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当一天中国人》看外宣创新的三重破题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文化走出去怎么翻译 从《当一天中国人》看外宣创新的三重破题

从《当一天中国人》看外宣创新的三重破题

2023-04-20 19:4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行业内有这样两个公认的事实。一是纪录片体裁凭借其记载历史、讲述现实、传播知识、弘扬民族文化 和加强对外传播等维度的优势,从而在外宣和跨文化传播场景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二是随着技 术的兴起和传播关系的变革,短视频已经成为当下最受欢迎的视 频制作和传播形式之一。那么,当短视频形式去碰撞纪录片体裁,是否有机会获得不一样 的外宣效果呢?

系列纪录片《当一天中国人》正是这一创新想法的实践者。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监制五洲传播中心制作的《当一天中国人》共52期,是「体验中国」外宣系列活动开展下的一档文化碰撞职业体验类微纪录片。

节目邀请来自世界多国的外国友人成为「大体验家」去往中国不同城市,担任与众不同的职业人士,在中国同行的陪伴和指导下完成兼具娱乐性和专业性的任务目标,展现其通过一天的体验去了解当代中国的各行各业、体会中国人的真实生活、感受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的真实过程。

通过搭建起所谓「体验式」外宣新平台,《当一天中国人》得以将国家外宣的概念具象化和落地化。何为外宣?即真实呈现中国当代的蓬勃发展?可否具体?即用外国人看得懂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

破题全景呈现

怎样的外国视角能够全景呈现当代中国?中国故事的全景体验又该如何讲述?

多元。这是客观的基础。

节目中,每一集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大体验家」们参与体验和拍摄。他们来自亚非欧美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年龄,从事着不同的行业。

他们中不乏助力产生积极传播效应的知名人士。前有印度宝莱坞国宝级导演、演员阿米尔·汗、哈萨克斯坦著名歌手迪玛希、俄罗斯知名主持人虹韵作为第一批「大体验家」在《当一天中国人》启动阶段国际名人四川行活动中学太极、织蜀绣、看熊猫、赏变脸,深入体验四川当地丰厚的人文历史、民间工艺、特色美食等文化项目;后有可口可乐大中华区首席运营官马博飞去到中国乡村,换位村长角色为村民提供摊位分配、茶叶种植环境调节等农家乐经营方面的「专业」意见。

但更重要的是,对多元主体组成普遍性的实践。《当一天中国人》给出的方式是,参与的外国人,无论是体验热带雨林护林员的韩国兄妹,还是探寻茶马古道的美国游客,都并非导演组主动去联系的,而是通过招募甄选出来的。

据悉,《当一天中国人》通过「体验中国」整合Facebook(脸书)、Twitter(推特)等全球知名社交媒体平台资源,面向全球招募外国人来中国体验中华文化,活动覆盖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报名人数近10万人。「全球招募计划」相关内容阅读量达6800多万,在海外社交媒体累计浏览量近1000万次。自下而上的主体组建模式,既保障了参与的外国友人主体对了解和体验中国社会文化的主动性,也避免了因制作团队单方面选择而容易陷入的解读和呈现盲区。

那么,该怎么去确保这些多元主体体验到的是一个真实的中国呢?答案还是多元。

节目围绕文化艺术、社会生活、经济发展、绿色环保、传统技艺、当代中国六大类话题,从委内瑞拉小伙跨越半个地球来达祖小学支教,到德国说唱歌手体验一天的顺丰快递员,再到澳大利亚小哥体验都江堰护河工……他们在跨越单纯的传统文化之外更加深入地去了解当代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中有些职业甚至是很多中国人都不甚熟知的,比如支付宝公益海报设计师,再比如武汉高铁夜间维护师等等。新媒体语态下的纪录片,接地气是赋予其创作和传播活力的关键。

此外,节目在记录这些外国友人进行职业的同时,在语言维度上的处理也值得借鉴。节目在选择所参与其中的外国人,有着不同程度的中文学习背景,有人能够和乡村老夫对答自如,也有像来自纽约、时为北京舞蹈学院交换生的Lucy并不十分擅长中文,却也得此机会用肢体与老师交流学习敦煌舞蹈,从而能够超越语言障碍地展示敦煌舞蹈的魅力。

