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圈第十期】中国传媒高校中的顶尖高校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传媒大学最好的专业是什么 【名校圈第十期】中国传媒高校中的顶尖高校

【名校圈第十期】中国传媒高校中的顶尖高校

2024-07-17 20:3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中国传媒大学简称中传,是一所以新闻传播学、艺术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为龙头,文学、工学、艺术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中传的前身是创建于1954 年的中央广播事业局技术人员训练班,1959 年升格为北京广播学院,2004 年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并沿用至今。因此许多业内人士更喜欢将这所大学称为“北广”或“广院”,而不是中传。

中国传媒大学在2011 年成为“985 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并开启了新的发展篇章。目前,中传拥有新闻学、广播电视艺术学2 个国家重点学科,传播学1 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3 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通信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动画学4 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此外,科研机构的数量在国内同等大学中也是名列前茅。

中国传媒大学校门

中国传媒大学被称为中国传媒界的黄埔军校,中传是助力我国传媒行业、经济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很多知名人士都是从中国传媒大学走出。比较著名的主持人有罗京、白岩松、周涛、李梓萌、李咏、陈鲁豫、鲁健、康辉、张绍刚等,比较著名的媒体人有刘长乐、梁冬、何劲草、郎昆、金越等。中传致力于建成国际传媒特色知名综合大学,凭借其信息传播研究领域的重镇地位,让无数有志于从事媒体行业的学子心向往之。

2.学习生活

从中国传媒大学的龙头学科新闻传播学、艺术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三类专业可看出,这里的学生构成并不是人们印象中那么单一,文科生、艺术生、工科生的学习生活可能有所不同。我们先谈共性,再谈个性。每一个中传学生都要上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分为基础教育课和专业教育课,选修课分为学校公共选修课和学院级选修课(限选课)。每类课程都有一定的学分要求,一些课程还有选修时限,依据不同学部、不同专业而变。学校的公共选修课采取“预选抽签”和“先选先得”相结合的选课方式。

艺术专业的同学在实践中的学习比较多,可能大二开始就会出去跟剧组、或者进入行业内体验。文科专业的培养方式有两条路,一是在课堂上接受来自老师的知识,二是培养学生课后自己找资料的习惯,这种教学与自学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与西方更贴近,也会让学生在毕业后依旧受益。

工科专业同学课业压力比较大,除了正常的八个学期外,还需要上小学期。不过对于工学院的同

学来讲,传媒大学得天独厚艺术资源优势,这里有顶级的电影、音乐、美术方面的老师。

一号线地铁口

中传每年都会有几十人选择转专业,转入各个专业的都有,但转入工科的比较少。在转专业过程中有几个原则,在读一年级或二年级的本科生可以申请,艺术类学生不允许转入自主招生和普通类专业,自主招生考生不允许转入普通类专业,普通类考生允许转入自主招生专业和艺术类专业。对于以艺术类考生身份进入中传的学生转专业的空间比较小。

传媒大学新修建的操场与立德楼前孔子像

崔永元出资建设的历史博物馆,据说是中传最好的自习室

传媒大学新建的图书馆有一个特别接地气的名字叫“大阅城”,阳光洒在木质的课桌上让人有一种阅读的欲望,这里环境安静、藏书也不少。图书馆南侧有座小池塘因形似钢琴得名钢琴湖,湖畔伫立着一组访谈的雕塑群像,代表着传媒莘莘学子的追求。

中传内有这样几个教学楼比较主流,一号教学楼、二号教学楼、四十八号教学楼。关于教学楼有一个小插曲:中传有一半数量的男卫生间改成了女卫生间,因为中传男女比例3:7,改后卫生间的比例为1:3,避免女同学上厕所排队、男卫生间没人的尴尬状态。中传咖啡厅真的不少,一教、48 教、1500 人报告厅、动画学院都有咖啡厅,随处可见,满足讨论、自习的需求。

钢琴湖与电视人雕像

校园内的咖啡厅

传媒大学非常注重实践,校园内拥有国内一流水平的转播车,学生电视台水平成熟,校园内随处可见举着单反扛着摄像机拍作业的同学。学校鼓励同学们多参与校园活动,各类社团、晚会、颁奖典礼目不暇接。每年最盛大的活动要属于广院之春——传媒大学校园歌手大赛,至今已走过31 个年头。广院之春一直是全校瞩目的焦点,除高水平的舞台表现外,每一位参赛选手包装宣传更是这项赛事的特色。

海选阶段评委由学校艺术学部的老师点评;拉票阶段在校园内张贴参赛选手海报,让大家对选手有基本了解;为每一位选手拍摄宣传片、利用校园电视台播放系列节目提高知名度;在西门及二食堂门口现场拉票,让大家可以与选手面对面交流;冲刺决赛阶段对每一位参赛选手进行包装,包括个人表现力、才艺展示的综合提升;决赛现场星光闪耀,邀请明星校友回校担任特约嘉宾。晚会的质量毋庸置疑是全国高校顶尖的,整场晚会的灯光、舞美、音响、摄像等工作都是由对应专业的学生承担,水平堪比春晚。学生可以在各类活动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即使是工科专业同学,也可以参与晚会的筹备工作,锻炼自己。

