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丨赵锶田:传统“布”同凡响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传统民间布艺图片 特别策划丨赵锶田:传统“布”同凡响

特别策划丨赵锶田:传统“布”同凡响

2024-04-04 18:4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赵锶田的工作室里,母亲何燕文正在用缝纫机制作布制手工艺品。

这样的场景,在赵锶田的童年无数次出现。作为一门家传手艺,布艺的灵巧精致便一直陪伴着赵锶田成长,那时的她并不懂得母亲对一块块布的执着,因此她没有把“女承母业”纳入人生规划,自小学习美术的赵锶田大学毕业后去了浙江义乌,开启了自己的事业。

直到2007年,她被在杭州参加一个国际艺术展览的妈妈叫去帮忙,看着自小就“习以为常”的布艺作品成为向外宣传中国文化的“使者”,让她感到“无比震撼”,那一刻,赵锶田为家传的技艺而自豪,更真切地明白了什么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于是,她决定收拾好行囊,回到东北,去做好做强何氏传统布艺制作工艺。

“以前只知道赚钱才是硬道理,可在艺术面前,精神上的满足是无价的。”这让赵锶田重新定义人生价值,几代人传下来的瑰宝,自己有责任接过来。当传承的接力棒交到赵锶田手上后,又一个问题摆在了面前,随着传承技艺的老一辈手艺人的相继逝去,民间布艺的独特韵味日渐淡薄,加之现代化机械加工业的蓬勃发展,对传统手工布艺造成巨大冲击,更需要加以传承与保护。

她立足于带动更多青年人走进、了解非遗项目,将他们现代的生活理念融入到传统文化中,让这项古老的技艺获得“新生”。这时,赵锶田拿起手边一只胖乎乎、配色大胆的布艺小蜻蜓,可以做成发夹、胸针等,她又指向挂在墙上,母亲制作的更为写实的布艺蜻蜓,两只蜻蜓在制作工艺上是一致的,但差别就在于她手里的这一只更符合当代人的审美,所以这就很好诠释了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创新。

1000个种子

传统艺术的传承需要播撒未来的种子,这与孩子们从小需要艺术熏陶不谋而合。

2016年,赵锶田携何氏布艺与辽宁大学附属实验学校“结缘”,成为该校特聘教师,开设美育课程,将非遗进校园的“校本课”模式落地。赵锶田清晰记得,她第一次走进教室,拿出自己手工缝制的布老虎,全班同学都开始鼓掌。喜欢是最好的起点,这让赵锶田知道,这件事可以做,她要好好地做下去。

“让孩子带着兴趣上课”是赵锶田对自己以及工作室从业者的要求。有兴趣就要引人入胜,为此,赵锶田团队把课程形成动画,从素材到故事到制作,形成一套完整的“动画片”。

比如在做24节气的题材时,带着孩子先听节气的来历,通过动画了解代表性的植物、天气变化,然后才进入到“画”“剪”“缝”······

结合语文课本里的内容,把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寓言故事拿到艺术课堂,让孩子们亲手制作,形成布艺作品,用兴趣记住故事。每逢端午节、中秋节,带孩子们做粽子、月饼、玉兔,在手工制作中了解民俗。

从低年级的认知启蒙,到随着年龄增长逐步增加的动手课程,再到启发学生们自己去创作,赵锶田和团队逐渐形成了系统的校本课程体系,实现非遗传承与美育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了解民族工艺美术的同时传承非遗。

如今,在辽宁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有近1000个孩子在学习传统布艺课程,当一针一线、彩布金丝在孩子们的手中变成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时,传统艺术的种子仿佛在校园里生根发芽,逐渐枝繁叶茂。

传统艺术新赛道

赵锶田说,传统艺术要传承,先要“活”下去。职业化,是活下去的一条路。

自2018年开始,赵锶田与辽宁传媒学院、沈阳师范大学等几十家高校、中小学开展合作,吸收美术及设计专业的新生力量,为对口专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专业的技术培训及岗位推荐。“要让更多的青年人意识到,传统艺术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可以端在手里的金饭碗。”

赵锶田工作室的工作人员都是“90后”,均来自周边高校相关艺术专业或师范专业的大学生,她们知识结构完整、有较高文化素养,在体会、学习相关技艺时更快,更容易上手。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非遗技艺的传承也正打破过去单一的“口耳相传”“家族传承”等承袭模式,这也有利于非遗项目冲破“束缚”,打破传统技艺乏人问津、甚至面临消亡的窘境。在赵锶田看来,非遗传承人年轻化将更有利于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能更好地做到顺应时代、大胆创新。

很多大学生在接触和了解传统布艺后,“很感兴趣”,而热爱可以让专业成为一种职业方向。在赵锶田看来,虽然非遗传承人并不是一个职业,但传统艺术领域可以转化成一个产业。让喜欢这个项目的年轻人,学到手艺的同时还能就业,做到“传承、发展、合作、共赢”,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市场推广,及产业化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998年出生的李禹瑶,大一时到赵锶田的团队做助教,课堂的氛围和孩子们的作品,让她“一眼就爱上了”,并认准了传统布艺这条路,她的坚持让赵锶田把她留了下来。现在,李禹瑶已经开始参与布艺作品的设计,加入年轻人的喜好,让现代和传统二者结合。

传统艺术不断注入新生力量,这让赵锶田对未来满怀信心,“把这件事做大、做强,未来有规模市场化了以后,就能给更多孩子开辟一个就业的新赛道,这门艺术就能延续和传承。”

编 辑丨贺 君 洋

校 对丨周 立 平

版 式丨贺 君 洋

审 核丨吴 迪

-----

更多考试资讯、学习素材、教育心得

及青少年喜欢看的内容

欢迎关注本公众号

往期精彩回顾

创刊30周年——《人生十六七》喊你回家!

创刊30周年《人生十六七》杂志征集刊歌

创刊30周年《人生十六七》杂志邀您设计最美封面

创刊30周年《人生十六七》杂志邀您设计最美图片

创刊30周年《人生十六七》杂志邀您设计最美版式

因为你的分享、点赞、在看

我足足的精气神儿!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