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屋顶 是一座座缤纷博物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形式及代表建筑 中国传统屋顶 是一座座缤纷博物馆

中国传统屋顶 是一座座缤纷博物馆

2024-01-09 01:0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

  小瓦当,大屋顶;营造一“间”,呼应“宇宙”。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从最接近的、极精微的瓦当中,稍稍抬起,看向屋顶,看向傲立于世界建筑之林的起翘与飞檐,然后一窥三千五百年来,中国世世代代智慧先民,所创立的这个独特的建筑体系。

  1

  屋顶为中国建筑 三个主要段落之一

  “考古学家所发掘的殷代遗址证明,至迟在公元前15世纪,这个独特的(中国建筑)体系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它的基本特征一直保留到了最近代。”梁思成说。

  在《古拙:梁思成笔下的古建之美》一书中,开篇展示了他对中国建筑9个基本特征的介绍。他认为的第一个基本特征,就包含了屋顶——中国的“个别的建筑物”,一般都由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状伸展的屋顶所组成。

  屋顶是建筑物的帽冠与头部,北宋喻皓《木经》,也视屋顶为中国建筑三个主要段落之一。

  “屋顶在中国建筑中素来占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它的瓦面是弯曲的,已如上面所说。当屋顶是四面坡的时候,屋顶的四角也就是翘起的。它的壮丽的装饰性也很早就被发现而予以利用了。在其他体系建筑中,屋顶素来是不受重视的部分,除掉穹隆顶得到特别处理之外,一般坡顶都是草草处理,生硬无趣,甚至用女儿墙把它隐藏起来。但在中国,古代智慧的匠师们很早就发挥了屋顶部分的巨大的装饰性。在《诗经》里就有‘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句子来歌颂像翼舒展的屋顶和出檐。《诗经》开了端,两汉以来许多诗词歌赋中就有更多叙述屋子顶部和它的各种装饰的词句。这证明屋顶不但是几千年来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并且是我们民族所最骄傲的成就。它的发展成为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梁思成说。

  2

  夯土立柱竖梁,只求撑起屋顶

  事实上,也许在这个体系里,一切的努力,不过是为了最终搭建起一个能够遮风挡雨的屋顶。

  我们看“造房子”的步骤:中国传统建筑不像现在这样深挖地基,它是在地上夯土,筑成高台;然后,立柱横梁进场——四根柱子上端架以四根横梁,所围成的方体,就形成了 “间”。“间,不但成为各式建筑的基本单元,也是度量建筑规制的单元,并以面宽几间及进深几间来规范。”

  “工匠费了很大的功夫竖立梁柱,其最终目的是支撑一座大屋顶,以收遮阳、挡雨、保暖与防风之效,所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中国建筑屋顶形式多样,依不同等级而选择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或卷棚等式样。屋顶象征天盖,承受天降之恩泽,所以屋顶的装饰兼具祈福、驱煞、防火及排水等功能。”李乾朗,著名古建筑学者,在他的《穿墙透壁:剖视中国经典古建筑》一书中这样介绍。近二十年来,循着梁思成的足迹,他走遍大江南北,揭秘中国古建。

  3

  最具魅力的“第五立面”

  屋顶,这个中国建筑的“第五立面”,或雄伟,或典雅,或妩媚,兼具其上各种装饰构件,在蓝天之下,中国人于深有根基的半空,营造了无数的缤纷“博物馆”。既充满规则和理性,又极具浪漫想象。

  “那远远伸出的屋檐、富有弹性的屋檐曲线、由举架形成的稍有反曲的屋面、微微起翘的屋角(仰视屋角,角椽展开犹如鸟翅,故称‘翼角’)以及众多屋顶形式的变化,加上灿烂夺目的琉璃瓦,使建筑物产生独特而强烈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可见,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对建筑立面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屋顶因建筑功能和体量的不同,呈现各种形式,又因建筑群组进行种种组合,而使建筑物的体形和轮廓线变得愈加丰富。而从高空俯视,屋顶效果更好,也就是说中国建筑的‘第五立面’是最具魅力的。”刘淑婷在其《中国传统建筑屋顶文化解读》中这样介绍。

  而屋顶的装饰构件,则由屋脊、翼角、宝顶、瓦当、滴水和瓦将军等构件组成。

  这里要着重说说“屋脊”。两块坡面接缝处,是整个屋顶最容易渗漏的部位。用砖瓦加固密封,就形成了一条屋脊。各种屋顶的格式,就取决于屋脊的处理方式。最高等级的“庑殿”式,有五条屋脊。“歇山”式有九条屋脊。屋脊往外伸展就变成独特的“推山”形制,放弃屋脊成为“卷棚”,屋脊收缩直至变成个点,就是“圆攒尖”了(赵广超《不只中国木建筑》)。

  中国屋顶的这些不同格式,在这里,我们援引了贾俊英和郑连章在故宫博物院院刊上发表的《紫禁城宫殿屋顶式样》,以图片形式直观展示。

  而且,如赵广超所言,中国的屋顶实在太美丽了,美丽到可以独立欣赏,独立的屋顶就叫做“亭”。如翚斯飞,有亭翼然,檐前烟雨,燕子双双,正是我们熟悉的景象。

  4

  “屋瓦”和“瓦当”的发明

  然后我们就要回到屋顶上的瓦件了。有瓦遮头,始终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最朴素又最基本的渴求。

  中国明清史专家、古建筑学家,在故宫工作了七十四年的单士元先生,在他的《故宫营造》一书中,说到了中国屋瓦的发展过程。在距今六千多年前的西安半坡村原始社会遗址,其残存房屋堆积表明,屋顶表面是用泥来覆盖的。后来,因为茅草顶更加轻,就逐步推广。成语所说的“未雨绸缪”,就是在没下雨的时候要捆紧茅草,防止滴水。既然要绸缪一下,那么“估计有可能用碎陶片覆压某一部位”。“这一推断如能成立,应是屋瓦产生的前奏”,他说。覆瓦的部位,估计是屋脊或排水的沟道。

  后来,瓦开始仰覆合用,一仰一覆,也就是后世所说仰瓦和覆瓦,或者说是底瓦和盖瓦。“扶风召陈被断为西周中期的遗址出土大量残瓦,其中有二分之一圆弧的筒瓦,并出现了‘半瓦当’。专门烧制一种覆盖底瓦垄缝的筒瓦,是用瓦满铺全局的需要。”

  至此,瓦当终于出现了——

  “至于瓦当的发明,它不仅为了使檐头不露泥背而美观,而且具有构造上的作用,即挡住左右板瓦不使下滑,正是称为‘瓦当(挡)’的道理。《说文解字》将‘当’释为‘田相值也’,即两垄田的尽处铺瓦为田之垄。所以至今建筑瓦工术语中,还有‘瓦垄’之称。瓦当,即垄下端的挡头。整个屋面用泥背窑瓦,而且使用了带瓦当的筒瓦之后,则仅在檐头筒瓦上设瓦钉,即可防止屋瓦下滑。”

  瓦当,是这个盛大的屋顶博物馆里,一个守护到最终的句号。

  本文参考文献:

  《古拙:梁思成笔下的古建之美》,中国青年出版社

  《广州原点考古手记》,南越王宫博物馆编著,广州出版社

  《故宫营造》,单士元著,中华书局

  《不只中国木建筑》,赵广超著,中华书局

  《穿墙透壁:剖视中国经典古建筑》,李乾朗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统建筑屋顶文化解读》,刘淑婷等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紫禁城宫殿屋顶式样》,贾俊英、郑连章著,故宫博物院院刊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