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有哪些突出的特点,举例说明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封建时期建筑特点是什么 中国古代建筑有哪些突出的特点,举例说明

中国古代建筑有哪些突出的特点,举例说明

2023-04-11 16:2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中国古代建筑有哪些突出的特点,举例说明 E座教育网综合百科 2022-12-23 11:04阅读 3 0 最佳答案:两汉时期出现了高层建筑。是这一时期建筑技术和艺术发展成果的代表,通常认为主要有阙和楼阁两种类型。可作望楼的阙从现有材料看,阙这种建筑类型至迟在东周已经出现。《诗经·郑风·子衿》曰:“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中国古代建筑有哪些突出的特点,举例说明

两汉时期出现了高层建筑

是这一时期建筑技术和艺术发展成果的代表,通常认为主要有阙和楼阁两种类型。

正门两侧的阙

“西汉时期高台建筑虽然流行,但由东汉起高台建筑逐渐减少,而多层楼阁大量增加。

当时的楼阁建筑,每层都是一个独立的结构单元,直到宋、辽、金时期仍然是中国高层建筑的基本结构方法。

”画像上的高层建筑往往直接建造在平地上,既与建筑技术发展有关,也与非宫殿的建筑类型有关。

可作望楼的阙

从现有材料看,阙这种建筑类型至迟在东周已经出现。

《诗经·郑风·子衿》曰:“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说的是青年在城阙上张望等候他(她)的恋人。

除了城阙,由周至汉还有宫阙、墓阙、祠庙阙等,它们分别置于宫城、外城、陵墓和宗庙的入口处,标志这些建筑的重要性、礼制性。

阙通常成对设置在入口两旁,中间留出道路,汉代刘熙《释名·释宫室》曰:“阙,阙(通缺)也。

在门两旁,中央阙然为道也”,正是阙形制的简要说明。

山东微山县出土西汉二层楼阁画像石

除了阙这种建筑形式,画像材料中还有多层的楼阁建筑。

与单层建筑相比,楼阁需要筑出二层、三层及以上的楼面,上下层梁枋与立柱之间的构架方式成为建造楼阁的技术关键。

山东微山县微山岛沟南村出土的西汉宣帝至元帝时期(前73~前33年)画像石上的两座二层楼阁,山东费县垛庄镇潘家疃发现东汉画像中的三层楼阁,江苏铜山县汉王乡东沿村东汉永平四年(61年)的两层楼阁,江苏徐州睢宁县墓山一号墓前室发现的三层楼阁,都是两汉时期楼阁建筑的缩影。

