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发展史: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芯片制造发展史图片 芯片发展史: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芯片发展史: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2024-06-29 23:4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这张图很有年代感了……

这里简单带大家梳理一下芯片发展的前世今生。起源:从半导体到IC

一切的一切,都要从1833年,半导体的电阻特性被发现开始说起。

英国科学家迈克尔·法拉第在测试硫化银(Ag2S)特性时,发现了硫化银的电阻,会随着温度的上升而降低。

这个特异现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电阻效应。

这是人类发现的半导体的第一个特征。

自此之后的几十年时间里,半导体的其他特征,也相继被科学家们发现。

在半导体的基础上,1904年,世界上第一个电子管也应运而生。

而电子管的发明,也为1947年,世界上第一个晶体管的发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晶体管的发现,可以说,直接决定了芯片技术如今这样的发展。

它是微电子技术发展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使人类步入了飞速发展的电子信息时代。

直到目前,它依旧广泛的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可见的各个电子器件中。

在重要性上,它甚至可以与印刷术、汽车、电话等发明相提并论。

终于,基于无数科学家几十年间对晶体管的应用及研究,美国仙童公司的罗伯特·诺伊斯(Robert Noyce),与美国德仪公司的杰克.基尔比(Jack Kilby),于1958年,间隔数月,先后发明了“集成电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IC,integrated circuit。

(我们小时候公用电话亭插入的IC卡,这里的IC也是这样的意思)

集成电路的出现,开创了世界微电子学的历史,使半导体产业由“发明时代”,进入了“商用时代”。

左:Jack Kilby 右:Robert Noyce

发展:光刻工艺(光刻技术)

在这之后的几年时间内,光刻技术也被应用在芯片制造中。

光刻工艺的出现,使得硅器件的制造进入到了平面加工技术时代,也让集成电路和微电子学有了如今的发展和规模

光刻机的简单原理:

这里也顺便说一下光刻机的原理:

利用光刻机发出的光,通过具有图形的光罩,对涂有光刻胶的薄片曝光。

光刻胶见光后,会发生性质变化,从而使光罩上得图形复印到薄片上,进而使得薄片具有电子线路图的作用。

这就是光刻的作用,与使用胶卷相机拍照的原理非常相似。

照相机拍摄的照片是印在底片上,而光刻机,刻的不是照片,是电路图和其他电子元件。

阿斯麦半导体(ASML),全球唯一能够生产最先进EUV光刻机的制造商

目前为止,光刻机只有世界上极少数几个公司才可以制造和生产,也正是这样,它才会成为限制我国芯片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技术壁垒。

集成电路:大规模、超大规模与巨大规模

说回故事。

在集成电路第一次发明后不到二十年时间,美国Intel公司又推出了全球第一个微处理器4004芯片。

这是芯片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同年,Intel公司推出了1kb的动态随机存储器,标志着大规模集成电路,也就是LSI-Large Scale Integrated circuits的出现。

1978年,英特尔又发布了16位的处理器8086,也就是我们说的x86。它是第一代。

它上面集成了约四万个晶体管。

x86架构不仅是一种不断扩充和完善的CPU指令集,还是一种CPU芯片内部架构,同时也是一种个人计算机(PC)的行业标准。

x86芯片

也就是在这同一年,64kb的动态随机存储器诞生,它在不足 0.5cm^{2} 的硅片上集成了多达15万个晶体管,线宽为3微米。

这标志着芯片技术进入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ery Large Scale Integrated circuits,VLSI)的时代。

这之后的几年时间,IC技术迅猛发展。

1981年,世界上第一台个人计算机随之诞生!

它就是IBM的PC机。

它标志着计算机应用普及时代的开始。

1993年,Inter推出了奔腾CPU芯片。

这枚芯片在每个时钟周期下可以执行两条指令,在相同始终速度下,指令执行速度比前系处理器80486要快5倍左右。

在之后的几年时间内,奔腾系处理器不断升级迭代,功能和性能越发完善。

这期间,在1994年,又研制成功了可以集成1亿个元件的1G DRAM,使芯片技术迈入了巨大规模集成电路(Giga Scale Integrated circuits,GSI)的时代。

奔腾各系处理器

CPU芯片:灯,等灯等灯(声音模拟)

奔腾处理器时代长达12年,终于,在2022年,Intel推出了命名为"酷睿"(core)的微处理器芯片。

在这之后,Core i3、Core i5、Core i7 和 Core i9 也轮番登场。

2022年2月,甚至预计将会推出Core-12代的处理器。

AMD:价格屠夫与搅局者

当然,提到芯片技术公司,就不得不提AMD了。

它于1969年成立,和Intel一样,沿着x86路线同向而行,也对当今芯片技术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属于行业龙头企业,最新的芯片也已经来到了锐龙5000系列,采用Zen3架构。

很多人都认为,正是由于AMD的出现,所以在处理器(CPU)和显卡(GPU)领域,技术和价格的发展和比例,才能够达到目前这样的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避免了某些企业一家独大或是垄断价格与市场这样的情况。

AMD CEO 苏姿丰女士,网友口中亲切的“苏妈”。

移动端芯片:另起炉灶

另外,也顺便提一下移动端芯片的发展。

2022年7月,苹果推出了iPhone的第一款量产手机,iPhone 3GS。

可以说,iPhone的出现,树立了智能手机的样版。

它终结了以前手机五花八门的款式,简化了手机操作,促进了移动智能终端(包括智能电话、平板电脑等)的普及,更促进了芯片技术在移动端的创新和发展。

这一年的11月,迫于压力,谷歌也发布了第一代Android操作系统。

iPhone 和 Android 的出现,从客观上统一了智能手机,甚至是手机界的整个江湖,也打压了无数功能机与山寨机的生存空间。

乔布斯和初代IPhone

在此之后,iPhone 和 Android 争奇斗艳,相互竞争,相互提升。

虽然中途偶然有类似 微软的Windows Phone、阿里的YunOS之类的“搅局者”,但基本未能动摇两家系统的霸主地位,一直持续至今。

尾声:发展与现状

在此之后,大家基本也都是芯片发展历程亲历者了。

可以明显感觉到,移动端和电脑终端芯片技术,都在日新月异地发展和壮大之中。

国产芯片在华为海思、中芯国际、寒武纪、地平线等明星公司初创企业的带领下,也在不断地摸索与前进之中。

以上是对芯片发展史的大致归纳,毕竟是人类文明的结晶,短短文字不可能一一道尽,却也可作为参考使用。

最后,也顺便说一说我自己对国产芯片的看法:

相较于当前国际先进水平,国内芯片的设计和制造还有不少的路要走,很多地方将处于,并将长期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

这是我们需要正视的基本事实。

但也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国产芯片也可以做大做强

中国芯,指日可待!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