校园电视台及动画学院楼道内展板

中国传媒大学的占地面积并不大,基本不太需要自行车。有同学曾非常到位地描述这种小,无论你在校园的哪个角落,八分钟之内就能赶到另一个角落。校园比较小也有它的很多好处,比如从教学楼到食堂、从食堂到宿舍的距离都比较近。

食堂是学生最为关心的话题。传媒大学有一食堂、二食堂、三食堂、清真食堂、南风食堂、星光超市国交餐厅。一食堂、二食堂以小炒、盖饭等平价菜为主,著名的广院肉饼就是二食堂出品。除此之外,西门外的街道林立各式餐厅小吃酒吧,可供聚餐选择。

二食堂与西门外街道

中传住宿条件在北京高校数一数二,所有宿舍都配备空调,室内就有独立卫浴,免去奔波的辛苦,缺点要经常打扫,无线网络覆整个校园。中传同学自称处在“海底捞大学”,各级人员都秉承海底捞精神开展工作,同学能体会到真正的便利。虽然大学是读书的地方,但舒适的硬件环境也很重要呀。

中蓝公寓二期

3.优势学科

中传的新闻学、广播电视艺术学为国家重点学科,传播学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新闻传播学、

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为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通信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动画学为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下表为根据教育部2012 年学科排名统计的中传排名靠前的优势专业。

学科排名

4.毕业生去向情况

4.1 毕业生概况

2016 年,中国传媒大学共有各学历层次全日制毕业生3811 人(不包括港澳台、留学生、在职、继续教育毕业生)。其中,本科毕业生2056 人(含第二学士学位毕业生43 人);硕士毕业生1368 人;博士毕业生153 人。高职专业毕业生234 人。

比较特别的是,2016 年中传的毕业生灵活就业人数较多,具体情况如下图所示。

毕业生就业情况

4.2 升学和深造

2016 年,中国传媒大学本科毕业生继续深造有733 人,其中49.39%(362 人)为国内升学,50.61%(371 人)为出国(境)留学。很多艺术专业同学也会选择传媒类专业跨考,未来就业发展空间会更广泛。国内升学的本科生中考取本校研究生占64.92%,考取外校研究生的本科毕业生中的31.82% 升入985 工程高校,93.92% 升入211 工程高校。升学进入的外校中前十名的大学为中国人民大学(20 人)、北京大学(15 人)、清华大学(10 人)、北京师范大学(9 人)、北京邮电大学(8 人)、北京理工大学(6 人)、北京电影学院(5 人)、中国科学院大学(4 人)、复旦大学(3 人)及南京大学(3 人)。

传媒大学2016 届本科毕业生出国(境)留学人数为371 人,占本科生总人数的18.04%,中传学生的出国比例在高校中是较高的,且留学去向的国家多达20 余个。中传2016 届学生首选留学的国家为英国,共有124 人,占比33.42%;第二为美国,有90 人选择,占24.26%;第三为中国香港,为51 人,占比13.75%。另外热门国家是澳大利亚、日本和德国等热门国家,亦有学生选择俄罗斯、葡萄牙、泰国等较为冷门的国家去留学。

录取中国传媒大学本科毕业生人数最多的前五位国(境)外高校分别是香港中文大学(24 人)、伦敦大学国王学院(18 人)、伦敦大学学院(15 人)、威斯敏斯特大学(12 人)及悉尼大学(12人)。根据2015-2016 年TIMES 世界大学排名,中传的371 名留学本科生中40.43% 的人赴世界排名前100 名的高校就读

4.3 就业情况

中国传媒大学毕业生的具体工作行业与学校的特色十分一致,学生过半进入了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另一占大比例的行业也是与学校的强势学科相关,即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传媒类行业是中国传媒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行业,在2016 年签约的266 名本科毕业生中,126 人前往传媒类单位(47.37%), 而这126 人中选择广播电视行业的比例为57.14%,其次为网络新媒体行业为15.87%,平面媒体和出版发行等其他类媒体行业人数则比较分散。

下图为2016 届本科毕业生签约单位所属行业的统计表。

本科毕业生签约企业单位的比例为70.12%,其中签约国有企业与其他企业的比例最高,本科毕业生的签约单位性质如下图所示。

具体到接收单位上,2016 年接收中国传媒大学毕业生人数最多的单位均为传媒类单位,这与中传的专业发展方向是十分一致的,前5 家单位如下表所示。

5.我省录取情况

理科录取情况

文科录取情况

理科专业录取分数情况

文科专业录取分数情况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