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史上没有出现类似欧洲的全身板甲?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盔甲肩甲 为什么中国史上没有出现类似欧洲的全身板甲?

为什么中国史上没有出现类似欧洲的全身板甲?

2024-07-13 06:5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明光铠”一词的来源,据说与胸前和背后的圆护有关。因为这种圆护大多以铜铁等金属制成,并且打磨的极光,颇似镜子。在战场上穿明光铠,由于太阳的照射,将会发出耀眼的“明光”,故名。

这种铠甲的样式很多,而且繁简不一:有的只是在裲裆的基础上前后各加两块圆护,有的则装有护肩、护膝,复杂的还有数重护肩。身甲大多长至臀部,腰间用皮带系束。

南北朝时期士兵盔甲,右侧骑兵穿着的就是整块胸甲组成的明光铠

但是从古罗马帝国时期慢慢就已开始较多地使用锁子甲,之后欧洲主流铠甲一直都是锁环甲。差不多一千年的时间内,欧洲除了各种头盔形制在改变。

但铠甲上,无论是萨珊波斯还是维京人亦或是拜占庭帝国,乃至后期的十字军和阿拉伯帝国,他们所使用的铠甲一直都是锁环甲为主,几乎没有变过。

这说明对于欧洲大陆上的冷兵器战争来说,锁环甲的防御力就已经足够了,他们对更高防御力的盔甲并不热衷。

一直到到了15世纪,水力锻造技术得到普及,英法百年战争中期,通过水力锻造,欧洲正式出现了大家印象中的板甲。

但真正导致欧洲放弃使用锁子甲追求更高防御力的盔甲是因为战争的武器发生了变化,而板甲的出现也并不是直接从锁环甲就过渡为板甲。

13世纪末,由于铁质弩开始在欧洲兴起,传统锁环甲已经难以防御强弩,西欧骑士首先使用护腕护胫增强前臂小腿的保护,接着护肘,护膝,护肩,大腿甲叶开始应用,这时腿甲和臂甲往往是半开的,接着一种胸甲开始应用。

最早的胸甲不是整体的,是分成数块,通过覆盖在表面的织物进行连接,称为板甲衣,这很类似蒙古的布面甲,由于这种盔甲在14世纪中在德国最先开始广泛使用。这种板甲衣对强弩的防御力比锁环甲高很多。

而导致板甲出现的原因就是14世纪出现的现代意义上的火枪开始流行开来,公元15世纪欧洲火绳枪已经比较广泛使用。板甲衣已经无法抵挡早期的火枪射击了。

于是出现了人们普遍认识上的全身板甲,即便如此,早期板甲钢质较差,表面甚至不曾抛光,在1432年佛罗伦萨与锡耶纳战争的圣罗马诺战役中,盔甲略呈黑色。直到15世纪中期在冶金技术的发展下才出现了现在我们所谓的白色盔甲。

等到16世纪,在火枪进一步的发展下,普通的哥特式、米兰式板甲就已经有点扛不住了,出现了在一块较薄的甲板上段打出大量隆条,甲板与身体保持一定距离,可有效防止铠甲洞穿或造成对人体的钝伤的马克西米利安式板甲。而最终在17世纪初,火枪终于将全身板甲彻底被淘汰出欧洲部队序列。

我们看同时期的中国,在欧洲板甲兴起的时候,那会是明代中期,我们都知道明代也是有火枪的,据《涌幢小品》记载:“绵甲以棉花七斤,用布缝如夹袄,两臂过肩五寸,下长掩膝,粗线逐行横直。缝紧入水,浸透取起,铺地,用脚踹实,以不胖胀为度。晒干收用,见雨不重,霉鬒不尽,鸟铳不能大伤。”所以可见,明代时期,对于鸟铳这类火枪的防御,棉甲已经可以抵挡了。

棉甲

棉甲和板甲的造价区别,我觉得不用多说。是个人都能知道那个更便宜划算。而再看明帝国的对手,基本没有什么用火器的敌人。那么棉甲其实已经够用。包括清八旗沿用的明代布面甲,对于明军火器的防御完全足够。

明代的火枪技术算不上领先,标准的鸟铳装药量为3钱,也就是仅仅11克左右,参考日本普通铁炮最低10-15g的装药量来说,也已经算是偏少。装药量少自然穿透力就偏小。但这并非明代火器发展的不好。

而是明军相对于火枪来说,更喜欢火炮。对于没有什么使用火枪的对手的明军来说,那么没有去引进造价更高的板甲是很正常的事情。而到了明末清初这段时间,在欧洲板甲也已经被更强大的火器彻底淘汰。所以其实板甲盛行的时间并不长,只能算铁甲对抗火器的最后一抹余晖。

不仅仅是中国,板甲除了欧洲国家流行,在世界范围内并不算主流盔甲。即便欧洲的邻居奥斯曼帝国,没少见欧洲全身板甲的铁罐头骑士,人家也没有引进板甲。

这也是因为奥斯曼帝国扩张的主要对手还是其他阿拉伯国家。注意是主要对手,奥斯曼帝国并非没和欧洲板甲老爷们打过。只是他们的主要精力放在统一阿拉伯世界。而唯一引进了板甲的就是我们熟悉的邻居日本。日本的南蛮胴的一度盛行也跟日本战国时期铁炮盛行有着直接的关系。

而且还有一点就是,中国并非没有出现过全身板甲。

内蒙古博物馆收藏的元代铠甲

明代《武备要略》插图

现存长城博物馆的明代铁甲

由此可见,中国并非没有想到全身板甲,只是没有广泛使用,也没有继续发展下去。这并非是中国不如欧洲,只是战争形态导致了对盔甲的不同需求。而且这也跟欧洲与其他国家不同的军队制度也有很大的关系。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州大陆的战场上,虽然意识形态已经从中世纪发展为文艺复兴时期,但是军制仍然是从中世纪流传下来的自备装备的军事贵族们充当骑兵。

所有的武器装备都是骑士们自行准备,而不是国家由统一招募、训练和装备。即便是在后期的法国宪令骑兵团中,国王也只是给骑兵们支付薪饷,而士兵的装备需要按照“置装敕令”自行购买。

这种情况就导致从中世纪延续而来的骑士阶层普遍具有较好的经济能力,因此对于自己掏钱保护自己的小命积极性还是很充足的。

在这些有钱的骑士老爷这种大主顾的刺激下,制造铠甲的工坊开始在欧州大陆遍地开花,意大利北部和南德意志的铠甲盛名负于欧陆。

15-16世纪,被称为是西方铠甲的伟大时代,这个时代的西方板甲达到精工细作的顶峰。

而到了17世纪,欧洲的军制也产生了较大的变化。自备武器装备的雇佣兵团逐渐被常备军团所代替。常备军团的装备则由国家承担。别说昂贵的板甲了,普通的士兵们能领到制式军服都算不错了。

相比较而言,当时明代的中国士兵所配发的武器装备要比欧洲的普通士兵好很多了。而日本南蛮胴的一度盛行也跟当时武士需要自备盔甲装备有关,有钱的武士则选择价格更高但防御力也更好的板甲。

所以中国历史上没有出现类似欧洲的全身板甲的原因分为两个方面,首先当时中国军队的对手使用的武器比较落后,现有盔甲已经足够防御。

其次就是由于中国部队的士兵装备由国家提供,所以国家从经济角度考虑没有选择研发价格较高的全身板甲。

注:本文为微信公众号中华冷兵器原创稿件,作者月色映刀光,任何自媒体或公众号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更多精彩内容怎么看?

(点击下面对应名字即可查看)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