山东费县垛庄镇潘家疃出土东汉三层楼阁画像石。

画像中的楼阁常以楼板上下叠柱的形式表达楼层之间的连接,说明使用叠柱是常见的构造形式。

但楼阁的屋身有上层小于下层、上下层大小相同、上层大于下层三种结构,应是不同支撑结构的外在体现,而楼层之间的结构过渡表现并不充分。

借助出土的阁楼和仓楼陶建筑模型,我们了解到高层建筑中还使用平座结构(暗层)和斗栱的承托技术,有的平座或斗栱外饰以腰檐,设计精巧。

从描绘出楼梯的楼阁图像看,楼梯位置有建在楼内和楼外两种情况,楼梯数量有一道和两道。

江苏徐州睢宁县墓山一号墓前室发现的三层楼阁。

汉代城市楼阁建筑的兴起或与刺激人口的政策使人口迅速增长有关,有研究者认为汉代的长安和洛阳都是高层建筑构筑的城市。

河南陕县刘家渠73号墓出土陶水榭

两汉时期的高层建筑除了通常看到的阙和楼阁两种类型外,还有一种特殊的亭榭类型。

我们印象中的亭榭建筑常临近水边、四面开敞,一侧或有楼梯登临。

画像材料中的亭榭均为高层建筑,是人物垂钓、娱乐的休闲场所。

建在楼外的楼梯

亭榭一侧有楼梯连通到地面,底部由连续出跳的斗栱或者华栱出跳承枋和叠枅的层层组合承托,第一跳华栱下有立柱承托,栱尾插入楼梯梯身,举高直上、高耸悬空。

代表性的实例有山东微山县两城镇出土亭榭画像。

亭榭楼面以上的建筑形制与厅堂建筑相似,四角立柱,柱上多承托斗栱或叠枅,以承托挑高屋檐,有的周有回廊、栏杆。

江苏铜山县发现的汉代楼阁亭榭画像

也见有用连续叠加数层一斗二升斗栱,如树干树枝一般托起的亭榭建筑,亭榭双侧带梯状游廊,亭榭和游廊都是开敞空间,人物宴乐赏玩其中。

亭榭是由斗栱承托的高层建筑,但亭榭的层数不便用斗栱的出跳数来衡量。

山东微山县两城镇出土亭榭画像

汉代画像材料中的亭榭图集中发现于山东中南部和江苏、安徽北部地区,这些亭榭图的创作年代均为东汉中晚期。

亭榭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斗栱或斗栱和梯的组合作为支撑结构的创新,这种超乎寻常的构造设计,像天梯一样,将亭榭送入云端。

在对亭榭建筑技术关注的同时,对这类建筑是复制现实还是描绘理想的思考也不断汇聚。

河南焦作白庄6号墓出土陶仓楼

这种创造性的举高悬空结构,不仅重心过高,而且确实缺乏垂直于华栱出跳方向的结构支撑,稳定性不足,实践难度大。

但是通过它我们看到当时的匠人们借助对斗栱作用的理解、创新设计和夸张放大,采用亭榭这种建筑类型极富感染力地表达了在汉代人们追求极致登高、飞升仙界的愿望。

原文来源:《收藏家》2018年11月刊《汉代画像中的建筑形象》。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删减)

想了解更多收藏信息,欢迎下载【收藏家APP】,关注【收藏家】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

古建筑七大派系(苏、徽、京、赣、闽、川、晋),都有什么特点

古建筑七大派系(苏、徽、京、赣、闽、川、晋),都有什么特点

中国传统建筑,只有中国人才懂,那就是中国古建筑。

千百年来,由于不同地区人们不同的生活习惯,中华大地上留下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建筑。

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六大派别:

不同流派的建筑,以其独有的历史与文化积淀,书写着各自的故事。

它们或精致,或恬静,或威严,是如今的建筑永远无法超越的。

让我们一起走进它们,去倾听古老文化的声音,感受大国历史的厚重。

皖派建筑

建筑关键词:青瓦白墙、砖雕门楼

皖派建筑的尊贵,在于它优雅了千年的徽派民居,青瓦白墙,砖雕门楼,徽派建筑风格以民居、祠堂和牌坊闻名遐迩,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

皖派建筑是六大建筑派系里,最为突出的建筑风格之一,是中囯南方民居的代表。

其中徽派是最为人熟悉的皖派的一支,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

徽派民居建筑风格又有“三雕”(木雕、石雕、砖雕),风格不同又一脉相承。

能工巧匠施尽其技,每一处花纹,每一笔雕刻,结构严谨,雕镂精湛。

徽派民居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内向合院,四周高墙围护,雨天落下的雨水从四面屋顶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也形象地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态。

错落有致的马头墙,又是徽派整个建筑的点睛之笔,不仅造型精美,更融合了古人的智慧,在遭遇火灾时,这样的设计可以阻断火势的蔓延,安全可靠。

汤显祖曾说过:“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可见徽州对大戏曲家的吸引力之深

苏派建筑

建筑关键词:山环水绕、曲径通幽

汤显祖曾说过:“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可见徽州对大戏曲家的吸引力之深

苏派建筑的尊贵,在于它存在了数千年的苏州园林中,自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追求,。

