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历程》与《图说中国绘画史》的对比(美的历程)书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历史的绘画 《美的历程》与《图说中国绘画史》的对比(美的历程)书评

《美的历程》与《图说中国绘画史》的对比(美的历程)书评

2024-07-11 08:5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大学时读李泽厚《美的历程》,读罢感觉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国艺术渊源流长,博大精深,深不可测。每每合上书,闭上眼,整个人就笼罩在一种宏阔飘渺沟壑纵深的境界和情绪里。虽然如此,大约22岁的我在看完书后,定定神掸掸衣,佯装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带着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傲气,在豆瓣上给此书的简短评论是:把中国文化概况的简单有条理。

《图说中国绘画史》(后称《绘画史》)我放在床头,晚上加周末,断断续续读了两个月,昨天读完。合上书,闭上眼,回想每次翻开这本书的愉悦感:读的时候,一会儿正文、注释、图片,一会儿正文、附录,前文,来回对照查看,乐此不疲。尤其是,我看完这本书,对原本一些模模糊糊有零散印象的画家,记住了他们很多作品,对画家也有了具体的认识。

我没了解过李泽厚,没读过他的其他作品,并不清楚《美的历程》成书的背景和目的,甚至当时的阅读感受也没那么真切了;而且一般看来,可能《美的历程》和《绘画史》根本没有什么可比的点。但是作为我读过的几本中国古代美术美学的书中,值得推荐的两本,他们至少主题相似,文字都较易懂,我想狭隘地结合自己的认识和阅读体验来给他们做个对比,说说我为什么极其喜欢这本《绘画史》,和她带给我的感动。

一、看作品还是说作品从涉及的时间范围上来说,《美的历程》论述的时间更久远,从远古图腾说起;《绘画史》论述的时间自汉代有绘画作品开始。从涵盖的艺术种类来说,《美的历程》讲述各类艺术形式,青铜器,书画,诗文,歌舞,工艺,建筑;《绘画史》只讲绘画艺术:作品,作家。《美的历程》字数16万字,257幅图,《绘画史》9万字,99幅图。第一版《美的历程》在李泽厚51岁时出版——是一部积淀之作,第一版《绘画史》在高居翰34岁时出版——似乎对中国文化还尚在摸索之中。两部作品都再版过多次。

简单比较来看,无论从书的内容本身,还是从作者的资历看,《美的历程》完胜《绘画史》,她带来的影响毋庸置疑,网上一搜,也能印证:《美的历程》是大学的必读书目,不少人也写了洋洋洒洒的读后感,甚至有人在网上求1千至8千字的读后感。百度百科《美的历程》条目中写道:它把数千年的文艺、美学纳入时代精神的框架内,揭示了众多美学现象的历史积淀和心理积淀,具有浑厚的整体感与深刻的历史感。

而《绘画史》的可贵在于:就画论画,也是译者在序中表达的本书特点。我读完也认为是这点这本书让我折服,非常难得。尽量剥离历史、政治、哲学、人文,去关注作者和作品,凝视作品的细节。我每看高居翰分析一个画家或一幅画,分析他们的绘画主题,绘画笔法,构图,对照图片都能看到所说的画与画不同,风格与风格的不同,读毕都能记住大概,认可高的观点。这样能记下的作者和作品都是活的,甚至对流派演变都有了一二掌握。而读《美的历程》,当然也要讲艺术品,但赋予或引申了太多的意义,更多从历史、政治、哲学、人文角度去解释艺术品;艺术品更多是为了阐述一种美学哲学的观点而被笼统讲述,看的时候觉得是那么回事,读完之后什么也不记得了。

《美的历程》中第九章讲宋元山水画,章名为:宋元山水意境,以下这段话摘自其中的第一节:缘起:中国山水画不是门阀贵族的艺术,而是世俗地主的艺术。这个阶级不像门阀地主与下层人民(即画面以所谓“渔樵”为代表的农民)那样等级森严、隔绝严厉,宋元山水画所展现出来的题材、主题、思想情感比六朝以至唐代的人物画(如阎立本的帝王图,张萱、周昉仕女图等等),具有远为深厚的人民性和普遍性。但世俗地主阶级作为占有者与自然毕竟处在一种闲散、休息、消极静观的关系之中,他们最多只能是农村生活的享受者和欣赏者。这种社会阶级的特征也相当清晰地折射在中国山水画上:人与自然那种娱悦亲切和牧歌式的宁静,成为它的基本音调,即使点缀着负薪的樵夫、泛舟的渔父,也决不是什么劳动的歌颂,而仍然是一幅掩盖了人间各种痛苦和不幸、懒洋洋、慢悠悠的封建农村的理想图画。

上述观点中提到的艺术作品,可对应到《绘画史》中收录一幅吴镇画的鱼父图,见下。《绘画史》的文字是这样的:这幅画一组渔父图中的一幅。这里的渔父是业余渔人,是士大夫在享受闲暇时光。他们在舟中沉睡、赞赏风景、吟咏,却很少打鱼。其中一人坐在画卷的中央部分,眼观前面三座坡面略陷的山峰,陶醉在怀想里。

对同一主题,《美的历程》和《绘画史》的侧重一目了然。《美的历程》给予了艺术品过多的解读,并不免带上了评论者个人和时代的印记——其中阶级的观点和术语,现在看这种解读早已过时,并且混在作品的解读中读来相当扎眼。《绘画史》的仅限于引领人关注作品本身。

二、排版印刷及附录《绘画史》的印刷质量、文字排版、图片排版、注释、4个附录极其精良,使得绘画史这本书,本身就像一个艺术品,电子阅读时代,这本书能让人体会到纸质书的温厚和精心。

可能是我要求低吧,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时常眼睛跟着文字中提到的图50,去阅读品味旁边的图50,一次没有失误过。是什么意思呢?在一个粗制滥造的时代,书中正文所指的图50,常常不是在文字旁边;正文中的图50也经常不是图50而是图51。

一部绘画史,必然有风格的流转传承,经常一个画家或作品在讲述后面朝代的画家或流派时被再次提及。这时书最后的附录:年表、画家小传;图序;索引都能帮你快速回忆或找到,阅读体验很流畅,同时反复的对照查询也让我记住了很多画家和作品,对画家和作品的记忆是立体丰富的。

再说说书中辑录的绘画作品。因书的开本较大,印刷质量好,绘画作品展现的细节很更清晰。而且不少画作并非藏在中国,能在书中辑录更是难得。另外,这些画,不光给出了名字,作者,还给出了作者生卒年,成画年代,画作的保存形式——如册页或卷,所用材料——绢本设色,藏品所在地。详细信息的给出,好处是让接触不到作品的我,对画作的真实感和存在感有更进一层的认识,像真的置身博物馆中一边看这些画,一边听作者讲述。

《绘画史》的排版印刷等能做到如此精良,我想也有源于对美的单纯的追求,对画作作品本身是什么的执着凝视。我离开大学多年,大学里在没人带领的情况下看了太多理论书,哲学书,选书读书时一味追求深涩。其实应该多读此类书,知道想了解的领域是什么,有什么,不急着去看别人怎么评价怎么解释,先不去追究因什么,为什么。到时自然对或专家或普通人的认识有自己的衡量,也能自然而然生成自己的认识,不盲目受人左右,相比较《美的历程》,《图说中国绘画史》更值得好好一读。

http://www.douban.com/note/424535009/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