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加.凯西:对中国的神奇预言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经济预言 爱德加.凯西:对中国的神奇预言

爱德加.凯西:对中国的神奇预言

2024-07-03 00:4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浩劫,出于对未来世界走向的迷茫,许多人都来求教于凯西。在二战开始之前,凯西就预言了希特勒的崛起、日本的加入、战争结束的时间,以及战后俄罗斯最终会抛弃共产主义走向民主。但就好像他自称许多预言来源于另外空间高级生命的启示一样,凯西的观察视野似乎并不局限于肉眼可视的物质层面上,许多看似抽像的“视觉性叙述”却非常精妙准确,耐人寻味而让人着迷。

在讲到世间的战争及局势其实都与人们的意识及罪业相关时,凯西是这样生动的“评价”了各国的情况:如金融寡头、秘密团体与共产主义的发源地德国被称为“被涂满了支配弟兄的油彩、成为世界的吸血鬼”,意大利是“为一碗肉汤而出卖了自己”;日本1931年侵华是想“成为支配力量”;而老牌“日不落帝国”英国的问题是“一直有自以为比其它国家高明一点的想法”;法国之罪是“放大身体的欲望”;印度的罪是“除了向内心探索外,拥有灿烂的文明却不去实践”;而美国的罪则是“将上帝与我们同在的原则忘记了”。这些视角的评论让人感觉很有趣,也很精辟。

而凯西对中国的预言和评价则是最耐人寻味的。

1925年1月24日,凯西在预言状态中主动诉说了将发生在中国的事情:“1931年中期,中国正处在一个非常的日子,在满洲里出现了血光之灾……”,这讲的是6年后发生的日军侵华事件。1927年7月30日他继续解读自己看到的情形:“一些非常的事件正发生在中国人身上,也在日本人身上,从外星入侵的一些力量正在和已经得势了……”,这却有些让人费解,因为当时人们对外星人及文明干预还没有多少概念,但凯西却已经说出来了。

最让西方人震骇的是他关于中国的另一段重要预言:

“中国通过缓慢的成长来保存自身(的文明)……她有一天会醒来,剪掉了辫子!开始思考并实践!”凯西宣布,“有一天,中国那儿将成为孕育Christianity(在现代英语中,字面意思是指基督教)的摇篮,并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中。是的,这对人来说很遥远,但对神来说很快——很快,中国将醒来!”(编注:个人认为可以把后面这个词语解读为“基督意识、内在神性、觉醒”,因为在当时那个年代只有用已有的基督来形容)

这后面一句让人很难理解,因为基督教早已诞生,但他们忠实的记录下了他的原话:“Yea, there in China one day will be the cradle of Christianity, asapplied in the lives of men。It is far off, as mancounts tune, but only a day in the heart of God. For tomorrow China will awake。”

对此,西方学者提出了一种理解,即预言可能是指在中国将会出现类似佛教、基督教那样的信仰复兴,新的信仰及文明将诞生,并对未来产生影响,如果对Christianity一词不局限于狭义理解的话。

凯西对世界的未来变化给出了很具体的描述:在21世纪初人们会察觉到地轴的移动;气候变化显著,全球升温,寒带变暖;地震频发,海水上升,美国局部被淹没,日本大部份沉没;世界粮食短缺,美国中部、阿根廷及非洲部份成为世界粮仓;华盛顿一直是世界权力中心……

Mark.Thueston先生是凯西预言的研究专家,当发现了凯西预言令人惊叹的准确性之后,他对上万条预言进行了周详清晰的整理,他在著述《凯西预言21世纪》(Cayce’sPrediction for the 21th Century)中整理出了许多条“20世纪尚未实现的凯西预言”,供后人验证与参考,以下是其中的九个重要预言:

1、一种新的医疗方法将会出现——基于灵性和身体能量系统的流动与转换;

2、元神不死、生命轮回将被大众普遍接受;

3、科学和心灵学将停止争论;

4、地貌会发生极大的变化,包括气候的显著改变;

5、世界重心在向东方移动,中国大陆将占据重要位置;

6、关于古文明的考古发现,会逐渐改变人们对人类历史的认识;

7、直觉和超能力会普遍出现,许多人可以直接与另外空间沟通;

8、宇宙“太一”原则会成为人类所有活动开展所遵循的依据:这一新信仰将出现,并指导所有科学,人类的整体太一会成为世界政治和经济活动所围绕的核心,新信仰是宇宙之光。

9、救世主将再临。

(注:这九条预言都已经在21世纪实现,读者们慢慢会明白的。解密是个逐渐的过程,大家要有耐心。)

凯西在讲述这些预言的时候,人类尚未进入电子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也还没有结束,很明显,凯西的能力与智慧超越了他那个时代的知识范畴。

