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苹果分析师:Apple Watch 用户数量突破 1 亿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苹果用户占苹果销售多少 资深苹果分析师:Apple Watch 用户数量突破 1 亿

资深苹果分析师:Apple Watch 用户数量突破 1 亿

#资深苹果分析师:Apple Watch 用户数量突破 1 亿|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如今,已经有超过 1 亿用户都在佩戴 Apple Watch 。据资深苹果分析师尼尔·赛巴特估计,苹果公司在去年 12 月就实现了这一重要的购买里程碑。

Apple Watch 在开创计算领域全新模式转变方面起到了重要影响,而苹果在手腕上可以实现的可能性只是才刚刚开始。

苹果还在推出专门为 Apple Watch 设计的全新服务,比如个性化健身服务 Fitness+。围绕着健康监测,苹果还 在不断推出新的硬件和软件功能,手腕上的实用性也因此在不断提高。

有关数据

Apple Watch 的安装量用了五年半的时间,才突破了 1 亿关口。如下图中所示,自 2015 年以来,Apple Watch 的安装量增长轨迹并没有保持在稳定的水平。相反,安装量始终保持着一定幅度的增长。

2020 年新增的 3000 万 Apple Watch 用户,几乎超过了 2015 年、2016 年和 2017 年三年新增用户的总和。

Apple Watch安装量(单位:百万)

下面的图,主要展现的是 2015 年至 2020 年期间,Apple Watch 购买量相对于 iPhone 安装量的比例。

由于 Apple Watch 的设置需要搭配一款 iPhone,所以对于Apple Watch 的潜在市场规模而言,实际上 iPhone 安装量起到了很好的基础作用。

当然,也有一些例外,比如苹果针对 Apple Watch 打造的全新生态功能 Family Setup,就允许没有 iPhone 的家人通过用户自己的 iPhone 和 Apple ID,来配对他们的 GPS + 蜂窝网络表款 Apple Watch。

Apple Watch 购买量相对 iPhone 5 及后续款 iPhone 安装量的比例

截至 2020 年底,大约有 10% 的 iPhone 用户都佩戴了 Apple Watch。考虑到 iPhone 用户的不同技术需求,这一比例已经是很高的了。

由于美国多年来一直是 Apple Watch 的大本营,所以相比于全球数据,美国的 Apple Watch 购买量趋势已经相对较高。

截至 2020 年底,美国约有 35% 的 iPhone 用户都佩戴了Apple Watch。这已经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据,足以给对可穿戴设备领域感兴趣的苹果竞争对手敲响警钟。

安装量对比

突破 1 亿用户过后,Apple Watch 就是安装量第四大的苹果产品,仅次于 iPhone、iPad 和 Mac。按照目前的销售趋势图,Apple Watch 的安装量预计在 2022 年超过 Mac 的安装量。如果要超过 iPad 的安装量,那就需要更长的时间。按目前的销售趋势图,可能还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更好地预估。

增长 潜力

Apple Watch 的购买量表明,这款产品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认可,并且有足够的吸引力。与此同时,通过这一系列数据,我们也可以看出这款产品的销量增长潜力。随着时间的推移, Apple Watch 必然会实现更高的购买量,它也将成为 Apple Watch 未来多年的销售增长引擎。

做一些简单的计算,如果有一天全球 35% 的 iPhone 用户都佩戴 Apple Watch 的话(前文已提到,美国约有 35% 的 iPhone 用户都佩戴了 Apple Watch),那么 Apple Watch 的安装量将超过 3.5 亿,这比目前的安装量多了 250%。

当然,如果参考 35% 这一数据的话,最终可能会低估 Apple Watch 的销量。事实上,没有什么能阻挡更高比例的 iPhone 用户佩戴 Apple Watch。

更重要的是,Apple Watch 的未来是能够真正独立于 iPhone 的。向非 iPhone 用户开放 Apple Watch,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 Apple Watch 的潜在市场扩大 250%。全球范围内,如果所有智能手机用户的 10%都佩戴 Apple Watch 的话,那要实现 3.5 亿用户佩戴 Apple Watch 的目标就并不是一件难事。

驱动购买量增长的因素有哪些?

