60%。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饮食习惯的变化。

  最近公布的一项日本人中午吃什么的网络调查显示:有一半人吃饺子、拉面等面食,另有不到1/3的人吃汉堡包和三明治,剩下的吃牛肉饭。年轻人越来越不喜欢吃大米。而日本的大米90%是自产的,小麦则有90%以上从美国进口。不爱吃大米不仅直接造成粮食自给率剧减,还导致米农入不敷出,稻田大面积荒废,目前荒废的耕地相当于一个琦玉县(日本的县相当于中国省的级别)。因此,强制减肥法案一出就有学者呼吁,变瘦的最好办法就是少吃肉和面食,重拾爱吃米饭的“优良传统”,回到过去食堂只有烤鱼、咸菜、酱汤和米饭等简单食物搭配的时代。

  日本料理功不可没

  留学美国的森山直美说,当她在美国上大学时,足足胖了12公斤,但是,毕业回到日本后,她很快就恢复到以前的样子。

  森山直美介绍说,传统的日本饮食包括鱼、蔬菜、水果、大米和大豆。她说:日本传统文化推崇“新鲜至上”,因此日本妇女通常喜欢多买一些鱼、蔬菜和水果等,糖果、饼干等加工好的食品则买得比较少。

  日本人的厨房都不大,没有太多地方储存食物,因此他们去超市买新鲜菜的次数比较多。相反,在美国,人们喜欢一次买几个星期的食物放在冰箱里。

  另外, 日本料理也功不可没。

  日本料理中的食物碳水化合物含量很高。但在西方饮食中,碳水化合物却被视为减肥大敌。其中的区别关键在于碳水化合物的质量。由于食物较少被加工,日本料理的碳水化合物仍保留着接近自然的形态,并且营养丰富,含有较高的膳食纤维,能在提供身体所需能量的同时促进肠胃蠕动,还容易让人产生饱足感。而西方饮食中,经过细加工的米面、糖、甜饮料中由于含有低成分的食物纤维,碳水化合物易被吸收,很容易造成热量过剩,引发高血脂等病症。

  此外,膳食纤维含量高的食物还能帮助人体降低卡路里摄入,更是极好的解毒剂。传统日本料理中,每顿饭都含有极高比例的碳水化合物,比如新鲜蔬菜、荞麦面以及豆类。而且日本人在烹调碳水化合物时不使用奶制品,不增加额外的脂肪。

  由于大豆中富含植物性蛋白质、少胆固醇、丰富的大豆异黄酮与膳食纤维,可让皮肤细嫩、身材优美,同时大豆还是健康的低升糖指数食品,它能提供更长时间的饱食感,减少热量在体内转化为脂肪的机会,是降血压、防止动脉硬化作用的减肥食品。

  

  甲状腺疾病攀升真相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吕爽、特约撰稿罗芸报道

  是不是觉得突然之间,身边很多人都得了甲状腺疾病?

  情况确实如此。除了俗称“大脖子病”的甲状腺疾病以外,一些症状不明显的甲状腺疾病的发病率也正在上升。

  由上海市内分泌临床质控中心发布的《上海市甲状腺疾病2012年度调查》报告中显示,甲状腺疾病已经变成最为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占内分泌科门诊总量三级医院达58.7%,二级医院达19.3%。占前三位的病种为甲亢(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结节和甲减(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甲状腺疾病的发病率攀升

  甲状腺疾病与碘元素的摄入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碘是合成甲状腺素的原料,因此,对于甲状腺这个制造激素的“工厂”来讲,“原料”过多或者过少,总是会造成“生产”紊乱。

  换言之,人体摄入“碘少量”或者是“碘过量”,都会引起甲状腺疾病。

  作为内分泌系统的第二大疾病,甲状腺疾病的发病率攀升。根据最近一次全国性流调的结果,我国现有至少9000万甲减患者、1000万甲亢患者、1000万甲癌患者和2亿甲状腺结节患者。

  2011年卫生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公布的《中国十城市甲状腺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甲状腺患病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其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病率为3.7%,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病率为6.5%,甲状腺结节患病率为18.6%。其中恶性结节即甲状腺癌占5%至10%。而在10年前,我国甲状腺结节患病率只有5%。

