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郡县到行省:一文读懂中国行政区划层级的演变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四级行政区划图 从郡县到行省:一文读懂中国行政区划层级的演变

从郡县到行省:一文读懂中国行政区划层级的演变

2023-12-26 09:4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你可能知道,我国当前的行政区划一般分为四个层级:省级行政区、地级行政区、县级行政区与乡级行政区。而在中国历史上,中央集权制下最早的行政区划制度是诞生于东周、成熟于秦朝的郡县制,包括两个层级:郡与县。

从最早的二级制到现在的四级制,这两千多年间行政区划的层级都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其层级的多少又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如果想要快速了解中国行政区划的设置因素与历史沿革,我推荐一本经典的入门书:周振鹤的《体国经野之道》。

书名中「体国经野」这个词来源于《周礼》:「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

当王所统治的地域范围大于一定程度,就需要划分不同的地区,安排相应的贵族或官员来进行治理。周代实行封建制(分封制),封国内的地区有国野之分。所谓「国」指的就是都城及周围小片土地,而「野」则为远离都城的广大农村地区。「体国经野」也就可以看成是划分行政区域的雅称,这是设官分职的前提。

秦灭六国后,丞相王绾向秦始皇提议对被征服的边缘地带仍行封建制,能更好地缓和矛盾,李斯则争锋相对,说周室衰微就败在分封,宗室几代之后也会相互疏远而打起来,唯有郡县制能让天下安宁。秦始皇此时正处于权力的巅峰,自然站在李斯一边。由此天下划分为三十六郡,彻底建立起严密完善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极具中央集权色彩的行政区划制度。

1

历代行政区划层级的演变

从行政区划的层级来看,从秦朝的两级制到今天的四级制,两千多年来经历了多次增减。而这些增减的调整,正反映了一种地区治理的平衡:层级越少,每一层级的管理幅度就越大,越不灵活;而层级越多,虽然可以因地制宜,但信息在各层级中就越难以清晰传达,政令越难以贯彻。

因此,中央政府需要审时度势,来制定符合当前治理能力的行政区划层级。

对此,周振鹤将行政区划的层级演变总结为两千年三循环:

1. 二级制向三级制转化的第一循环

秦为郡–县二级,总郡数达四十九郡左右,平均每郡统二十县左右。

汉代郡国数量增至一百,于是在郡上设十四部,首都以外的十三部(州)安排刺史监察地方官,不管理行政事务。西汉曾两度改州刺史为州牧(相当于扩大官员权力),到东汉又降为州刺史。直到东汉末年为镇压黄巾起义,中央派出州牧,授予兵权、财权与政权,成为实质上的三级制。

西汉十四州部图

三国以后,州–郡–县三级制成为正式制度。但因中央集权制尚未成熟,此时州一级的幅员较大,容易形成割据势力,这也是造成魏晋南北朝时期分裂的原因之一。同时又因军功赏赐,州郡越分越多,到南北朝后期,中央逐渐对地方失去控制。

北周统一北方之后的大象二年(公元 580 年),就共领有属州 221,郡 508, 县 1124,此时不但州数已接近三十多年前南北朝双方州数的总和,而且三级政区数目的比已达 1:2:6 的最低水平。换句话说, 平均每州只辖二个多郡,每郡只辖二个多县。这是就平均的情况而言,若从特殊现象来看,甚至出现两郡共管一县或两州合管一郡的怪事,这种现象被称为双头郡县或双头州郡。

可见,南北朝末年的三级制已经趋于混乱,同时减少政区层级也是加强中央集权的要求。此时急需一次大的改革。

2. 二级制向三级制转化的第二循环

面对州郡的膨胀,隋文帝直接釜底抽薪,废除郡一级,回归州–县的二级制。但此时州数仍然太多,隋炀帝为此并省州县,同时改州为郡,总体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唐代初期将郡改为州,因为军功赏赐,州数又大增(贞观十三年有 358 州)。于是唐太宗在贞观元年按交通路线设十道用以监察州刺史,到开元年间改为十五道,彻底固定监察区,政区层级又开始逐渐往三级制的方向转变。

为满足边防需要,唐玄宗在边境地带设置了十个节度使辖区(方镇,就是藩镇)。结果安禄山因宠信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发动叛乱。安史之乱后,全国皆设方镇,方镇节度使兼任道采访使,军政权力集中于一人,最终形成道(方镇)–州–县三级政区。由于节度使的权力日益扩大,唐朝最后也亡于藩镇割据。