脊角高翘的屋顶,江南风韵的门楼,曲折蜿蜒,藏而不露,饲鸟养鱼、叠石迭景,堪称园林式布局的艺术典范。

苏派建筑是江浙一带的建筑风格,是南北方建筑风格的集大成者,园林式布局是其显著特征之一。

脊角高翘的屋顶,江南风韵的走马楼、砖雕门楼、明瓦窗、过街楼,轻巧简洁、古朴典雅,体现出清、淡、雅、素的艺术特色,充满了江南水乡古朴沉静。

中国古典园林讲究曲折蜿蜒,藏而不露

置身其中,四周流淌着的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之感。

直露中有迂回,舒缓处有起伏,让人回味无穷

多少中国人想拥有一处苏州宅院,作为老来闲适之所,邀三两好友,吃茶聊天写字,最好不过了!。

闽派建筑

建筑关键词:土楼防御功能

闽派建筑的尊贵,在于它历经500多年传承而来的土楼,将生土夯筑技术发挥到极致,单体建筑规模宏大精细,地堡式建筑风格沿用至今坚固无比,既可防火防震,亦可御敌入侵。

闽,即福建,闽派民居即流行于闽南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

其中“土楼”是其最为鲜明的代表,是一种供聚族而居、且具有防御性能的民居建筑。

它源于古代中原生土版筑建筑工艺技术,宋元时期即已出现,明清时期趋于鼎盛,延续至今。

闽派建筑将源远流长的生土夯筑技术发挥到极致,单体建筑规模宏大,形态各异,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建筑风格独特,工程技术高超,文化内涵丰富。

常见的类型有圆楼、方楼、五凤楼、宫殿式楼等,楼内生产、生活、防卫设施齐全,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独特类型,为建筑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动画—《大鱼海棠》就是以永定客家土楼作为故事场景的国漫电影,无处不透露着浓郁的客家风情和土楼元素,将永定客家土楼完美生动地还原在了影片的作者也说:“中国福建的土楼有一种梦一样的神秘感,像是来自世外桃源。

京派建筑

建筑关键词:对称分布、如意吉祥

京派建筑的尊贵,在于它历经700多年演变而来的四合院,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独立,大到皇宫王府,小到平民住宅,每一处雕饰,每一笔彩绘,都是北方文化的无价之宝。

中国北方建筑以京派建筑最为典型,而京派建筑里最典型的便是北京的四合院了。

历史上,在老北京四九城里,曾有千余条胡同,京城内的民居四合院就散布在条条的胡同里。

不论是王公贵戚还是平民百姓,都与四合院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

胡同四合院也是老北京民俗文化的要素之一,是平民百姓生活、劳作的载体,有着深厚的历史价值。

四合院的选址、装修、雕饰、彩绘,处处体现着源远流长的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

四合院凝聚世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共同的记忆,庭院方阔,尺度合宜,院内亲切宁静,有着古朴浓厚的生活气息。

闲暇时刻,邀三五知己在院中把盏言欢,不亦乐乎。

除四合院外,宫殿建筑也是京派建筑的代表作,其中故宫是宫殿建筑的问鼎之作,。

也代表了传统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

它可以看做是一个巨大的四合院,功能更广泛,。

分工更明确,给人以皇家威严之感

晋派建筑

建筑关键词:窑洞、晋商文化

晋派建筑的尊贵,在于它气势恢宏的乔家大院,斗拱飞檐,彩饰金装,砖瓦磨合,城楼细做,六个大院三百多间房屋错落有致,展现出晋商的稳重大气,严谨深沉,晋派只是一个泛称,不仅指山西一带,还包括陕西、甘肃、宁夏及青海部分地区。

在这些地区中以山西的建筑风格最为成熟,故统称为晋派建筑。

晋派建筑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山西的城市建筑,这是狭义上的晋派建筑;。

山西历史上有晋商闻名天下,勤劳的世代晋商在积累无数财富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

晋派建筑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晋商的品格,稳重,大气,严谨,深沉;斗拱飞檐,彩饰金装,砖瓦磨合,精工细做。