“星座与天象正在变化中,到时候,人类自身将会开始觉醒与变化。许多过去历史上的伟大灵魂将回来,并对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凯西说,等“调整期结束后”,“义将永驻地球”。在这个寻找真相与希望的时代,他对宇宙、时空、人类文明的透彻洞见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自强不息,就是永远在进步,永远不满足。有智慧的人应当效法阴阳变化日新,不断改掉过错,不断创造新的业绩,在岁月的流逝中修养自我,升华自我。

《周易》中说: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陂是坡地的意思。这句话是说,平地和山坡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有去就会有来。 艰、贞是两个词,艰是说外在环境的艰苦、穷困;贞是君子内在对贞正的坚守。君子在艰苦、穷困的环境中,保持内心和品行的贞正,终究是有福的,也必将走出困境,为自己赢得好运。 世界上时时刻刻发生的变化,循环往复,平地在某个时间会变成山坡。这就是说,困境和逆境是不断转变的,没有人一辈子走运,也没有人一辈子倒霉。人生艰难和困苦虽然不能避免,但只要我们保持一颗坚忍和贞正的心,就能将其转变成平坦的大道。 《易经》让我们在艰难困苦中保持忍耐和贞正之心,这样做一定会有好的结果。无独有偶,《论语》中记载孔子被困,已经没有了粮食,他告诉弟子们“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身处困境,能够坚持自我,熬过去,而小人却不懂得坚持原则,一遇到困难只会变节和逃避。

《易经》说厚德载物,其实厚德载物的本质就是善良宽容。厚德是善良,用善良的心地去承载万物,待人接物,包纳万物,就是宽容!

《易经》强调“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善良与厚德、厚道的内涵基本相同。

《易经》是“群经之始”“大道之源”,诸子百家都从其中汲取营养。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而这一部中国人最重要的经典,将人的修养和修行以及人的命运讲到了极致。人的命毕竟不是全靠天定,《易经》的伟大不在于创造了或者间接产生了一系列的“算命之法”,而在于它启发我们明了人间的“贞正之道”,如果我们能沿着《周易》指明的这条“贞正之道”,人生道路必然能够元亨利贞。

《易经》曾被认为是一本算命的书,后来成为中国哲学思想的总源头,它既陌生又熟悉,既高深莫测又简单易读,对中华文化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今天总结几个《易经》最厉害的玄机,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占卜术原著,也是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易经中道出这九种人生“失态”,让人领悟:其实只有多一点自律,等你回顾人生时,方能少一些悔憾。

01. 大喜易失言。言多必失,特别是在高兴时,因为希望分享,所以广而告之。但是,心可以亢奋,话仍要沉稳。02. 大怒易失礼。怒从心起,恐怕下一步很多都会诉诸肢体动作,遑论礼节。所以,最好方式是从源头解决:制怒!

03. 大惊易失态。如同曹刘论天下英雄刘备惊掉了筷子一样,大德刘备尚且如此,常人要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很难。04. 大哀易失颜。面对种种哀伤甚至哀痛,在宣泄过心底的苦与恸之后,需要节制、顺变、向前,别让颓废左右自己。

05. 大乐易失察。高兴时,往往觉得一切都是悦目的,而此时分辨能力往往被削弱,思考逻辑会被淡化。于是,失察就乘虚而入。

06. 大惧易失节。恐惧或诱惑之下,意志不坚的人会失去原则与底线。此时,真正的猛士会抬头、直面,真正的勇士会坚定、坚持。

07. 大思易失爱。想法不要瞻前顾后,思虑不要过于繁复,全心付出,爱就爱了。08. 大醉易失德。大醉之时,其言往往会多妄语,其行往往会出格。所以,小酒怡情,酗酒不光伤身,更易失德。

09. 大话易失信。不轻诺,诺必果,一言九鼎,言出即行。拍胸脯之前,先掂量掂量自己的心量与能量。10. 大欲易失命。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有些人欲望无度便会“失命”。“欲”从来是求而不得的,只有默默耕耘。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福报都是修来的,而不是争来的。

《周易·系辞传》中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这是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器”可以指学问、能力,就是所谓的“藏器于身”。深藏不露,还不要表示出来。有器不用可以,但不可无器。

《周易》谦卦中说:“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牧,就是养,引申为自守。卑以自牧就是谦卑自守也。谦卦是64卦当中,唯一一个六爻全吉的卦。

谦,在《易经》是一个卦名,叫做“地山谦”。它的画像,是高山峻岭,伏藏在地的下面,也可以说,在万仞高山的绝顶之处,呈现一片平原,满目晴空,白云万里,反而觉得平淡无奇,毫无险峻的感觉。 《周易》乾卦中说,亢龙,有悔。飞的过高的龙,必然会招致祸患而悔恨不已。 亢龙,就是飞的过高的人,代指那些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的人。 简单来说,亢龙有悔就是警示我们,事不能做绝,话不能说满,便宜不能占尽。凡事都要把我分寸,为自己留条后路。 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见。世事难料,什么事都会发生变化,人情世故复杂微妙,如果把事情做绝了,就等于堵了自己的后路,一旦事情发生了变化,就没有回旋的余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