就 Apple Watch 购买量稳步增长背后的因素而言,主要有四大方面:

可穿戴设备基本面。借助于全新的外观和设计(即我们如何使用产品),可穿戴设备能够让技术变得更加个性化。用户之所以对 Apple Watch 感兴趣,是因为它能够处理在 iPhone 和 iPad 等更强大设备上完成的任务,甚至还能完成全新的任务。就其可穿戴设备的设计而言,其自身没有任何可以限制其拓展潜在市场的因素,也不存在导致其潜在市场规模无法超过移动设备市场规模的限制因素。相反,可穿戴设备可能是少数能够实现比智能手机更大的潜在市场的产品类别之一。鉴于目前智能手机的购买量如此之高,如果真能实现的话,那这可能将是一场艰难的胜利。

手腕的魅力。无论是显示文本信息和数据,还是监测日常活动和生命迹象,手腕都是一个能够给身体带来实用性的有价值 位置。通过手腕来销售声望和财富等无形资产,瑞士钟表业似乎已经错过了手腕的真正价值。手腕的价值之前被低估了,而苹果就刚好看到了这一点,并通过推出 Apple Watch 而从中获益。

炫酷的因素。大家会觉得 Apple Watch 是一款时髦的数字产品,并且希望别人能看到自己手腕上佩戴的 Apple Watch。Apple Watch 这一品牌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炫酷又买得起的品牌。不论性别、年龄、职业和社会地位,这款智能设备都能获得广泛的吸引力。通过不同的表带、表壳以及各式各样的表盘,Apple Watch 用户可以为自己的手腕添加各种自定义元素。此外,Apple Watch 的表带设计也非常舒适,因此每天整天佩戴这款智能设备也不会感到任何不适。

苹果的生态系统。Apple Watch 能够大获成功的秘密之一,就在于它最终是如何成为更大的苹果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的。苹果的这一生态系统,在业界几乎也是无与伦比的。能够与 AirPods 等其他苹果可穿戴设备以及包括 iPhone 和 HomePods 在内的其他智能设备实现无缝连接,让 Apple Watch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更具吸引力,并延长我们使用它的时间。此外,能够在其他苹果产品上使用比如 Fitness+ 等专门为 Apple Watch 设计的功能服务,也有助于巩固 Apple Watch 在苹果生态系统中的定位。

未来的角色

在评估 Apple Watch 未来在苹果产品线中的角色时,有以下三个值得一提的方面:

身份识别者。只要 Apple Watch 与佩戴者的皮肤保持接触,这款智能设备的手腕监测功能就能让它保持对佩戴者身份链的识别。对于其他苹果设备而言,这一点是很难实现的。即便能实现,可能也非常麻烦,毕竟那些设备很难做到保持与我们身体的长时间接触。我们已经看到苹果之前通过允许 Apple Watch 来解锁 Mac(这一功能最近也应用到了 iPhone 的解锁),来更好地体现这一功能。展望未来,Apple Watch 作为身份识别者的能力最终能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与不同的设备、房间和物体实现交互。

数字健康守护者。Apple Watch 能够全天候监测佩戴者的身体健康状况,针对有关问题发出提醒,同时不会让我们被大量数据和信息所淹没。这让 Apple Watch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了其他设备难以胜任的关键角色。

面部可穿戴设备的支持者。虽然面部是我们身体上最具价值的区域之一,但它并不是储存大量技术的理想位置。为了让面部可穿戴设备发展成为主流,就必须推出像普通眼镜一样轻薄舒适的设备。毫不意外的是,事实上这却是一个难以解决的工程问题。Apple Watch 的设计与推出,能够让原本用于面部计算的有关技术转移至身体上另一个更方便的位置。

成功的“桥梁”

早在 2018 年初,尼尔·赛巴特就把 Apple Watch 称为通向未来的桥梁。这款设备虽然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基于当前的用户界面重构,但在更多地依赖声音、音频和数字身份的同时,它就已经开始在为未来奠定基础。

那个时候,尼尔·赛巴特在《Apple Watch 是通向未来的桥梁》(Apple Watch Is a Bridge to the Future)一文中写道:

对于未来如何利用语音和屏幕而言,苹果公司有一个独特的愿景。与亚马逊和谷歌拼命将语音定位为突破当前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以及应用模式方式不同的是,苹果的出发角度却完全不同。苹果关注的是移动屏幕,苹果认定的是,消费者会希望通过熟悉的触屏来过渡到未来更强大的人工智能和数字助手。此外,苹果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用户通过屏幕(手指、手和眼)展开的交互仍将是计算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年之后的今天,尼尔·赛巴特仍然认同这段话中的每一个字。

这种情况目前已经实现了。此外,Apple Watch 如今不是一款努力处理我们目前任务的未来主义设备,这一事实让这款设备在过去五年获得了很大一部分吸引力和增长势头。

如今,佩戴 Apple Watch 的用户已经超过1亿,苹果现在也可以朝着下一个目标奋斗:争取实现佩戴 Apple Watch 的用户超过2亿。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