它所蕴含的文化与精神是一笔无与伦比的财富

另一类是陕北及周边地区的窑洞建筑,这也是西北地区分布最广的一种建筑风格。

黄土高原的祖先们就是在窑洞中,生存、繁衍和壮大起来的。

千百年来,无论社会怎么变革,都未能撼动窑洞在陕北的主导地位。

窑洞选择了黄土高原,黄土高原选择了人,人也选择了窑洞,这种“天人合一”的自然辩证法则,隐藏着不可言破的玄机。

窑洞冬暖夏凉,天空瓦蓝透亮,空气神清气爽

这片古老而神奇、深沉而雄健的黄土地,

窑洞用她那宽广的胸怀、真挚的情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陕北人。

川派建筑

建筑关键词:民族特色

川派建筑的尊贵,在于它融合多民族智慧的吊脚楼,作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依山靠河就势而建,丝檐走栏自成一派,看似随意却十分考究,成为千年民族文化的传承。

川派建筑,即流行于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的一种建筑风格,为当地少数民族特有的建筑风格。

在川派建筑中以傣族竹楼、侗族鼓楼、川西吊脚楼,最具鲜明特色。

傣族竹楼是傣族人民因地制宜,创造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民居,傣族人住竹楼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主要用竹子建造,下层高约七八尺,四无遮栏,牛马拴束于柱上。

上层近梯处有一露台,用竹篱隔出主人卧室并兼重要钱物存储处;其余为一大敞间。

楼中央是一个火塘,日夜燃烧不熄

古代城池建筑,秦咸阳城、汉长安城的建筑布局与规划方式如何

古代城池建筑,秦咸阳城、汉长安城的建筑布局与规划方式如何

1.统一后的咸阳城市,实系由两部分所组成

一部分为渭北秦咸阳旧城,始皇增建的六国宫也包括在渭北部分。

一为渭南扩展部分,始皇晚年经营的朝宫——“阿房宫”亦属此部分。

渭北部分包括宫室、市、里、手工作坊、乃至官署、府库等功能分区,组合而为一个大综合区。

这部分原本献公营建的秦国新都,当时城市布局,可分南北两个规划结构单元。

北部单元为以宫廷区为主的政治活动中心区,南部单元为以市为主的经济活动中心区。

这是按战国后期城市性质所厘定的规划型式而布置的。

渭南部分也有宫室、宗庙、市、里、手工作坊等,自始皇徙富豪十二万户充实咸阳后,渭北旧城以余地有限,新增的人口大多聚集在渭南,故闾里剧增,工商业亦不亚于渭北。

从这部分内涵看,已经具备作为城市的功能,自足可形成另一个大综合区,且其发展前景正方兴未艾。

由此可见,此时整个咸阳城就是由这两个大综合区所组成,而各综合区又是集结若干功能分区所形成的。

渭北综合区,除统一过程中增建六国宫和统一后部分功能分区稍有扩建或调整外,区的规划结构基上仍保持了早期咸阳旧城模式,并无显著变迁,渭南部分固然统一前早有所经营,但尚处于开发阶段,且建设范围有限,故致成了始皇经营的主要对象。

由于此区是逐步发展起来的,故渭南宫室布局不及渭北集中,而是散处于城之规划主轴线的两侧,宗庙则建于轴线之左方,闾里等级散布在各宫间,形制不及渭北区规整。

考察咸阳改造规划的分区规划结构,我们发现,又有新的发展。

按规划意图,改造后的咸阳城市,实由渭南及渭北两大以功能分区为基础的综合区所组成。

故分区规划结构应为两个层次,或可称为二级制,渭南区便是如此。

可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渭北区旧城却形成了三个层次的,或三级制的分区规划格局,即功能分区—规划结构单元—大综合区。

