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佛教思想核心是什么 佛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佛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24-06-30 11:4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来源:网络

中国佛教是古印度佛教在中国特定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尽管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 中国社会对佛教进行了严格筛选, 但大量的印度佛教原创内容仍然留存其中, 并且作为相对独立的思想要素与起源于中国本土的思想要素并存, 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并存结构。中国佛教的发展过程, 既是中国固有文化变革域外佛教的过程, 也是中华文化吸收新元素的过程。

第二, 从佛教广泛、深入影响中国文化方面考察。

佛教进入到中华文化的体系之中, 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了, 佛教文化在中华文化体系中形成了广覆盖的特点, 佛教文化渗透到中国人的生活, 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各个方面。可以说, 如果剔除佛教文化, 就很难认清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面貌和基本精神。

佛教丰富中华文化的本质, 就是佛教贡献出了中国固有文化中没有的、来自印度文化的原创内容。由于中华固有文化中天然存在着衔接域外思想文化的基因, 源于印度文化的原创内容大多已经与中华固有文化水乳交融地结合成为一个整体, 很难泾渭分明地区分开来。

二、佛教吸收儒家伦理

研究佛教丰富和充实中华文化的过程, 研究中国佛教的发展过程, 应该同时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可以重点梳理中国佛教与域外佛教的源流关系, 认清佛教作为外来文化的基本特性;另一方面可以仔细分析中国佛教与域外佛教的差异, 指出佛教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组成部分的必备条件。

在考察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的关系方面, 既要看到继承, 又要看到创新, 看到中国文化变革、改造外来文化的能力。佛教能够在中国扎根生长, 不断壮大, 与接受中国社会固有的核心价值体系有着直接关系。

佛教适应中国社会发生的种种变化, 是从修行理论到修行实践全方位展开的。其中, 佛教在中国发生的一个最重要、影响全局的变化, 是吸收儒家的伦理价值体系, 这是佛教能够在中国古代社会扎根生长, 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组成部分的关键。

儒家的价值观是我国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从佛教传入汉地开始, 儒家始终成为制约和诱导佛教发展的最重要思想因素。在佛教的长期发展过程中, 儒家的伦理规范逐步渗透到佛教的各个角落。可以说, 中国佛教有别于其他民族和地区佛教的最主要标志之一, 就是加入了儒家内容。

来源:网络

佛教吸收儒家伦理规范的过程, 从佛教进入汉地, 人们认识到佛教礼仪、伦理与儒家有差异的时候就开始了。在此后的发展过程中, 佛教接受儒家学说的程度不断加深, 范围不断扩大, 到了宋代, 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宋代一大批有影响的佛门宗师倡导把儒家的伦理规范纳入佛教, 以便加强佛教的道德修养建设。北宋禅师契嵩提出的“孝”为“大戒之所先”, 宗杲提出的“菩提之心即忠义之心”, 都是接受、维护和推崇儒家道德的名言。在宋代, 佛教最终把儒家的所有重要道德规范都接受下来了。因此, 接受、维护和弘扬儒家伦理规范, 成为宋代以后佛门宗师的追求。

佛教吸收儒家伦理观念, 就是吸收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这是佛教在中国社会扎根、发展和繁荣的必要保障, 是佛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组成部分的必备条件。

三、佛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12个词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就是“三个倡导”的内容:“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相联系的, 离不开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道德价值基础。“三个倡导”中提出的道德规范, 实际上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延续, 是适应现代社会对传统道德优秀资源的吸收和升华。正因为如此, 佛教在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 有着丰富的传统优势资源, 有着发挥作用的广阔空间, 同时又面临着对佛教固有道德体系提高和升华的机遇。

来源:网络

第一, 在佛教的伦理规范中, 没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矛盾、相抵触和相冲突的内容。

第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提出的道德规范, 同时也是佛教长期以来就坚持、倡导和弘扬的, 这就决定了佛教在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比如,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是我国公民应当树立的基本价值追求和应当遵循的根本道德准则, 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核心要求, 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追求和公民道德行为的本质属性。这四个方面的道德准则, 不仅是中国佛教信众长期以来所倡导和弘扬的, 而且他们在这些方面有一整套的理论, 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佛教宗师的弘法活动中, 积累了大量维护社会稳定的理论、方法、措施, 丰富多彩, 充满智慧。

第三, 随着社会的发展, 佛教在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可以对旧的伦理体系进行充实、提高和升华, 使佛教与时俱进, 发挥更重要的社会作用。比如, 在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 当代中国佛教完全可以有针对性地重点强调和弘扬。同样, 对于民主、文明、法治这些当代中国亿万人民追求的, 代表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寻求民族复兴的价值理想, 应该成为充实和升华佛教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总之, 佛教既要在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贡献力量, 又要实现自身的变革和发展, 使佛教更好地与当代社会相适应。

本文摘自《中国宗教》2013年11期

魏道儒

1955年10月15日生,河北景县人。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主任。

本文由禅基地编辑组整理,内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图文编辑/小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