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突破:如何看待近代中国的“实业救国”思潮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什么时间消亡 高考历史突破:如何看待近代中国的“实业救国”思潮

高考历史突破:如何看待近代中国的“实业救国”思潮

2023-12-28 04:5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含义: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宣扬的、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即实业)来“救亡图存”的思想。实业泛指农、工、商、交通等。实业救国论在甲午战争后(19世纪末)提出,辛亥革命后“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成为社会两大思潮。2.代表:张謇、康有为、梁启超等。3.兴起原因甲午战争使民族危机深重,部分开明官僚、地主和商人主张通过积极发展民族工业来挽救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民族资产阶级大受鼓舞,把发展实业作为救国的重要方针。4.实践: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相继发起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后,出现“民族工业的春天”,民族资产阶级为捍卫民主共和政治进行了不懈斗争。5.评价积极作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实业救国”的活动与主张反映了其阶级利益和要求。其根本目的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企图通过发展实业来挽救民族危亡,具有爱国进步意义。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民族工商业有了进一步发展,这有利于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它为中国的政治变革与思想革新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促进了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对帝国主义经济侵略起了抵制作用。局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因此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实现民族独立,民族工商业就难以得到独立发展,“实业救国”就不可能实现。以张謇、汤震、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实业救国论的主要代表者,都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人物,他们宣扬实业救国论的同时,却否定采取革命手段改变落后生产关系的必要性,因此,具有对抗资产阶级革命的意图。实业救国论还被一些资产阶级人物作为加强对工人剥削的理论根据。他们把资本家的利益说成是民族的整体利益,而工人的利益则是部分人的利益,宣称只要资本家能够振兴实业,同外国资本进行竞争,降低工人工资、延长劳动时间是必要的。

  

高考历史突破:如何看待近代中国的“实业救国”思潮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