2.由于城市横跨渭河南北两岸,且以地势高亢之渭北区为主体,呈俯瞰全城之势。

这种地理条件,确有利于运用天体规划观念,以展新姿,而示帝都之尊。

以渭北北塬上的咸阳宫充作“天极”,渭水为“天汉”,视其他宫观若天体星座,利用驰道、复道、甬道以桥梁等联系手段,参照天体星象,组成一个以咸阳宫为核心的庞大宫城群。

以众星拱极之雄姿,突出帝居——咸阳宫的主导地位,从而显现天子之尊。

同时还凭借以此宫之南北中轴线作为全盘规划主轴线及以渭河为辅轴的控制作用,将渭南、渭北两大综合区凝成一体。

3.以广阔京畿为规划基础,又与运用天体规划观念巧妙相结合。

这是秦咸阳改造规划结构的又一新发展

秦人再次借驰道、复道等,将咸阳城周围二百里内大批宫观联成一个有机整体,摹拟天体星象,环卫在咸阳城外围,更加显示“天极”咸阳宫的广阔基础,也突出了它的尊严。

如果再结合以咸阳城为中心的全国水陆交通网络来观察,更令人感到这套规划结构的磅礴气势和君临天下的宏伟气质。

似此“尊”与“博”的有机结合,确是秦代城市规划的壮举,也是史无先例的创举。

4.正是出于这种结合的要求,秦人又推行不建外廓的革新措施。

采取宫自为城,依山川险阻为环卫,使咸阳更增添了辽阔无垠的雄伟气概。

长安城是一个外形规整的长方形,内部整齐有致,这在历代有关隋唐长安城的著作和现代学者的研究中所绘出的长安城图中可以清晰看出来,其规整程度,用白居易在《登观音台望城》一诗中的话说就是:“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长安城的规划布局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周礼・考工记》的建都思想

  《周礼・考工记》中关于都城建设的记载是中国古代社会营建都城时所遵循的主要原则和标准。

其记载的主体部分是:“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1]。

它的大意是说,建造国都,要呈正方形,每一个方形面长九里;东西南北四面各开三个城门;国都之中要有纵横笔直交叉的东西向和南北向的道路各九条;道路要有九条轨道宽;左面即东面建祖庙,右面即西面建社稷坛;都城的宫殿朝拜之地在城的南部,商品交易的市在城的北部。

《周礼・考工记》的这条记载,为其后各个时期的不同政权的统治者在建造都城时视为主要依据,从周朝都城丰、镐,到其后的春秋战国都城如临淄、邯郸等,以至其后的秦都咸阳、汉都长安城、曹魏邺城、北魏洛阳城等的建造,都能寻见《周礼・考工记》的影子。

隋唐长安城作为古代都城发展的一个顶峰,也毫不例外地采用了《周礼・考工记》记载的建都思想。

在各位研究者对隋唐长安城规划思想进行研究的时候,《周礼・考工记》所记载的建都思想都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首要的而且重要的方面。

隋唐长安城的外部形制是一个规整的南北长东西短的长方形,虽然不是正方形形制,但也基本上符合国都“方九”的要求;长安城的四面城墙上,每面都开有三个城门,“隋唐长安城外郭城的建筑是承受了《考工记》的规则的,

”[3];城中有东西向大街十一条,南北向大街十四条,也带有“九经九纬”的痕迹;隋在皇城的东南隅设有宗庙,皇城的西南隅建有社稷坛,这是“左祖右社”的表现。

唯一有所不同的是“市”和“朝”的位置,东西�墒形挥诨食堑奈髂虾投�南角,但这是在都城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其不遵循“前朝后市”布局的原因在后面还将具体介绍,在此不做解释。

