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传承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有多少礼 中华传统文化传承

中华传统文化传承

2024-07-05 09:0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礼记》云:“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而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

这段古文记录了人的一生,意思是说:人从出生至十岁,可称为"幼",开始外出求学。到二十岁,学识经验虽还不够,但体力已近于成人,故可行加冠之礼,从此把他当做成人看待。三十岁,体力已壮,可以结婚成家室。到了四十岁,才称得上是强,可以入仕,服务于社会。

五十岁,才能已够老练,可以治理大众的事。六十岁,体力开始衰弱,不宜从事体力劳动,但能凭经验指导别人。七十岁已到告老的年龄,应将工作责任交付后人。到了八九十岁,视力听力心力皆衰耗,可称为"耄"。到了耄年的人和七岁天真可爱的儿童一样,即使犯了什么过错,都是可以原谅的,不施以刑罚。若到了百岁,那是人生之极,只待人供养了。

人生四大礼

开笔礼·成人礼·成婚礼·葬礼

一、开笔礼

大致有四个环节:正衣冠,拜先师,朱砂开智,击鼓明智;

正衣冠。《礼记》有云:“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古人非常重视仪表,认为“先正衣冠,后明事理”!

拜先师。学生们在先生的带领下,来到圣人先师孔子的神位前祭拜:双膝跪地,九叩首;再拜私塾先生:三叩首。

朱砂开智。先生手持蘸着朱砂的毛笔,在学生的眉心处点上一个像“痣”一样的红点。因为“痣”与“智”谐音,寓意儿童开启智慧,此后目明心明。

“击鼓明志”就是通过击鼓表明自己的志向,击鼓的声音越响,声音传得越远,说明志向就越远大,其目的在于让孩子目明耳聪、茅塞顿开、创业建功。

开笔礼仪式结束,就标志着儿童正式成为了孔门弟子,从此就要安心读书求学。

二、成人礼

古时成人礼指冠礼和笄礼。男子满20岁时行冠礼,即加冠,表示其已成人,被族群承认,之后可以娶妻。女子则是在满15岁后行笄礼,及笄之后可以嫁人。现代成人礼是在少男少女年龄满18岁时举行的象征迈向成人阶段的仪式。

冠礼的主体部分,是由正宾依次将缁布冠、皮弁、爵弁等三种冠加于将冠者之首。冠礼先加缁布冠,是为了教育青年人不忘先辈创业的艰辛,表示有治人的特权。其次是加皮弁,地位要比缁布冠尊,表示从此要服兵役。最后加爵弁,地位最尊,表示今后有权参加祭祀。三次加冠,每加愈尊,是隐喻冠者的德行能与日俱增。 每次加冠,都有祝词,是前辈对冠者的衷心祝愿,祝辞之后,冠者都要应答。每次加冠之后,冠者都要进房换上相应的服装,然后出房,向来宾展示。

笄礼由母亲担任主人。笄礼前三日戒宾,前一日宿宾,宾选择亲姻妇女中贤而有礼者担任。笄礼行之于中堂,宾为将笄者加冠笄,适房,服背子。为笄者取字。笄者见尊长,最后礼宾,仪节与冠礼相同。

三、成婚礼

婚礼,在中国原为“昏礼”,属于汉族传统文化精粹之一,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基于此原因,传统中式婚服(明制)妻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昏礼在五礼之中属嘉礼,是继男子的冠礼或女子的笄礼之后的人生第二个里程碑。

中国的婚礼可分为三个阶段﹕婚前礼,即「订婚」;正婚礼,即「结婚」或「成婚」的礼仪,就是夫妻结合的意思;婚後礼,是「成妻」、「成妇」或「成婿」之礼,这表示了男女结婚後的扮演的角色。在中国传统的结婚习俗里,婚前礼和正婚礼是主要程序,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礼。

四、葬礼

指有关丧事的礼仪。语出《周礼·春官·大宗伯》:“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丧礼哀死亡。”主要过程有:小殓、报丧、奔丧、停灵、守灵、大殓、出殡和下葬、烧七、守孝、牌位、扫墓、丧服。

7月2日上午(周日),四观书院将举办人生四大礼之一———开笔礼,其目的在于让孩子们通过对庄严、肃穆的古礼的切身体验,在仪式中用心感受勤学苦读、尊师孝亲、崇德立志、仁爱处世等中华传统文化精髓,激发起孩子的求学之心和求知欲望;提升孩子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引导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远大的志向;唤起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每期仅开放20个名额,详情请点击:礼

四观书院

天人合一 多元协和

己达达人 推仁弘毅

四知书屋

知微知彰 知柔知刚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