唐元和方镇图

隋唐时期随着帝国版图的扩大、统治的深入,中央政府力图恢复秦汉二级制政区的努力终以失败告终。可见,二级制已经无法满足新的治理需求,三级制成为了之后行政区划的标配。但三级制带来的地方割据问题也让中央政府非常头疼,宋王朝成立后,首先就得解决这个问题。

宋初,朝廷先裁撤了方镇,回归州–县二级制,「杯酒释兵权」后由中央派出知州、知县治理地方。后来在州之上增加「路」一级,但这一级没有专门的地方行政机构和单一行政长官,事权分属不同的部门(监司);另外不同监司的分路也不一致,即路并不是单一的行政区划,而要跟着不同的行政机构走。除此之外,路、州、县的官员都由中央朝官担任,由此削弱地方分权的人事基础。

宋代的行政区划可称为虚三级制,作为最高政区的「路」相当特殊,没有单一的权力基础,因此也就防止了地方势力坐大。宋代这种强干弱枝、内重外轻的做法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力度,但同时使得官员冗余、分管不同事务的官员相互推诿,导致地方治理与防务能力较差。

同时期的辽金制度也基本和唐宋类似,都是三级制。

2. 从多级制向二级制(虚三级制)简化的反循环

灭掉宋、金之后,蒙古人建立了一个空前广袤的帝国,为了更好地管理,混用了被征服政权的制度,形成了一套多级制的行政区划。大体而言有两个特点:

层级多:最多有省–路–府–州–县五级,但大部分情况也是三级,即省–路(府)–州(县),这一点和帝国幅员辽阔有关。

复式统辖:

原先不同层级的政区可以并行于上一层政区之下。如县本属于州的直接管辖,而这时出现了直辖县,可以和州平起平坐,受更上一层的府直接管辖。这一做法源于辽代。

元代行政区划层级

我们今天的「省」作为最高层政区就是继承了元代的行省制度。「省」本是中央权力机构(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地方有大事需要处理时,中央就会派出官员组成行台省,意思是中央派出的行动机构。金代后期经常派出行台省,蒙古人在征服过程中学习了这套制度,并以行中书省或行尚书省来管辖新征服的土地,简称行省或省,后来直接固定为高层政区。

省在元代主要起镇抚地方的作用,相当于行政型军区,权力较大。为此元廷在后期也对行省权力有所削弱,同时用犬牙交错的方式来划分行省(这一点之后会专门写文解释),以防地方割据。

元中期十一省图

元代复杂的政区层级也降低了政令传达的效率,明灭元后,所辖疆域缩小,首要任务就是要减少政区层级。于是明廷改路为府,将州分为与府同级的直隶州与府之下的属州(散州)两层,州与府均可辖县;最高政区则划分为两京十三布政使司(省),将事权划分为三司,即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以防地方分权过大。由此形成三级或四级的政区层级。

明代行政区划层级

为了更好地统管地方事务,中央还会派出巡抚、总督暂时节制部分地区、一省或数省的权力,明后期则渐渐变为常制,形成一套新的督抚辖区。

到了清代,巡抚、总督变为固定官职,督抚辖区与省范围一致。雍正时期将明代的三、四级复式层级简化为单式的三级制:省–府(直隶州、直隶厅)–县(散州、散厅)。由于清朝疆域辽阔、人口众多,治理要求进一步提升,省下还会分设巡道与守道,作为省的派出机构分管诸府直隶州。

民国初期仍延续三级制:省–道–县,但道并没有起到行政区划作用,只是省县之间的公文承转机构。南京政府则直接改为省–县二级制,但这样每省所直辖的县达数十上百,管理幅度太大,因此又在省县之间设行政督查区,作为省的派出机构(类似清代的道),形成省-专区-县的虚三级制。

历代行政区划层级变化

书中所述的政区层级演变就到这里,可以看到中国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都是三级制:高层政区–统县政区–县级政区。而回归二级制或建立多级制的改革往往持续不了太久,这与中国的疆域大小和中央集权的程度都息息相关。

在新中国建立后,政区层级又增加到四级。即将民国的行政督察区改为专区,后演变为地区与今天的地级行政区;同时将基层政权延伸到县之下,设立乡级行政区,形成今天实质上的四级行政区:省级–地级–县级–乡级。可见,借助现代的治理方式,以及将地方人事权牢牢掌控在中央,也可以保证四级制的正常运转。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层级(图:维基百科)