即便如此,我们也能够深切地感受到隋唐长安城的设计明显带有《周礼・考工记》记载的建都思想的痕迹。

  二、中轴线思想

  中轴线建城的思想,在中国古代便已经产生,其突出的特点是中轴线纵贯全城,两边建筑呈对称状分布。

根据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的李自智研究员的研究,“在约5 000年前的大地湾仰韶文化晚期遗址即已有了极为中轴对称的建筑”[4],可谓是中轴线的建筑布局在中国出现的最早时间,而后,中轴线的建城思想在古代社会逐渐得到继承并不断发展下来。

自西汉以至北魏的都城,都有中轴线的规划思想贯穿在其中,但中轴线均稍稍偏离居中间位置。

而“对都城中轴线布局做严整的规划,到隋唐时可以说是达到了极致”[4],中轴线不再有所偏离,而是从城的正中穿过,这种极致在历代以来著作中所附带的抑或现代研究者所绘出的长安城图中都能够得到很好的解释。

  从各个长安城图中我们均可以看出长安城规划布局的齐整,尤其可以看出以玄武门―承天门―朱雀门―明德门为轴线的对称式布局。

这条玄武门―明德门的朱雀大街纵贯南北全城,从宫城中间至皇城中间又到了坊里中间。

这条中轴线在宫城中沿着延嘉殿、甘露殿、两仪殿和太极殿,将宫城分为对称的两部分,在其东西两侧有掖庭宫和东宫相对称。

皇城之中,沿着承天门―朱雀门路,两边署衙机构也是对称分布。

里坊也是如此:朱雀大街皇城以南的部分整齐地分布着四列里坊,街东西各两列,而且这四列里坊坊内只有东西向坊内街;皇城左右,也各有三列里坊,这六列里坊内均有十字街;除此之外,街的东西两部分还对称地分布着东西两市。

不唯如此,连长安城的城门也都是沿着朱雀大街对称分布的:南北外郭墙对称的南有安化门、启厦门;北有芳林门、至德门。

东西外郭墙东有通化门、春明门、延兴门;西有开远门、金光门和延平门。

由南北外郭墙城门和东西外郭墙城门所连通的道路也以朱雀大街为轴线相互对称分布。

唯一略显不对称的地方在长安城的东南方向处,在此处布置有曲江池,是一个城墙开放处,同西南处封闭的城墙不相对称,但这是设计时的“厌胜”手法和利用地形所致,并不妨碍长安城总体的对称格局。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长安城是以南北玄武门至明德门所在的朱雀大街为轴线的对称格局,无论宫署衙门和里坊市场,还是城门,都呈现的是对称分布。

  这条中轴线,不仅是都城建筑的中轴线,同时也是隋代以及唐早期的政治和礼仪中心轴线。

当然,在唐代继承大兴城以来,在长安城的东北部建造了大明宫,在原兴庆坊的位置上建造了兴庆宫,并在两宫建造的过程中占用以致破坏了几个独立的里坊,使得长安城在建筑格局上不再以朱雀大街所在南北线为中轴线,同时也使得唐朝的政治中心东移至大明宫―大雁塔一线。

  三、“象天设都”的思想

  “象天设都”是中国古代社会在建设都城时经常用到的规划布局的思想之一。

在隋唐之前,古代都城的建设中不乏“象天设都”思想的运用,最明显的就是秦都咸阳城和西汉都城长安城。

秦都咸阳“法天象地”,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作信宫渭南,已更名信宫为极庙,象天极”,“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

”[5]最明显的记载是《三辅黄图》上的“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说咸阳城的布局是按照天上星象的位置来规划建设的,咸阳宫象征天上的“紫宫”,即北极所在,渭河象征银河,渭桥象征阁道星,也就是所谓的“法天象地”。

西汉都城长安也因“斗形状”被赋予了“象天设都”的理念。

在隋唐长安城的规划思想的研究中,很多学者也把“象天设都”的思想作为其中之一,张永禄先生的《唐都长安》(增订本)第二章中和王维坤先生的《试论隋唐长安城的总体设计思想与布局――隋唐长安城研究之二》一文中都对隋唐长安城的“象天设都”的思想进行了阐述。