  数字的攀升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每日碘营养摄取量也成为关注焦点。

  在《中国十城市甲状腺疾病流行病学调查》中,南京、北京、成都、广州、贵阳、济南、上海、沈阳、武汉、西安十个城市参加了这项研究。

  调查结果显示,南京、贵阳、武汉、西安4个城市处于碘超足量状态;其余6个城市处于碘充足状态。上海市瑞金医院核医学科副主任管解析称,这四个城市碘超足量的重要原因可能是食盐量严重超标。这四个城市的口味偏好确实比较“重口”。

  2009年5 月至12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联合组织开展了沿海地区居民碘营养状况和膳食碘摄入量调查。

  “我国沿海地区居民碘营养总体水平适宜,沿海地区居民从膳食中(包括碘盐)获得的碘量是安全的,上海市、辽宁、浙江和福建省成年男子平均每日膳食碘摄入量分别为225.9微克、366.1微克、421.0微克和287.9微克,均在中国营养学会膳食碘的推荐每日摄入量(150微克/天)和最高每日摄入量(1000微克/天)之间。”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主任申红梅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也认为,人类每天只须摄取150微克的碘。如果每克盐含碘20-50微克,每天食6克食盐(推荐标准),摄入碘已达120-300微克。

  本刊记者查询美国甲状腺协会(ATA)发布的数据后发现,超过美国12%的人口会在其一生中遇到甲状腺疾病的问题。“约有20万的美国人患有某种甲状腺疾病。”不过,美国的甲状腺疾病发病原因更多是因为碘摄入量不足。美国甲状腺协会在2010年6月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报告说,人们在减少吃盐的同时应注意补碘。

  报告说,尽管美国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在食盐中加碘,但由于越来越多美国人减少盐的摄入量,结果在过去30年里,美国人体内碘含量平均降低了一半。

  甲状腺疾病更“偏爱”女性

  瑞金医院核医学科诊断室里的医生办公桌上,每天都会有厚厚的一叠病例。在采访时,本刊记者注意到,来就诊比例最多的是25岁到35岁的年轻女性。

  《上海市甲状腺疾病2012年度调查》中发现,甲状腺疾病患者中,女性占80.46%,也就是说,女性甲状腺患者比男性多三倍。

  甲状腺疾病对于女性的损害更大,不仅仅是患病人数多,还有甲状腺疾病会危害到女性的生育功能,甚至是孩子的智力。

  在美国这一情况更加严重。在美国,患有甲状腺疾病的女性是男性的5到8倍。“有八分之一的女性会在她的一生中患有甲状腺疾病。”美国甲状腺协会的资料显示, “甲状腺系统与女性的生殖系统有交叉的部分,有甲状腺疾病的女性更容易患有乳房疾病和子宫疾病。”

  而对更为特殊的女性群体---孕妇来说,危害较大的是甲减,且甲减患者就诊比率远低于其人群患病率。

  目前我国妊娠妇女甲减的患病率很高:妊娠前半期临床甲减的患病率0.6%,亚临床甲减患病率5.27%,低T4血症患病率2.15%。

  妊娠期母体患有轻度的甲减(包括亚临床甲减和低甲状腺素血症),能够导致胎儿脑发育障碍,使后代智力水平下降6-8分,还会造成孕妇流产和妊娠期并发症显著增加。

  甲减的症状非常隐蔽,不大容易发现,即便出现精力不济、昏昏欲睡、体重增加、怕冷、便秘和记忆力减退等症状,也往往被患者同亚健康联系起来,从而一再被忽略乃至贻误治疗时机。“这也是甲减患者就诊比率远低于其人群患病率的原因所在。因为人们往往会觉得这只是亚健康而已。”管说。

  在缺碘地区,由于个体缺碘程度不同,呈现一个由轻到重的谱带,而且根据缺碘发生在不同时期,其相应的表现也不同。胎儿期碘缺乏的危害主要包括流产、早产、死产、先天性畸形、克汀病及亚临床克汀病;新生儿碘缺乏的危害主要是引起先天性甲状腺机能低下症检出率的升高;儿童青少年对碘缺乏比较敏感,可影响智力发育、身体发育,造成运动、视觉、听觉障碍,突出的表现是甲状腺肿大。碘缺乏最主要的危害是影响胎儿和0-3岁婴幼儿脑发育和体格发育,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根据我国沿海地区居民碘营养状况调查的结果来看,所有研究都表明碘缺乏对人体造成的危害要远高于碘过量,我们还要关注孕妇碘营养不足的问题。” 申红梅说。

  即便如此,甲状腺疾病不该只引起女性的重视。“如果病患为20、30岁左右的年轻男性的话,我们一般都建议进行外科手术切除,因为临床数据表明,这个年龄阶段的男性患者的恶性甲状腺疾病的发病率很高。”管介绍道。

  谁是罪魁祸首

  在某些健康论坛,家庭主妇们已经对加碘盐的使用出现了疑虑。有不少人在问,哪里才能买到不加碘的盐。“把加碘盐放在锅里炒炒,让碘挥发掉。”这是网友支的一招。

  还需要不需要吃加碘盐?