我们可以用两个词来总结两千多年来行政区划的层级变化规律:

由高降低:高层政区或逐渐降低级别(如州、路等),或缩小幅员(如省);统县政区则幅员日益缩小,直至消亡(如郡、府)。

由虚入实:高层政区基本由非行政区(监察区、军区)演变而来,政区长官也由中央派出的官员转变而来。如州原为监察区、方镇原为都督区或作为监察区的道、行省原为中央派出机构。而宋代的路也是源自唐代转运使这一临时职务。

2

政区层级变化与央地关系

通过这样的梳理,我们也可以看到,行政区划的层级变化其实与央地关系联系紧密。

对于统治者来说,自然希望政区层级越少、高层政区幅员越小,这样可以将权力都集中于中央。但这也意味着政区数量的增加。随着疆域的扩大和治理的深入,过多的政区让中央政府管不过来;同时地方权力过小,一旦遇到内忧外患,则很难应付。

因此在王朝遭遇危机时往往不得不增加层级,东汉的州、唐代的方镇均是如此。政区层级的增减与幅员的伸缩,既是一种审时度势的改变,也体现或预示着央地力量的此消彼长。

对于「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治乱循环,古人也用了一套「内外轻重」之说来解释。「内」即中央集权,「外」即地方分权。外重内轻容易引发割据分裂,瓦解王朝统治,汉、晋、唐皆亡于此;而内重外轻虽无分裂危险,但行政效率下降,难以对抗外敌或农民起义,宋、明、清即是如此。因此轻重相维才是最好的状态,但这个平衡又很难把握。

总的来说,随着中央集权的发展,内重外轻乃大势所趋。因此统县政区和高层政区往往随着内重外轻的倾向加深而缩小幅员,但幅员缩小,通常就要增加层级。

为了防范割据分裂的风险,中央政府就得在增加政区层级的同时配合一些政治上的措施。例如宋代将路作为各监司(职能部门)的工作范围,而非严格意义上的地方政府;明代在高层政区分立三司,同时三司的地域范围也不尽相同。清代则设置了五级的地方权力:总督/巡抚、布政使、道员、知府、知县,以收相互牵制之效。

总而言之,就是要让高层政区成为中央官员的施政分治区域,同时尽量分散地方官员的事权。除此之外,政区边界中犬牙相入原则的强化也是遏制地方坐大的重要手段。

行政区划层级的演变,无不展现着权力的制衡之道。最后就以书中的一段话作结吧:

.wxw-img {

vertical-align: bottom;

}

.rich_media_content.old_list_style .list-paddingleft-1, .rich_media_content.old_list_style .list-paddingleft-2, .rich_media_content.old_list_style .list-paddingleft-3 {

padding-left: 0;

}

.rich_media_content.old_list_style .list-paddingleft-1 .list-paddingleft-1, .rich_media_content.old_list_style .list-paddingleft-2 .list-paddingleft-2, .rich_media_content.old_list_style .list-paddingleft-3 .list-paddingleft-3 {

padding-left: 1.2em;

}

.rich_media_content * {

max-width: 100% !important;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ebkit-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

.rich_media_content em {

font-style: italic;

}

.rich_media_content fieldset {

min-width: 0;

}

.rich_media_content form {

display: none !important;

}

.rich_media_content {

color: rgba(0,0,0,.9);

font-size: 17px;

font-size: var(--articleFontsize);

overflow: hidden;

text-align: justify;

}

.rich_media_content {

color: rgba(255,255,255,.65);

color: var(--weui-FG-HALF);

}

.rich_media_content {

position: relative;

z-index: 0;

}

.rich_media_content:not(.old_list_style) .list-paddingleft-1, .rich_media_content:not(.old_list_style) .list-paddingleft-2, .rich_media_content:not(.old_list_style) .list-paddingleft-3 {

padding-left: 2.2em;

}

.rich_media_content:not(.old_list_style) .list-paddingleft-1 .list-paddingleft-2, .rich_media_content:not(.old_list_style) .list-paddingleft-2 .list-paddingleft-2, .rich_media_content:not(.old_list_style) .list-paddingleft-3 .list-paddingleft-2 {

padding-left: 30px;