更重要的是,这些外国友人在记录过程本身之外的前采、备采和后采中,均使用的是自己的母语或者操作起来更为熟练的英文。这样的处理,很好地扣题「讲述中国故事」的「讲述」二字,实现着外宣故事讲述主体的自然转换。某种程度上,只有让外国友人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他们的感受经历,才是真正地实现用外国人听得懂的方式讲述中国的故事。

当纪录片遇到短视频

众所周知,短视频的采用不仅是时间的缩短,而是一种植根于原生语态的转变。况且, 《当一天中国人》系列节目还在正片之外,为每集额外剪辑3分钟精剪版和若干短视频花絮,很好地提高了传播效果,为纪录片在微型体裁的探索,贡献了更多新的参考选择。

具体到操作——

第一,节目非常注重迎合短视频短平快的内容节奏,在必要时候会利用后期技术倍速体验过程本身,这在俄罗斯女孩体验熊猫铲屎官、智利建筑师体验中国民宿建筑师等分集的3分钟精简版中都有所实践;

第二,用短视频的表达手法去展现纪录片的知识性,《当一天中国人》在借助传统纪录片的旁白解说之外,也会借助后期花字等详实在短时间内将雨林生态解释、珐琅彩历史等工艺的背景信息附加于相关画面之上,这也契合着短视频用户在单位时间内获取内容信息密度更高的诉求;

第三,娱乐性的注重。磅礴、恢宏,可能是很多人对于很多传统国家外宣纪录片的认识,即用更多的全景镜头甚至鸟瞰视角来侧绘现代中国的发展进步,但这样的模式并不能照搬应用于短视频形式上。因此,在短时间内寓知识于娱乐,引发观众的好奇心并予以满足,同时激发观众更深层次了解探索的欲望,这是微纪录片应该追求的。《当一天中国人》从选题、到剪辑手法再到注重中外职业人士之间的文化碰撞,都是在实践一种更具娱乐化和趣味性的美学追求。

国际传播让外宣内容真正走出去

内容之外,外宣纪录片在传播过程中需要避免落入自说自话的尴尬境地。真正让国际传播走出去的关键,是在探索能够让中外观众喜闻乐见的讲述方式之外,展示出更为主动的对外传播的姿态。

除了在22家国内传统视频平台和新兴社交视频平台用户人群进行精准投放之外,《当一天中国人》自去年12月起就在境外启动宣传预热,在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领英)上进行视频推广,合作策划的《中华有神工》职业体验招募活动全球曝光量超1亿人次,获得过万次全球精英人士的报名。

播出平台的组合是实践立体传播方式最为直接的「阵地」。节目一方面借助五洲传播中心「丝路电视联播网」18个国家的21个主流电视台《丝路时间》节目播出;同时利用其专门为拆分传播制作的精剪版和花絮内容,在海外主流社交媒体平台上完成52期的传播推广,其中包括Facebook、 YouTube、Instagram的「体验中国」官方账号宣推,曝光量达到5027万次,在海外社交平台也收获了良好的反馈和评论。

此外,《当一天中国人》系列成片还通过中国驻美国使领馆的六个签证中心进行播放和推介。2018年,赴中国旅游的美国人数达两百万人次。来华签证的美国人将成为《当一天中国人》最直接的宣传对象,系列视频的美国受众人数将达到两百万。

英国主流媒体《每日电讯报》资深编辑Norman Miller曾在国庆期间发布《当一天中国人》节目评论,称其「是用更加真实、深度的创新体验形式,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当代社会,也让我们更加认识了真实、生动的中国人。」恰如加拿大纪录片制片人布鲁斯·考利曾说的那样,「成功的纪录片都能或多或少为世界带来改变。」某种程度上,这或许就是《当一天中国人》在创新外宣时有效展示所在。

一个作品的成功固然珍贵,但更难的是有些极具开拓性和创新意识的作品能够为后来实践者梳理和践行着一套可以延续参考的模式。《当一天中国人》通过职业体验的主题选择、全景呈现的破题平衡、短视频制作传播语态的得体实践以及国际传播的主动姿态,为新时代的纪录片外宣创新展示了积极可鉴的形态和平台。借助其在宣传片的最后一句收尾,「引入中华文化的讲述者,在互动交流中以全新的视角,用世界的语言,持续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创新讲述中国故事,相信这只是起点。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