  “其实甲状腺疾病并不是这几年突然爆发。甲状腺疾病发病率升高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对甲状腺的排查成为体检的一项。”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监测所所长楼晓明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临床医生也赞同这一观点。管介绍,“以前我们在诊断的时候只是靠手摸,能摸到的也只是比较大的,但是现在又了甲状腺B超检查,很小的结节都能够被发现。”

  中国甲状腺疾病发病率逐渐上升,其中有多少因素是源于碘摄入量超标?这是个很难排查的问题。“全民摄碘量的测算,现在来看根本不可能,所以现在只有通过患病情况分析甲状腺疾病发病原因。”管说。

  “浙江地区处于碘摄入量安全、合理的范围内。像舟山等沿海地区居民由于长期食海盐,所以可能会造成碘摄入量不足而引起甲状腺疾病。”楼晓明解释说。

  但是根据临床病例分析,舟山地区转诊来瑞金医院的患者在临床检测时几乎全部为碘摄入量超标引起的甲状腺疾病。

  根据《沿海地区居民碘营养状况调查报告》中的调查结论,沿海地区水产品并不是膳食碘摄入的主要来源,海带、紫菜等高碘食物在居民中的食用频率和食用量都很低;食盐中的含碘量以及食盐的消费量对于膳食碘的摄入量影响较大,盐碘是膳食碘摄入的主要来源,在未考虑烹调损失的情况下,沿海地区居民膳食中的碘84.2%来自于加碘食盐,来自于各类食物的碘仅占13.1% (其中海带、紫菜和海鱼共占2.1%),来自于饮用水的碘占2.7%。

  “目前,还没有证据支持甲状腺疾病发病增高与食盐加碘存在某种必然联系。”申红梅对《瞭望东方周刊》强调。

  申红梅向本刊记者举例,巴西和厄瓜多尔实行全民食盐加碘的时间均早于中国,巴西1956年在全国范围补碘,从1994年始全国盐碘浓度为40-60 mg/kg,现为20-60mg/kg,人均日摄盐量为9.6g,如包括在外餐馆就餐,能达到12-13g;厄瓜多尔于1987年在全国范围食用碘盐,现盐碘浓度为20-40mg/kg,平均为32 mg/kg,厄瓜多尔是一个高山国家,居民口味非常重,人均日摄盐量高达16g。

  “这两个国家都未发现甲状腺疾病高发现象。” 她说。

  加碘盐标准修改记录

  1994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2000年消除碘缺乏病规划纲要》中明确规定,盐碘含量(以碘离子计)是:加工为50mg/kg,出厂不低于40mg/kg,销售不低于30mg/kg,用户不低于20mg/kg。

  1995年,全国碘缺乏病监测显示,由于食盐碘含量没有规定上限值,结果导致部分地区盐碘含量过高。为此,1996年政府规定盐碘含量不得超过60 mg/kg的上限值。

  1999年,全国碘缺乏病监测显示,由于碘盐中碘含量过高导致儿童尿碘水平偏高。2000年盐碘含量标准被调整为加工35mg/kg,碘含量的允许波动范围±15 mg/kg(20 mg/kg —50 mg/kg)。

  根据卫生部网站消息,截至2011年底,全国已有28个省(区、市)达到了省级消除碘缺乏病的阶段目标,97.9%的县(市、区)达到了消除碘缺乏病目标。

  2012年3月15日,最新的《食用盐碘含量》标准在全国统一实施。

  这次最新被调整的盐碘含量标准的特点,一是对食用盐中碘含量的平均水平(以碘元素计),由原来加工水平的35mg/kg下调至产品水平20 mg/kg —30mg/kg;二是缩小了食用盐碘含量的允许波动范围,由原来的35mg/kg±15mg/kg(相当于±43%)调整为食用盐碘含量平均水平±30% 。

  此外,新标准规定各地可结合本省人群碘营养水平供应一种、两种或三种碘含量的碘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 新浪尚品(微博)

上一页12下一页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