}

.rich_media_content:not(.old_list_style) .list-paddingleft-1 {

padding-left: 1.2em;

}

.rich_media_content:not(.old_list_style) .list-paddingleft-3 {

padding-left: 3.2em;

}

.rich_media_content:not(.old_list_style).fix_apple_default_style .list-paddingleft-1 {

padding-left: 1.5em;

}

.rich_media_content:not(.old_list_style)>.extra-list-padding-level1.extra-list-padding-level1 {

padding-left: 2.2em;

}

.rich_media_content:not(.old_list_style)>.extra-list-padding-level2.extra-list-padding-level2 {

padding-left: 3.2em;

}

.not_in_mm .rich_media_content {

position: relative;

}

.data_color_scheme_dark .rich_media_content {

color: rgba(255,255,255,.6);

}

.data_color_scheme_light .rich_media_content {

color: #333;

}

h1, h2, h3, h4, h5, h6 {

font-weight: 400;

font-size: 16px;

}

.rich_media_content img {

height: auto !important;

}

:root {

--articleFontsize: 17px;

}

:root {

--sab: env(safe-area-inset-bottom);

}

:root {

--wxBorderAvatarRatio: 3;

}

:root {

--discussPageGap: 16px;

}

:root {

--appmsgPageGap: 20px;

}

body, .wx-root, page {

--weui-BTN-HEIGHT: 48;

--weui-BTN-HEIGHT-MEDIUM: 40;

--weui-BTN-HEIGHT-SMALL: 32;

}

.wx-root, body {

--weui-BTN-ACTIVE-MASK: rgba(0, 0, 0, .1);

}

.wx-root, body {

--weui-BTN-DEFAULT-ACTIVE-BG: #e6e6e6;

}

.wx-root, body {

--weui-DIALOG-LINE-COLOR: rgba(0, 0, 0, .1);

}

.wx-root, body {

--weui-BG-COLOR-ACTIVE: #ececec;

}

body, .wx-root {

--weui-BG-0: #ededed;

--weui-BG-1: #f7f7f7;

--weui-BG-2: #fff;

--weui-BG-3: #f7f7f7;

--weui-BG-4: #4c4c4c;

--weui-BG-5: #fff;

--weui-FG-0: rgba(0, 0, 0, .9);

--weui-FG-HALF: rgba(0, 0, 0, .9);

--weui-FG-1: rgba(0, 0, 0, .5);

--weui-FG-2: rgba(0, 0, 0, .3);

--weui-FG-3: rgba(0, 0, 0, .1);

--weui-FG-4: rgba(0, 0, 0, .15);

--weui-FG-5: rgba(0, 0, 0, .05);

--weui-RED: #fa5151;

--weui-REDORANGE: #ff6146;

--weui-ORANGE: #fa9d3b;

--weui-YELLOW: #ffc300;

--weui-GREEN: #91d300;

--weui-LIGHTGREEN: #95ec69;

--weui-BRAND: #07c160;

--weui-BLUE: #10aeff;

--weui-INDIGO: #1485ee;

--weui-PURPLE: #6467f0;

--weui-WHITE: #fff;

--weui-LINK: #576b95;

--weui-TEXTGREEN: #06ae56;

--weui-FG: #000;

--weui-BG: #fff;

--weui-TAG-TEXT-RED: rgba(250, 81, 81, .6);

--weui-TAG-BACKGROUND-RED: rgba(250, 81, 81, .1);

--weui-TAG-TEXT-ORANGE: #fa9d3b;

--weui-TAG-BACKGROUND-ORANGE: rgba(250, 157, 59, .1);

--weui-TAG-TEXT-GREEN: #06ae56;

--weui-TAG-BACKGROUND-GREEN: rgba(6, 174, 86, .1);

--weui-TAG-TEXT-BLUE: #10aeff;

--weui-TAG-BACKGROUND-BLUE: rgba(16, 174, 255, .1);

--weui-TAG-TEXT-BLACK: rgba(0, 0, 0, .5);

--weui-TAG-BACKGROUND-BLACK: rgba(0, 0, 0, .05);

}

body, .wx-root {

--weui-BG-6: rgba(0, 0, 0, .05);

--weui-ACTIVE-MASK: rgba(0, 0, 0, .05);

}

.rich_media_content p {

clear: both;

min-height: 1em;

}

td p {

margin: 0;

padding: 0;

}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