  宇文恺在营建新都的过程中,把宫城的位置置于都城北半部的正中间,由皇帝居住,象征天上天帝所居住的北辰星;皇城位于宫城的外部,也位于都城北半部的中央地带,百官衙署位列于皇城之中,象征着环绕北辰星的紫徽垣;外郭城环绕宫城与皇城,由整齐的里坊和东西两市组成,象征着环绕北辰星的群星。

这是明显的“象天设都”的表现

王维坤先生还认为,隋唐长安城同汉长安城一样,也存在一条南北向的超长建筑基线,即从终南山子午谷向北通朱雀大街直到象征北辰星的太极宫的中心太极殿一线,而且,先生还大胆推测长安城皇城的四周是按照“天圆地方”的观念,设计成了圆形状,而非直角状。

先生在文中提到“曹静在《西安城墙》(《文博》1986年第2期)一文已披露:在城墙沿线发现明代城墙利用唐皇城东南角向东延伸的夯土接茬处、唐清明渠遗址和唐皇城西北角的圆形角台。

”[6]只是,先生的这种推测还有待于考古的进一步证明。

张永禄先生也还提到诸如十二座城门,皇城两侧的南北十三排坊里等,也都有其“象天”的因素[7]。

  “象天设都”思想的应用有其重要的含义

古代社会皇帝为了巩固其统治,往往宣称其是“真命天子”,乃是天帝之子,而“象天设都”正是皇帝们在宣扬天命时在都城建筑上的反映。

皇帝住在天极殿中,首先能够获得一种心理上的自信,以“天子”的身份,有高高在上的感觉;其次,在面对百官时,能够增加皇帝的威严;再次,能够增加皇帝在普通百姓心中的神圣性,让他们相信真的有所谓的“真命天子”存在,有利于巩固其封建统治。

“象天设都”思想的这种作用使得封建统治者们在规划都城建设时,将其作为规划的重要思想之一。

  四、曹魏邺城和北魏洛阳城建城思想的影响。

  观察春秋战国至三国曹魏和北魏洛阳城的布局状况可以看出,《周礼・考工记》中记载的“面朝背市”的都城布局经历着变化,在北魏邺城和北魏洛阳城时也已转变。

之前的都城布局大都是宫城在郭城之西或者在郭城西南,市在城的北半部分;宫城与统治阶级通常和普通民居杂居在一起,没有明显严格的界限。

但在曹魏邺城和北魏洛阳城,有这样一种趋势:宫城被置于都城北部的中心位置,统治阶级和普通民众被严格地分开,市场的位置被固定到一定区域,而且不再居于都城北部,功能分区也日益明显。

这些都是一些新的变化,而且在隋唐长安城的建造中被继承下来。

关于曹魏邺城和北魏洛阳城对隋唐长安城规划的影响,张永禄先生的《唐都长安》(增订版)第二章和朱士光、吴宏岐先生主编的《古都西安》一书的第七章第一节中有详细论述。

  隋唐长安城的规划借鉴了曹魏邺城和北魏洛阳城的建城思想。

隋唐长安城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即宫城、皇城、外郭城,宫城与皇城为统治阶级居住议政之所,外郭城为民居之地,宫城、皇城与外郭城分离,宫城和皇城位居都城北半部分的中心位置,实现了功能分区。

东西两市分别位于皇城的东南角和西南角部分,不再是传统的“面朝背市”设置。

就连长安城中三横、三纵的交通干道,即唐人称为的“六街”,“恐亦脱胎于北魏洛阳”[8]。

此外,参与修建大兴城的人员组成中,刘龙是北齐旧臣,曾参与过修筑邺城三台,其他如高颖、高叉龙等人,也大多是北齐旧臣或者深受以北魏文化为核心的北方建筑思想的影响,因此,使得长安城的规划设计深受北魏洛阳城的影响,这种布局也使得长安城成为“中国封建时代都城布局的典范之作”[8]。

  五、对六爻地形的利用

  隋唐长安城选址的地点在汉长安城东南二十里的龙首原之南,地形开阔,基本上是东南高、西北低的地势。

宋人所作《唐会要》上有言:“初,宇文恺置都,以朱雀�T街南北尽郭有六条高坡,象乾卦。

故于九二置宫阙,以当帝之居;九三立百司,以应君子之数;九五贵位,不欲常人居之,故置元都观、兴善寺以镇之。

”[9]即宇文恺在营建都城的时候,充分利用了长安城内的六条高坡。

类似的记载在其他如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宋敏求《长安志》、程大昌《雍录》等文献中也有记载。

现代研究的学者根据《周易》中的卦象将城内的六条高坡的地形称为乾卦,与之相应的六条低地称为坤卦,总称其为“六爻地形”。

在利用六爻地形来研究长安城城市规划方面,马正林、李令福、王维坤等先生的研究比较透彻。

对于六爻地形的研究,有学者也称为是对《周易》思想和风水思想的利用。

  根据李令福教授所研究的以现代名称命名的六爻地形[10],城内的第一条高坡为龙首原黄土梁,属于“上九:潜龙勿用”之地,建有大明宫。

第二条高坡为劳动公园黄土梁,是“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之地,隋在此置宫城及太极宫。

第三条高坡是为槐芽岭黄土梁,是“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之地,布置的是行政办公机构的皇城,紧靠宫城的南侧。

第四条高坡是古迹岭黄土梁

第五条高坡是西安交大和乐游原黄土梁,是“飞龙在天”之地,不欲常人居之,因中间开凿了一条泄洪沟,越发展越大越深,遂将一个黄土梁一分为二。

灵感寺、青龙寺等在此高坡上

第六条高坡是大雁塔黄土梁,也是设寺之地,著名的有大雁塔。

  曲江池是隋唐长安城东南部的一个湖,在研究长安城规划的时候,很多学者把曲江池作为是影响城市规划布局的其中一个重要方面,王维坤先生就单独列出了“城东南隅与曲江池”一部分单独叙述,李令福教授也单独提及了曲江池,其他一些学者也都将曲江池的设置放在规划思想的其中一个方面。

曲江池的设置,是“宇文恺以其地在京城东南隅,地高不便,故阙此地,不为居人坊巷,而凿之以为池”[11],因为曲江所在地海拔高460米,相对城的西北部410米高出了近五十米,而且宫城皇城坐落在城的北半部区域,同时,在长安城的西南隅今木塔寨地方,因地势低,故在此建立了木塔寺,是当时长安城的最高建筑。

由此可见在长安城规划布局中的“压胜”的思想,这也是利用地形的其中一个方面。

而且,据王维坤先生研究,曲江池的建造还利用了《史记・日者列传》《列子・汤问》《淮南子・天文训》《论衡・谈天》以及《博物志》等文献中记载的思想[12]。

  对城内六条高坡的利用和曲江池的开凿,使得长安城的规划充分地利用了城内高低相间的地势,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了城内的空间。

同时,利用《周易》上的记载和风水思想,让人们从思想上接受了所谓的“君权神授”,有利于维护其“神圣”的封建统治。

  隋唐长安城的规划思想可谓丰富,在利用文献记载、天象、中轴线和地形方面都有涉及,它的丰富的规划思想也直接催生了中国封建社会规模最为宏大、建制最为完整、形制最为典型的古代都城――隋唐长安城。

最近关注: 综合百科 中国古代建筑有哪些突出的特点,举例说明.doc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推荐度:" alt="">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上一篇:蚕宝宝的作文400字儿下一篇: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 分享: 参与讨论

声明:本文转载至互联网,不代表E座教育网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官方删除

您至少需要输入5个字

发 布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